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的物质性(课件 教案 学案 练习)(共4份打包)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世界的物质性(课件 教案 学案 练习)(共4份打包)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

资源简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时1 世界的物质性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1.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 2.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角度,理解世界的物质性。(重点)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4.全面理解意识的含义。(重点)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议一议: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吗?
提示 客观实在是指物质,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想一想: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提示 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构成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内容: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议一议: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吗?
提示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但并不是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意识的产生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物质决定意识
①原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
纠正:物质是概括了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本质属性,不是简单相加。
2.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纠正: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纠正: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4.大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纠正: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5.世界上没有鬼神却有鬼神的观念,这说明有时候离开了客观存在也可以产生意识。
纠正:意识是依赖于物质的,鬼神的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6.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纠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议题1:科学探索,彰显人类智慧
[情境1]
南极除了万年冰川,被一大片冰雪覆盖的南极,只有夏季的极昼和冬季的极夜,还有大家最为熟悉的呆萌企鹅。在距今2亿年以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解体,南极大陆分离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一群会飞的动物在大海上发现了漂移的南极大陆,最后它们选择了这块土地并开始它们丰衣足食的生长繁衍。数百万年来,因不需要到处飞翔寻找食物,只需在海里捕鱼即可填饱肚子,它们的翅膀逐渐退化,就连羽毛也变成了细密针状羽毛,因为食物充足,细长的躯体也变得矮胖,进化成了今日的企鹅。然而,地质变化却从未停息,南极大陆的继续南下直到极点,气候变得越来越冷了,陆地上覆上了厚厚的冰雪。它们退化的翅膀,已不能将其带上天空。
任务1 独立思考:南极的冰川、企鹅、生态环境等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从世界本原的角度说明了什么?
提示 南极的冰川、企鹅、生态环境等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说明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情境2]
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4月6日,中国圆满完成了第39次南极考察工作。本次考察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现场作业,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断面所有站点的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和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探测,组织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时,完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
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南极科考的成就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理解。
提示 (1)南极科考的成就,说明人是万物之灵长,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科技的发展等等因素都影响了人类的发展。南极科考过程中,受地理环境、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归纳提升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从哲学派别角度理解物质概念
3.区分哲学上的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可以被创造,有生有灭
联系
议题2:科考技术,思维领航技术
[情境]
南极蕴藏着无数科学之谜,南极考察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项重大工程。但因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人类涉足此地面临着重重困难。
极地恶劣的气候与自然条件极大地制约着人类科学考察行动的开展,利用机器人作为人的“代理”,降低极地科考的风险与成本,提高效率。在南极科考过程中,我国已采用多种机器人参与南极科考实践。如:高海拔环境科考站辅助值守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履带式智能侦查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与科学家一起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为圆满完成考察任务提供了“机器人”力量。
任务1 独立思考:南极企鹅、海豹这些可爱的动物有意识吗?人类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提示 (1)南极企鹅、海豹这些可爱的动物没有意识。
(2)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人类意识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任务2 小组讨论:机器人除应用于南极科考,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甚至产生了第一个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往后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索菲亚能够与人类对话是不是说明其拥有了意识?
提示 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但在计算、模仿能力等方面,机器人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机器人索菲亚能够与人类对话这是由人来设定的,其自身没有意识。
归纳提升
1.图解意识形成的条件及过程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性质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正确理解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是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形式的主观性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3.从意识的含义看物质决定意识
考向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3·湖北高考)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
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设问强调苏轼治水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说法正确,但不是给我们的启示,①不符合题意。“突破自然条件制约”说法错误,③排除。
考向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2 (2023上·连云港高二统考期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这说明(  )
①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依赖于意识
④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①说法正确。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强调自然界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材料强调劳动的重要性,②不符合题意。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依赖于意识,③说法正确。材料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与人的意识的产生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考向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例3 (2024上·天津高二校联考期末)ChatGPT是一个“会说话”的AI(人工智能)。它不仅能正确、清晰地回答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还能撰写邮件,创作诗歌、音乐等作品,甚至还能编程、代码纠错。这表明人工智能(  )
A.拥有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可以完全独立对客观存在作出反映
C.可以进行知识学习,拥有自主意识
D.是实践的产物,可模仿人的部分功能
答案 D
解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A错误。人工智能没有人脑这一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不能独立对客观存在作出反映,B错误。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可模拟人的部分功能,但没有自主意识,C错误。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可模仿人的部分功能,如撰写邮件,创作诗歌、音乐等,D正确。
考向四 世界的物质性[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例4 (2023上·徐州高二校考期中)我们必须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这是因为(  )
A.对上帝、神灵信则有,不信则无
