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主 要史事。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第2课。本课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主题展开,涉及三个子目的学 习内容,分别是“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以及”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三个子目的内容联系紧密,呈现层层递进 的逻辑关系。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等虽然打开中国国门,通过开辟通商口岸来 打开中国市场,但是,实际情况是在中英正当贸易过程中,英国仍没有完全改变 贸易逆差的局面。于是,为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借亚罗号事件(英) 和马神甫事件(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期间,英法不仅逼迫清政府签订 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权益,而且,攻陷清政府的政治心脏——北京,在中国的 首都犯下火烧圆明园的侵略暴行。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 束。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俄国和美国趁火打劫,获取侵略权益。尤其是俄国(沙 俄)采取诸多手段,从清政府手中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共割占150多万平方 公里的领土,成为获取赃物最多的一个强盗。三、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第1课《鸦片战争》的学习,学生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有 了基本的认知。此外,同学们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因此,易于接受 本课内容。从学习基础来看,学生对本课作了预先的预习,有助于知识的学习于掌握。再从学习兴趣来看,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较大,相当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 群体会有很大的兴趣去主动的了解和学习。四、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认识战争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侵略战争)之分,客观辩证的 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深刻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本质是 中国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此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迫使中国开通的通商口岸呈现的新特点;展示《俄 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令学生直观感知俄国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 领土的史实。【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 因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势力在中国的扩展。【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图文材料和视频资料,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 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联系与区 别,培养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非 正义侵略战争,以此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深刻 感知英法联军、沙俄等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和伤痛,激发学生的爱国 情怀。尤其是通过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树立同学们的国家安全意 识和领土主权意识。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根本)、起止时间、侵略暴行、历 史影响为重点;【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后中国通商口岸呈现出的新特点以 及两次鸦片战争对比是难点。【易错易混点】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分别割占香港的香港岛和 九龙司地方一区容易混淆。六、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并填写导学案。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撰写讲稿。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本课采用互动问答式的复习导入新课,首先,教师与学生共同 复习回顾第1课的核心内容,然后引出一个问题,即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 已经获得相应的权益,可是短短14年之后战火再起,这中间又有哪些原因 随 后,带领学生进入第2课的学习。【新课讲授】 (一)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 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线)——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随后,简述这两个事件的基本经过。紧接着,展示一张数据表格,进一步分析第 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点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接下 来,带领学生明确战争开始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教材,带着问题阅读 教材内容,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于何时 老师要简要概括战争的基本经过即 可。最重要的是强调,英法联军在战争期间犯下的侵略暴行——火烧圆明园。最 后,点明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及历史影响,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 深。 本部分的教学关键点在于,一是明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 根本原因,揭示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二是令学生充分月度教材内容,总结归 纳战争的起止时间是1856—1860年,并点出近代以来中国首都第一次被外敌攻 陷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三是通过影视资源直观展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的史实。(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本部分的教学核心是着力分析第二 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前期是《天津条约》及附 件,后期是《北京条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即要求学生 朗读不平等条约中的内容,学生朗读之后,逐条分析。并且,将两次鸦片战 争期间签订的条约从数量、内容及危害等层面作对比,令学生感悟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深刻内涵。此外,灵活运用教 材中的地图,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中国打开的通商口岸进行直观对 比,让学生思考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特别 强调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的是香港岛,通过1860年《北京条约》割 占的是九龙司。(三)西方列强继续扩大侵略权益 本节内容主要是强调俄国在第二次鸦 片战争期间扮演的不光彩形象,大量倾吞中国领土。展示《俄国侵占中国北 方领土示意图》,给学生充分时间识读地图,找出俄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 一个不平等条约是《瑗珲条约》。教师还要格外强调,当时的俄国也称为“沙 俄”。此外,将两次鸦片战争放在一起,从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战争性质、 影响、侵略国家、时长、开放口岸等各个角度进行充分对比,自然地揭示出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与扩大!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教师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 最多的国家。2.图片展示: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3.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割占了哪些领土 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提示:时间 条约 割占面积/平方 千米1689年 《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1858年 《瑗珲条约》 60多万(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 《北京条约》 约40万1860年和 1864年 《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 44多万1881年 《改订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 7万多4.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意三 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 土最多的国家。【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的学习主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是1856~1860年,当时的在位皇帝是咸丰皇帝,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原因 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马神甫事件(法)和亚罗号事件(英),根 本原因是英法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鸦片战争的国家是英 国和法国,战后趁火打劫的国家有两个,分别是俄国和美国。战争期间,侵略者 犯下的侵略暴行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惨败,被迫与各国 签订《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俄国(沙俄)趁机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达到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 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瑗珲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 历史影响是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此外,列 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课堂巩固】(略) 【作业布置】(略)八、板书设计起因 时间经过 结果影响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1860年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l1860年,火烧圆明园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