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导引
知识清单
知识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微粒种类 定义 物质
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水(H2O)等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金属(如Fe、Cu)、金刚石(C)、硅(Si)等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氯化钠(NaCl由Na+和Cl-构成)、硫酸铜(CuSO4由Cu2+和SO42-构成)
【易错易混辨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不是最小的粒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的性质 举例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酒香不怕巷子深; 湿衣服在太阳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 加压或降温能使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热胀冷缩;给自行车胎打气; 加压可以将6000L的氧气装入40L的氧气瓶中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水的化学性质不变; H2O和 H2O2 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易错易混辨析】
热胀冷缩是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注意不是分子的大小改变,分子的大小本身的改变是很细微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微观概念,不能与宏观的间隔混淆,如1L红豆和1L黄豆混合小于2L是红豆和黄豆之间存在间隔,这是宏观的间隔,不是分子之间的间隔。
3.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现象 溶液为无色 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 B烧杯中无明显变化
结论 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浓氨水能使酚酞变色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实验3中B烧杯不变色原因: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
知识点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 原子
基本性质 1.体积小、质量小;2.不断做无规则运动;3.微粒之间有间隔
定义 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联系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互相结合成分子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 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
混合物 纯净物
宏观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 只含有一种物质,如氧气
微观 含有多种分子,如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只含有一种分子,如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知识点3:原子
1.原子的构成
【易错易混辨析】
(1)原子核中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的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同一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如氢原子中,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描述原子结构的模型(以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
(2)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在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中,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3)每个电子层所排布的电子数是不同的,第一层最多为2个,第二层最多为8个,最外层最多为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4.原子结构和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
原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得失电子 推测元素性质
稀有气体原子 8个(He为2个) 既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 比较稳定
金属原子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原子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总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相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易错易混辨析】
氦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但属于相对稳定结构,与最外层8个电子的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相似,与最外层2个电子的其他原子化学性质不相似。
5.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易错易混辨析】
(1)相对原子质量( Ar )是一个 “比值”,单位为“1” ,通常省略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它是个比值;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就越大。
(3)近似计算: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点4: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形成:
3.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 Al3+、 NH4+ 等。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 、SO42 等。
4.离子符号的意义:
常见的离子符号:氢离子H+、银离子Ag+、锌离子Zn2+、铜离子Cu2+、铁离子Fe3+、亚铁离子Fe2+、氢氧根离子OH-、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铵根离子NH4+。
5.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联系
【易错易混辨析】
(1)形成离子过程中,原子质子数不变,所以原子的种类不变;核外电子数改变,化学性质改变。
(2)金属原子若失去最外层电子,则电子层数减少1层,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电子层数不改变。
知识点5: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1.元素的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理解:元素为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易错易混辨析】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吗?
错误,如水分子H2O和氖原子Ne都具有10个质子,但不是同种元素。同种元素要求质子数相同且均是原子,不能只说微粒。
2.元素符号:
(1) 书写方法: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意义:
①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②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特殊:某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物质。
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④数字+元素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几个原子。
如5O:表示5个氧原子; 3Ne:3个氖原子。
【易错易混辨析】
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当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只表示微观意义,如2Mg只能表示2个镁原子。
3.元素含量: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氧O、硅Si、铝Al、铁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Al。
4.元素分类:
5.元素周期表
(1)化学史: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横行(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由1依次增加至8,元素种类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第一周期除外)。
(4)纵列(族):同一纵列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共有18个纵列,16个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1个族)。
(5)元素周期表每一格包含的信息:
【易错易混辨析】
(1)原子的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在同一周期。
(2)最外层电子数=所在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在同一主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