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30 气象灾害(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30 气象灾害(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自然灾害
课时冲关30 气象灾害
一、选择题
2010年初,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这场少见的世纪大旱使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 000万人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
A.贵州和云南中部  B.四川和重庆南部
C.广西和贵州东部 D.云南和广西南部
2.造成这次干旱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大规模用水,水资源完全枯竭
B.太阳活动异常
C.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1.A 2.C [第1题,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贵州和云南中部旱情为“特旱”,表明旱灾最为严重,A正确;四川、广西南部多轻旱,B、C、D错误。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西南地区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说明降水持续偏少;降水少,晴天多,会导致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造成旱灾,C正确。水资源不可能完全枯竭,A错误;太阳活动异常、全球气候变暖均不能直接造成这次旱灾,B、D错误。故选C。]
(2024·全国高三专练)福州市干旱年份呈“正常—旱—涝”分布的规律,不同旱涝年份的水汽输送形势差异明显。如图示意福州市典型旱、涝年夏季各月不同方位的水汽输入与输出量。据此,完成3~5题。
3.为福州夏季输送水汽的主要气流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4.与典型旱年相比,形成典型涝年的关键在(  )
A.6月东边界 B.6月南边界
C.8月北边界 D.8月西边界
5.福州旱年、涝年交替现象出现的原因从根本上取决于(  )
A.东北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异常
B.登陆福州的台风天数变化
C.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
D.亚洲低压强度异常
解析:3.D 4.B 5.C [第3题,由图可知,无论是典型旱年还是典型涝年,西边界和南边界都是夏季水汽输入的主要边界,因此为福州夏季输送水汽的主要气流是西南风。故选D。第4题,由图可知,典型旱年和典型涝年水汽收支状况6月差异最明显,典型涝年6月南边界水汽输入远大于典型旱年(西边界的差异没有南边界大),是给典型涝年带来水汽的主要边界,B正确;而6月份东边界在典型涝年水汽输出更多,不符合典型涝年水汽积累,A错误;8月份北边界和西边界水汽输出减少,有利于水汽积累,但总量有限,不是关键,C、D错误。故选B。第5题,由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每年的范围和强度的差异,其外围水汽输送途径存在差异,夏季风会出现异常,福州降水量年际变化大,C正确;夏季影响我国东南的气压形势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而不是东北信风带和亚洲低压,A、D错误;由上题可知,引起旱涝变化的主要是6月份降水的不同,而此时台风势力较弱,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C。]
2023年8月13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发生龙卷风自然灾害,灾害造成大丰区部分乡镇的房屋受损和农作物倒伏。如图为1961~2010年我国发生龙卷风次数最多的11个省级行政区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可推测我国龙卷风多发区的共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地形崎岖,植被茂盛
B.地势低平,岩石裸露
C.气候干旱,土地沙化
D.地势平缓,江湖密布
7.相对于台风,龙卷风难以精确预报的主要原因是(  )
A.时间尺度很短 B.预报技术落后
C.破坏能力太强 D.多发地经济落后
解析:6.D 7.A [第6题,本题考查我国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图中的11个省级行政区大多位于我国中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小,土层较厚,植被茂密,A、B错误;图示省级行政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多大江大河和湖泊,水域面积较广,D正确、C错误。第7题,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预报。龙卷风的突发性较强,且时间尺度较短,故现代科学难以精确预报,A符合题意;我国现阶段的自然灾害预报系统已经相当发达,B不符合题意;灾害的破坏能力强弱与预报精确度无关,C不符合题意;图中我国龙卷风发生地多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D不符合题意。]
2021年1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寒潮活动影响,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而呈冻结的状态,冻土对气温的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冬季季节性冻土区南部边缘和冻土厚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单位:m)分布图。据此,完成8~9题。
