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课件(共32张PPT)+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法不可违课件(共32张PPT)+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课题 法不可违
时间 第五周 节次 第2节
来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1框,课本第46-51页的内容。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1)(2)班
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学校等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开车师傅违法 》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法治观念: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3)责任意识:通过法律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学习目标 1.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 3.★违法行为怎么分类? 4.青少年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学习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习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评估要点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 观看视频《开车师傅违法 》提问司机一共有多少种违法? 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开车师傅的违法经营学习“法不可违”。 老师根据学生听课和参与齐读活动的积极性,进行观察评价。 借助笑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体会,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探索新知 一、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参照《学习要点》 (铅笔)标划出重点段、核心句、关键词,落实在课本上。 二、获取新知 学习活动二:复习回顾法律的作用,强调规范的重要性。 任务1:先回顾七年级七年级学习法律的时候,说一说法律的两大作用:规范和保护 任务2:归类说一说:1.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1.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活动二:案列分析 镜头一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一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任务1:议一议:从这两个案列来看,说明了什么? 学生能回到出:有些人缺乏法律意识,法治意识不强 任务2:结合于知识点,:谈谈2.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及分类是什么? 学习活动三:对比找不同 任务1:议一议: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看图 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任务2: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 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 (1)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 (2)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 (3)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 学习活动四:殴打他人属于什么违法? 学生交流,讨论,说出依据 教师归纳总结:3.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归纳总结: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三、教师总结回顾本科。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评价与鼓励。 教师通过学生分享交流的有效性,及时做出评价。 教师通过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的准确性,做出评价也指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情况,及时做出评价。 通过违法事例的性质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让学生认识违法无小事。 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由于学生对法律常识了解不多也不深,三种违法行为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讲解及事例分析加以理解,巩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律己,防微杜渐。 通过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违法犯罪带来的后果,引导学生向善。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学生理解,讲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尝试应用 1.(2024·四川·中考真题)某工厂有一次接到一个大订单,但发货时错把款式相似、价格低的货物发给了客户。虽然客户没有发现,但该厂厂长认为,决不能欺诈客户。于是,联系客户重新发货。该工厂的做法主要体现了( ) A.勇于创新 B.诚实守信 C.利益至上 D.效率优先 2.(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了乡村放映员”,这是“中国好人”郭建华的一句承诺。正是这句承诺,让她在银幕前走过了47年光影岁月,她的事迹感召着我们( ) A.要做向善向美的人 B.要做重情重义的人 C.要做诚实守信的人 D.要做关爱他人的人 3.(2024·山西·中考真题)信用报告是反映个人和企业信用行为的“经济身份证”。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这启示我们每一个人要( ) A.保护个人隐私 B.运用诚信智慧 C.珍惜诚信记录 D.积极改进规则 4.(2024·天津·中考真题)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下列与之相对应的名言警句是( ) A.不学礼,无以立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高女士去某银行应聘,提交身份证后,却被告知无法录用,原因是她拖欠债务未还,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这个案例是我国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信用惩戒格局的微观体现。我国加强信用建设有利于(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增强公民诚信意识 ③杜绝失信现象发生 ④形成社会诚信氛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课堂小结
迁移拓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社会来说,这个规矩就是法律。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知法、懂法、守法。现请以“做一名遵纪守法的青少年”为主题,写一篇200字的演讲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时涉及法律名词较多,学生在认知上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知识,需要在课堂上大量补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2024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
第一框
XXX中学:XXX
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道德与法治
温故知新
2..怎样践行诚信?
1.为什么要诚实守信 P42
①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③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个人)
④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
⑤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社会、国家)
①树立诚信意识。
②运用诚信智慧。
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视频中的司机有哪些违法行为?
倒 计 时
4分钟时间到
1.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46
2.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P48
3.★违法行为怎么分类?P48
4.如何预防一般违法,做到遵章守法?P51
学习要点
要求:阅读教材p46-51,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
违法无小事
1
社会规则
纪律
道德
法律
保护作用
规范作用
法律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①(指引)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评价)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③(强制)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可以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合法的
×非法的
指引
评价
强制
镜头一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一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从这两个案列来看,说明了什么?
违法行为
没做
法律要求做的
法律禁止做的
做了
有些人缺乏法律意识,法治意识不强
2.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
①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
②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是怎么分类的?
①根据违反法律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②根据违反轻重分类: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捡到他人物品据为己有;泄露他人隐私;侵犯肖像权、没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公共设施、闯红灯、谎报险情、酒驾、殴打他人、偷税漏税欠税等)
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如:醉驾、故意杀人、抢劫、放火、绑架、贩毒、泄露国家秘密、贪污受贿等)
刑事责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李某捡到钱包后,占为己有,拒不归还。
民事违法行为
王某聚众扰乱比赛秩序, 致使赛场混乱。
行政违法行为
张某捕获野生动物拿到农贸市场去售卖。
刑事违法行为
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区别 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性 法律责任 实例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联系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民事法律
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
民事责任
侵犯财产权;泄露他人隐私;没履行合同义务
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
行政制裁
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公共设施、谎报险情、酒驾、偷税漏税欠税等
严重
(犯罪)
刑罚处罚
故意杀人、抢劫、放火、绑架、贩毒、泄露国家秘密、贪污受贿等
行政法律
刑法
补充: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
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
(1)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
(2)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
(3)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
刑事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
行政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
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
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
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著作权
肖像权
合同法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活着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法律:《民法典》
镜头1
镜头2
镜头3
4.如何预防一般违法,做到遵章守法?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外延伸
议学延伸: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社会来说,这个规矩就是法律。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知法、懂法、守法。现请你以“做一名遵纪守法的青少年”为主题,写一篇200字的演讲稿。
法不可违
违法无小事
课堂小结
违法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律的规范作用
含义
如何遵章守法
表现
类别分类
轻重分类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刑事违法行为
1.(2024·贵州铜仁·中考真题)下列对出租、出借、出售个人银行账户认识正确的是( )
A.个人银行账户出租、出借、出售之后,发生法律纠纷与我无关
B.个人银行账户出租、出借、出售给亲戚朋友,肯定不会有问题
C.个人银行账户出租、出借、出售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D.个人银行账户属于私有财产,账户所有人可自主决定出租、出借、出售
C
2.(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社会,无法外之地,无法外之人,无法外之权,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这说明( )
①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②无论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③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④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3.(2024·天津·中考真题)李某在体育馆观赛时,扰乱比赛秩序,经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被民警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警告处罚。李某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B
4.(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为了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某班开展“民事案件模拟法庭”活动。下列案件可以作为模拟法庭使用的是( )
A.高某因违反管理规定向大熊猫投掷物品,被终身禁止进入此熊猫基地参观
B.李某因超速违章,被系统拍照并曝光在电子屏上
C.段某非法搜集军事情报涉嫌犯罪,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D.王某与果农张某签订果园承包合同后,看到张某获利颇丰,王某见利眼红,私自毁约
D
5.材料分析题
八年級的张强和李伟本是同学,张强个子大,身强体壮,经常欺负瘦弱的李伟,向李伟索要钱物,李伟不给就会遭到张强的打骂。终于,李伟忍无可忍,于某日晚餐后,以请张强吃东西为由将他约到校外,两人见面后,李伟趁张强不备,用事先准备好的水果刀向张强连刺数刀后逃走。结果,张强倒在血泊中,后被路人发现送到医院,却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公安机关迅速将李伟抓获归案。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李伟刺死张强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
(2)事后,张强和李伟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系列化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避免悲剧重演。对此,你认为可采取哪些行动形式?
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主题班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
(3)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