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真题解析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真题解析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真题专项解析
(2024广东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
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下表
示意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1—2题。
名称 2008年 2015年 2019年
上海都市圈 3.45 5.21 6.54
兰州都市圈 2.20 2.36 2.78
合肥都市圈 2.16 0.81 0.97
1.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考虑,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内( )
C
A.各城市间的信息流大幅降低 B.城市间功能互补性明显减弱
C.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D.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
【解析】 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较
大,分工程度更高,即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分工特
点更明显,说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C正确;各城市间的信息流会大幅提高,
城市间功能互补性会明显增强,外围城市制造业多样化会增强,排除A、B、D。
2.根据合肥和兰州两个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可以判断( )
C
A.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 B.兰州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扩大
C.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响较大 D.合肥都市圈的城市数量增多
【解析】 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从2008年到2019年,兰州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增加,
说明城市分工程度升高,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更明显,
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应该增大,但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不一定扩大,A、B排除。合肥都市
圈功能分工指数先减小后增大,且2019年数值小于2008年,说明分工特点不明显,判断
主要是合肥都市圈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都市圈的辐射影响较大,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
业的发展受到上海都市圈的空间竞争,阻碍合肥都市圈的功能分工,C正确。合肥都市
圈功能分工指数整体降低,说明合肥辐射功能较弱,但无法判断合肥都市圈城市数量增
多,排除D。
(2022河北卷)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县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地城
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瑞丽市经济以第二、三
产业为主,木姐县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地协同发展。据
此完成3—4题。
3.影响两地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 )
A
A.地形条件 B.经济产业 C.交通设施 D.口岸发展
【解析】 两地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故影响两地城区形态
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地形条件,A正确。
4.两地经济协同发展主要得益于( )
D
①风俗习惯相近 ②产业结构优势互补 ③资源禀赋相似 ④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两地风俗习惯相近,但其与经济协同发展关系不大,①错误;瑞丽市经济以
第二、三产业为主,木姐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两地产业结构优势互补,②正确;资源禀
赋相似,产业结构可能相近,这不利于经济协同发展,③错误;两地同处瑞丽江河谷,
口岸交流频繁,交通设施互联互通,④正确,D正确。
(2023广东卷)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
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5—6题。
5.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图示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D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解析】 比较阶段Ⅰ与阶段Ⅱ可知,从阶段Ⅰ向阶段Ⅱ发展过程中,新建了开发区、高新
区,远郊区工业卫星城、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生产要素、居住要素、
消费要素向远郊流动,这种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政府的城市规划引导
和企业的参与,D正确。社区改造主要在中心城区,A、B错误。工业和城市用地向郊
区扩散,会推动人口向郊区迁移,促进郊区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
散的结果,不是推动力,C错误。
6.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B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解析】 读图可知,相较于阶段Ⅰ,阶段Ⅲ远郊区出现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形成
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阶段Ⅲ远郊区产业
主要分布在产业园、工业区,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城市向郊区扩散,城市规模
扩大,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阶段Ⅲ中心城区居住要素向远郊区流动,郊区的居
住功能应强化,D错误。
知识链接
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
以产业为保障,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服务配套,达到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匹配,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
(2024浙江卷)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
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如图
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7—8题。
7.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D
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 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
【解析】 读图可知,2005—2019年河南服务业碳强度先上升后下降,A错误;2005—2
019年浙江服务业碳强度先上升后下降,B错误;2005—2012年上海服务业碳强度增幅
最大,C错误;2012—2019年上海服务业碳强度降幅最大,D正确。
8.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
C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服务业碳强度即
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
少二氧化碳排放量,①正确;加强城市绿化,
扩大绿地面积,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但无法减少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②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③正确;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无法改变服务业的碳排放量,④错误。故选C。
9.(2022天津卷,10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数字经济是提升生产效率的一种智能化行为模式和
经济形态。京津冀地区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以北京
为核心,在天津及廊坊等环京区域布局多个数据中心,
形成京津冀数据中心集群。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如图),聚集了多个数据中心。
(1) 说明数据中心在这里集聚的原因。(6分)
【答案】 有便捷的交通与中心城区和北京相连,可共
享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可享受优
惠的政策;周边地区高校较多,可提供人才、科技的支
持;利于企业间联系,形成规模效应。(每点2分,任
答3点即可)
【解析】 如下图:
京津冀三地发挥各自优势,逐渐形成了区域数字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2) 说明京津冀区域数字产业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意义。(4分)
【答案】 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
级;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数字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京津冀区域数字产业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协同发
展的意义主要从产业布局、产业升级两个角度分析说明。从产业布局角度看,京津冀区
域数字产业一体化能够促进该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与合
作;而产业大规模集聚,能够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从产业升级角
度看,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与升级。
10.(2023浙江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波士华城市带是美国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
工业向外转移,该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
材料二 图1为北美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波士华城市带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
图1
图2
(1) 简述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2分)
【答案】 腾笼换鸟,产业转移能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1分)有利于科技发展、环境
保护,促进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等发展。(1分)
【解析】 随着传统工业向外转移,该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和高科技产业基地。产业转移后能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利于聚焦科技发展,利于新兴
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此外,传统产业转出利于环境保护。
(2) [大招11]分析交通对该城市带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影响。(4分)
【答案】 交通便利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利于产业集群;利于不同城市间产业发
展和分工协作。(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大招11 五角俱全,分析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交通方面
读图2可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的支柱产业有互补性,交通便利
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利于产业集群,利于不同城市间的产
业发展和分工协作。
(3) 该城市带计划建设高铁,分析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6分)
【答案】 人口和城市密集;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城市之间产业互补性强,交通
需求大;该区域科技水平较高,可保障高铁建设。(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影响该区域交通建设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城市、经济发展及科技水
平等。由图1可知,该城市带人口和城市密集;该区域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由图2
可知,城市之间产业互补,对交通的需求大;该区域科技水平较高,可保障高铁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