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主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课标要求: 1.22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单元教学主题:战争与革命冲击下世界秩序的演变世界现代史的发展,反映由20世纪至21世纪前20年的历史发展主流:20世纪上半期,以战争与革命(包括十月革命、亚非拉斗争及中国革命)为主题,世界从战争走向和平,革命继续发展,国际秩序从无序走向有序,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徐蓝《高中统编必修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现代史 内容解读(上)》(《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年7月)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的第16课,重点介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过程及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上承1905—1913年“亚洲的觉醒”时期的民族民主运动的余波,下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开端,形成了内部的各个不同的独特阶段。亚非拉是一个由于共同原因而遭受同样苦难经历和由于共同目的而面临同样历史任务的统一体。亚非拉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复杂性,运动类型多样,不要用一种模式理解各国的运动。亚非拉国家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受帝国主义国家奴役和压迫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就决定了各国的革命运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打击帝国主义及其支柱封建主义,都对国际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本课内容与初中高度重合,同时又更加丰富,补充了印尼、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尼加拉瓜等国家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些内容除了甘地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在原选修教材中有涉及外,其余知识(包括埃及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都是新教材增加的知识,这就对我们一线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应对提出了挑战。学生情况分析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族运动的一些史实,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教材九下第 12课有过学习。该课侧重于叙述史实,对运动高涨的背景和影响用墨较少。但总体来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广度有余、深度不足。学生对国际秩序演变等视野宏大、变量繁杂的问题认识不全面,对亚非拉人民反殖民斗争之艰难性、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两重性缺乏理性认识,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深度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和史料,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深入分析殖民地半殖民地自身的发展是推动解放运动的主要动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运用文本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过程及其特点。(史料实证)3、通过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历史解释)4、通过史料解析典型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由此体会民族民主运动的多样性,并深切领悟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各国的斗争方式也形态各异,从而能够客观、公允地评价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5、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追求民族解放的伟大精神;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认同中国对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追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特点及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认识一战、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党的广泛建立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理解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理解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国际秩序变化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多媒体、历史视频、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史料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设问引导、图文引导、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教学主题
世界秩序演变中的新力量---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在进入20世纪后,因内外矛盾激化而发生剧烈动荡和裂变。20世纪上半叶,以战争和革命为基本特征的历史进程,其实就是世界体系初级形态的解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源自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被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所接受,并成为开展民族民主运动的思想旗帜,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大单元教学为理念,先宏观分析,第七单元 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第七单元上承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启第八、九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再中观分析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上承第13课,下启第21课,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走向崩溃。问题设计:什么原因使当时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向阿富汗人民作出妥协?播放视频“帝国坟场”阿富汗。阿富汗人民经历80多年的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阿富汗抗英斗争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第七单元与世界近代史、20世纪下半叶、当代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承上启下。理解第七单元主要特征是战争与革命或战争与和平; 展示课程逻辑,以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历程,与世界殖民体系逐步走向崩溃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历史;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体会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曲折艰难。
篇章一 放眼全球---世界形势 进入任务一: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材料1: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他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材料2: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材料3:(一战后)英国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经济困境。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材料4: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本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非拉地区的一些国家产生了共产主义小组和共产党。——王春良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上册)》材料5: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转嫁经济危机,使得本来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这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殖民地国家由此也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坏。由于世界市场的商品价格大为降低,使那些以原料和食品为主要出口物的殖民地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参考答案:1、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增强。2、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3、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实力,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尖锐激化。4、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出现无产阶级政党。5、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矛盾更加激化。)教师继续提问: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参考答案:推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主要动力是亚非拉自身的发展。) 找两个学生读材料,学生分为三个方阵进行抢答。 (参考答案:广泛性、多样性等) 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教材梳理和史料阅读、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与成文表述的能力。 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以地图展示20世纪上半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整体概况,对知识进行整合,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其特点,培养学生宏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参考答案:广泛性、多样性等)
篇章二 聚焦诸国---运动概况 进入任务二:①什么是“非暴力”?如何做到“不合作”? 根据教材的史料阅读、学思之窗、正文内容,说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三个阶段的内容;②你怎么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进入任务三: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注意了解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的主要历史事件)学案内容:一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有何特点?其主要表现领导力量斗争方式,结果如何?进入任务四:拉美地区为什么独立100多年后仍在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材料: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保留并发展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拉丁美洲各国的“考迪罗”为了巩固政权和地位,都极力寻求国外势力对自己的支持,投靠外国势力,实际上成了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属国。参考答案:历史:西葡的殖民统治,给拉美社会发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国内:①政治上: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主义盛行。 ②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出口农矿产品,经济结构单一。 ③思想上:天主教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影响。国外:①遭到欧美帝国主义侵略。 ②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广泛传播。进入学习任务五: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学案内容:简述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爆发的时间、主要形式、结果或影响、基本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几个学生代表展示,教师引导分析。同桌相互简述非洲和美洲的运动概况,并从时间、领导、斗争方式等方面说出非洲和美洲的各自特点。教师引导和点拨。 全班学生边说边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角度。 根据材料内容和结合所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并利用丰富的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甘地的思想也称为“甘地主义”的资料,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代表展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使学生有更深层的认识,达到突破难点知识。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和点拨等方式进行,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强化理解。利用丰富的史料,联系独立之后的拉美,虽然建立民主共和国,但实际上成了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属国,引导学生从历史、国内、国外等方面分析,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背景依托,引导学生知道,拉美国家继续进行改革与革命的必然性,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
