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理 专题六 第 1 页 共 3 页
高考地理三年(2022—2024 年)真题精编卷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 ·新课标卷】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 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 在 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 厘米、60 厘米和 100 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根据图a 判断曲线 I 是深度为 30 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 I( )
A.变化最早 B.初始值适中 C.峰值最高 D.波动最大
2 .图 b 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
A. 降雨最大 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
3 .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 ·全国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 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5 .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温 B. 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6 .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2024 ·湖南卷】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 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1905 年后该地降水增多。如图示意
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关于甲、乙两时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长状态和影响其生长的外力作用,推断正确的是 ( )
A. 甲时期生长较慢沉积为主 B. 甲时期生长较快侵蚀为主
C. 乙时期生长较快沉积为主 D. 乙时期生长较慢侵蚀为主
地理 专题六 第 2 页 共 3 页
8 .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 ( )
A.常受干热风影响 B.土壤养分流失 C. 曾被沉积物掩埋 D.遭受低温冻害
9 .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 ( )
A. 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 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
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 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
【2023 ·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此完
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
A. 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 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11.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 )
A.面积小 B. 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
12 .该山地Ⅲ2 、Ⅲ3 、Ⅲ4 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
【2022 ·湖南卷】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 地地下水平均埋深 3~4 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 (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离河岸距 离(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电导率 (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13 .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 .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15 .在离河岸 950 米到 1250 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二、非选择题
16 .【2024 ·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 (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 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
地理 专题六 第 3 页 共 3 页
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
(1)分析寒冷的气候在泥炭湿地发育中的作用。
(2)简述典型泥炭湿地和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差异。
(3)指出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的地形条件。
(4)说明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中,水中营养元素逐步减少的原因。
(5)分析垫状泥炭藓层高于周边地面但仍能处于过湿状态的原因。
17 .【2024 ·福建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 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 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 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 15 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 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
土壤类型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植被覆盖 土壤有种子 年产水量/m3 年产沙量
A 黏土 无 无 无 无 92 2700
B 砂土 无 草 有 有 39 800
C 黏土 建水平沟 乔灌草混种 有 有 18 150
(1)若排除蒸腾和蒸发作用因素,试分析 A 区年均产水量比 B 区大的原因。
(2)一般来说,土壤储水可以减少坡面径流,土壤水分越大,水土流失越不明显。但 A 区却使 用了造沟排水的方法来保持水土。从自然条件解释排水可以保持水土的原因。
(3)当地政府对于与C 区可实施一样措施的部分地区,只进行了种草治理水土流失,请分析其 原因。
(4)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最终退化为像 A 区一样的情况,从图谈谈必须及时介 入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
18 .【2023 · 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 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 800~950mm ,降水主要集中于 6~9 月。 目前,白浆化 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 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 ”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 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 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高考地理三年(2022—2024 年)真题精编卷
专题六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I 、Ⅱ和Ⅲ是在 30°的坡地上覆盖石子情况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 度为 30 厘米、60 厘米和 100 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 厘米测量土壤深度最浅,因此 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 正确;初始 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 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的是Ⅲ曲线,Ⅲ曲线的 波动最大,CD 错误。故选 A。
