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62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62张)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 高三一轮复习 ——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标要求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综合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季节变化和五带分布等自然现象。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分析公转地理意义的差异及其影响。
地理实践:能够善于运用公转的地理意义,结合实际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
Knowledge points
地球的公转
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
地球的公转
考点一
1.公转方向
(一)地球的公转
公转:地球绕太阳为中心进行公转,公转轨道是接近于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
2.公转周期
(一)地球的公转
冬至
12月22日
夏至
6月22日
春分 3月21日
秋分 9月23日
恒星年——以恒星作为参照物;
时间: 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以太阳作为参照物
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逐渐变慢
逐渐变慢
逐渐变快
逐渐变快
春分
秋分
夏至
冬至
公转速度最慢
公转速度最快
开普勒第二定律
(一)地球的公转
3 . 公转速度
57’/d
角速度
29.3km/s
线速度
61’/d
角速度
30.3km/s
线速度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示意图判读方法
①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先连接太阳光线与地心,找太阳直射点判断二至日;再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即可判断春分和秋分。(先左右两图,后上下两图)
冬至日
夏至日
秋分日
春分日
②看是近日点还是远日点:近日点为1月初,接近冬至日;远日点为7月初,接近夏至日。
③看地轴的指向:“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向左倾斜,左面为冬至,向右倾斜,右面为冬至。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多的一段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2.2022年2月1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对点演练
C
B
下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1~2题。
1.黄赤交角
北极星
赤道平面
北极
南极
地轴
66°34′
23°26′
地球公转轨道面
(黄道平面)
(一)地球的公转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
地轴
三角度: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01一轴:
02 两面:
03
(一)地球的公转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_______;
热带、寒带_______,温带_______;
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_______;
(赤道、极圈内除外)
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差变_______;
直射点移动速度变_______。
变大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大

(一)地球的公转
(2)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概念):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 。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春分
秋分
冬至
次年春分
①回归线之间,一年内直射两次
回归线上,一年内直射一次
回归线以外, 太阳不直射
②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③冬至至次年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④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冬半年:秋分→冬至→次年春分;南半球情况相反
夏至
(一)地球的公转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断方法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牢记此图可有效判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方法如下:
(1)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5°;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2)可根据对称原则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于两至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关于两分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不同半球的同一纬度。
对点演练
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新年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位于 (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2.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①点时 (  )
A.我国恰逢夏至
B.我国昼长夜短
C.全球昼夜平分
D.我国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月份
C
D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二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地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接受太阳光照的差异。
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与它所在纬线昼弧与夜弧的长度有关;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北半球)
昼短夜长(北半球)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到 ,所有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都 ,所以春、秋分日全球昼夜 ,各占12小时,无极昼极夜现象。
赤道
相等
等长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2.季节变化
夏至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北极圈内是
南极圈内是
赤道上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极昼
极夜
昼夜等长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这天: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分布规律:从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2.季节变化
冬至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北极圈内是
南极圈内是
赤道上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极夜
极昼
昼夜等长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这天: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分布规律:从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2.季节变化
时间 昼夜长短 分布规律 特殊节气
夏半年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冬半年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2.季节变化规律(总结)
昼长
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
昼短
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至北极四周有极夜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夜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冬至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位置”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
