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 15 水循环及其影响(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 15 水循环及其影响(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水循环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课时冲关15 水循环及其影响
一、选择题
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读“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2.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吐鲁番盆地地处新疆东部,属于天山山间凹陷盆地。火焰山呈东西向分布于盆地中间,将盆地分为南、北两个盆地。盆地内年降水量约16mm,年蒸发量高达3 000mm。如图为吐鲁番北部盆地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该盆地径流带水分亏损的主要水循环环节是(  )
A.蒸腾  B.下渗
C.蒸发  D.排泄
4.吐鲁番北部盆地,地下径流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4·吉林长春高三校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区的某尾闾湖(内流河终点处形成的湖泊)于20世纪末因上游来水量急剧减少而干涸,后经生态补水逐渐恢复生机。如图为运用水平衡原理构建尾闾湖生态需水估算模型图,图中数字为各环节的年均水量(单位:m3)。完成5~6题。
5.根据生态用水估算模型,为保持该尾闾湖湖面的基本稳定,年均入湖地表径流量至少需要约(  )
A.1.03亿立方米 B.1.17亿立方米
C.77.14万立方米 D.59.68万立方米
6.该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使周边地区(  )
A.气候趋于冷湿 B.地下水逐渐下降
C.农业用水增加 D.盐尘暴频次减少
如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a)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图b)。读图,完成7~8题。
7.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
8.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福寿沟是我国宋代时期建成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世界上早期最杰出的排水系统之一,它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地下,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沟管系统。如图是福寿沟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福寿沟的建设主要影响了水循环中的(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10.图中水窗应(  )
A.城内水塘水位上涨时开启
B.城外护城壕水位上涨时开启
C.主干沟比城外护城壕水位高时开启
D.城外护城壕比主干沟水位高时开启
(2024·济宁市高二联考)英苏断面位于塔里木河下游,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克沙漠的交接处,距大西海子水库61 km,是监测下游输水情况的重要位置。英苏断面处河道宽约30 m,底切深度3~4 m,断面高程在83.6~836.6 m之间。如图为英苏断面地下水位变化的横截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示监测井中,地下水位变化最大的是(  )
A.C3井 B.C4井
C.C5井 D.C6井
12.影响英苏断面处地下水循环活跃程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表径流 ②监测井深度 ③地形坡度 ④初始潜水面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鹿特丹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北海沿岸,城市90%区域低于海平面,频繁的暴雨导致该城市内涝严重。当地设计了具有下沉空间的“水广场”(如图)。平时,广场是人们休憩、运动的公共场所。降雨时,雨水经净水系统过滤后,收集并储存在广场里,直到可以被排至附近的水体。
(1)简述鹿特丹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2)说明“水广场”在鹿特丹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绘制该区域的水循环示意图。
14.(2024·河南洛阳高三校考)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山山脉作为“中亚水塔”,主导了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的水循环,其周边干旱区分布广泛,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受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十分强烈。近年来,山地冰川融化加速,增加了水资源供给,使得河流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为合理利用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
(1)简述天山山脉被称为“中亚水塔”的原因。
(2)比较甲河水循环与乙河水循环的差异。
(3)试说明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的理由。水循环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课时冲关15 水循环及其影响
一、选择题
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读“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2.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解析:1.D 2.A [第1题,①属于社会循环,且能为城市提供地表水,最可能为“跨流域调水”。②属于自然循环,也能为城市提供地表水,应为“地表径流”。③属于社会循环,可以把城市地表水提供给用户,应为“管道输水”。⑦属于社会循环,可以使大气水变为地表水,应为“人工降水”。第2题,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下渗),④为蒸发,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减少蒸发;②为地表径流,属于自然循环,污水回收利用属于社会循环,无法判断两者关系;⑥为水汽输送,城市绿地建设使植被蒸腾作用增强,水汽输送量增大。]
