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尚未集权: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集权确立:秦朝的政治制度三、集权发展:两汉至晚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朝代 制度西周 (1)分封制:①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②分封对象:③诸侯在国内分封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分封的依据是什么制度?03宗法制:①含义:含义: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纲要上P7)分封与宗法制结合,形成了“- ”金字塔型的统治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 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 在 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形成 的结合。(纲要上P6-7)P2思考: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材料一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三字经》P2思考: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形式。不同点:前者是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后者是较前者更加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一、尚未集权: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世袭制、宗法制)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内外服制、分封制)3、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二、集权确立:秦朝的政治制度1、秦朝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根据右图结合所学,阐述秦实现大一统的史实。(提示:东方、北方、西南、岭南等方向。)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皇帝制度:特点:①皇位世袭②皇帝独尊③皇权至上1.中央(2)三公九卿制廷议2.地方(1)推行郡县制皇 帝中 朝外 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 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西汉:中外朝制中央官制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宋:二府三司制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①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2)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元:中书一省制元朝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废宰相 设内阁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明朝内阁地位演变示意图明朝明太祖时期中枢机构示意图清:军机处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地位怎么样?它真的是执政之府吗?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重点知识梳理两汉: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重点知识梳理两汉:中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二院制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清朝: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特点【知识拓展1】中国古代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01分割相权:如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02转移相权:如中外朝制、尚书台。03废除相权:如内阁、军机处。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隋唐宋元明清地方官制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郡、县——州、郡、县汉初:郡国并行 汉武帝:推恩令 东汉晚期:州、郡、县州、县——道、州、县隋:废除郡 (州、县) 唐:山川形式划分为道、州、县道、州、县——路、(府)州、县宋: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文官制),设立“四监司”省、路、府、州、县元: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司、府、县明:废行省,设三司,后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省、府、县清:巡抚成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元中国古代地方体制的演变重点知识梳理04地方力量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0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0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01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特点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两宋元明清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内外服制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中朝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二府三司制路、州(府)、县三级制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军机处(雍正)省、府、县三级制课堂总结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夏朝的政治体制商朝的政治体制西周的政治体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三、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思维导图皇帝制度中央制度地方制度文书行政管理类制度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西汉 ①汉初:汉承秦制, 制②汉武帝: ,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③西汉晚期以后: 权力增大东汉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 :新阶段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有效履行…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尚书尚书台三省六部制宰相政事堂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两宋 :①二府: -行政; -军政② 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元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明 ①废:明太祖废除 。②设:明成祖建立起 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 雍正设立 ,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一省两院中书省和宰相内阁,内阁军机处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秦西汉隋唐宋明清确立三公九卿制巩固中外朝制一省两院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二府三司制元明:废宰相设内阁清:雍正设立军机处(顶峰)发展趋势:三、集权发展: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区划西汉 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郡、县东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郡、县;汉末,州、郡、县郡县制;汉末,州郡县制州县制州、县道州县制(节度使)道、州、县路州县制路、州、县行省制省、路、府、州、县行省制(巡抚巡按)行省制(总督巡抚)省、府、县省、府、县中央集权发展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知识拓展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与“不变”“变”的表现:01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02地方行政层级不断变化:二级制、三级制、五级制、三级制“不变”的表现:03原则(目的):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国家治理的需要04地方最低行政区划:县一、尚未集权: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集权确立:秦朝的政治制度三、集权发展:两汉至晚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结合右图,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材料一 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挡过大状况的出現,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統……——张岂之《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特点:以犬牙交错作为划分依据;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提高。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纲要上P57、58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白寿彝《中国通史》1.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集中表现为中央内部君臣关系;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秦朝建立,清朝达到顶峰。中央内部: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中央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知识拓展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真题(模拟题)训练】(2023·全国新课标高考·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B选必1-P6【真题(模拟题)训练】(2023.6·浙江高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B纲要上-P1【真题(模拟题)训练】(2022·全国乙卷高考·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A纲要上-P58【真题(模拟题)训练】(2022.6·浙江高考·4)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B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真题(模拟题)训练】(2022·山东高考·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A选必1-P33如何治理地方,是统治者面临的重大考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问题1:根据材料,列举关键词指出秦朝治理地方的两种选择。请立诸子(分封制);皆为郡县(郡县制)。问题2: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最终的抉择。郡县制。教育、警卫、司法、民族、皇室事务、财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