8.该时段的寒潮天气对我国冬季季节性冻土区南部边缘位置和冻土厚度的影响是(  )
A.南缘位置偏南,冻土厚度增大
B.南缘位置偏北,冻土厚度减小
C.南缘位置偏南,冻土厚度减小
D.南缘位置偏北,冻土厚度增大
9.我国东部45°N沿线冬季季节性冻土区冻土厚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纬度位置 ②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③降水量 ④地形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8.A 9.C [第8题,由材料可知,该时段的寒潮天气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气温降低,冻土厚度应该增大,我国冬季季节性冻土区南部边缘应该向较低纬度延伸,即南缘位置偏南。故选A。第9题,由图可知,我国东部45°N沿线冬季季节性冻土区西侧冻土厚度大,越向东冻土厚度越小。同处45°N沿线,说明纬度位置不是影响因素,①错误;沿45°N越往西,离冬季风源地越近,受冬季风的影响越大,冬季气温越低,季节性冻土厚度越大,②正确;降水量多少与季节性冻土厚度关系不大,③错误;我国东部沿45°N跨越大兴安岭,大兴安岭西侧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气温比大兴安岭东侧背风坡低,导致西侧季节性冻土厚度大,东侧厚度小,④正确。故选C。]
(2024·安徽合肥模拟)雹暴是一种发展速度快、生命期短、局地性强的固态降水过程,常伴有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具有极强的致灾性。2019年8月16日上午,鲁西北、鲁北出现强对流天气,局地伴有雹暴,但降水范围小,强度弱,未造成大的灾害。当日14时前后,在临朐县西南部的山区新生的对流云发展迅速,在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形成持续时间长、灾害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冰雹、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如图为2019年8月16日14时~16时30分降水量和冰雹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根据材料判断此次降雹区域内受灾最严重的地点是(  )
A.蒋峪 B.柘山
C.贾悦 D.许孟
11.和上午相比,下午受灾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下降,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利于形成大雹
B.对流云发育,为冰雹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汽
C.南北温差增大,强劲的东南风增大了降水量
D.山地地形抬升湿热气流,对雹灾有增强作用
12.加强雹暴研究,减轻雹暴灾害。下列有关我国雹暴灾害说法合理的是(  )
A.多雹区选择抗雹性强的土豆等农作物
B.在多雹区农田搭建防雹网并及时展开
C.高纬度地区多于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
D.冬季多于夏季,高原山地多于平原
解析:10.C 11.B 12.A [第10题,雹暴发生时伴有强降水,由等降水量可见,贾悦位于降水高值区,说明其降水强度大,伴随的雹暴强度大;由图可知,贾悦附近冰雹调查点最多、最密集,说明其遭受灾害情况严重,多点调查受灾情况,综上可知,受灾最重的应为贾悦,C正确;蒋峪虽然降水量较大,但其未在冰雹发生区域内,说明其受灾不是最严重,A排除;柘山和许孟虽然处在冰雹发生区内,但是冰雹调查点分布较少,因此其冰雹强度不如贾悦,A、D排除。故选C。第11题,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要形成冰雹必须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向云层输送充足的水汽,当上升气流比较强时,水汽大量上升,凝固成小冰晶,逐渐形成冰雹胚胎。由于气流升降变化很剧烈,冰雹胚胎上下翻滚,附着更多的水体(过冷水滴)发育变大,当冰雹足够大时,对流气体托不住时,冰雹降落。由材料可知,上午鲁北和鲁西北地区发生对流天气时,产生雹暴强度弱;下午西南形成的新对流云向东南运动时提供充足水汽,加强了雹暴强度,雹暴灾害较强,B正确;一天中的最高温一般在下午出现,且气温下降对流减弱,不利于形成冰雹,A错误;图中涉及范围较小,小范围温差不明显,由材料可知,此次对流云向东南移动,而不是东南风,C错误;山地是强对流天气初始出现区域,对流云是由于地形导致增温上升形成,非地形抬升形成,D错误。故选B。第12题,根据当地冰雹易出现季节,选择适宜作物,以躲过冰雹危害;在多雹区,可选择抗雹性能较强的作物,如山芋、土豆等块根作物,A正确;搭建防雹网的投入大,不适合多雹区大面积使用,B错误;雹暴是强对流天气,其形成是气流强烈抬升造成,中低纬度和高纬度夏季容易形成强对流,而不是高纬度地区多于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上升气流强,雹暴夏季多于冬季,高原山地地区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在同样天气条件下弱于平原地区,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悉尼2022年3月暴雨频发,平均累计降雨量为138毫米,是自1942年以来最潮湿的3月。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洪水已造成20亿澳元的损失。
材料二 如图是悉尼位置图。
(1)新南威尔士州洪灾的气象原因是什么?这种气象原因还会在当地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2)经济方面,洪水对悉尼可能造成哪些危害?
