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共有三个子目,即“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 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概况。【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美苏冷战兴起的原因、发 展的基本态势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时空观念通过《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所处的特 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美苏冷战兴起及发展的具体表现,提 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表 现,理解其对国际关系变化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瓦解的主要原因,认识世界格局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社会 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教学重难点】1.重点:美苏冷战原因、过程及其影响。2.难点: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瓦解。【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V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传统以欧洲为中心)这个时间轴展现的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具体而言,二战后的冷战与国际格局是 如何发生演变的 这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V讲授新课一、对立的两极(一)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材料,指出冷战的背景是什么 含义是什么 冷战的原因和表现 如何 (二)自主学习1.背景: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占主导;失去战时同盟基础;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 尖锐对立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 一切敌对行动。3.原因(1)二战后不久,美国对苏联遏制和敌对,挑起冷战。苏联予以反击。(2)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3)战后美国为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为其最大障碍。(4)战后苏联为经济发展和自身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探究(1)美苏为什么要“战” 其一,国家利益的矛盾;其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2)为什么用“冷”的方式 其一,二战后世界人民要求和平; 其二,苏联的实力与美国相当。4.表现政治 经济 军事美国 1947年3月提出杜鲁门主义, 是冷战开始的标志;第一次柏 林危机后扶植成立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 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 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1949年4月成 立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简称“北 约 ”苏 联 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 局;1949年扶植成立德意志民 主共和国 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 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以 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 导的经济体系 1955年成立华 沙条约组织, 简 称“华约”●图片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是怎样正式形成的 其特点如何 5.两极格局(1)正式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失衡对抗: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 及其盟国。(3)中间地带: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合作探究(1)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史料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 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我宣布,不论什 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冷战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实质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力量,实现美国的霸权政 策。(2)以时间轴方式展现冷战的过程。 6.冷战的发展(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2)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出现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 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思考:苏联解体后美国赢得了世界吗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一)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主要表现德国分裂(1949)朝鲜半岛分裂(1948)越南战争(1961)古巴导弹危机(1962))(二)压力下成长的多极力量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未来五年、 十年或十五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 没有想到的挑战。——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1.西欧与日本实力增强欧共体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2.中国的和平崛起以中国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 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3.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 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4.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出现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西欧: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中国:拥有“两弹一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第三世界: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补充材料: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结合材料思考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 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习近平十九大报告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挡我们去承担两个义务:一是对我们的人民,二是对所有人民。二者并 不总是和谐一致 :一个是参与构成历史之网的战争,另一个是为和平工作。倘若和平真有可能,就让没有战争的时间延续,直到有朝一日和平终成现实。——雷蒙 · 阿隆《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理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