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让家更美好》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1. 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增强对家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家庭和睦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从而培养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中家庭层面价值观的认同。2. 通过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以及相关法律对家庭的规定,体会国家对家庭建设的 重视,增强对国家维护家庭稳定和促进家庭发展政策的认同。健全人格:1.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 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让学生在面对家庭矛盾和问题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解 决问题,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适应家庭生活变化的能力。责任意识:1. 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关 心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2. 通过学习家庭美德的传承和家庭责任的履行,引导学生将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联系起 来,明白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而激发学生为家庭和社会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的责任 感。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理解家庭之爱:引导学生用心体味亲情之爱,了解家庭中爱的不同表现形式,明白每 个家庭的亲情表现虽不尽相同,但爱都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2.学会爱与奉献爱:让学生掌握在家庭中相互关爱、回报爱的方法,学会以爱和尊重为 前提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化解矛盾,增进情感。3.传承家庭美德:使学生认识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并了解如何在家 庭生活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 法等传统家庭美德。难点:1. 正确处理家庭矛盾:如何引导学生在面对家庭矛盾时,能够换位思考,理解家庭成员 的立场和感受,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是逃避或激化矛盾。2. 将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责任不仅仅是为了家庭的和睦,更 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将对家庭的责任感延伸到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 担当意识。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引导: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可以 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家给你带来了哪些温暖和回忆呢 学生回答可能包括:家是避风港,是有父母关爱、可以休息的地方,有温暖的饭菜,有亲 情的陪伴等等。教师总结:家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探讨如何让我们的家更美好。2. 案例分析:讲述一个家庭中父母为孩子默默付出,孩子却不理解的小故事。例如,父 母每天辛苦工作,为孩子准备可口的饭菜,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但孩子却觉得父母唠叨, 不理解父母的苦心。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家庭中存在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回答:可能会提到孩子不懂得感恩,应该多和父母沟通,理解父母的辛苦等等。教师引导:这就是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家庭更加 和睦美好,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1. 理解 ——爱之体味分享感受:让学生回忆自己在与家人相处过程中感受到的爱,并与大家分享。例如,有的 学生可能会说,生病时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父母总是满足自己的一些小 愿望等等。提问:从大家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中的爱有很多种表现形式,那么你们觉得每个 家庭的亲情表现都是一样的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讲解: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确实不尽相同,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随和自然。但无论哪种形式,只要我们用心体悟就会发现,家人间的爱都蕴含在生 活的点滴之中。就像有的家庭,父母可能会通过严厉的批评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因为他们希望 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案例分析:给 出一些不同家庭中表达爱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爱。例如,一个 家 庭中,父亲总是默默地为孩子修理玩具,这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和细致;一个家庭中,母 亲会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提问: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对家庭中的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感受这 些爱呢 学生回答:要用心去体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等等。教师总结:非常正确,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家庭中的爱,不要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 2 . 考验 ——爱之呵护分析原因:提问学生为什么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爱。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幸福美满与相互 关爱的关系。学生回答可能包括:相互关爱可以让家庭更温暖,让每个人都感到幸福等等。教师讲解: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是家庭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因为家庭是由一个个成员 组成的,只有大家都相互关爱,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探讨方法:回报爱:引导学生思考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如何回报爱。例如,对父母长辈,我们要孝顺 敬重,对兄弟姐妹,我们要相携相助。沟通交流:讲解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有时难以避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 决这些矛盾呢 强调要以彼此尊重为前提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换位思考,有事多商量,主动 化解矛盾,增进情感。案例分析:给出一些家庭矛盾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一 个家庭中,孩子想要参加一个课外活动,但父母担心影响学习不同意,双方产生了矛盾。让学 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学生讨论回答:可能会提到孩子要和父母好好沟通,说明参加活动的好处,同时也保证不 会影响学习;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适当给予支持等等。教师总结: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矛盾,这样才能让家庭更加和睦。3 . 生根 — —爱之传承了解原因:讲解家庭是道德养成的起点,为什么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例如,传 统家庭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家庭生活,让我们的家庭更加 和谐美好。分析美德:展示家规家训:展示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如《朱子家训》中的“一 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 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等。