2.答案:B
解析:从图 b 中可以看出,I 曲线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上升明显,说明其为测量深度 30 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曲线Ⅱ和Ⅲ为测量 60 厘米和 100 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 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 率影响不大,B 正确,CD 错误;图 b 中曲线 I、Ⅱ和Ⅲ是同时进行人工降雨实验,降水量一致, A 错误。故选 B。
3.答案:C
解析: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 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综上所述,C 项的②③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4.答案:C
解析: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图示区域岩层发生弯曲变形,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为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C 正确。冰川作用、流水作用和风沙作用属于外力作用,虽然能塑造 地表形态但不能奠定地貌的基本格局,A 、B 、D 错误。故选 C。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区域山坡受流水侵蚀作用,坡面径流向山谷处汇聚,山谷处沉积物含水 量比山坡处大,图示谷地发育喜湿的草甸,而山坡处土壤含水量较低,发育森林,D 正确。该 区域为小尺度范围,气温和降水差异较小,A 、B 错误。图示海拔差异较小,山谷和山坡土壤 温度差异不大,C 错误。故选 D。
6.答案:B
解析:在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的状态下,该区域山坡依旧受流水侵蚀的影响,持续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1页 共 6 页
的侵蚀与堆积会造成谷地沉积物越来越多,坡顶和谷地的海拔差异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可能趋 于平坦,因此该区域的地方性分异越来越不显著,表现为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C、D 错误。 随着山坡坡度减小,山谷变浅,坡面径流减少,谷地不再适合喜湿草甸的生长发育,谷地草甸 比例下降,B 正确,A 错误。故选 B。
7.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甲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 0 ,说明甲时期,年轮增长缓慢,可推出品尼松 生长缓慢;乙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 0 ,说明乙时期,年轮增长较快,可推出品尼松生长较 快;BD 错误;由图中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可知,甲时期沉积层Ⅱ增厚,说明沉积为主,A 正 确;乙时期出现了冲沟,说明以侵蚀为主,C 错误。故选 A。
8.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谷底冲沟附近分布大量的沉积物Ⅱ , 在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中下半部原有枝 条容易被沉积物掩埋,被掩埋后,原有枝条枯落,进入沉积物,沉积物受侵蚀而出现冲沟,C 正确;受干热风影响、土壤养分流失、遭受低温冻害,会影响品尼松树整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 状态,可能造成品尼松树干枯死亡,而不是仅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ABD 错误。故选 C。
9.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乙时期谷底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 0 ,谷坡与其相反,说明谷坡品尼松 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 0 ,可推测谷坡品尼松生长较慢;结合图中乙时期出现冲沟以及材料中提 到 1905 年后降水增多,可推测谷坡受流水侵蚀加剧,导致谷坡上品尼松根部沉积物受侵蚀, 导致根系裸露,不利于品尼松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影响了其生长,D 正确;若考虑降水 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则 AB 项均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品尼松生长较 快,AB 错误;谷坡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主要影响谷底植被生长,谷坡植被受 影响不大,C 错误。故选 D。
10.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原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 高度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 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推断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是 上部林带分布下限,B 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不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 的主要因素,AC 错误;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 错误。故选 B。
11.答案:A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2页 共 6 页
解析:山体顶部面积较小,导致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 A 正确;山顶海拔较高,降水较少,B 错误;风力和气温不是影响不同坡向高山灌丛草甸带差 异不明显的主要因素,CD 错误。故选 A。
12.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 、Ⅲ3 、Ⅲ4 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 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越好的Ⅲ4 垂直分层结构越明显,光 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 正确;水分 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 错误;Ⅲ2 、Ⅲ3 、Ⅲ4 土壤差异较小,B 错误;温 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 错误。故选 D。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读表可知,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 后降,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 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 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因此, 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 含量,②③正确,①④错误。综上,B 正确。故选 B。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 3~4 米,浅根系 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取地下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能力,能够帮 助浅根系草本植物提取水源,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 项正确,C 项 错误;草本植物根系较浅,水分竞争力并不强,B 项错误;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 不严重,D 错误。故选 A。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间的水分竞争。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于乔木比 灌木的根系深,在缺水地区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所以在离河岸 950 米到 1250 米的 地段,灌木消失,B 项正确。在离河岸 950 米到 1250 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
