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2与朱元思书 授课课件(共20张PPT+共23张PPT+音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12与朱元思书 授课课件(共20张PPT+共23张PPT+音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与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
导入
导入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导入
千丈见底
12. 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内容、积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阅读目标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三
景物特征: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学习目标
3
4
语言、手法: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
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四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学习目标
培养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学习作者不慕名利、闲适自得的高洁志趣。
立德树人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他好学有俊才,擅长描写山水景物,其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著有《齐春秋》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吴均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与朱元思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文中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约一百里间的山水风光。天下闻名的富春江景色,就集中在富阳至桐庐这一段。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骈 文
骈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常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故又称四六文。
桐庐( )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 )
嘤嘤( ) 千转不穷( )
鸢飞( ) 戾天( ) 经纶( )
窥谷忘反( ) 横柯( )
tóng
文言知识速查
重点字
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g
yīng
zhuàn
yuān

lún
kuī

·
·
·
·
·
·
·
·
·
·
·
·
·
1. 蝉则千转不穷
( )
2. 窥谷忘反
( )
文言知识速查
通假字
“转”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反”同“返”,返回
·
·
1. 鸢飞戾天者
( )
2. 蝉则千转不穷
( )
文言知识速查
古今异义
·
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古义:止,息;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
文言知识速查
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 )
天下独绝( )
1.绝
·
·
动词,断绝
形容词,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负势竞上( )
横柯上蔽( )
2.上
·
·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文言知识速查
一百许里( )
猿则百叫无绝( )
3.百
直视无碍( )
猿则百叫无绝( )
4.无
·
·
·
·
数词,十个十
数词,虚指,极言其多
动词,没有
副词,不
1. 任意东西( )
2. 猛浪若奔( )
3. 负势竞上( )
4. 互相轩邈( )
5. 望峰息心( )
6. 横柯上蔽( )
文言知识速查
词类活用
·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
·
·
·
·
·
·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使动用法,使……平静,平息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省略句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
2. 急湍甚箭
[ ]
文言知识速查
文言句式
省略主语,应为“(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言知识速查
名句积累
富春江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分析山水的“独绝”之处。
结合本文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美。
内容
语言
技法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
预习问题引导
文章分别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绘山水?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景美、情丰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读法指导
朗读本文时速度宜慢,要注意停顿,不能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可落在“箭”“奔”二字上,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意蕴深厚。
课文细讲点拨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总述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部分(②③):“异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轩邈,景中含情。
课文整体点拨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的所见所感,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途中的奇山异水、秀美风光,自然地流露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高洁志趣。
课文结构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

异水
奇山
清澈秀美→静态美“清”
湍急壮美→动态美“急”
群峰寒树——状形(视觉)
泉鸟蝉猿——绘声(听觉)
抒发心志——联想(感受)
光线阴暗——传情(视觉)
厌倦仕途
寄情山水(共20张PPT)
12. 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1.条理分明。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总写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奇特秀丽的景色,第二、三段分别写“水之异”和“山之奇”,条理分明,特征突出。
特色总结
2.虚实相间。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前面的景物描写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具体的感受,另一方面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特色总结
3.动静互见。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写蝉、猿的声音,实际上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的寂静。这是以动写静的写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因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写法。
特色总结
4.骈散相融。
文章为骈体文,多用四字短句或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偶有散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文章通俗易懂,清新隽永,又流畅生动。
特色总结
1.[重点] 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山水的特点。请说说其山“奇”在哪里, 水“异”在哪里。
山“奇”:一是山之高(夹岸高山);二是山之势峻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三是山中生机盎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水“异”:一是水之清,水之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二是水之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全篇问题探究
2.[难点] 本文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 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特点,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轻重有度。
全篇问题探究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言
茅屋竹窗,贫中之趣,何须脚到李侯门;草帖画谱,
闲里所需,直凭心游扬子宅。——《小窗幽记》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高洁志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健全人格”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行
相传北宋有个叫林逋的隐士,他少时家境贫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刻苦学习,发奋上进,最终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林逋生性恬淡,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非常厌恶社会上阿谀奉承、追逐名利的风气,于是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山中隐居起来,过着清闲自在的日子。
一课一德一行
林逋擅长诗文,但他的脾气非常古怪。他不娶妻生子,却特别喜爱梅和鹤。他常常四处寻访,只要遇到好的梅花品种,不管多贵都会买回去。闲暇时,他便一个人在院子里赏梅玩鹤。他有只鹤叫“鸣皋”,每当客人来访而他不在家时,童子就会打开笼子,让“鸣皋”飞出去给林逋报信,林逋看见“鸣皋”便回来会见客人。因他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故人称“梅妻鹤子”。
一课一德一行
一行
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但更要有淡泊恬静的志趣,不可急功近利。
中考这么考
国学经典诵读
(中考·广州)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考这么考
1. 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傍晚山色美好、飞鸟结伴投林的景象,这是一幅
悠闲恬静的美好画卷。
中考这么考
2. 诗中的“见南山”可否改为“望南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不可以。“见”指的是无意中看到,“望”是有目的地观望。“见”更能表现悠然忘我的心境。
示例二;可以。南山和山气、飞鸟一样,都是“望”中所得,并不是无意“见”到的。用“望”字才能前后统一。
中考这么考
中华传统文化育素养
(中考·衡阳节选)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①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考这么考
始得西山宴游记③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④,居是州,恒惴慄⑤。其隙⑥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有改动)
中考这么考
注释 ①谢中书:即谢征,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②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③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④僇(lù)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⑤惴慄:恐惧不安。⑥隙:指空闲时间。
中考这么考
1. 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晓雾将歇(歇:消散)
B. 夕日欲颓(颓:颓废)
C. 穷回溪(穷:走到尽头)
D. 倾壶而醉(倾:倒出来)
.
.
.
.
B
中考这么考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觉而起,起而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
景色的人了。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中考这么考
3. 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意;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忧惧惆怅的情绪及借山水排遣心中愁绪的无奈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