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案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其成就与问题。
本课重点是从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三次科技革命、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 会运动等方面来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 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难点是本课量大涉及概念多, 同时,教材选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五方面新变化之间的关系没有表述,会给学生学习带来难度。 但是,学生到此时已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史和下册世界古代近代史的学习,具备一 定的历史学习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和设计意图】 1.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到要正视当代资本 主义的新变化,但不夸大。
(2)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取得的成就和可借鉴之处。
(3)学生能够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理解其存在的问题,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 水平,增强对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增强“四个自信”。
2.设计意图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结合本课内容,侧重于唯物史观的培养。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 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 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本课渗透唯物史观主要有: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变”与“不变”;运用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各新变化之间的联系;辩证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社 会运动”中所体现的“变”与不变”;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 主义在本质上的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增强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对单元序语和前课的回顾,导入本课学习。 V讲授新课
一、变之因
1.问题情境
1914—1945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遭遇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接连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 俄国十月革命、30年代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四大冲击,使资本主义摇摇欲坠,政治制度 备受怀疑。二战后,西方政治制度再次面临历史环境的重大变化。
——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新的科技革命促进着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的变革,孕育着新的思 维方式和新的世界观,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它向国际政治和全球生 态环境提出挑战,并在新的条件下促进了各国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整体化、国际化进程。作 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结底是现代社会 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二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或生产力=科学 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生产信息+科技教育)]。在这里,科学 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它的增长决定诸要素的增长,处于“第一”地位。
——齐世荣《世界史 · 当代卷》
材料三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使它们既获得了高额利润,也有 能力对其社会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20世纪前期的危机打碎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自身的乐观自信,基于古典自由主义的国 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在危机面前基本失效,资本主义不得不加强自我认识,以寻求破解危 机的出路。战后资本主义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为资本主义继续改革和调整提供了思想和理论 基础,资本主义的统治也不断运用基于深刻的自我认识而提出的经济和政治理论。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经历了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等三个主要认识发 展阶段。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材料,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战后西方多数国家经济破败,难以照旧维持统治。饱受贫困和战争之苦的西方人民 强烈要求有确实的生活保障、更多的社会权利和经济权利,民主呼声高涨。
(2)出现东西方两大对抗阵营,全面展开冷战。较长时期内,西方对这一斗争并无把握。
(3)殖民主义体系走向瓦解。
(4)战后新科技革命,逐步对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变革影响。在此历史环境下,民主潮流 不可阻挡,加之危机时代的生死存亡教训,迫使统治阶级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等经济政治理论。
二、变之路
(一)经济之变
1.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原因
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
②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
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④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⑤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2)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表现)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
④调整—20
世纪70年代
) (
③广泛发

于二战后
) (

初步发展于罗
斯福新政
)① 产生于19世 纪末20世纪初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为什么需要调整
滞涨危机。
现象:生产停滞,失业严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贸增长趋缓。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已不能奏效,出现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 交织的“滞胀”状态,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失业严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 等。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 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开始减少政 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英美等国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的“混合经济”。
(20世纪70年代后)——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混合经济”。
2.资本主义国际协调加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概况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宗旨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 缓解收支不平衡(救急) 提供长期贷款,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 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 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救穷)
运行 机制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 1976年被浮动汇率所取代
资金 来源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作用 协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概 况 从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性 质 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 常设的、永久性的国际组织
管辖范围 仅管辖部分货物贸易 管辖货物、服务、知识产权
成员义务 成员可选择性地接受其协议 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其协议
争端裁决 若缔约一方反对,则不能裁决 各方必须服从裁决机构的仲裁
(二)社会之变
1.建立“福利国家”
(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①利:缓和阶级矛盾,对
社会的稳定
起到了一定的
积极作用
②弊: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
负担;助长







”;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
目的:
评价:
)
2.社会结构的变化
(1)背景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阶级结构构成多层次化,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阶级结构是体现阶级社会本质的深层社会结构。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有三种 主要社会力量,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处在它们之间的中间阶层。社会阶级结构 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
阅读材料思考阶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实质。
材料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战后初期,资 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组织工会并举行了大规模活动的高潮,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所造成的压力成 为杜鲁门推行“公平施政”的重要因素,也是日本战后通过劳工立法、给工会活动自由的主要 原因。20世纪50—60年代,工人阶级以大幅度提高工资为斗争目标,获得了较大成功,工人 运动高潮一直持续到70年代。进入80年代后,工人阶级的收入大幅增加,社会福利提供了基 本的社会保障,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参与政治的空间,一些政治诉求得以通过 合法途径、和平方式表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对劳资关系进行宏观调节,建立 了较完善和系统的劳资关系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导致部分劳动者失 业,工人阶级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下降,工人运动相对低落。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3.社会运动
阅读材料及教材归纳总结二战后的主要社会运动。
材料二战后,西方政治制度再次面临历史环境的重大变化。 (1)战后西方多数国家经 济破败,难以照旧维持统治。饱受贫困和战争之苦的西方人民强烈要求有确实的生活保障、更 多的社会权利和经济权利,民主呼声高涨。(2)出现东、西方两大对抗阵营,全面展开冷战。 较长时期内,西方对这一斗争并无把握。(3)殖民主义体系走向瓦解。(4)战后新科技革命, 逐步对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变革影响。在此历史环境下,民主潮流不可阻挡,加之危机时代的生 死存亡教训,迫使统治阶级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行民主改良,完善统治方式和手段。 因此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扩大”。西方民主制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但新矛 盾不断发生,不断需要调整适应的新阶段。
——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1)黑人运动。(2)女权运动。(3)学生运动。 V小结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时空定位:20世纪下半叶,美、英、法、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 辩证认识:
影响 因素 推动 发展 变化 无解 固有 问题 ①战后国际历史环境的变化 推动 生产力发展与 ②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认识 生产关系变革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相互影响 ④国家职能的增强 ⑤国际协调的加强 ⑥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完善 ⑦社会结构多元变化 推动 体现 生产力发展 反 决 映 定 生产关系变革
⑧社会运动此起彼伏、类型多样 说明 资本主义本质属 ⑨不平等和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性、基本矛盾、 ⑩2008年金融危机 根本目标依旧
和平环境中,高科技引领下,生产力大发展,社会有所进步,资本主义尚能容纳 并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国要与其妥善处理好关系以利于中国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