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10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10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课时冲关10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选择题
冷巷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庭院,其特点是“高墙窄巷”,仅容1-3人并排通行,巷内幽深(如图所示)。冷巷有利于通风降温,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巷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高墙在冷巷现象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通风  B.防火
C.遮阳  D.防盗
2.窄巷的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主要原因是(  )
①窄巷走向与盛行风垂直 ②窄巷狭窄,狭管效应明显 ③窄巷长度较长,风向稳定 ④窄巷内外温差形成的环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1.C 2.D [第1题,由材料可知,冷巷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高墙能够遮阳,减少太阳辐射的直接照射,从而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C正确;冷巷虽然有一定通风作用,但是高墙遮挡阳光,阴暗处滋生苔藓,祛湿效果并不好,A错误;防火、防盗不是高墙的主要影响,B、D错误。故选C。第2题,窄巷利于通风,其走向应与盛行风向一致,①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巷口较窄,利于形成狭管效应,②正确;巷子过长,不利于通风,③错;窄巷内散热慢,比巷外气温高,使巷内外形成热力环流,利于通风,④正确。故选D。]
(2024·江苏南京高二校联考)如图示意我国珠三角某沿海城市2022年10月13~14日的垂直风场,该地的风向受海陆风与背景风(大区域尺度的大气水平运动)的共同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13日海风开始生成的时间及风向是(  )
A.6时前后东北风 B.14时前后东南风
C.18时前后东南风 D.24时前后东北风
4.有关该城市13~14日的背景风,叙述错误的是(  )
①风力较强 ②风力较弱 ③风向为东北风 ④风向为东南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3.B 4.D [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发现,海陆风作为一个小尺度区域的风其影响厚度和范围有限。图中1 000米以上的高度主要是风向稳定的背景风。读图可知,14时之前风向为偏东风,且风力弱,大约14时之后,风向发生转变,变为东南风,可推测此时应为海风开始生成,风向为东南风;选项中6时、18时、24时前后风向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不会是海风开始生成时间。故选B。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背景风是大区域尺度的大气水平运动,而海陆风是小区域尺度的大气运动。读图可知,13~14日该区域上空存在稳定的东北风,而近地面受海陆风影响,风向出现变化,可知此时背景风为东北风,③正确,④错误;近地面风向变化比较明显,说明背景风风力较弱,海陆风较为明显,①错误,②正确。故选D。]
如图是某日某时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单位:m)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甲、乙、丙三点气压相比较(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甲>乙 D.甲>乙>丙
6.此时,甲、丙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
A.甲近地面晴朗,气温日较差大
B.甲近地面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C.丙近地面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D.丙近地面晴朗,气温日较差小
7.乙点近地面吹(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5.B 6.B 7.D [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面,在等压面上,海拔高度可能不同,但气压值相等。图中甲、乙、丙位于同一等压面之上。故选B。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低;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甲地高空等压面凸起,丙地高空等压面凹陷,则甲地高空为高气压,低空为低气压,丙地高空为低气压,低空为高气压,因此甲地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丙地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因此排除A、C;甲地近地面多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小,丙地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大,B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第7题,根据前题分析可知,甲地近地面为低气压,丙地近地面为高气压,乙点近地面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南指向北,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左偏转形成东南风。故选D。]
(2024·湖南长沙模拟)东洞庭湖湖陆风存在较明显的日变化。国家气候观象台岳阳站,西临东洞庭湖,东南方向为岳阳市中心城区。为有效识别湖陆风,首先将各时刻的岳阳测站风分解为u和v分量,分别代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风(西风、北风计为正值,东风、南风计为负值),然后计算出年(季、月、时段)逐时u、v平均值,之后将24h的逐时平均值u、v相加求平均获得全日平均值(视作背景风),再用逐时的年(季、月、时段)平均值u和v减去全日平均值得到逐时距平值(视作实际风)。用实际风减去背景风得到距平风,即识别为湖陆风。如图示意2017年6月-2019年5月岳阳站平均风速逐时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东洞庭湖岳阳站湖陆风日变化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①u,9~18时为湖风 ②u,陆风强于湖风
③v,午后至初夜为南风 ④v,全日实际风均为北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关于v午后实际风力状况变化,推测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城市热岛 B.湖水水位
C.植被覆盖 D.极端天气