所以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A 、C 项错误;草本根 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所以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 结果,D 项错误。故选 B。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3页 共 6 页
16 .答案:(1)气候寒冷,蒸发量少,形成冻土层,减少水分下渗,有利于水分积累;寒冷的 气候抑制死亡植物的分解,有利于泥炭积累。
(2)典型泥炭湿地水从周边流向湿地,生物量多;雨养型泥炭湿地水自湿地流向周边,生物 量少。
(3)高(台)地中的局部洼地。
(4)缺少周边汇水带来的营养元素;湿地水中的部分营养元素被植物吸收,植物死亡后被固 定于泥炭中;部分营养元素随流水流出湿地。
(5)蒸发少,相对于蒸发,降水较多(降水频次高);垫状泥炭藓层持水能力强。
解析:(1)泥炭湿地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生物数量、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等。寒冷的气候不利 于微生物的活跃,其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相对较弱,其生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更为缓慢,而气候寒 冷会使得植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有机质的累积相对更多。同时气温低不利于蒸发,会 使得在低洼地区更容易产生积水环境,由于水可以隔绝空气,该厌氧环境下不利于分解有机质, 合成腐殖质的数量会更多。气候寒冷,冬季时会有季节性冻土发育,而季节性冻土不利于下渗 和淋溶作用,更有利于泥炭的累积。
(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泥炭湿地是地势相对较为低洼地区,局部的洼地水流会从四周 向中部汇集,同时洼地内湿生植物生长,其生物量较大。而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 周边区域时,水流会从中部向四周散开,由于湿地水中氮磷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 贫营养的生物,故其生物量相对较小。
(3)从材料可以看出,雨养型泥炭湿地是中部略高、四周略低的地形特点,故该地应以台地 或平原为主,整体地势较为平缓,起伏较小,其中部地势应略高于四周地区。
(4)材料提及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当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地区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其水流 由中部向四周流动,由于缺少了周边营养物质的汇集,其营养物质还在向外不断流失,使其营 养物质减少。而由于积水数量的减少,使得其厌氧环境相对较差,营养物质的分解进一步加快, 使得营养物质的累积数量减少。同时下部的泥炭层相对较厚,营养物质也容易向下产生淋失。 伴随着营养物质的贫瘠,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数量生长,但由于这类的生物数量相对较少, 其生物残骸分解提供的营养物质也较少,故水中营养元素逐渐减少。
(5)由于该类的湿地主要在寒冷地区,寒冷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地表水分的蒸发弱,使得地 表的水易产生残留;藓类生长的地区,地表粗糙,能够有效地拦截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 该类湿地内的泥炭层相对较厚,这也为含水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其整体的蓄水能力较强;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4页 共 6 页
加之该地位于寒冷地区,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整体蓄水量大。而由于与周边的地面高 差并不大,使得其地表水流速也慢,整体水分的流失相对较少。
17.答案:(1)土壤为黏土,粒径小,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无植被,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作 用;土壤中无种子,无法吸收水分;导致地表径流量大,年均产水量比 B 区大。
(2)坡面上造沟可以汇集坡面径流,水和泥沙容易在沟道聚集;水平沟中水流速度较慢,侵 蚀搬运能力弱;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故通过造沟排水能保持水土。
(3)种草成本较低;C 区为黏土,草类植被根系较浅,种草容易成活;草类植被保持水土效 果较好。
(4)水土流失较轻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能起到良好的保持水土效果;若水 土流失没有及时治理而加重,则工程措施实施难度大,乔灌草也难以成活,生物措施成本更高, 成活难度更大,最终难以治理,土地退化为像 A 区一样的情况。
解析:(1)由表格可知,A 区土壤为黏土,与 B 区砂土比较,黏土粒径小,地表水不易下渗; 表格中显示,A 区无生物措施和植被覆盖,可推知 A 区地表无植被,故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 作用;表格中呈现了 A 区土壤中无种子,故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被吸收,最终导致 A 区地表径 流量大,年均产水量比 B 区大。
(2)坡面上的水平沟可以汇集来自其上侧的坡面径流,从而使得水和泥沙容易在沟道聚集;水 平沟中,几乎无落差,水流速度较慢,流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弱,同时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故 通过造沟排水能减少水土的流失,从而保持水土。
(3)根据所学知识,草本植物体积小,价格相对较低,种植成本较低;由表格可知,C 区为 黏土,而草类植被根系较浅,在黏土上种草更容易成活;草类植被较密集,保持水土效果较好。
(4)水土流失较轻时,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效果更好,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就能遏制水土流失的加重;若水土流失没有及时治理而加重,地表沟壑纵横,则再实施同样的 工程措施难度就更大,随着水土流失,土层变薄甚至基岩裸露,乔灌草也难以成活,生物措施 成本更高,成活难度更大,最终可能导致土地退化为像 A 区一样的情况。
18.答案:(1)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 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2)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 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 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5页 共 6 页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砂壤含砂粒多,黏粒少,粒间多为大孔隙,土壤通透性良好, 蓄水保水抗旱能力差。黏土黏粒多,土壤透水通气性差,排水不良。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 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于 6~9 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 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2)读图可知,该农田工程措施挖沟培垄。在垄背种植春种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 秋种夏初收的冬小麦。花生或地瓜的生长期降水多,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 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 生长;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来临,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 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6页 共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