B.一切有神论都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上帝、神灵扰乱人的思想,腐蚀人的灵魂
D.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根本不存在上帝、神灵
答案 D
解析 对上帝、神灵信则有,本身就是主观唯心的思想,不能解释不信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B、C说法过于绝对,不能解释坚持无神论的原因,排除。D符合题意。
达标检测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题组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恩格斯说过,“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日月山河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③“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
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日月山河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均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属于物质范畴,①④正确;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均属于意识范畴,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一颗新彗星,于2023年3月1日被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命名为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该彗星的轨道周期为61 751年,意味着这颗彗星要6万年才到访地球一次。随着距离太阳越来越近,其亮度将快速增加,有望在2024年9月成为肉眼可见的大彗星。这说明(  )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
③世界的物质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④物质的存在越来越依赖于人的发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④错误。
3.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甚至出现以后,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个事实说明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的属性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答案 D
解析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而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D正确,A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仅仅是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B错误。哲学上的物质,不仅仅包括有形的物体,还包括无形的事物、现象等,C错误。
4.旧时的巴比伦城如今被埋没于漫漫黄沙中,造成这一后果的正是古巴比伦人自己。无休止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原,致使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终于使沃土被破坏殆尽,良田沦为荒漠。这警示我们(  )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改造自然的前提
③人类的活动必将引发自然灾害
④改造自然务必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题干旨在说明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改造自然的前提,并不是为了强调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①不符合题意;“必将引发自然灾害”说法绝对,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5.2023年12月,相关媒体报道称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发现了一块月球陨石,科学家们深入分析后发现,这是一块复矿碎屑角砾岩,由来自月球高地和月海的不同岩石碎屑组成,是了解月壳的复杂岩性的理想对象,也是我国开展月球样品研究的重要补充对象,可以进一步了解月壳的演化历史。材料启示我们(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类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
②南极格罗夫山上的陨石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④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具有物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南极格罗夫山上的陨石是一块复矿碎屑角砾岩,由来自月球高地和月海的不同岩石碎屑组成,未涉及主观因素的作用,②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6.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观察并计算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这一发现刊登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介绍,快速射电暴是一种能量极强、射电波段的电磁波爆发,是一种宇宙中的极端爆炸。“中国天眼”观测到宇宙极端爆炸起源证据蕴含的哲理是(  )
①物质的存在必须要依赖人的意识
②宇宙间存在着各种具体物质形态
③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
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人类是如何产生的,③排除。故本题选D。
题组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是渐进的过程,以发展和社会财富扩大为前提,社会福利的提高不能超越阶段。无论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因为(  )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受人们观念的影响
②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是物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受到人们观念的影响,①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地理环境,②排除。故本题选D。
8.我们经常说,少年强则国强。一个社会的年轻人数量越多、年龄越轻,经济就越有活力。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国际上有一个参数:该国20岁至64岁劳动力与65岁及以上老人之比代表经济活力。国民的年龄状况与国家经济活力的关系证明了(  )
A.唯物主义的共性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B.没有人就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不涉及唯物主义的共性问题,A不符合题意;应该是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B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起源问题,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9.“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  )
①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③始终把发展生产作为自己的最终使命
④变化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表明,人们在生产自身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实现由单个的民族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转变,强调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不是强调人类社会的产生与起源问题,②不选;马克思主义将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③不选。故本题选B。
10.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案 A
解析 诗句未体现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B不符合题意;诗句没有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题组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1.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所创作的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的,有一个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不同于原先的物体,就好比照相不等于国画。以下对形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形象是对客观物象的能动反映,客观物象是形象的物质载体
②形象是艺术家通过直接再现客观物象,融入主观情志而生成的
③艺术形象一旦生成,就完全脱胎于原先的客观物象而独立存在
④形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其形式是主观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艺术家所创作的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的,有一个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因此,形象是对客观物象的能动反映,并不是艺术家直接再现客观物象,②排除。物质决定意识。艺术形象是在原先客观物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形象生成后,也不能完全脱离原先的客观物象而独立存在,③错误。故本题选C。
12.“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网络流行用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④人的意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①说法错误;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3.从简单重复的电话客服,到需要抽象思维的设计行业,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人类工作。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  )
A.人工智能能模仿人脑的部分功能
B.人工智能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C.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力正逐渐增强
D.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正日趋完善
答案 A
解析 本题强调人工智能能模仿人脑的部分功能,不是强调其局限性,排除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没有意识和思维能力,C、D错误。故本题选A。
