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冲关31 地质灾害一、选择题如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震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完成1~2题。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C.位于板块边界的地震带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2.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C.海拔高 D.地处断层带如图是沿某段纬线地下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示意图。图中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据此,完成3~4题。3.图示地区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4.下列关于图中岛屿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岛屿东侧大于西侧B.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bC.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dD.同样震级,震源d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c(2024·全国高三专练)通过对2000—2020年我国发生的48例堰塞湖事件的统计,在不同地貌类型地区堰塞湖发生的几率不同。如图为堰塞湖形成地的水文区域占地貌类型的比例。据此,完成5~7题。5.甲、乙、丙、丁对应的地貌类型是( )A.甲—平原 B.乙—丘陵C.丙—高原 D.丁—山地6.堰塞体堵塞河道后导致下游河流( )①流量减少 ②水位下降 ③流速加快 ④输沙量加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7.在堰塞湖形成的各地貌类型中,占比最高的水文区域是( )①西南亚热带、热带多水区 ②华北暖温带平水、少水区 ③秦巴、大别山北亚热带多水区 ④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南部温带平水区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往往引发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图1为我国某堰塞湖形成及自行消失过程示意图。图2为堰塞湖疏通示意图。完成8~9题。8.堰塞湖自行消失的时间长短往往相差很大。从形成到溃决持续时间较长的堰塞湖,可能带来的影响( )A.溃决前,堰塞湖以上河段沉积作用变弱B.溃决前,堰塞湖以下河段泥沙含量上升C.溃决后,堰塞湖以上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小D.溃决后,堰塞湖以下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大9.据图2分析,堰塞湖的( )A.溢洪道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水流平缓B.溢洪道坡度更大,流速更快利于泄洪C.堰塞体堆积物较疏松,宜开凿溢洪道D.堰塞体堆积物体量大,宜开凿多条溢洪道(2024·山东聊城高三统考)八字门滑坡(如图)是三峡库区重点监测滑坡之一,由于每年受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影响,目前该滑坡仍处于位移变形状态。据此,完成10~12题。10.八字门滑坡体滑动方向是( )A.由东北向西南 B.由西北向东南C.由西南向东北 D.由东南向西北11.目前八字门滑坡发生位移变形的主要海拔范围在( )A.145m以下 B.145m—156mC.156m—175m D.175m以上12.推测八字门滑坡积累位移变化特征大致为( )二、非选择题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色东浦沟位于雅鲁藏布江左岸,沟口高程2 740m,沟源高程6 745m,高程5 000m至沟口之间分布了大量的冰碛物。沟口雅鲁藏布江右岸古河漫滩上残留大规模古堰塞体,由1984年色东浦沟爆发的冰碛泥石流堆积而成。2014~2017年局部再次出现堰塞体堵河,多次漫顶溃决后,雅鲁藏布江新河道仍然从古堰塞体的左侧通过。如图示意色东浦沟口附近地形。(1)分析图示地区雅鲁藏布江右岸残留大规模堰塞体的原因。(2)多次漫顶溃决后,新河道仍然从左侧通过,试分析其原因。14.(2024·全国高三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四川省甘洛县位于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到二级阶梯川西高原山地的过渡带上,属于深切割山区,全县山地面积约占90%左右。2019年7月28日至7月29日,四川省甘洛县持续遭受强降雨,诱发多起山体滑坡,并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图为甘洛县前进乡某测站点(图a)2019年7月28-29日降雨数据(图b)及山洪泥石流汇入主河道形成堰塞湖示意图(图c)。(1)读图b,指出该测站点7月28-29日的降水特征。(2)读图c,结合材料说明河流上游堰塞湖的形成过程。(3)指出此次山洪泥石流可能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危害。(4)举例说明当地政府可采取的山洪泥石流防治措施。课时冲关31 地质灾害一、选择题如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震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完成1~2题。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C.位于板块边界的地震带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2.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C.海拔高 D.