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授课课件(2课时打包+2份音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授课课件(2课时打包+2份音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导入
英勇无畏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入
作战地图
导入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入
百舸争流,锐不可当
冲锋陷阵,英勇无畏
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
2
了解消息:掌握消息的相关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阅读目标
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3
语言特色:品味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特色。
重点,涉及教材活动· 探究:任务一
重点,涉及教材活动· 探究:任务一
重点,涉及教材活动· 探究:任务一
4
体会情感: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及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及立场。
学习目标
1
2
叙议结合: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目标
消息写作: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学写消息。
重难点,涉及教材活动·探究:任务三
难点,涉及教材活动 · 探究:任务三
关心时事,养成良好的阅读新闻的习惯。
学习目标
立德树人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作品集》里。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等。
两则消息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分别刊载于1949 年4 月22 日、24 日《人民日报》。
1948年9月初至1949年1月底,中共中央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军队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国民党政府玩弄“和平”阴谋。1949年4月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时,我方限国民党政府就谈判问题于4 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队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4月22日,毛泽东撰写了这两则消息。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新 闻
文体知识
概念 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体裁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六要素 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5W+1H)。
基本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及准确性。
预习资料速查
消 息
概念 新闻的一种,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
主要 特征 (1)用事实说话; (2)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3)时效性强; (4)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5)大多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标志,称为“消息头”。
语言特征 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
预习资料速查
结构 标题 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有引标、副标。
导语 一般是指第一段中的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 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 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字词知识速查
读读写写
1.溃( )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泄( )气:泄劲。
3.督( )战:监督作战。
4.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kuì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字音易错,注意韵母。
xiè

sài
字词知识速查
5.业已:已经。
6.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7.锐不可当(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抵挡。
字音、字形易错,注意声调。
dāng
注意字形
( )(得当)
( )(应当)
dāng
dàng
( )
( )

( )
(闭塞)
(塞子)
(要塞)

sài
sāi
多音字
字词知识速查

形近字
字词知识速查
( )(歼灭)
jiān

( )(纤细)
xiān

( )(激烈)


( )(缴获)
jiǎo

( )(诋毁)


( )(中流砥柱)


( )(抵挡)