14.近一段时间,科学家对成年人、黑猩猩和猕猴大脑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16个区域的基因表达与灵长类动物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但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明显的差异,人类大脑中的一些区域包含明显的人类基因活动模式,而这些区域正是人类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
A.大脑是意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B.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C.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D.意识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动物心理会自觉地形成意识
答案 B
解析 A错误,人脑是意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与题意不符。D错误,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的心理不会形成意识。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说明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答案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时1 世界的物质性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1.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 2.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角度,理解世界的物质性。(重点)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4.全面理解意识的含义。(重点)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
议一议: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____。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__________中的一部分。
想一想: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______。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______的作用。
2.从构成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____________。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起源:意识是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__________的产物。
2.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_________。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内容: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__________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议一议: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物质决定意识
①原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上没有鬼神却有鬼神的观念,这说明有时候离开了客观存在也可以产生意识。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1:科学探索,彰显人类智慧
[情境1]
南极除了万年冰川,被一大片冰雪覆盖的南极,只有夏季的极昼和冬季的极夜,还有大家最为熟悉的呆萌企鹅。在距今2亿年以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解体,南极大陆分离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一群会飞的动物在大海上发现了漂移的南极大陆,最后它们选择了这块土地并开始它们丰衣足食的生长繁衍。数百万年来,因不需要到处飞翔寻找食物,只需在海里捕鱼即可填饱肚子,它们的翅膀逐渐退化,就连羽毛也变成了细密针状羽毛,因为食物充足,细长的躯体也变得矮胖,进化成了今日的企鹅。然而,地质变化却从未停息,南极大陆的继续南下直到极点,气候变得越来越冷了,陆地上覆上了厚厚的冰雪。它们退化的翅膀,已不能将其带上天空。
任务1 独立思考:南极的冰川、企鹅、生态环境等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从世界本原的角度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2]
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4月6日,中国圆满完成了第39次南极考察工作。本次考察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现场作业,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断面所有站点的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和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探测,组织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时,完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
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南极科考的成就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从哲学派别角度理解物质概念
3.区分哲学上的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可以被创造,有生有灭
联系
议题2:科考技术,思维领航技术
[情境]
南极蕴藏着无数科学之谜,南极考察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项重大工程。但因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人类涉足此地面临着重重困难。
极地恶劣的气候与自然条件极大地制约着人类科学考察行动的开展,利用机器人作为人的“代理”,降低极地科考的风险与成本,提高效率。在南极科考过程中,我国已采用多种机器人参与南极科考实践。如:高海拔环境科考站辅助值守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履带式智能侦查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与科学家一起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为圆满完成考察任务提供了“机器人”力量。
任务1 独立思考:南极企鹅、海豹这些可爱的动物有意识吗?人类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 小组讨论:机器人除应用于南极科考,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甚至产生了第一个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往后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索菲亚能够与人类对话是不是说明其拥有了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1.图解意识形成的条件及过程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性质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正确理解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是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形式的主观性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3.从意识的含义看物质决定意识
考向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3·湖北高考)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
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2 (2023上·连云港高二统考期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这说明(  )
①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依赖于意识
④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例3 (2024上·天津高二校联考期末)ChatGPT是一个“会说话”的AI(人工智能)。它不仅能正确、清晰地回答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还能撰写邮件,创作诗歌、音乐等作品,甚至还能编程、代码纠错。这表明人工智能(  )
A.拥有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可以完全独立对客观存在作出反映
C.可以进行知识学习,拥有自主意识
D.是实践的产物,可模仿人的部分功能
考向四 世界的物质性[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例4 (2023上·徐州高二校考期中)我们必须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这是因为(  )
A.对上帝、神灵信则有,不信则无
B.一切有神论都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上帝、神灵扰乱人的思想,腐蚀人的灵魂
D.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根本不存在上帝、神灵(共42张PPT)
课时1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
世界的物质性
课标要求:
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1.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
2.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角度,理解世界的物质性。(重点)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4.全面理解意识的含义。(重点)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议一议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吗?
提示 客观实在是指物质,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
中的一部分。
物质的
物质世界
想一想
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提示 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 的作用。
2.从构成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产物
决定性
生产方式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起源:意识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 的产物。
2.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内容: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_____
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自然界
社会发展
物质器官
客观
存在
议一议
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吗?