吐鲁番盆地地处新疆东部,属于天山山间凹陷盆地。火焰山呈东西向分布于盆地中间,将盆地分为南、北两个盆地。盆地内年降水量约16mm,年蒸发量高达3 000mm。如图为吐鲁番北部盆地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该盆地径流带水分亏损的主要水循环环节是(  )
A.蒸腾  B.下渗
C.蒸发  D.排泄
4.吐鲁番北部盆地,地下径流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3.C 4.B [第3题,由材料可知,吐鲁番盆地为内陆盆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蒸腾作用弱,A错误;年蒸发量达3 000mm,蒸发量大,C正确;盆地具有良好的隔水层,下渗量极少,B错误;盆地地势低,且无河流与外部相通,地下水排泄出地表后仍位于盆地内,D错误。故选C。第4题,吐鲁番盆地地下径流主要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在补给带下渗,补充盆地地下径流,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从排泄带流出地表,地表水大量蒸发,使地下径流循环最活跃。故选B。]
(2024·吉林长春高三校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区的某尾闾湖(内流河终点处形成的湖泊)于20世纪末因上游来水量急剧减少而干涸,后经生态补水逐渐恢复生机。如图为运用水平衡原理构建尾闾湖生态需水估算模型图,图中数字为各环节的年均水量(单位:m3)。完成5~6题。
5.根据生态用水估算模型,为保持该尾闾湖湖面的基本稳定,年均入湖地表径流量至少需要约(  )
A.1.03亿立方米 B.1.17亿立方米
C.77.14万立方米 D.59.68万立方米
6.该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使周边地区(  )
A.气候趋于冷湿 B.地下水逐渐下降
C.农业用水增加 D.盐尘暴频次减少
解析:5.A 6.D [第5题,该湖属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内流湖,若湖面保持稳定,结合图示模型,年均入湖地表径流量≈湖面年均蒸发量+湖泊年均下渗量-湖面年均降水量=1.04亿+8.73万-68.41万≈1.03亿。故选A。第6题,沙漠地区的尾闾湖逐渐恢复,湖水位会逐渐增加,周边气候会湿润,对热量影响不大,不会明显变冷,A错误。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湖面上升,地下水位会随之升高,B错误。该湖为咸水湖,湖水不适宜灌溉,C错误。尾闾湖应该是咸水湖,冬季湖床部分出露,盐分会被大风吹走形成盐尘暴,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湖水面变大,盐尘暴频次减少,故选D。]
如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a)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图b)。读图,完成7~8题。
7.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
8.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解析:7.D 8.A [第7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第8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降低,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福寿沟是我国宋代时期建成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世界上早期最杰出的排水系统之一,它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地下,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沟管系统。如图是福寿沟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福寿沟的建设主要影响了水循环中的(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10.图中水窗应(  )
A.城内水塘水位上涨时开启
B.城外护城壕水位上涨时开启
C.主干沟比城外护城壕水位高时开启
D.城外护城壕比主干沟水位高时开启
解析:9.D 10.C [第9题,福寿沟的建设主要将雨水收集起来,通过地下径流排出城市,主要影响了水循环中的径流。故选D。第10题,城内水塘水位上涨时,水会在城内水塘里汇聚,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流入主干沟,水窗未开启,A错误;城外护城壕水位上涨时,水会流向环城江河,B错误;主干沟的水位高于城外护城壕的水位时,水在重力作用下冲开水窗,水窗开启,C正确;城外护城壕水位比主干沟水位高时,在水的压力下,水窗无法打开,D错误。故选C。]
(2024·济宁市高二联考)英苏断面位于塔里木河下游,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克沙漠的交接处,距大西海子水库61 km,是监测下游输水情况的重要位置。英苏断面处河道宽约30 m,底切深度3~4 m,断面高程在83.6~836.6 m之间。如图为英苏断面地下水位变化的横截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示监测井中,地下水位变化最大的是(  )
A.C3井 B.C4井
C.C5井 D.C6井
12.影响英苏断面处地下水循环活跃程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表径流 ②监测井深度 ③地形坡度 ④初始潜水面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11.A 12.C [第11题,由图可知,C3井距离间歇性河流最近,且地表坡度较大,受间歇性河河水变化的影响,在河流径流量最大的季节,C3井地下水受河水补给量大,地下水水位高,在河流断流的季节,C3井地下水水位下降快,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故选A。第12题,地下水循环活跃程度主要受地表径流补给的影响,以及地形坡度对地下径流流速的影响。英苏断面位于干旱地区,夏季冰雪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径流下渗量也大,水循环活跃;地下径流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地形坡度大,地下径流的流速越快,水循环越活跃。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鹿特丹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北海沿岸,城市90%区域低于海平面,频繁的暴雨导致该城市内涝严重。当地设计了具有下沉空间的“水广场”(如图)。平时,广场是人们休憩、运动的公共场所。降雨时,雨水经净水系统过滤后,收集并储存在广场里,直到可以被排至附近的水体。