解析:8.D 9.A [第8题,读图可知,9~18时的u年逐时平均值减去u全日平均值得到正距平(西风、湖风),13时左右最强湖风风速约为0.9m/s;同理19时至次日8时为负距平(东风、陆风),5时左右最强陆风风速约为0.5m/s,湖风强于陆风,①正确,②错。由图可知,13~21时u距平风为正值(北风),即午后至初夜为北风,③错。由图可以看出,u逐时距平值(实际风)均为正值,故全日实际风均为北风,④正确。故选D。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全日实际风均为北风,这主要是由于岳阳城市中心位于岳阳站的东南部。由图可知。午后实际风风速增大,风力加强,最可能是因为午后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岳阳站附近地区气温南北差异加大。故选A。]
气流在移动中遇到山地,沿山坡抬升凝结成云,这种因地形抬升而形成的云称为地形云,旗云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地形云(如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
A.阳坡冰雪带 B.阳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 D.阴坡岩石裸露带
11.产生旗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  )
A.8—11时 B.11—15时
C.15—18时 D.20—24时
12.旗云形成的大气环境是(  )
A.潮湿气流上升较弱
B.迎面一侧气流强劲
C.山顶气流比较稳定
D.干热气流下沉增温
解析:10.B 11.B 12.B [第10题,冰雪的反射率强,所以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反射,不可能使峰顶直接升温,排除A、C;裸露岩石的反射率小,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使峰顶增温,又因阳坡接收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排除D。第11题,因为旗云是对流性积云,故地表温度最高的时候,对流运动最强,而一般午后2时前后地表温度最高,即14时前后。第12题,结合旗云形成示意图,可以判断潮湿气流持续上升,且较强,在山顶附近受到迎面一侧强风影响,被迫吹离山顶而形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热岛是指城市温度高于周围郊区温度的现象。由城市热岛激发出的次级环流称作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在低层表现为由郊区吹向城市的气流,称为乡村风。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热岛环流的产生原因、结构特点已有一部分认识,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环流的产生是由于城郊地表热量平衡存在差异。如图为某日某时刻重庆市自动气象站观测的2米高度温度分布和等高线地形图。
(1)概括重庆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征。
(2)分析图示时刻重庆市气温分布与城市热岛环流之间的关系。
(3)推测重庆市城市热岛环流的日变化状况。
(4)简述城市热岛环流对区域降水的影响。
解析:第(1)题,地形特征可以从地形类型、分布、地势特征进行分析。由等高线数值及分布可知,重庆市区及周边地区海拔较高,地形以丘陵为主;山体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部地区等高线较为密集,地势起伏大,西部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地势相对平缓。第(2)题,城市热岛环流是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区气温高于周边的现象。由图可知,在城区东侧两江交汇地带形成高温中心,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附近四周的气流向该地区汇聚,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另外,在区域的西南侧和东北侧均有规模较小的高温中心,会形成小规模的城市热岛环流,从而在图示地区形成三个高温中心,使城市热岛环流呈现多中心态势。第(3)题,由于重庆市位于河谷地区,散热较慢,因此高温中心保持时间长。一天中重庆市市区与周围地区的温差白天较大,夜晚较小;城郊温差越大,热岛强度越大,热岛环流越强,因此热岛环流的日变化是白天较强,夜晚较弱;且城市热岛环流持续时间长。第(4)题,在城市热岛环流中,城市气温变高,盛行上升气流,易产生降水;周围郊区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出现的频率低。
答案:(1)地形以丘陵为主;山体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部地势起伏大,西部相对平缓。
(2)在城区东侧两江交汇地带形成高温中心(区域),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附近四周的气流向该地区汇聚,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在区域的西南侧和东北侧均有高温中心(区域)出现,会形成小规模的城市热岛环流;图示地区分布着三个高温中心(区域),城市热岛环流整体呈现多中心态势。
(3)城市热岛环流整体上白天较强,夜晚较弱;重庆市位于河谷地区,散热较慢,高温中心(区域)保持时间长;城市热岛环流持续时间长,消失的时间短。
(4)城市热岛环流加大城乡降水差异;城市中心地区气温高,气流上升强烈,易出现短时强降雨天气;郊区由于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趋势明显,降水偏少。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十里风区”位于吐鲁番与达坂城之间,为南疆与北疆的交通咽喉,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
材料二 图1为三十里风区示意图,图2为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气候资料图。
(1)比较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气候特征的异同。
(2)分析“三十里风区”的形成原因。
(3)兰新铁路从“三十里风区”经过,请提出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可行措施。
解析:第(1)题,气候特征主要考虑气温和降水。据图中信息显示,二者均深居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接近40 ℃),年降水量少(不足200 mm)。但吐鲁番的最高温和最低温均高于乌鲁木齐,年均温较高;结合图中左侧降水量刻度值可知,吐鲁番的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少。第(2)题,首先关注区域大环境,三十里风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近,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所以冬季多大风。但根据材料信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可见,并非只有冬季才有大风,再结合材料所给小环境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从上题可知,年均温吐鲁番大于乌鲁木齐,两者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局地热力环流,即近地面的风从乌鲁木齐(达坂城)一侧吹向吐鲁番,且从图中可知,吐鲁番与乌鲁木齐交通线两侧均为山地地形,故而存在狭管效应,加大风力。再结合达坂城比吐鲁番海拔高约1 000米,较冷空气易顺着地势下沉至吐鲁番。加上当地植被稀疏,地面摩擦力小,最终形成了“三十里风区”。第(3)题,“三十里风区”风力强劲,对列车行驶构成安全隐患,因此应加强监测预报,使列车尽量在风速较低的时间经过;大风形成的沙尘可掩埋铁路路基、铁轨,且对机车、路基产生磨损,因此可修建“防风墙”,将沙尘阻挡在铁轨之外;在铁轨附近建设“草方格沙障”等工程,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此外列车在大风区通过时应注意降低车速。