(3)面对洪水威胁,悉尼政府在非工程措施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悉尼2022年3月暴雨频发,平均累计降雨量为138毫米,是自1942年以来最潮湿的3月”可知,新南威尔士州洪灾的气象原因是暴雨频发,降雨量过大;这种强降水会导致土壤含水量过大,引发山体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第(2)题,注意设问强调经济方面,从经济方面考虑,工业方面,洪水会淹没工厂,导致工厂停工,生产困难;交通方面,交通线等基础设施被淹没,造成物资运输受阻;农业方面,农田被淹没,种植业受到影响;水产养殖方面,洪水会使得养殖场被淹没,导致水污染,养殖业受损。第(3)题,注意设问强调非工程措施,故面对洪水威胁,可加强对暴雨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加强对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政府还应提前做好准备,制定防灾应急措施,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答案:(1)暴雨频发,短时间降水过多。 山体滑坡。
(2)淹没工厂,造成生产困难;淹没道路,造成生产物资运输困难;淹没农田,造成种植业减产;河道水情变化,水产养殖业受损等。
(3)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制定防灾应急措施等。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西走廊东部风速大,沙源多,是沙尘暴多发地区;冬季地表植被覆盖差,土壤疏松,冷空气活动频繁,是沙尘暴的次高发季节(少于春季)。研究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发生日数呈下降趋势。如图示意河西走廊东部地形及1971—2015年冬季沙尘暴平均日数。
(1)简述1971—2015年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平均日数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说出全球气候变暖与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发生日数下降的联系。
(3)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夜间至早晨沙尘暴强度比午后到傍晚弱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主要结合图示从总体分布趋势、极值等角度描述。读图可知,总体分布规律为等值线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从极值看,东北部的民勤为5次,凉州为1次。沙尘暴的次数与沙源及风力关系密切,图示区域遍布沙漠,尤其东部和北部有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沙源丰富。而从大风次数看,由于受地形影响,东北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多在1 300~1 600米之间),而西南部海拔在1 600~2 500米左右,地势起伏大,海拔高。地势起伏小的地区,对风的阻挡作用小,风力大,沙尘暴发生次数多。第(2)题,全球变暖对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发生日数减少的影响要从气温变化对天气的影响角度分析。全球变暖使得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冷高压势力减弱,导致冷空气的势力减弱且活动次数减少,导致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减弱,使得沙尘暴的发生动力不足,从而降低了沙尘暴发生日数。第(3)题,河西走廊东部夜间至早晨沙尘暴强度比午后到傍晚弱的原因,主要结合不同时间段内大气的活动状况进行分析。沙漠地区植被稀疏,大陆性特征明显,升温及降温速度较快。从夜间到早晨,由于沙漠降温速度快,近地面气温降低,空气变冷,在近地面到高空的一段距离内形成了逆温层,且厚度大,不易发生对流现象,大气层较为稳定,从而使得风速减小,沙尘暴强度减弱。而午后到傍晩,随着太阳辐射增强,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升高,逆温层逐渐变薄或消失,此时大气对流现象增强,不稳定性增强,沙尘暴强度变强,所以河西走廊东部夜间至早晨沙尘暴强度比午后到傍晚弱。
答案:(1)分布规律:自东北向西南递减,平均大约民勤5次、凉州1次。
原因:与西南部相比,东北部地势起伏小,风力大;离沙漠近,沙源丰富。
(2)全球气候变暖,使冷空气强度减弱,冷空气活动频次减少;使大风日数减少,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发生日数呈下降趋势。
(3)河西走廊东部夜间至早晨,沙漠戈壁迅速散热,近地面空气变冷,形成厚且强的逆温层,大气层较稳定,风速减小,削弱了沙尘暴强度;午后到傍晚,逆温层薄而弱,大气层不稳定性增强,增强了沙尘暴的强度,因此河西走廊东部夜间至早晨沙尘暴强度比午后到傍晚弱。自然灾害
课时冲关30 气象灾害
一、选择题
2010年初,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这场少见的世纪大旱使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 000万人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
A.贵州和云南中部  B.四川和重庆南部
C.广西和贵州东部 D.云南和广西南部
2.造成这次干旱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大规模用水,水资源完全枯竭
B.太阳活动异常
C.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
D.全球气候变暖
(2024·全国高三专练)福州市干旱年份呈“正常—旱—涝”分布的规律,不同旱涝年份的水汽输送形势差异明显。如图示意福州市典型旱、涝年夏季各月不同方位的水汽输入与输出量。据此,完成3~5题。
