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中中国古代史内容总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节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为中国古代史内 容部分,本册教材主要讲述了从史前文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中国政治、 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内容。
(二)从社会性质演变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节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单元 主要讲述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夏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 会的过渡,夏朝至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周天子统治权威逐渐衰落,经济上的井田制逐步瓦解,政治上的分封 制不断被侵蚀,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逐渐被打破私学逐步兴起,各诸侯国广纳贤 才,积极推行变革,抢占时代先机,逐步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尤其是秦国的 商鞅变法,不仅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更推动了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三)从教材内在逻辑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节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单元 主要讲述王朝性质的形成与演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是承接春秋时期 的动荡变化,进一步在政治上瓦解分封制、在经济上破除井田制、在思想文化上 各诸侯国任用各学派学说谋划新发展,最终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强国,并 最终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本课在教材整体上发挥承 上启下的作用,体现教材内在逻辑性。
核心素养
注重史料实证,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出现的社会条件,理解战国时期社会 变革的重要历史意义,理解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通过讲述商鞅变法作用理解 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确立基于核心素养五位一体 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改变以往机械地分别列出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目标表述。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智慧。 (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 点 :战国七雄与商鞅变法。依据: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的主要政治势力, 对于时代的发展走向具有关键性作用而商鞅变法使秦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直接 决定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和影响。依据: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体现在 经济、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其 产生的影响更是具有综合性、持久性,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教师应根据课 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状况,采用多样的、适宜 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情和客观条件本课特采 用:
(1)讲授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问答法
(4)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提问学生有何变化 并播 放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相关片段,提问学生使秦国实现变法图强的 主要改革者是谁 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谁主沉浮——战国七雄
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33页正文第一段,了解战国七雄的由来。教师在在学生
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
教师补充:战国七雄是指:北燕、南楚、东齐、西秦与韩赵魏。记忆要点方 位加名称,记忆口诀:冬起(东齐)北燕南处(北燕南楚),尽分(三家分晋) 西秦乐。
2. 探究韩赵魏与田氏代齐反映战国时期权力呈现怎样的特点
(
西
) (

)礼崩乐坏
诸侯
级制
卿、大夫
(
权力下移
)士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示分析赵氏、魏氏、韩氏及田氏夺权说明了什么 他们 夺权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重要标志作用
教师补充:说明分封制奔溃,奴隶主贵族统治瓦解。
原因:(1)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私田大量被开垦, 实力增强;(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而引起社会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标志: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3. 猖獗的兼并战争
出示材料:材料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 子 ·离娄上》
材料二: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 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兵力都达百万,齐、 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相关史事》
学生根据材料自主分析战国时期战争特点,教师补充说明:
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作战时间长、伤亡大。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并结合教材33—34页相关内 容,提问有何变化 又有哪些著名的战争 影响如何 (分组讨论)
a
教师在小组代表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
变化:(1)诸侯放弃“尊王攘夷”,公开提出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拓展疆域。 (2)战争性质由争霸转变为兼并,战争结果是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发明显。
著名战争:
著名战役 交战方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魏、赵、 齐 围魏 救赵 避免了魏国继续做大;保全了赵 国;提升了齐国的战略地位
马陵之战 魏、齐、 韩 增兵 减灶 齐国强大起来
长平之战 秦、赵 纸上 谈兵 秦军获胜,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影响分析: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他主张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 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材料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离娄上》
教师补充总结:消极影响:造成巨大的社会破坏,丧失大量民众的生命与财
产;
积极:(1)加速统一趋势的形成;(2)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社会变革、助 推思想繁荣。
目标导学二:引领时代——商鞅变法
1. 各国变法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5页“商鞅变法”第一段,并出示材料明确当时社 会现状变法已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2. 商鞅变法背景
(1)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变法前秦国状况
材料一:正是这个地处边陲、被视为野蛮、落后的最尔(形容比较小的地区) 小国,几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
——《中国通史 ·第二卷》
材料二: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 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 与之分土。
——《资治通鉴》
教师在学生回到的基础上总结:西陲小国,诸侯卑秦;孝公继位,图强改革。 商鞅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商鞅变法基本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35页“商鞅变法”正文第二段,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教师在 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完整:
商鞅变法基本概况
时间 公元前356年
重要人物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目 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结 果 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4. 商鞅变法具体内容及影响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35页“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加强了中英对地方的控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
(


)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兵 强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 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三:
(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
”(前221年)
)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 础上,进行补充说明:
商鞅变法的影响: (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 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 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 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伴随着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各国的变法图强,战国时期的社会 经济也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
5.在历史中遇见地理—一秦国强大的地基(跨学科融合)
)
(
地缘关系
交山


南阳
个江东


江汉平原
部阳
潮平原
)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分析秦国强大的原因,教师予以补充说明:
(1)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土壤肥沃,为秦国经济的繁荣提供坚实的基础;
(2)位于第二阶梯,地势高于六国,并且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形成天然屏障;
(3)地处边缘,难受两面夹攻,周边几乎是较小部落,不易遭受大国牵制,有 广阔的发展空间;
(4)郑国渠与都江堰提供便利的灌溉条件,且降水充足。
目标导学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 经济发展的表现
战国时期的双镰铁范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36页相关内容,概括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补充完善:
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进步,农业生产进 一步发展。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 心城市。
2.造福千秋万代的都江堰
(1)阅读都江堰示意图,结合教材37页内容,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人物、 功能、影响。
师生共同归纳:
时间 公元前256年
地点 成都附近的岷山上
人物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等
影响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国统一六国 奠定经济基础
(
(2)根
据都江堰设计理念,感受历史与自然的融合(跨学科
)
)
设计理念:尊重、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实现人、地、水三 者的高度协调。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 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做到堤防、分水、泄洪、 排沙、控流相互依存,融为一体,保证防洪、灌溉、水运充分发挥作用。
(
(3)根据都江堰设计科学,感受历史工程中的物理学
之美(跨学科)
)
凸岸 凹岸

飞沙堰的排沙原理是流体力学中的弯道回旋流原理,是水流在弯道段内作曲线运 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使表流指向凹岸,底流指向凸岸,在断面内形成封闭的横向 环流。此环流与纵向水流结合在一起,形成顺主流方向呈螺旋形向前运动的水流, 进而达到排沙的目的。
课堂总结
战国在春秋的基础上其变化的程度更深,更加趋向新的制度的形成,在这 一时期整体特征是“乱中有变,变中有向”。政治上,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演 变为兼并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动乱,同时兼并战争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结束,使国 家逐渐走向统一。在兼并战争的同时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巩 固统治、实现对外扩张。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由于各国 在变法中不断求强变富,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福泽千秋万代的都江堰便在此时修 建,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巩固新知
(一 )小试牛刀
1.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A )。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2.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 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 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B)
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 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二)作业布置
1.制作本节课知识点思维导图
2.课后查看都江堰相关资料感受古人智慧,撰写300字感悟。
板书设计
(
制瓦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齐、楚、燕、韩、赵、魏、秦
由争霸转变为兼并
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改革以求富国强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战国时期的
秦国综合国力大增,为日后统一
中国奠定基础
农业
战国时期的
经济发展
、造等于工业发展可观
商业与
城市
生产工具:
进一步推广
水利工程

千秋
铁器更多使用,牛耕
都江堰的修建,造福
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
考、米器、漆器、皮革、制
繁荣兴旺,资市广为流通,城市
背景


战争性
质转变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社会变革
手工业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