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课题:《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设计主要师生活动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未成年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受到的特殊关爱,理解这些关爱的重要意义。 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特殊未成年群体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自己所受到的特殊保护,努力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认识到这些关爱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将对特殊关爱的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 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如家庭场景、社会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未成年人所受到的特殊关爱。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未成年人所受到的关爱以及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家庭、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以及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未成年人所受到的特殊关爱以及留守儿童的现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实践活动法: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制作关爱留守儿童的手抄报、组织爱心捐赠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快乐成长的视频,视频中展示未成年人在家庭的关爱下幸福生活、在社会的保护下健康成长的场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个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什么会受到特殊保护呢?” 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我们受特殊保护。 (二)家庭关爱未成年人 节日引出,引发思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与家庭有关的节日吗?” 引导学生思考与家庭相关的节日,引出国际家庭日。 教师介绍国际家庭日的由来和意义,强调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设立国际家庭日呢?国际家庭日对未成年人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家庭日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强调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 公约解读,明确责任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儿童权利公约》的视频,视频中介绍《儿童权利公约》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教师提问:“通过视频,你了解了《儿童权利公约》的哪些信息?《儿童权利公约》对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作用是如何规定的?” 引导学生思考《儿童权利公约》与家庭的关系,强调家庭在保障未成年人权利中的重要责任。 教师介绍《儿童权利公约》中关于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关爱方面的规定,强调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回忆分享,感受关爱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来自家庭的关爱?”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关爱,如父母的陪伴、照顾、教育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关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家庭关爱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师追问:“这些事例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家庭带给我们的关爱,感受到家庭关爱的你又该怎样做呢?”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回报家庭的关爱,如听从父母的教导、孝敬长辈等。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未成年人应该珍惜家庭关爱,努力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案例分析,法律保护 教师出示一个关于家庭暴力的案例,案例中描述一个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 教师提问:“你认同这种说法吗?如果你是这个未成年人,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以及未成年人在面对家庭暴力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介绍我国关于反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 教师提问:“看过法律条文你有什么感悟?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强调在法治社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社会关爱未成年人 联系生活,发现关爱 教师提问:“除了家庭关爱,在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哪些关爱?”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如学校的安全教育、司法机关的普法教育、公共场所的优惠政策等。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后,在全班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社会关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社会关爱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师追问:“这些关爱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社会为什么要关爱未成年人呢?”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关爱未成年人的原因和意义,强调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会有责任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 名言引用,感悟重视 教师出示一句名言:“一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它的文明程度。” 教师提问:“结合刚才的事例,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觉得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如何?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态度与国家文明程度的关系,强调我国对未成年人的重视和关爱,体现了我国的文明程度。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全社会都应该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四)留守儿童齐关爱 视频观看,认识群体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留守儿童的视频,视频中介绍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面临的问题和社会的关爱。 教师提问:“通过这段视频,同学们对留守儿童有怎样的认识?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强调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教师介绍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特点,强调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图表分析,关注问题 教师出示两张关于留守儿童的图表,一张是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图表,另一张是留守儿童的在学情况图表。 教师提问:“通过这两张图表你发现了什么?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数据,思考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如生活缺乏照料、学习缺少引导、心理缺乏关爱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分析。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关注和帮助的特殊群体,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 视频回顾,了解努力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国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所做出努力的视频,视频中介绍国家在政策、法律、教育、关爱等方面为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 教师提问:“通过这段视频,再结合你在生活中的了解,说一说国家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作出了哪些努力?国家为什么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强调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重视,体现了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了解和认识。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国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资料引入,感悟关爱 教师出示一封留守儿童写的信,信中表达了留守儿童对社会关爱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教师提问:“看过这封信,你有怎样的感受?国家还通过哪些举措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 引导学生思考留守儿童对社会关爱的感受和国家为留守儿童所做的其他举措,强调社会关爱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贡献智慧,给予关爱 教师提问:“那同样作为未成年人,我们还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作为未成年人可以为留守儿童做的事情,如与留守儿童交朋友、进行书信交流、捐赠图书等。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未成年人也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和关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回顾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关爱未成年人、社会关爱未成年人、留守儿童齐关爱等方面的知识和感受。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未成年人所受到的特殊保护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你将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自己所受到的特殊保护,为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呢?”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思考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的行动方向。 拓展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共同探讨家庭在关爱未成年人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开展 “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在行动” 主题活动,如制作关爱留守儿童的手抄报、组织爱心捐赠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书信交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建立关爱机制:在班级中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如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小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班级中形成关爱他人的良好氛围。 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关爱未成年人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未成年人所受到的特殊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在行为上也有了一定的引导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可能是由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缺乏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如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表现,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珍惜自己所受到的特殊保护,努力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