3.为福州夏季输送水汽的主要气流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4.与典型旱年相比,形成典型涝年的关键在(  )
A.6月东边界 B.6月南边界
C.8月北边界 D.8月西边界
5.福州旱年、涝年交替现象出现的原因从根本上取决于(  )
A.东北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异常
B.登陆福州的台风天数变化
C.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
D.亚洲低压强度异常
2023年8月13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发生龙卷风自然灾害,灾害造成大丰区部分乡镇的房屋受损和农作物倒伏。如图为1961~2010年我国发生龙卷风次数最多的11个省级行政区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可推测我国龙卷风多发区的共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地形崎岖,植被茂盛
B.地势低平,岩石裸露
C.气候干旱,土地沙化
D.地势平缓,江湖密布
7.相对于台风,龙卷风难以精确预报的主要原因是(  )
A.时间尺度很短 B.预报技术落后
C.破坏能力太强 D.多发地经济落后
2021年1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寒潮活动影响,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而呈冻结的状态,冻土对气温的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冬季季节性冻土区南部边缘和冻土厚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冬季季节性冻土厚度(单位:m)分布图。据此,完成8~9题。
8.该时段的寒潮天气对我国冬季季节性冻土区南部边缘位置和冻土厚度的影响是(  )
A.南缘位置偏南,冻土厚度增大
B.南缘位置偏北,冻土厚度减小
C.南缘位置偏南,冻土厚度减小
D.南缘位置偏北,冻土厚度增大
9.我国东部45°N沿线冬季季节性冻土区冻土厚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纬度位置 ②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③降水量 ④地形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4·安徽合肥模拟)雹暴是一种发展速度快、生命期短、局地性强的固态降水过程,常伴有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具有极强的致灾性。2019年8月16日上午,鲁西北、鲁北出现强对流天气,局地伴有雹暴,但降水范围小,强度弱,未造成大的灾害。当日14时前后,在临朐县西南部的山区新生的对流云发展迅速,在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形成持续时间长、灾害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冰雹、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如图为2019年8月16日14时~16时30分降水量和冰雹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根据材料判断此次降雹区域内受灾最严重的地点是(  )
A.蒋峪 B.柘山
C.贾悦 D.许孟
11.和上午相比,下午受灾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下降,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利于形成大雹
B.对流云发育,为冰雹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汽
C.南北温差增大,强劲的东南风增大了降水量
D.山地地形抬升湿热气流,对雹灾有增强作用
12.加强雹暴研究,减轻雹暴灾害。下列有关我国雹暴灾害说法合理的是(  )
A.多雹区选择抗雹性强的土豆等农作物
B.在多雹区农田搭建防雹网并及时展开
C.高纬度地区多于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
D.冬季多于夏季,高原山地多于平原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悉尼2022年3月暴雨频发,平均累计降雨量为138毫米,是自1942年以来最潮湿的3月。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洪水已造成20亿澳元的损失。
材料二 如图是悉尼位置图。
(1)新南威尔士州洪灾的气象原因是什么?这种气象原因还会在当地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2)经济方面,洪水对悉尼可能造成哪些危害?
(3)面对洪水威胁,悉尼政府在非工程措施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西走廊东部风速大,沙源多,是沙尘暴多发地区;冬季地表植被覆盖差,土壤疏松,冷空气活动频繁,是沙尘暴的次高发季节(少于春季)。研究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发生日数呈下降趋势。如图示意河西走廊东部地形及1971—2015年冬季沙尘暴平均日数。
(1)简述1971—2015年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平均日数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说出全球气候变暖与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发生日数下降的联系。
(3)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夜间至早晨沙尘暴强度比午后到傍晚弱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