篇章三:深化解读---影响和特点 进入学习任务六: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沉重打击了 主义和 主义,动摇了世界 体系,成为影响 的重要因素。答案: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落实课标和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思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运动情况、世界殖民体系、对当时世界体系、二战后的情况等方面分析)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方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奠定了基础,为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浪潮的兴起开启了先机,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材料:这些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在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后自成体系,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对20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进入学习任务七:合作探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从领导、参与人员、目标、时间、斗争方式、影响等方面分析)参考答案:①地区的普遍性:地区更具普遍性,尤其是亚洲;②领导的层次性:既有共产党的领导,也有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③参与的广泛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广泛参加,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④目标的明确性: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政府的目标更高,“民族自决”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诉求;⑤时间的持续性: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从未中断;⑥形式的多样性:如武装斗争、非暴力不合作、民主改革等;⑦形式的不平衡:有多种类型和道路,有些国家还具有反法西斯特点(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⑧影响更深远:这些运动虽大多未取得最终胜利,但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代表展示,教师出示答案,学生理解答案.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展示,教师引导和深入解读。教师再次引领学生,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共同性,指什么?答案: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政府的目标更高,“民族自决”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诉求;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通过学习任务的落实,聚焦关键问题,突破难点,在激发学习主体动机、兴趣与内在需求同时提升关键能力,涵养学科素养。学生能够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为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作出的贡献,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用历史学科的思维与方法解构试题,努力像学科专家一样的思考。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加强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加强合作意识,锻炼分析能力。在唯物史观引导下,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有充分的史料理解历史,才能科学认识历史。通过多个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针对学生生成的新问题进行引导分析,学生能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具有差异性和共同性,学生能进一步解释共同性、差异性。锻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目标检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回应现实)本课结束语: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变化”。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家的罢工;1932年,萨尔瓦多很多地方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1934—1935年,巴西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总人数高达150万人。据此可知,拉美“新变化”(  )A.以争取实现民族独立为目标B.开始走上探索本国现代化的道路C.深受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D.致力于反抗美国殖民者的军事侵略2、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主张联合亚洲各国与列强“讲武”,“为被压迫的民族来打不平”;甘地提出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争取实现自治”。这反映出(  )A.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B.宗教传统阻碍革命进程C.国际局势决定革命手段D.斗争形式受到国情影响3、(2019.江苏卷)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摘编自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材料二 (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摘编自[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甘地的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的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的启示。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时代背景二、概况三、影响、特点2019年8月26日,迈克尔·道能律师在《比陀新闻报》上撰文攻击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合作,声称中国投资是“殖民主义在当今时代新的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非洲司的官方公众号“直通非洲”思考:假如你是一名我国的驻外记者,你将如何撰文回击?(提示:从殖民主义的概念 、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史实 、 中国具体的援助行为等方面考虑)【参考答案】 殖民主义是强国用各种侵略手段使落后国家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的侵略政策。 近代殖民主义,始于15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海盗式的劫掠。17—18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使一系列落后国家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地位,成为其依附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同时,展开瓜分世界领土的激烈斗争。 中国现在遵循着国际上通行的经济交往规则和经济秩序。中国对非洲合作和往来与当年西方帝国主义对非洲的殖民主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首先,殖民主义的本质是政治上控制和干预别国,经济上进行垄断和掠夺。而中国在政治上一直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经济上也没有想要垄断非洲国家的经济,而是更多的强调互利合作、互补共赢、共谋发展。而且,中非之间的贸易和投资,都是基于双边的平等谈判,是完全征得非洲国家同意的,有的还是对方主动提出合作意向的。因此,中国现在和非洲的往来显然不是所谓“新殖民主义”。西方把中国单独挑出来进行批评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合适的,西方国家反而应该为非洲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而作出更多的努力。独立之路道阻且长,独立意志永不磨灭。 【答案】C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中,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外国资本家的斗争,这些“新变化”深受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故选C项。【答案】D据材料“孙中山主张联合亚洲各国与列强‘讲武’”“甘地提出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可知,同为资产阶级的民族革命运动,斗争方式却截然不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故选D项。【答案】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学生从殖民主义的概念 、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史实 、 中国具体的援助行为等方面表述成文。小组内展示,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班级展示。 第一小问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印度的国家民族命运及农村经济状况分析甘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甘地的教育经历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方面进行分析。而第二小问则需要学生结合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思想从道德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解决争端的和平方式进行分析。该题目属于中等难度的题型,适合大多数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要具备从详细全面到概括升华的转化能力。培养学生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思考的学习习惯;以人文情怀为驱动,对现实问题予以更多关注,增强为国家服务的历史使命感。师生共同说出结束语,使教师和学生达到思想共鸣,进而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达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主题引领下,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深度学习,解决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所选取的史料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能够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在整体情境教学的实施中我精心准备了具体课堂教学活动环节,遵循了历史内在逻辑、历史学习的过程性逻辑和学生认知的思维逻辑。构建了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对课堂提问做了预设,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的作答也有不少生成性的内容,值得多加关注。课堂教学比较轻视基础史实的传授,考虑发放导学案,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课堂教学主要是突破重难点知识,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取舍。老师引导学生的学要达到程度还需要再深入研究。如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追求独立自由民主,是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状况。 本课教学以情境教学和史论相结合,情感升华、价值观塑造自然真实。发挥了历史学科育人功能,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在后续的教学中,吸取本课育人的经验。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