偏旁辨字法:
“扌”与动作有关,用手阻挡。
“讠”与语言有关,指说坏话。
“石”与石头有关,
“砥”本指磨刀石。
·
·
·
( )(阡陌)
qiān

近义词辨析
字词知识速查
词 锐不可当 势不可当
同 都有来势迅猛、不可抵挡的意思。 异 多形容攻势凌厉。 多形容来势迅猛。
例 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②洪水汹涌而至,势不可当。
字词知识速查
词 摧枯拉朽 势如破竹
同 都能形容不可抵挡的气势和很顺利地摧毁敌人的势力。 异 强调毫不费气力, 用于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 强调节节胜利,毫无阻碍,适用范围广,除泛指气势迅猛,可用于军事、比赛外,还可用于工作。
例 ①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②中国经济发展势如破竹,祖国大地一片繁荣。
这两则消息报道的是哪次战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主要内容
语言特点
内容分析
作者除了重点描写人民
解放军外,为什么还要
交代敌方的表现?
侧面描写
预习问题引导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非常凝练,文中第四句的描写有无必要?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消息、胜利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文章脉络
第一层: 导语,总述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江情况。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二层: 主体,写人民解放军迅速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第三层: 结语,写人民解放军继续着英雄式的战斗。
课文整体点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态。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课文结构
导语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主体
结语
时间:二十一日
人数:大约三十万
事件:渡过长江
我军英勇进军
敌军纷纷溃退
英雄式的战斗
报道了渡江
战役第一天
的情况,赞
扬了人民解
放军英勇善
战的精神
课文细讲点拨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导语。概括介绍人物、地点及全局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语言精练,气势壮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交代三路大军的渡江时间、人数、区域及战果。
课文整体点拨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导语
课文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略写)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渡江概况
具体战况
扬我军将士神威
展渡江战役盛况(共23张PPT)
1. 消息二则
第二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行文精粹,简洁有力。
文章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短语,如“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狼狈相;又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等,写出了我军横渡长江、奋勇向前的豪气,体现了我军攻势之迅猛、凌厉。四字短语音节短促,生动而有气势。
特色总结
2.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但作者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对这次战役做了简洁又不失完整的报道。
特色总结
全篇问题探究
[重点] 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虽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效果却很好,请简要分析。
这则消息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报道事实,而不是渲染大场面。虽不足二百字,但是具备了消息的“ 六要素”和消息结构中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做到了言简意赅,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一系列的四字短语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短语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人民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叙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也起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特色总结
1.详略得当,突出主题。
主体部分略写了中、西两路军,而详写了东路军。因为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战略意义比较重大。其他两路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故略写。这样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更加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和英勇善战的精神。
特色总结
2.叙议结合,深化主题。
这篇新闻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全篇问题探究
[重难点]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到的敌军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到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写在前,东路军写在后。
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的先后,也揭示了战役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向。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叙述顺序,清晰合理。
一课一法一练
叙议结合
讲解:“ 叙”就是记叙,包括记人、叙事;“议”就是对人、事的好坏与是非等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效果: 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发表一些精辟的议论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激发人们的情感,揭示事物的本质。
链接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运用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
一法
运用: 注意事项:
(1) 以“叙”为主。叙述类的文章要以“叙”为主,它是情、理、趣等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对所叙述的内容的选择、整理和加工,尤其重要。
(2) 以“ 议”辅“叙”。要对人物或客观事物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评论,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以说服他人。
~~~~~~~~~~~~~~~~
叙议结合,赞扬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
~~~~~~~~~~~~
一课一法一练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七年级上册·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一例
记叙
[
]
议论
[
]
一课一法一练
一练
请你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写一则新闻。
一课一法一练
一课一德一行
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是圣地。
——培根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
——《韩诗外传》
古人言
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正”
一课一德一行
张释之,字季,汉代廷尉。他是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位被正式立传的最高司法官。有一次,有个人不小心惊了汉文帝乘坐的车马,被抓后交给张释之治罪。张释之依法对犯人处以罚金。汉文帝愤怒地说道:“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好我的马性情温和,所以我才没有受伤,如果换作其他的马,我肯定会受伤,你现在只对他判处罚金,实在是太轻了。”
古人行
一课一德一行
张释之对汉文帝说:“如果陛下要杀他,那么直接杀了便是。但是,既然交给我来审理,我就要依法处理。因为法律是陛下与天下臣民共同遵守的,如果不按照法律处理,那么法律就无法取信于民。我作为廷尉,必须秉公裁断。如果我执法有所偏倚,那么天下臣民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是否还应当将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汉文帝思虑良久后对张释之说,廷尉处理得对。
一课一德一行
张释之的“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的法治理念,形成了他以法律为准绳的信念和不阿贵、不凌弱的执法精神。“ 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既是对他的最高赞誉,也是后世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一课一德一行
年仅45 岁的王丽,因病不幸去世,她被追授为“ 河北省模范检察官”“ 秦皇岛市优秀共产党员”。从检二十多年,王丽办理了上千起案件。在案件质量评查中,她所办案件均为零瑕疵。在一起案件中,某村干部勾某未经国土部门批准,擅自在本村和其他两村交界的耕地上非法采矿,形成了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深几十米的矿坑,该案久拖难决。
今人行
一课一德一行
王丽接到案件后,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着便装、骑自行车到现场取证,查实了每户被占用耕地的面积和具体地理位置,并绘制成图,确定了勾某非法占用农用地的犯罪事实。王丽把一生融入检察事业,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仍不顾病痛奋战在办案一线,为维护公平正义倾尽生命。
见义勇为、扶老携幼、助残帮困、爱心捐助都是正义行为,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一行
一课一德一行
中考这么考
(中考·陕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中考这么考
1. 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描绘的是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
中考这么考
2.《 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