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第2课巨变时代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利用《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 形势图》,了解诸侯纷争形成的地域和相关政治形势的变化。 2.史料实证:展示相关史料,把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表 现,以及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内容。 3.历史解释: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关 系,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4.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史时,理解社会经 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对上层建筑变革的影响,认识中央集权形成和社会转型 的历史发展趋势。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感悟列国纷争下的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从经济发展和 变法运动中树立顺应形势,锐意进取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交融、经济发展、思想繁荣、变法运动的基本 史实及其内在逻辑。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和商鞅变法的历史评价、改革运动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 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笔记本、教材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铁犁牛耕图) (战国青铜器) (都江堰水利工程)导入新课: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一个所谓“轴心时代”的观点。公元前800年至 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这段时期,是人类 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本节课来学习这一时期的中国。这一时期大致是中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巨变”。我们以“巨变”为主题,对教材进行 必要调整,进入新课。 新课讲解 一、巨变之源——经济之变 引导学生阅读第二子目第一段,结合材料、图片分析思考:观察图片,春秋战 国社会经济出现哪些新变化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春 秋时 期穿 有鼻 环的 牛尊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 参考:工具进步、生产发展、农、工、商都获得发展。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思考进入 新课 阅 读 教 材,梳理信 息 : 思考:行业 主要表现 完成填空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 概 括 发 展 顺序 补 充 相 关 知识 阅读材料 总结农业 铁 制 农 具 开 始使 用 ,牛 耕 技 术得 到 推 广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安徽芍陂)手工业 冶 铁技 术出 现分工更加细密商业 货 币流 通 广 泛涌 现 出 一 批商 业 城 市工商业主聚集大量钱财思考梳理经济新变化内在逻辑关系。西 周 木、石、 骨、蚌 井田制 分封制、宗法制 (集体耕作)(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历史发展逻辑:铁犁牛耕水利工程贵族政治逐步瓦解(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的贵族)技术进步私田开拓地主农业发展公田不治佃农、自耕农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原多为宗法血缘下的庶民)井田制土崩瓦解小农经济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战国春秋)总结并联系政治课的相关知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二、巨变之象——政治之变 教师引导阅读课件材料,梳理诸侯纷争的内在逻辑。 材料:郑庄公不通过周平王径自出兵伐卫。这是春秋时期不经周王授权一个诸 侯国自行征伐另一个诸侯国的开始。……当时平王的势力已十分衰弱,面对强 势的郑庄公,只得忍气吞声、默不作声。 ——陈雪良《春秋:诸子的星空》 材料2: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 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 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 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 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预设答案: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势力崛起;权力下 移;国家从统一到分裂。 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子目第一、二段,理清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表现。 学生总结: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 特点: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五霸(多个说法):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特点: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二、巨变之象——治理之变——各国变法 思考:伴随着经济变化、政治变化,各国君主面临着治理手段的变化。阅读材 料,思考,如何治理。 教师引导阅读第二子目第二三段,梳理变法运动的必要性及商鞅变法的内容。 阅读材料: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 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 开展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P14问题探究 材料: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刘向《战国策》 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战国变法运动的必要性。 > 预设答案:新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发展经济的需要。 > 各诸侯国统治者出于兼并战争,国家发展的需要。 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贵族,控制政权的需要。 总结:富国、强兵、集权 二、变法——商鞅变法 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目的:富国强兵;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主要内容整理成表格,师生讨论分析影响和意义。 预设答案: 概括特点 阅读教材 概括信息 阅 读 教 材,梳理知 识 做好知识 补充和梳 理 完成表格 做好知识 补充和梳 理内容破旧立新经济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强制拆散大家庭形成个体小家庭国家以每户为单位进行征税实行什伍连坐,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方面立新作用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富国强兵“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治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打破世袭贵族政治特权 形成尚武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社会形成个体小家庭增加财政收入,发展小农经济实习什伍连坐 相互纠察告发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总结:社会转型: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 土地国有——土地私有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归纳:意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 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二、巨变之象——文化之变 教师引导阅读第三子目第一二三段,梳理孔、老子的主要思想。 学生总结:孔子思想主张: (1)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 (礼是外在的约束,仁是内在的修养。) (2)政治主张:“礼”,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礼乐制度,并改良 (统治者“为政以德”、个人:克己复礼) (3)教育成就: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整理六经,其弟子编纂《论语》 开创民间私人讲学之风 图示补充,加深理解 老子思想主张: (1)核心——道,道之天地万物的本源,追求天人合一 (古代朴素唯物史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客观唯物) (2)朴素的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祸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政治思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巨变之象——文化之变——百家争鸣 教师引导阅读第四子目第一二段,结合史料的分析,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 出现诸子百家思想,引出其背景并梳理其内在联系。 教师引导下共同思考: >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分封破坏; 政治动荡频繁,贵族身份变化; >等级制度瓦解,等级观念淡漠; >变法运动开展,打破贵族特权。 上述因素影响下,文化贵族之没落者日渐增多。 私人讲学兴起,打破学术垄断; >变法运动发展,官僚政治发展; 各国重视人才,忽视人才出身。 上述因素影响下,平民获得知识才艺者影响渐广。 阶级变动下,战国“士”阶层力量壮大,他们(有强功利性,追求政治实践) 提出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宣传个人的思想主张形成: 进一步总结得出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原因。 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取代公有 政治: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发展; 阶级关系: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国君的重用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阅读第四子目第三四段,梳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制成表格。并 归纳百家争鸣的意义。 预设答案: 阅读教材 做 好 知 识 补 充 和 梳 理 补充知识 阅读教材 梳理要点 做好补充 阅读材料 完 成 思 考 任务时代 学派 代表人 主要观点 完成表格 小结 完 成 思 考 任务 补充知识 小结。春秋 儒家 孔子 “仁”,“礼”,“有教无类”等道家 老子 “道”,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战国 儒家 孟子 性本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 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主张中央集权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理论兵家 孙子 军事理论思考:百家争鸣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理论思想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三、巨变之果——观念之变——华夏认同 教师引导阅读第一子目第三段,结合材料,思考并理解“华夏”观念的形成以 及戎狄蛮夷如何产生“华夏认同”。 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出现民族大交融 华夏与蛮夷的区分并非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这以观念获得更多认 可。 思考:春秋战国一系列的变革、战争、动荡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消极影响: 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 重灾难。 积极影响: 列国纷争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民族交往、交融 创造了有利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扩大了华夏文化的影响力,为秦建立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环节四:课堂小结本课小结 华夏认同 观念之变文化之变 百家争鸣 春秋战 国巨变 经济巨变 铁犁牛耕奴隶制 封建制 治理之变 政治巨变 变法运动 旧制瓦解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