提示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但并不是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意识的产生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物质决定意识
①原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
纠正:物质是概括了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本质属性,不是简单相加。
2.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纠正: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纠正: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4.大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纠正: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5.世界上没有鬼神却有鬼神的观念,这说明有时候离开了客观存在也可以产生意识。
纠正:意识是依赖于物质的,鬼神的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6.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纠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返回
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
议题1:科学探索,彰显人类智慧
南极除了万年冰川,被一大片冰雪覆盖的南极,只有夏季的极昼和冬季的极夜,还有大家最为熟悉的呆萌企鹅。在距今2亿年以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解体,南极大陆分离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一群会飞的动物在大海上发现了漂移的南极大陆,最后它们选择了这块土地并开始它们丰衣足食的生长繁衍。数百万年来,因不需要到处飞翔寻找食物,只需在海里捕鱼即可填饱肚子,它们的翅膀逐渐退化,就连羽毛也变成了细密针状羽毛,因为食物充足,细长的躯体也变得矮胖,进化成了今日的企鹅。然
而,地质变化却从未停息,南极大陆的继续南下直到极点,
气候变得越来越冷了,陆地上覆上了厚厚的冰雪。它们退
化的翅膀,已不能将其带上天空。
情境1
任务1 独立思考:南极的冰川、企鹅、生态环境等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从世界本原的角度说明了什么?
提示 南极的冰川、企鹅、生态环境等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说明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情境2
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4月6日,中国圆满完成了第39次南极考察工作。本次考察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现场作业,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断面所有站点的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和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探测,组织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时,完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
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南极科考的成就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理解。
提示 (1)南极科考的成就,说明人是万物之灵长,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科技的发展等等因素都影响了人类的发展。南极科考过程中,受地理环境、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从哲学派别角度理解物质概念
3.区分哲学上的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可以被创造,有生有灭
联系
南极蕴藏着无数科学之谜,南极考察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项重大工程。但因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人类涉足此地面临着重重困难。
极地恶劣的气候与自然条件极大地制约着人类科学考察行动的开展,利用机器人作为人的“代理”,降低极地科考的风险与成本,提高效率。在南极科考过程中,我国已采用多种机器人参与南极科考实践。如:高海拔环境科考站辅助值守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履带式智能侦查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与科学家一起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为圆满完成考察任务提供了“机器人”力量。
议题2:科考技术,思维领航技术
情境
任务1 独立思考:南极企鹅、海豹这些可爱的动物有意识吗?人类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提示 (1)南极企鹅、海豹这些可爱的动物没有意识。
(2)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人类意识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任务2 小组讨论:机器人除应用于南极科考,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甚至产生了第一个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往后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索菲亚能够与人类对话是不是说明其拥有了意识?
提示 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但在计算、模仿能力等方面,机器人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机器人索菲亚能够与人类对话这是由人来设定的,其自身没有意识。
1.图解意识形成的条件及过程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性质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正确理解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是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形式的主观性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3.从意识的含义看物质决定意识
返回
知识小结
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
考向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2023·湖北高考)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
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设问强调苏轼治水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说法正确,但不是给我们的启示,①不符合题意。
“突破自然条件制约”说法错误,③排除。
考向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2 (2023上·连云港高二统考期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这说明
①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依赖于意识
④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①说法正确。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强调自然界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材料强调劳动的重要性,②不符合题意。
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依赖于意识,③说法正确。
材料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与人的意识的产生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考向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例3 (2024上·天津高二校联考期末)ChatGPT是一个“会说话”的AI(人工智能)。它不仅能正确、清晰地回答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还能撰写邮件,创作诗歌、音乐等作品,甚至还能编程、代码纠错。这表明人工智能
A.拥有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可以完全独立对客观存在作出反映
C.可以进行知识学习,拥有自主意识
D.是实践的产物,可模仿人的部分功能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A错误。
人工智能没有人脑这一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不能独立对客观存在作出反映,B错误。
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可模拟人的部分功能,但没有自主意识,C错误。
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可模仿人的部分功能,如撰写邮件,创作诗歌、音乐等,D正确。
考向四 世界的物质性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例4 (2023上·徐州高二校考期中)我们必须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这是因为
A.对上帝、神灵信则有,不信则无
B.一切有神论都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上帝、神灵扰乱人的思想,腐蚀人的灵魂
D.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根本不存在上帝、神灵

对上帝、神灵信则有,本身就是主观唯心的思想,不能解释不信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
B、C说法过于绝对,不能解释坚持无神论的原因,排除。
D符合题意。
返回第一单元 第二课 达标检测1 世界的物质性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题组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恩格斯说过,“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日月山河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③“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
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一颗新彗星,于2023年3月1日被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命名为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该彗星的轨道周期为61 751年,意味着这颗彗星要6万年才到访地球一次。随着距离太阳越来越近,其亮度将快速增加,有望在2024年9月成为肉眼可见的大彗星。这说明(  )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
