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资源简介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延川县永坪中学 雷志明 高改霞
[摘要] 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学科,是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主阵地,数学课堂是老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与学生的心灵碰撞,进行情感教育;要以生活情境“包装”数学,进行情感教育;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启蒙教育。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数学素质 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本身也是比较枯燥的。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效率的高低,还有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都是非常重要的。
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心智发挥能力要远远超过心情受压抑紧张状态下。为此,教师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刻板划一的教学秩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融洽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并想方设法从不同角度只要是合理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要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刻性。同时,老师还要作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努力营造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论、有竞争积极认知活动和肯定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谐的、生气勃勃的数学课堂氛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碰撞,进行情感教育。
  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数字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生活情境“包装”数学。进行情感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回答了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考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数学现象,如优惠措施、行程问题的最佳选择、物品的分配等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如下故事引入:古代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驴子和骡子一同走,他们驮着不同袋数的货物,每袋货物都是一样的。驴子抱怨负担太重,骡子说:“你抱怨干吗?如果你给我一袋,那我所负担的就是你的两倍;如果我给你一袋,我们才恰好驮的一样多!”那么驴子和骡子原来驮货物的袋数是多少呢?同学们你能帮他们计算出来吗?
学生经过动手计算或小组讨论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设驴子和骡子原来驮的袋数分别为x袋、y袋。由题意得:   2(x-1)=y+1
   x+1=y-1
  这样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数”富有实际意义。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有效率的。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在刚开始的组织是有困难的,课堂可以用“喧哗”来形容,可是,当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后,整个课堂完全属于学生,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   如教学“随机事件(2)”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在一个黑色的袋子中装4个黑球和2个白球,这些球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中随机拿出一个球问:(1)你会摸到什么球.(学生猜:我肯定摸红的,我肯定摸白的……)(2)若两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出,那么摸出黑球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吗?针对上述问题让全班同学参与了摸球游戏,并做到记录、汇总,最终的出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于摸到百球的可能性。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使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的实践中去。因此,数学教学应当寓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创设情境,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启蒙教育。
这些数学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在某一节课或设一节训练课来完成。而应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的教学内容、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的学习活动、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等教学因素,在不断的渗透、引导、启迪中形成。
数学素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质,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数学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将数学素质的上述五个方面看成有机整体,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真的“看”,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的“猜”,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表现”,培养探索能力,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进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为最终提高教学而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