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3课兴盛与幻灭: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二、教材分析
三、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第3课,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接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 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围绕“太 平天国运动”这一主题展开,涉及三个子目的学习内容,分别是“洪秀全与金田 起义”、“定都天京”和“天京陷落”。三个子目的内容联系紧密,呈现层层递 进的逻辑关系。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民族矛盾的激化,加剧 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再加上洪秀全个人经历产生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从而引发 金田起义。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势力迅速扩展,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攻占 清朝在南方的重镇——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作为都城,与清政府形成南北对 峙,分庭抗礼的局面。随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为稳固统治,着手推行一系列制 度建设。天国前期,最能反映太平天国建国纲领的文献是《天朝田亩制度》。但 是,由于这两部文献具有极大的空想色彩而未能真正实施。太平天国一方面在进 行制度建设的同时,另一方面,领导集团内部长期积累的矛盾以及定都天京后贪 图享乐思想的蔓延,导致核心领导层出现严重内讧——天京事变。这一事件的爆 发使得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天京事变后,洪秀全迫于形势变化,开始启用一 批新的青年人才挽救危机,在此背景之下,天国后期,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洪仁 玕提出《资政新篇》,但是由于严酷的战争环境以及脱离广大军民的现实需求而 未能付诸实践。治国纲领的不切实际再加上军事上的不断失利,太平天国在中外 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之下,走向败亡。1864年,天国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 动彻底失败。
四 、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对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诸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 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他们对近代中国这场规模 宏大的起义了解较少。从学习基础来看,初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对历 史学习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因此在讲授本课时,学 生易于接受相关知识。从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出现一些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如 曾国藩、李鸿章等,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
五、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客观辩证的认识农民起义的作
用及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深刻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兴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 与鼎盛过程,感受这场农民起义的规模宏大。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认识清军(八旗军)的腐朽和太平 军的士气高昂,以此论证太平天国初期发展兴盛的原因。通过阅读《天朝田亩制 度》文献原文,分析这部纲领文献的历史局限性。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图文材料和视频资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败亡的主观 原因和客观原因,深刻认识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培养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自 主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农民阶级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统治阶级的剥削压 榨,进行的尝试和实践。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 天京事变、天京陷落);《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及实施结 果。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纲领性文件无法推行的原因;《资 政新篇》代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原因;理解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 性 ;
【易错易混点】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外因,而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京事变与天京陷落的影响是不同的。
七、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并填写导学案。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
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撰写讲稿。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采用互动问答的复习方式导入新课,首先,带领学生回顾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核心知识点。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一 个小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在位皇帝是谁 同学们都能回答出咸丰皇 帝。在此基础之上,介绍咸丰皇帝的特点,即被历史学家称为“苦命天子”。一 方面是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另一方面却年仅31岁就英年早逝。在形成强烈对 比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引出导致咸丰早死的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第 二次鸦片战争,另一个是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的进入本课。
【新课讲授】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亡 本部分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整合 基础上进行讲解,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鼎盛、衰亡 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介绍洪秀全科考连连失利的经历开始,引出他产生反清思 想意识,从而创立反清组织——拜上帝会。由于拜上帝会势力的不断壮大,反清 时机愈发成熟。于是,1851年爆发金田起义。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一路攻城掠 地,相继发生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组织、定都天京,形成南北对峙,分庭抗礼 局面、北伐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三件大事。但是,随着太平军的高歌猛进, 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的激化,从而引发天京事变,从此由盛转衰。中外 反动势力正是抓住这一机会,迅速反扑,最终天京陷落,天国败亡。 讲授过 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不 同的事件带来的不同的影响。二是点出湘军和淮军的崛起,是因为清朝原有的八 旗军已经腐朽,不堪一击。三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解释。从列强角度来看, 太平天国控制的地方基本上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列强认为损害了他们的在华切
身利益。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太平天国是心腹之患,要推翻它的政权, 所以必须铲除。而列强是肘腋之患,目的不是推翻清政府,是为了获取在华利益, 因此,双方有合作的基础。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系统讲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 之后,指出尽管天国败亡,但是,仍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颁 布过两部治国纲领。从而自然的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这一部分也是对教材内容 进行整合之后进行讲解。目的是将两部文献放在一起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 更深入的认识两部文献的异同点。比如,核心内容不同,最终结果相同。引发学 生的深度思考。 本节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分析《天朝田亩 制度》要注意教材材料的运用,因为材料理解难度较大,可由老师翻译,然后提 问学生思考。二是注意讲清楚,《资政新篇》为何结果是未能真正实施,却成为 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向和趋势。
( 三 )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败亡原因及历史评价 本节是难度更大的一部分, 在学生对太平天国历史有了总体认知之后,最后作一深度分析。首先是太平天国 运动兴起的原因不是简单的洪秀全科考失利的产物,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历 史背景,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败亡的原因, 在对前面内容总结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层次概括。天京事变反映出他们无法处理 好领导集团内部的团结问题和腐败问题,两部纲领文献未能真正落实,反映出他 们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治国纲领,从而指出,这一切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造 成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克永安、攻桂林、临长沙、围武昌、下安 庆,短短两年时间,就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我们不禁疑惑一个问题, 太平军为何能够一路势如破竹,连败清军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教材第14页 的【材料研读】。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思考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这段话说明了, 清军畏敌如虎,官兵丧失斗志。太平军士气高昂,所向披靡。