提 问 :分析这些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它们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学生回答:可能会提到勤俭节约、修身养德、志存高远等等。教师总结:这些家规、家训体现了很多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我们要学习和传承这些美 德,让它们在我们的家庭中生根发芽。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搜集一些家规、家训,并分析它们体现的美德,然后每组派代表进 行展示和分享。学生展示分享:各小组展示搜集到的家规、家训,并说明体现的美德,如有的小组可能会 展示“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家训,体现了尊老爱幼和团结互助的美德。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强调传承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实践传承:提问学生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学生回答可能包括:自己要以身作则,向家人宣传美德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德等等。教师总结: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推 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美德在家庭中 生根在亲情中升华。4 .升华 — — 爱之担当明确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家庭的一员,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例如,分担家务劳动, 关心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情感需求等等。案例分析:给出一些家庭中孩子为家庭分担责任的案例,如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照顾生 病的家人等等。提问: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家庭中承担了一定的责任,那么你们觉得自己 可以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可能会提到自己可以帮忙洗碗、扫地、给父母捶背等等。调查分享:组织一个中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小调查,让学生分享自己会做哪些家务,做家 务的体会,以及父母的心情等等。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如有的学生说自己会做饭,体会到了父母 的辛苦,父母看到自己做家务也很开心等等。教师总结: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角色,家庭成员共同分担、相互协作有助于营 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我们要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家庭建设作出贡献。(三)课堂小结1. 回顾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家庭之爱、学会爱与奉献 爱、传承家庭美德以及承担家庭责任等方面。2. 强调意义:强调让家更美好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家庭 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每个家庭都和谐美好,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3. 鼓励行动: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行动起来,用心去感受家庭中的爱,学会正确处理家 庭矛盾,传承家庭美德,承担家庭责任,让自己的家变得更加美好。(四)随堂练习1.“餐桌上可口的菜肴热气腾腾,温馨的厨房里有家人忙碌的身影”,这是宁宁放学回 家时看到的情景。让家更美好,宁宁应该()①主动分担家务劳动②完全听从长辈的意见③增强家庭责任意识④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让家更美好,需要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 完全听从长辈的意见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家庭中需要相互尊重和沟通。所以答案是 C。2.积极参与图中的活动(早起自己叠被子、跟妈妈学习做饭、与家人一起做家务、整理 好自己的房问),其意义在于()①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②有利于我们养成劳动的习惯③旨在提升青少年的劳动技能④能增强我们的家庭责任意识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 析 :这些活动有利于我们养成劳动的习惯,能增强我们的家庭责任意识,但并不是每个 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活动的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提升青少年的劳动技能。所以答案是 C。3.母亲节这天,社区组织“谢谢妈妈”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九年级学生小芳端上第 一次亲手做的菜请妈妈品尝,妈妈幸福地说:这是女儿的味道,真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材料表明()①尽孝在当下,需要实际具体的行动②子女扶助和保护父母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③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是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最佳方式④孝亲敬长,关爱他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分 析 :材料中小芳在母亲节为妈妈做菜,体现了尽孝在当下,需要实际具体的行动,也说 明孝亲敬长,关爱他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子女扶助和保护父母是成年子女的法定 义务,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是一种表达孝亲敬长的方式,但不是最佳方式。所以答案是 C。4. 滂沱大雨,一 位父亲被淋得全身湿透,而伞却一直举在儿子头上。这一幕被网友捕捉 到,传到社交网站后被疯上传,短短13小时感动超250万人。看到上述事例后,同学们展 开“亲情之爱” 的学习讨论,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以下观点中,你认同的是()A. 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都是相同的B. 只有满足我的所有要求才叫爱C. 家庭中存在的亲情之爱,都是因为父母在为我们的生活操劳D. 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并不说明亲情已经消失分析: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爱不仅仅是满足要求,家庭中的亲情之爱有多种原 因,感受不到亲情不代表亲情不存在。所以答案是 D。(五)板书设计1. 理解 — — 爱之体味不同表现形式 用心体悟2 .考验 — — 爱之呵护相互关爱 沟通交流 化解矛盾3 .生根 — — 爱之传承传统家庭美德 传承方法4 .升华 — — 爱之担当家庭责任 分担协作(六)教学反思1. 优点学生参与度较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课堂气氛活跃。内容讲解清晰:对家庭之爱、爱之呵护、家庭美德传承和家庭责任等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 的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和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联系实际紧密: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案例和问题都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能够 让学生产生共鸣,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 不足时间把控略有不足:在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环节,由于学生讨论比较热烈,有时会出现时 间过长的情况,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有些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好地把控时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对于一些家庭关系比较复杂的学生,在理解家庭责任和家庭美德传承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 帮助。缺乏深度拓展: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上,虽然达到了教学目标,但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拓展, 例如在家庭美德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家 庭美德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更全面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