(1)简述鹿特丹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2)说明“水广场”在鹿特丹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绘制该区域的水循环示意图。
解析:第(1)题,鹿特丹是荷兰的沿海港城,地势低平;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且多暴雨,雨水集中;城市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易发生城市内涝问题。第(2)题,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建设“水广场”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样把雨水收集到一起能很好地减少雨水汇集,从而避免造成内涝,所以这一设施能够很好地延缓或减少地表径流形成,“水广场”能增加下渗量,改善城市水质;“水广场”还有美化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气候的作用。第(3)题,如图所示:
答案:(1)多暴雨,降雨量集中,地势低平,城市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
(2)滞留洪水(或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质;构建城市景观,建设宜居的公共空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地气候。
(3)绘图如下:(六个环节、箭头及文字说明都要正确)
14.(2024·河南洛阳高三校考)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山山脉作为“中亚水塔”,主导了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的水循环,其周边干旱区分布广泛,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受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十分强烈。近年来,山地冰川融化加速,增加了水资源供给,使得河流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为合理利用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
(1)简述天山山脉被称为“中亚水塔”的原因。
(2)比较甲河水循环与乙河水循环的差异。
(3)试说明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的理由。
解析:第(1)题,原因分析应考虑水源丰富程度及对周围地区水资源供给的影响。中亚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受地形影响,天山山脉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海拔较高,山地冰川分布广泛,淡水资源蓄积量大;天山山脉地势较高,是中亚地区众多内流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地,为周围绿洲地区提供了丰富水源,对维系周边绿洲农业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第(2)题,水循环的类型有陆地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甲河位于天山山脉南侧盆地地区,是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又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流域内降水量极少,河流径流和地下径流主要依靠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夏季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属于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乙河位于天山山脉北侧,受盛行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的影响,地处西风迎风坡,降水量较多,河流水源补给有雨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多种类型,河流径流量较大,且该河最终注入北冰洋,属于外流河,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第(3)题,从自然环境、积水量和蒸发量以及水资源的保存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区域深居内陆,属于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山前洪积扇由砾石、沙粒组成,沉积物厚度大,孔隙度大,利于地下水储藏,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库蒸发较弱,与地上水库相比,水库蒸发损失量少;地下水污染小,水质优良,可为生产、生活提供用水保障等。
答案:(1)中亚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受地形影响,天山山脉降水较多;山地冰川分布广泛,淡水资源蓄积量大;地势较高,是周围众多内流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地,对维系周边绿洲农业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2)甲河位于天山南侧盆地地区,流域内降水极少,河流径流和地下径流来源于冰川融水,蒸发旺盛,属于典型的陆地内循环;乙河位于天山北侧,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补给来源多,河流径流量较大,且最终注入北冰洋,属于海陆间循环。
(3)该区域属于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洪积扇由砾石、沙粒组成,沉积物巨厚,有利于地下水储藏;地下水库较平原水库蒸发损失量少,水质优良,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