下图是“北半球冬至日四地纬线昼弧、夜弧分布状况示意图”。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对点演练
B
D
1.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2.图中乙和丁的周长相等,但昼弧和夜弧的长度相反,则两地( )
A.处于同一纬线 B.处于同一半球
C.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反
3.下列关于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南极圈 B.乙可能位于赤道 C.丁不可能位于赤道 D.丙位于回归线
C
下图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地点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B
对点演练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 根据昼弧夜弧计算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长时数=昼弧所跨经度数/ 15°
夜长时数=夜弧所跨经度数/ 15°
120°
8小时
⑵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这里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不必要求是地方时,但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所用的时间要统一,如都是北京时间或都是伦敦时间)。
②昼长时数=(12: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00)×2。
③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00-日落地方时)×2。
⑶ 利用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计算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状况、日出和日落时间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30°N的昼长等于30°S的夜长,如右图。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⑷ 利用日期的对称性计算
① 某一地点关于二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如A点和B点)的昼长______。
② 某一地点关于二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如B点和C点),B的昼长_____C的夜长。
相等
等于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C
对点演练
北京时间2024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7时10分,小明同学在海南著名景点五指山(19°N,110°E)观看日出,并拍摄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五指山的昼长最接近( )
A.9小时55分 B.10小时15分 C.11小时10分 D.12小时20分
2.小明同学计划在同一年、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再次拍摄五指山日出景观,其日期应选择在( )
A.4月22日前后 B.5月2日前后 C.11月3日前后 D.12月13日前后
C
(2022·天津卷)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我国某山拍摄日出照片,下图是他在不同时间拍摄的两幅照片。回答下列小题。
对点演练
3.该地这两天的昼长大约是( )
A.12小时和8小时 B.13小时和11小时
C.14小时和10小时 D.16小时和8小时
4.推测该山可能是( )
A.山东泰山 B.海南五指山 C.安徽黄山 D.四川峨眉山
C
D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太阳高度的取值范围是0°≤ H ≤ 90°。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
某地正午12:00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
日期 直射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的变化
春、秋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空间变化规律(同一时刻)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3°26 N
23°26 S
66°34 N
66°34 S
90°N
90°S
90°
60°
30°


二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纬度相同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同纬等高)
② 离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近大远小)
③ 距直射点纬度相同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对称等高)
1.空间变化规律(同一时刻)
N
S
A
思考:读图,比较A点在二至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A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夏至日>春、秋分日>冬至日
A'
(夏至日)
N
S
A
太阳直射
光线
(春、秋分日)
N
S
A
太阳直射
光线
(冬至日)
A'
A'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
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一年中最大值
一年中最小值
一年中最大值
一年中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
∴∠H=∠1=90°-(∠4-∠3)
∵太阳光线平行
∵OA垂直于A所在地平面
∴∠1+∠2=90°
, ∠1=90°-∠2
∵∠2+∠3=∠4
∴∠2=∠4-∠3
∵∠4=A地纬度,∠3=太阳直射纬度
∴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同-异+)
分别求算北京市(40°N)在二分日、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H北京=90°-|40°-0°|=50°
二分日:
夏至日:
H北京=90°-|40°-23°26′|=73°26′
冬至日:
H北京=90°-|40°+23°26′|=26°34′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地方时是
12时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日出


北半球
①确定地方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判断日影长短
时南时北
时南时北
全年朝南,正午日影夏至日最长,冬至日最短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④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以当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来计算楼间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为了保证北楼一楼全年有阳光照射,两楼之间的最小楼间距应大于L=h/tan H(H: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⑤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集热板成直角。因此集热板夹角与当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h+α=90°
α =90°-h
α =90°-(90°- 纬度差)
=纬度差
例如,北纬40°在夏至日时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应该调整为40°-23.5°,在冬至日时倾角应该调整为40°+23.5°。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对点演练
某开发商分别在天津(约39°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两地各有朝向和楼高相同的户型结构如甲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福州楼盘每层2.8 m共20层,南北楼距为28 m。乙图①栋10层住户一年中正午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  )
A.1个月 B.3个月
C.5个月 D.7个月
2.在上级部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乙图)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天津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
A.扩大东西楼的楼间距B.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C.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D.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
A
C