地处断层带解析:1.C 2.D [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读图可知,丁地处于断层带上,受地震的破坏作用最大,导致其破坏程度最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丁地距离震源较远;海拔高不是其破坏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如图是沿某段纬线地下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示意图。图中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据此,完成3~4题。3.图示地区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4.下列关于图中岛屿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岛屿东侧大于西侧B.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bC.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dD.同样震级,震源d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c解析:3.A 4.D [第3题,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分析,该图所在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从“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分析可知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第4题,震源越浅,震级越大,越靠近人口密集区域,地震破坏程度越大。岛屿东侧震源浅,故破坏程度更大;同一震级,a位于陆地,b位于海洋,故a的破坏程度比b大;同一震级,a的震源更浅,故a的破坏程度比d大;同一震级,c的震源较d更浅,故d的破坏程度小于c。故D符合题意。](2024·全国高三专练)通过对2000—2020年我国发生的48例堰塞湖事件的统计,在不同地貌类型地区堰塞湖发生的几率不同。如图为堰塞湖形成地的水文区域占地貌类型的比例。据此,完成5~7题。5.甲、乙、丙、丁对应的地貌类型是( )A.甲—平原 B.乙—丘陵C.丙—高原 D.丁—山地6.堰塞体堵塞河道后导致下游河流( )①流量减少 ②水位下降 ③流速加快 ④输沙量加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7.在堰塞湖形成的各地貌类型中,占比最高的水文区域是( )①西南亚热带、热带多水区 ②华北暖温带平水、少水区 ③秦巴、大别山北亚热带多水区 ④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南部温带平水区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5.D 6.A 7.D [第5题,结合所学可知,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故可判断山地最有可能发生堰塞湖,结合图例可知丁地有滇西、藏东南亚热带丰水区分布在此,且据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地貌中,丁地堰塞湖形成地的水文区域占地貌类型的比例最高,所以判断丁地为山地。故选D。第6题,堰塞体堵塞河道后导致河流水流不畅,下游河流流量减少,流速减慢,水位下降,输沙量减少,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第7题,堰塞湖多发生在地势起伏大、降水时间长、强度大的地区,故判断西南亚热带、热带多水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或者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和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南部温带平水区(地势起伏大,冰碛物多,易发生山崩滑坡)为占比最高的水文区域,D正确;华北暖温带平水、少水区地形平坦,不易发生堰塞湖,占比低,②错误;③秦巴、大别山北亚热带多水区植被覆盖率较好,山地松散物质少,堰塞湖出现概率相较①④两地要更低一些,ABC错误。故选D。]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往往引发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图1为我国某堰塞湖形成及自行消失过程示意图。图2为堰塞湖疏通示意图。完成8~9题。8.堰塞湖自行消失的时间长短往往相差很大。从形成到溃决持续时间较长的堰塞湖,可能带来的影响( )A.溃决前,堰塞湖以上河段沉积作用变弱B.溃决前,堰塞湖以下河段泥沙含量上升C.溃决后,堰塞湖以上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小D.溃决后,堰塞湖以下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大9.据图2分析,堰塞湖的( )A.溢洪道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水流平缓B.溢洪道坡度更大,流速更快利于泄洪C.堰塞体堆积物较疏松,宜开凿溢洪道D.堰塞体堆积物体量大,宜开凿多条溢洪道解析:8.D 9.A [第8题,溃决前,堰塞湖对堰塞湖以上河段的顶托作用,使得堰塞湖以上河段水速减慢,沉积作用变强;同时,堰塞湖以下河段泥沙含量下降,A、B错误。溃决后,堰塞湖内大量水体在短时间内下泄,堰塞湖以上河段流速加快,河流搬运能力增强,沉积物颗粒较溃决前变大。同时,堰塞湖以下河段的流量、流速均显著增加,沉积物颗粒较溃决前变大,C错误,D正确。故选D。第9题,读图2可知,溢洪道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水流平缓,有利于堰塞湖的水体通过溢洪道缓慢下泄,A正确,B错误;结合图中堰塞体和溢洪道的相对位置可知,溢洪道并未选择在堰塞体上开挖,其原因是堰塞体结构不稳定,在堰塞体上开挖溢洪道,易诱发堰塞湖溃决,C、D错误。故选A。](2024·山东聊城高三统考)八字门滑坡(如图)是三峡库区重点监测滑坡之一,由于每年受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影响,目前该滑坡仍处于位移变形状态。据此,完成10~12题。10.八字门滑坡体滑动方向是( )A.由东北向西南 B.由西北向东南C.由西南向东北 D.由东南向西北11.目前八字门滑坡发生位移变形的主要海拔范围在( )A.145m以下 B.145m—156mC.156m—175m D.175m以上12.