③世界的物质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④物质的存在越来越依赖于人的发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甚至出现以后,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个事实说明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的属性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4.旧时的巴比伦城如今被埋没于漫漫黄沙中,造成这一后果的正是古巴比伦人自己。无休止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原,致使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终于使沃土被破坏殆尽,良田沦为荒漠。这警示我们(  )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改造自然的前提
③人类的活动必将引发自然灾害
④改造自然务必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年12月,相关媒体报道称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发现了一块月球陨石,科学家们深入分析后发现,这是一块复矿碎屑角砾岩,由来自月球高地和月海的不同岩石碎屑组成,是了解月壳的复杂岩性的理想对象,也是我国开展月球样品研究的重要补充对象,可以进一步了解月壳的演化历史。材料启示我们(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类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
②南极格罗夫山上的陨石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④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具有物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观察并计算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这一发现刊登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介绍,快速射电暴是一种能量极强、射电波段的电磁波爆发,是一种宇宙中的极端爆炸。“中国天眼”观测到宇宙极端爆炸起源证据蕴含的哲理是(  )
①物质的存在必须要依赖人的意识
②宇宙间存在着各种具体物质形态
③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
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题组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是渐进的过程,以发展和社会财富扩大为前提,社会福利的提高不能超越阶段。无论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因为(  )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受人们观念的影响
②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是物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我们经常说,少年强则国强。一个社会的年轻人数量越多、年龄越轻,经济就越有活力。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国际上有一个参数:该国20岁至64岁劳动力与65岁及以上老人之比代表经济活力。国民的年龄状况与国家经济活力的关系证明了(  )
A.唯物主义的共性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B.没有人就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9.“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  )
①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③始终把发展生产作为自己的最终使命
④变化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题组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1.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所创作的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的,有一个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不同于原先的物体,就好比照相不等于国画。以下对形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形象是对客观物象的能动反映,客观物象是形象的物质载体
②形象是艺术家通过直接再现客观物象,融入主观情志而生成的
③艺术形象一旦生成,就完全脱胎于原先的客观物象而独立存在
④形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其形式是主观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网络流行用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④人的意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从简单重复的电话客服,到需要抽象思维的设计行业,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人类工作。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  )
A.人工智能能模仿人脑的部分功能
B.人工智能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C.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力正逐渐增强
D.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正日趋完善
14.近一段时间,科学家对成年人、黑猩猩和猕猴大脑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16个区域的基因表达与灵长类动物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但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明显的差异,人类大脑中的一些区域包含明显的人类基因活动模式,而这些区域正是人类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
A.大脑是意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B.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C.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D.意识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动物心理会自觉地形成意识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说明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达标检测1 世界的物质性
1.B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均属于意识范畴,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B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④错误。]
3.D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而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D正确,A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仅仅是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B错误。哲学上的物质,不仅仅包括有形的物体,还包括无形的事物、现象等,C错误。]
4.C [题干旨在说明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改造自然的前提,并不是为了强调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①不符合题意;“必将引发自然灾害”说法绝对,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5.B [南极格罗夫山上的陨石是一块复矿碎屑角砾岩,由来自月球高地和月海的不同岩石碎屑组成,未涉及主观因素的作用,②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6.D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人类是如何产生的,③排除。故本题选D。]
7.D [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受到人们观念的影响,①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地理环境,②排除。故本题选D。]
8.D [题干不涉及唯物主义的共性问题,A不符合题意;应该是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B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起源问题,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9.B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表明,人们在生产自身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实现由单个的民族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转变,强调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不是强调人类社会的产生与起源问题,②不选;马克思主义将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③不选。故本题选B。]
10.A [诗句未体现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B不符合题意;诗句没有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1.C [艺术家所创作的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的,有一个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因此,形象是对客观物象的能动反映,并不是艺术家直接再现客观物象,②排除。物质决定意识。艺术形象是在原先客观物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形象生成后,也不能完全脱离原先的客观物象而独立存在,③错误。故本题选C。]
12.D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①说法错误;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3.A [本题强调人工智能能模仿人脑的部分功能,不是强调其局限性,排除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没有意识和思维能力,C、D错误。故本题选A。]
14.B [A错误,人脑是意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与题意不符。D错误,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的心理不会形成意识。故选B。]
15.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