(2022·福建卷)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下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棚内正午地面遮阴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出现在( )
A.6月29日前后 B.9月15日前后 C.10月16日前后 D.12月14日前后
对点演练
B
(2022·福建卷)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下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仅支撑柱高度增加1米,则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遮阴带( )
A.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
B.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
C.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
D.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
对点演练
D
(三)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
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划分的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②气候四季
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对气温的统计进行划分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1、四季的划分
(三)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③我国传统四季
中国传统上,以“四立”作为四季的起点,即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④欧美国家四季
欧美国家一般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划分。春分作为春季的开始,夏至作为夏季的开始,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莲,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二十四节气歌
有直射现象
既无直射,也无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现象
2.五带划分
长夏无冬→热带
长冬无夏→寒带
四季分明→温带
(三)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五带的划分
(2023·北京卷)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对点演练
C
1.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①太阳活动 ②四季变化
③降水总量 ④物候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据图推断( )
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2023·北京卷)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对点演练
B
知识拓展
太阳的视运动
概念:太阳的日视运动指的是太阳一天当中在头顶运动的轨迹,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太阳高度由小逐渐增大至正午打最大,再逐渐减小。
知识拓展
太阳的视运动
1.日出、日落及正午时刻太阳方位的变化
在赤道上观察太阳运动,其运动轨迹与地平面垂直。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北(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太阳直射赤道时,都是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S
N
W
E
北京-40°N
天顶
春秋分
O
夏至
冬至
S
N
W
E
北京-40°N
天顶
春秋分
O
夏至
冬至
赤道上
S
N
W
E
北京-40°N
天顶
春秋分
O
夏至
冬至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
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
知识拓展
太阳的视运动
一天内太阳不落,正午太阳高度最大,0时(24时)太阳高度最小。
若位于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为正北;
若位于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为正南。
极点上极昼期间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
S
N
W
E
春秋分
夏至
冬至
N
S
W
E
春秋分
冬至
夏至
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
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
S
S
S
S
春秋分
夏至
北极点
1.日出、日落及正午时刻太阳方位的变化
2.太阳高度日变化图的判读
日出、日落、昼长判读:如曲线A北京时间约3时日出,约17时日落,昼长约为14小时。
正午太阳高度及出现的时间判读:如曲线B正午太阳高度约为45°,出现在北京时间12时。
知识拓展
太阳的视运动
特殊判读:①曲线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应位于赤道至回归线之间;
曲线B昼长24小时,且最低太阳高度角正好为0°,应为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
C线昼长24小时,且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应位于极点。
3.日影的确定
日影的朝向:日影的朝向变化与太阳视运动相关,朝向与太阳所在的位置相反。
日影的长短:日影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呈负相关,即一天中日影长度的变化由日出到正午逐渐变短,由正午到日落逐渐变长
日出影
日落影
正午影
标杆
知识拓展
太阳的视运动
对点演练
(2023·海南卷)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左图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右图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观测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2.甲地位于乙地(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D
A
对点演练
(2024·福建卷)每天的日照时长受太阳高度角,建筑物遮挡,树木遮挡影响极大。福建学者小明在美国波士顿访问,6月25日,垂直天空中心拍下来这张照片,虚线表示春分日的太阳移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夏至日,最有可能日出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6月25日,最有可能在哪个时间段(地方时)看到太阳( )
A.8:30-9:00 B.10:30-11:00
C.13:00-13:30 D.15:00-15:30
5.图中行道树为地方树种,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哪个日期看到的日照时期最长( )
A.5月30日 B.7月1日
C.9月1日 D.11月30日
B
A
D
知识拓展
日晷
日晷就是指“太阳的影子”。所谓日晷,就是白天通过测日影定时间的仪器。
地平式
垂直式
赤道式,晷面与赤道平行
知识拓展
日晷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
晷针
晷面
底座
晷针,垂直穿过圆盘中心,起着立竿的作用。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极星,晷针的影子顺时针方向移动;
晷面,安放在石盘上,呈南高北低
西



知识拓展
日晷
①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即为当地纬度。
②晷面与地平面的倾角=90°-当地纬度。
③晷针与晷面呈垂直关系。
赤道式日晷
知识拓展
日晷
晷面的正反两面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
每个时辰分“初”、“正”两格
夏半年(春分到秋分)晷针投影在日晷北侧面上(晷面上方);
冬半年(秋分到次年春分)晷针投影在日晷南侧面(晷面下方)
春秋分日无法指示时间,因春秋分太阳视运动轨道与晷盘平行。
对点演练
五一期间,某学校(30°N,105°E)开展“探索时间奥秘——日晷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日晷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面与赤道面平行。图 8 示意某学生完成的作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为验证古人的计时方法,该学生制作的模型,其晷面与底座的夹角为( )
A.75° B.30° C.60° D.23°26′
2.当日,该学生把模型正确放置在操场空旷处,可观测到日影在晷面上移动,推测日影在晷面上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
A.正面 顺时针 B.正面 逆时针
C.背面 顺时针 D.背面 逆时针
3.当晷针影子落在盘面“午”字区间时,北京时间是( )
A.9—11 时 B.10—12 时 C.11—13 时 D.12—14 时
C
A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