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真题解析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2023浙江卷)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完成1—2题。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BA.扩大水稻播种 B.拓展生物通道C.保障游客安全 D.增加雨水下渗【解析】 A(×)读图可知,改造田埂、修建鱼道并没有扩大水稻播种,且扩大水稻播种也不属于生态作用。B(√)从图中信息可知,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被改造成鱼道后,鱼可以在稻田里畅游,拓展了生物通道。C(×)架空的木栈道安全性相对较低,且保障游客安全不属于生态作用。D(×)该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的地区,水资源丰富,修建鱼道主要是为了养鱼,对增加雨水下渗作用不大。2.[大招5]下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AA.江南丘陵 B.黄土高原C.河西走廊 D.华北平原【解析】 大招5 明察秋毫,三步骤分析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措施步骤三、根据范围、特征制定策略稻鱼生态系统主要是在稻田里养鱼,而我国的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江南丘陵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引进稻鱼生态系统,A对;黄土高原与河西走廊水源缺乏,不适合种植水稻,B、C错;华北平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种植较少,D错。(2022辽宁卷)下梅村位于武夷山东、梅溪下游,四周群山环抱。村落始建于隋朝,清朝时成为闽北地区茶叶的集散地与通往欧洲的“万里茶道”的起点。当溪横穿村落汇入梅溪,历史上当溪经过数次改造。下表为宋、明时期当溪的改造内容表。下图示意目前该村落布局形态。据此完成 3—4题。朝代 改造内容宋朝 疏河床、垒岸坡明朝 加深、拓宽河床,修建提水、蓄水工程3.宋朝、明朝当溪改造的目的分别为( )A.供水;防洪和水运 B.供水;水运和养殖C.防洪;防洪和灌溉 D.防洪;养殖和供水C【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疏河床、垒岸坡”,说明河道淤塞比较严重,不利于泄洪,且有决堤的危险,可推知改造的目的是防洪;明朝“加深、拓宽河床,修建提水、蓄水工程”,前者有利于泄洪,后者是为了提水灌溉,故其目的是防洪和灌溉,C正确。4.[大招3]影响图中茶店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A.交通 B.茶园 C.客流 D.地价【解析】 大招3 三维视角,三角度认识区域的关联性角度一、经济关联A(√)B(×)由图可知,下梅村茶店主要分布在当溪和公路沿线,说明影响茶店分布的主要因素应是交通,与茶园无关。C(×)该地作为茶叶的集散地,商人来此主要是为了中转茶叶,故客流不是影响茶店选址的主要因素。D(×)靠近河流和公路沿线的店面地价相对较高,不利于茶店的选址,但是因为交通便捷,利于茶叶集散,所以茶店集中分布在河流和公路沿线。(2024浙江卷)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与该区域的降水量和面积呈正相关。下表为2022年我国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状况表,下图为甲、乙用水量的构成图。完成第5题。省 (区、 市) 降水量(毫米)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用水量 (亿立方米) 人均用水量(立方米)甲 482.1 23.7 40.0 183.0乙 987.2 714.2 353.1 605.05.两省(区、市)相比( )A.甲的人口数量更多B.乙第一、二产业比例更高C.甲水环境压力更小D.乙的地下水回灌量更大B【解析】 从甲、乙用水量的构成图中生活用水量的对比可以判断,乙人口数量较甲多(表格中用水量除以人均用水量可计算出该地的人口数量),A错误;从甲、乙用水量的构成图中看,乙的农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很大,远远超过甲,可以判断乙的第一、二产业比重更高,B正确;甲降水量较小,水资源总量远远小于用水量,水环境的压力更大,C错误;乙年降水量为987.2毫米,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水资源总量大于用水量,水资源较充足,过度抽取地下水的状况不是特别严重,因此地下水的回灌量较甲小,D错误。(2022湖南卷)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如图示意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情况。据此完成6—8题。6.对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植被 C.河流 D.土壤C【解析】 读图可知,大多数体育非遗沿河流分布,故对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河流,C正确。7.长沙市成为体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是( )DA.地形封闭 B.聚居民族多C.交通便利 D.经济实力强【解析】长沙市位于湘江下游,洞庭湖平原南部,地形较为平坦开阔 A错误长沙市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低,且聚居民族多主要影响体育 非遗的类型,而非数量 B错误由材料可知,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体育非遗数量与交通条件关系不大 C错误长沙市为湖南省省会,经济实力强,有能力申报多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 D正确8.[大招3]关于该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①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②河流众多水量大, 季节变化小③先民们的生活稳定安逸④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旱涝灾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 大招3 三维视角,三角度认识区域的关联性角度二、文化和社会关联湘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多旱涝灾害,②错误;该文化圈地处长江中下游,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而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因而该文化圈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①④正确;湘江流域多旱涝灾害,先民们生活的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较弱,粮食产量不稳定,人们的生活并不稳定,③错误。马上归纳传统文化是多年来高考命题中比较常见的试题情境。一般以文字、图像或区域图的形式呈现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遗产(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剪纸、刺绣、二十四节气、生活习俗(如本组题中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等,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能力。9.(2022山东卷,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堤围内河道纵横交错。(1) [大招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2分)【答案】 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且分散。(2分)【解析】 由材料可知,围垦区域位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特征),此处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自然地理特征),导致土地块小且分散,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2) 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6分)【答案】 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防止海潮入侵,保证农田安全。(6分)【解析】 读图可知,堤坝主要有外堤和干堤两大类,因此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主要从外堤和干堤两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外堤可防止海潮入侵堤内,保证堤内土地的安全开发利用,也可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干堤便于防治河道洪水泛滥,利于灌溉,改善种植条件,保障粮食稳产。(3) [大招5]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答案】 顺应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增强对旱涝灾害的抵御能力,保证物产的稳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强当地自然环境承载力,满足人口发展的需要。(6分)【解析】 大招5 明察秋毫,三步骤分析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措施步骤三、根据范围、特征制定策略可从当地区域特征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进行解释。从当地区域特征的角度看,当地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农田易受洪涝灾害威胁,粮食产量较低且不稳定。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顺应低洼的地形、季风气候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桑基鱼塘,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强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解析】 大招1 综合对比,两法分析区域特征方法一、综合分析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