答案:(1)相同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较少。
不同点:吐鲁番气温高于乌鲁木齐(年均温较高);吐鲁番降水少于乌鲁木齐(年降水量较少)。
(2)地形:谷地地形,狭管效应显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大,有利于北方冷气团南下。地面状况:植被稀疏,地面摩擦力小。
(3)加强监测预报,尽量在风速较低的时间经过;修建“防风墙”“草方格沙障”等工程;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降低车速通过。课时冲关10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选择题
冷巷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庭院,其特点是“高墙窄巷”,仅容1-3人并排通行,巷内幽深(如图所示)。冷巷有利于通风降温,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巷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高墙在冷巷现象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通风  B.防火
C.遮阳  D.防盗
2.窄巷的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主要原因是(  )
①窄巷走向与盛行风垂直 ②窄巷狭窄,狭管效应明显 ③窄巷长度较长,风向稳定 ④窄巷内外温差形成的环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4·江苏南京高二校联考)如图示意我国珠三角某沿海城市2022年10月13~14日的垂直风场,该地的风向受海陆风与背景风(大区域尺度的大气水平运动)的共同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13日海风开始生成的时间及风向是(  )
A.6时前后东北风 B.14时前后东南风
C.18时前后东南风 D.24时前后东北风
4.有关该城市13~14日的背景风,叙述错误的是(  )
①风力较强 ②风力较弱 ③风向为东北风 ④风向为东南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如图是某日某时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单位:m)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甲、乙、丙三点气压相比较(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甲>乙 D.甲>乙>丙
6.此时,甲、丙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
A.甲近地面晴朗,气温日较差大
B.甲近地面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C.丙近地面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D.丙近地面晴朗,气温日较差小
7.乙点近地面吹(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2024·湖南长沙模拟)东洞庭湖湖陆风存在较明显的日变化。国家气候观象台岳阳站,西临东洞庭湖,东南方向为岳阳市中心城区。为有效识别湖陆风,首先将各时刻的岳阳测站风分解为u和v分量,分别代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风(西风、北风计为正值,东风、南风计为负值),然后计算出年(季、月、时段)逐时u、v平均值,之后将24h的逐时平均值u、v相加求平均获得全日平均值(视作背景风),再用逐时的年(季、月、时段)平均值u和v减去全日平均值得到逐时距平值(视作实际风)。用实际风减去背景风得到距平风,即识别为湖陆风。如图示意2017年6月-2019年5月岳阳站平均风速逐时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东洞庭湖岳阳站湖陆风日变化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①u,9~18时为湖风 ②u,陆风强于湖风
③v,午后至初夜为南风 ④v,全日实际风均为北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关于v午后实际风力状况变化,推测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城市热岛 B.湖水水位
C.植被覆盖 D.极端天气
气流在移动中遇到山地,沿山坡抬升凝结成云,这种因地形抬升而形成的云称为地形云,旗云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地形云(如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
A.阳坡冰雪带 B.阳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 D.阴坡岩石裸露带
11.产生旗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  )
A.8—11时 B.11—15时
C.15—18时 D.20—24时
12.旗云形成的大气环境是(  )
A.潮湿气流上升较弱
B.迎面一侧气流强劲
C.山顶气流比较稳定
D.干热气流下沉增温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热岛是指城市温度高于周围郊区温度的现象。由城市热岛激发出的次级环流称作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在低层表现为由郊区吹向城市的气流,称为乡村风。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热岛环流的产生原因、结构特点已有一部分认识,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环流的产生是由于城郊地表热量平衡存在差异。如图为某日某时刻重庆市自动气象站观测的2米高度温度分布和等高线地形图。
(1)概括重庆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征。
(2)分析图示时刻重庆市气温分布与城市热岛环流之间的关系。
(3)推测重庆市城市热岛环流的日变化状况。
(4)简述城市热岛环流对区域降水的影响。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十里风区”位于吐鲁番与达坂城之间,为南疆与北疆的交通咽喉,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
材料二 图1为三十里风区示意图,图2为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气候资料图。
(1)比较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气候特征的异同。
(2)分析“三十里风区”的形成原因。
(3)兰新铁路从“三十里风区”经过,请提出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