推测八字门滑坡积累位移变化特征大致为( )解析:10.B 11.D 12.C [第10题,据图可知,滑坡体运动的方向一般是由高处向低处,结合等高线和图中指向标可知,该滑坡的滑动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故选B。第11题,据图分析可知,175m以上的区域等高线由高值凸向低值,说明该处为谷地,受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影响,滑坡物质不断被流水所侵蚀,导致滑坡体物质发生位移变形。故选D。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滑坡受到降水影响较大,由此可知,第一年的5-9月份为雨季,降水较为集中,滑坡体移动范围应该较大;而后9月份-第二年的6月份,长江流域降水较少,滑坡体移动较为缓慢;第二年6-8月为雨季,在降水的影响下,滑坡体开始较快移动;11月-第三年5月,此时降水较少,滑坡体移动较为缓慢;最后第三年5月后雨季再次到来,滑坡体又开始较快移动。由此可知,C能够反映该滑坡积累位移变化特征;A、B无法反映冬夏季节降水变化对滑坡体的影响;D与冬夏季节该地区降水变化特征不符。故选C。]二、非选择题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色东浦沟位于雅鲁藏布江左岸,沟口高程2 740m,沟源高程6 745m,高程5 000m至沟口之间分布了大量的冰碛物。沟口雅鲁藏布江右岸古河漫滩上残留大规模古堰塞体,由1984年色东浦沟爆发的冰碛泥石流堆积而成。2014~2017年局部再次出现堰塞体堵河,多次漫顶溃决后,雅鲁藏布江新河道仍然从古堰塞体的左侧通过。如图示意色东浦沟口附近地形。(1)分析图示地区雅鲁藏布江右岸残留大规模堰塞体的原因。(2)多次漫顶溃决后,新河道仍然从左侧通过,试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该处残留大规模堰塞体,一方面因为堆积体物源多;另一方面说明保存条件好。物源多主要因为直面冲沟,接受色东浦沟大规模泥石流的物源;保存条件好主要因为空间充足、地势平缓。原为河漫滩,地形较为平坦,流速较慢,碎屑物大规模堆积,此外该地堆积空间较大,易保留至今。第(2)题,由图可知,雅鲁藏布江残留堰塞体右岸邻近山地,受山体约束(更紧),缺乏发育新河道空间;而左岸为河流凹岸,左侧有旧河道,组成物质松散,易被冲刷,水流更倾向冲刷左岸疏松的旧河道堆积物。凹岸受水流惯性影响,易形成河道。答案:(1)直面色东浦沟,接受色东浦沟大规模泥石流的物源;原为河漫滩,地形较为平坦,流速较慢,碎屑物大规模堆积;堆积空间较大,易保留至今。(2)右侧受山体约束(更紧),缺乏发育新河道空间;左侧有旧河道,组成物质松散,易被冲刷,从而恢复河道;左侧接近河流凹岸,受水流惯性影响较大,易形成河道。14.(2024·全国高三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四川省甘洛县位于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到二级阶梯川西高原山地的过渡带上,属于深切割山区,全县山地面积约占90%左右。2019年7月28日至7月29日,四川省甘洛县持续遭受强降雨,诱发多起山体滑坡,并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图为甘洛县前进乡某测站点(图a)2019年7月28-29日降雨数据(图b)及山洪泥石流汇入主河道形成堰塞湖示意图(图c)。(1)读图b,指出该测站点7月28-29日的降水特征。(2)读图c,结合材料说明河流上游堰塞湖的形成过程。(3)指出此次山洪泥石流可能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危害。(4)举例说明当地政府可采取的山洪泥石流防治措施。解析:第(1)题,降水特征主要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间等方面描述。由图可知,24小时累计雨量超过140mm,降水总量大;28日21:00到24:00以及29日9:00到11:00分别出现两次暴雨,雨量集中且强度大。第(2)题,堰塞湖的形成可从物质条件、动力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短时强降水形成较大地表径流,地表坡度大,使坡面物质不稳定,在重力作用下携带碎屑物质,沿山沟流动,形成泥石流,滑坡体和泥石流进入河道造成阻塞,河流上游来水多导致水位上升形成堰塞湖。第(3)题,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可结合泥石流特征进行说明,泥石流的速度很快,往往没有来得及准备,冲毁房屋、隔断道路、破坏桥梁等设施;淹没农田,影响农作物收成,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以及威胁下游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第(4)题,泥石流的防治可从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植被。工程措施:如拦沙坝、格栅坝和导流堤等、加强监测预警,这样可以更加快速的通知处于危险区的群众转移。对于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告知他们发生灾害时应如何避难,平常生活中应如何做好准备。答案:(1)降水总量大(约140mm);24小时出现两次暴雨,且雨量集中;暴雨历时短,强度大。(2)短时强降水,形成较大地表径流;地表坡度大,汇水快,携带碎屑物质,沿山沟流动,形成泥石流;泥石流汇入并阻塞山谷主河道,积水形成堰塞湖。(3)冲毁房屋、道路、桥梁等设施,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埋没农田,农作物受损减产甚至绝收;堰塞湖有溃决风险,威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4)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修建必要的工程措施,如拦沙坝、格栅坝和导流堤等工程;加强山洪泥石流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的水土保持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31 地质灾害(原卷版).doc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31 地质灾害(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