正因如此,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逐渐走向鼎盛。在太平天国走向鼎盛的过程中,有 这样几件重要的事件,现在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5—16页),完成表格空 白内容。1851年9月,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1853年3 月,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对峙局面正式形成。1853—1856年,
北伐西征,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这是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示意图,它控制的范围包括安徽、江西全部,湖北东部和 江苏部分地区。
(过渡)但是,就在洪秀全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太平天国却突然间走向衰亡。 这是这么回事呢 先让我们看一个短片。思考:视频中反映了太平天国历史上哪 一重大历史事件 对,天京事变。
这就是太平天国历史上著名的天京事变,他发生在时间是什么时候 对,1856 年秋。这场悲剧主要就是因为太平天国核心领导成员之间不团结,内部严重分裂, 争权夺利所导致的。这次事件给太平天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天京事变使太平 天国由盛转衰。天京事变发生之后,天国内部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天父杀天兄,
终归一场空。”
随着天京事变的落幕,太平天国也开始走向灭亡。1861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 安庆,天国的首都天京失去北大门。1862年,李鸿章的淮军联合外国雇佣军华 尔洋枪队出上海,攻占太平天国的大后方苏杭地区。到1684年,湘军围攻天京, 洪秀全绝望而死,天京沦陷。天京的沦陷,标志着这场从1851年开始,历时14 年的农民运动彻底失败。在太平天国的败亡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仅有清朝军 队的镇压,还有外国军队的镇压,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 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尽管失败了,但是这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仍然很重要。 一个 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我们后人留下两部著名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这两部文件我们会 更加了解太平天国。第一部著名的文件叫《天朝田亩制度》,它颁布于天国前期, 也就是太平军定都南京不久。核心内容有哪些呢 ①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 均分配土地;②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天朝田亩制度》主要解决 土地问题。那它又没有推行下去呢 对,并没有。按理说,农民冒死参加起义, 就是因为没有土地,吃不饱,穿不暖,现在要给农民分土地,农民很欢迎才是。 没有推行下去,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份文件的具体 内容: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 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 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答:原因: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带有极大的空想色彩。
积极影响:①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②对发动和鼓舞广 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因为这份文件并没有真正推行下去,到了天国后期,太平天国又推出另一方纲领 性文件,也就是《资政新篇》。时间是什么时候 1859年,提出者是谁 洪仁 玕,他是洪秀全的表弟。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出向西方学习。那这份文件有没有 执行呢 对,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施行。思考:《资政新篇》可能 受限于当时怎样的历史条件 答:①频繁的战争环境;②广大军民的现实需求;
现在,我们再深入对比一下这两份文件。结合所学,对比《天朝田亩制度》和《资 政新篇》的异同点:
图 片 通过这两份文件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太平天国这个政权拥有理想, 想要建立一个美好社会,同时也充满浓厚的幻想色彩。那这个政权为何迅速崛起, 为何突然消亡 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场农民起义呢 让我们先来通过几则材料,
来分析一下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研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 炮声的回声”。
材料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 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 个省。
答: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内因: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压 迫,阶级矛盾尖锐;
思考:这里说的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指第几次鸦片战争 对,请注意,是第一次 鸦片战争而不是第二次。这是一个易错易混点,很容易出错。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于1851年,它开始的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没有发生。
那太平天国运动又为何迅速失败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短片,思考:视频反映出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对,领导集团内部的贪污腐败。前面我们又讲 过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可以说是不切实际,再加上发生的天京事变,反映出领 导集团内部的分裂。这些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农民阶级具有历史局 限性。这是他们失败的内因。那外因呢 想一想,太平天国最后是被谁镇压下去 的 对,刚讲过,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所以,这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外因。 这一段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面对外敌入侵,面对清朝腐朽,农民阶级能不能 解决这些问题,带领中国走出苦难 很好,不能。所以我们说农民阶级不能领导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这场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 力。这是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这也是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 的一次农民战争。
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全部内容。最后,我们做一个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的学 习主题是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851年~1864年,爆发的根本 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太平天国的基本过程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 国运动正式开始;永安建制标志着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是标志着太平天国与 清政府对峙局面形成;北伐西征是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局面;天京事变是 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天京陷落是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这是一场中国历史 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曾颁布过两个施政纲领,分别是《天朝田亩 制度》,主要解决解决土地问题。第二个是《资政新篇》,作者是洪仁玕,核心 内容是向西方学习。它们的结果是都不切实际,难以实施。失败原因是农民阶级 的局限性;(内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外因);它的影响是沉重打击了清 朝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它的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
争。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主题是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止时间 是1851年~1864年,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太平天国 的基本过程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开始;永安建制标志着初步建立政 权;定都天京是标志着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对峙局面形成;北伐西征是太平天国在 军事上达到全盛局面;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天京陷落是太平天国 运动彻底失败。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曾颁布过 两个施政纲领,分别是《天朝田亩制度》,主要解决解决土地问题。第二个是《资 政新篇》,作者是洪仁玕,核心内容是向西方学习。它们的结果是都不切实际, 难以实施。失败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内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外 因);它的影响是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它的性质是一 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课堂巩固】1.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金田起义
B.《 天朝田亩制度》
C. 定都天京
D.《 资政新篇》
2.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 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3.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 )
A. 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 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 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4.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 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A. 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B. 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 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作业布置】(略)
八、板书设计太平天国运动
一个组织:拜上帝教
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三大事件:金田起义、军事全盛、天京陷落
四个阶段:兴起、发展、全盛、结束
地位、影响
失败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