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一课。“帝国主义与 世界大战的酝酿”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叙述三条战线经过与结 果、中国在战争中的作用,“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叙述战争影响下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的主要内容、国际联盟及影响等。【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初国际秩序的变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转型及不平衡,了解第一次世界大 战历史背景及其帝国主义战争本质。2.通过学习欧洲战场、亚洲战争,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实,认识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的地位。3.通过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国际联盟等,了解战后国际秩序变动,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深刻理解战争本质。(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影响,认识第一次世界 大战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2.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和地图的分析,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理解, 更有利于带领学生感悟历史的魅力。3.史料实证:通过图片和历史资料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做到论从史出,提高探 究历史问题的能力。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教材史料和图片来分析问题,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合理解读,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破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和平的重要 性,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作出时代担当,坚决地捍卫和平与安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含国际联盟)。教学难点:20世纪初国际秩序变动。【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V 导入美术作品反映一定时期社会存在,能够从侧面了解当时历史。展示一张绘制于1904年的 政治漫画,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由学生完成角色匹配,引发学 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展示一副欧洲全图漫画,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原因的 思考。图 1图1中三位人物分别代表英国、法国、德国,请完成角色搭配,他们的神情表明彼此间怎 样的心态 (挽着手的是英法,穿军大衣的是德国;英法结成利益联盟)设计意图:激发同学们兴趣;用图画来表现历史,认识美术的史料价值。V新课讲授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通过对展示材料的解读,全面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形势,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的原因。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国家 工业生产 在资本主义世界比重 工业品出口 在世界工业品出口份额 对外贸易增长率1870年 1913年 1880年 1913年 1887—1912年英 31.8% 14% 41.4% 29.9% 113.1%法 10% 6% 22.2% 12.9% 98.1%美 23% 38% 2.8% 12.6% 173.3%德 13.2% 16% 19.3% 26.5% 214.7%提问:材料一反映此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怎样变化 【参考答案】整体都有发展;美国、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德国;英法相对缓慢,经 济实力下降。材料二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 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 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提问:材料二反映德国将采取怎样的措施 根据教材82页第二段,指出当时国家间矛盾 (展示图2)图 2【参考答案】积极对外扩张,争夺殖民地。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奥匈帝国与 俄国矛盾。材料三 如果法国进攻意大利,德奥给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如果法国进攻德国,意大利负有同样的义务;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强国的进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 予援助。——德意奥三国同盟条约(1882.5) 提问:受德意奥同盟条约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该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法国。扩军备战,与英国、俄国结成军事同盟。 材 料 四 表 1 “一战”前局部冲突。事件 概要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4年,法德为争夺摩洛哥控制权几乎爆发战争,因英国支持法国, 德国退让。波斯尼亚危机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进行战争 动员并向俄国求援。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态度强硬,向塞尔维亚 和俄国发出最后通牒。俄国未做好准备,不愿卷入战争,塞尔维亚 屈服。这场危机是塞、俄与奥、德关系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德国炮舰“豹”号开进摩洛哥港口,英国以海军进入战备 状态支持法国并对德国施压,迫使德国妥协。意大利侵略土耳其战争 1911年,意大利侵入土耳其在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飞机 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1912年土耳其被迫默认两地转归意大利。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今黑山共和国) 组成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反对土耳其的战争,使土耳其几乎丧失在巴 尔干全部领土,被迫求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巴尔于同盟因争夺战利品而分裂,发生战争,使得巴尔干 分成两大集团: 一方的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处在俄法影响之 下,另一方的保加利亚、土耳其获得奥匈帝国和德国支持。展示表格内容,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局部战争中不断积累、 激化,同时用史实解释了为什么巴尔干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为什么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 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直接原因)。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1.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 界的狂潮。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根本原因) 3.欧洲列强之间形成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俄奥矛盾等基本矛盾。4.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5.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欧洲主战场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战线 与 交战 双方 西线 英法军队对阵( ),是( )性的战场。东线 德奥联军对阵( )南线 奥军对阵( )与( )战争 阶段 与 重大 战役 第一阶段 1914年 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 )战役,标志着德军 ( )破产。 同年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 ),1915年向中 国提出(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了( )和( ) 战役,双方伤亡掺重。同年,英德在( )海域进行海 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1917年,( )( )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 ( )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 同盟国失败,大战结束。结合教材第84页《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西线、东线和南线》,参照上表对第一次 世界大战过程进行叙述。(二)一战中的中国阅读教材第84页第二段、第85页“历史纵横”及“一 战中的华工在英国军官带领下去前 线挖战壕”图,指出一战中的中国处于怎样地位 产生怎样影响 【参考答案】日本加紧侵略中国,1914年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 年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工代战”,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作用:为协约国胜利 提供一定保障;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教师引导:对比教材第84页“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西线、东线和南线”图、第86 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发生的 主要改变,并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学生对比图片得出结论:德国面积缩小、奥匈帝国解体;俄国变成社会主义苏联;出现波 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芬兰、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家。原因:同盟国战败;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俄国十月革命;东欧民族主义发展。材料一: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 点”原则,其要点为:I. 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Ⅱ.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Ⅲ.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IV.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V.对所有关于殖民地的要求作出……调整。XIV.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 性的国际联盟。——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现代部分》 分析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动机及其影响。“十四点原则”实践情况怎么样 【参考答案】谋求美国对世界的领导,维护世界和平。为巴黎和会提供意见,缓和帝国主 义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矛盾,促进国际政治新发展。实践:美国没能够形成对世界的绝对领 导权;成立国际联盟,英法控制,但美国没有加入;有些原则落空。材料二: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产地及 半数的钢铁工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莱茵河西岸 的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据《凡尔赛条约》整理巴黎和会之后,由于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也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因此战胜国 企图通过对战败国缔结和约的方式建立战后全球新秩序的努力并未获得完全成功。列强在远东 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不断没有解决,反而愈显尖锐。——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提问:材料是表明巴黎和会有怎样的特点 一战后的全球秩序发生了怎样变化 【参考答案】严厉制裁德国;缔结和约建立战后全球新秩序没有完全成功;没有解决列强 在远东太平洋矛盾;战后列强利益分配不均衡。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焦点日亚太地区中国) (不公平、矛盾、脆弱战后国际秩序领导权美五国源军比例英美日法意)巴黎和会1919年英 欧 洲 美均衡政策 法 独霸欧陆(5:5:3:1.75:1.75) (领土被缩减)英 法德国(四国条约)理葬英日同盟(殖民地被瓜分) (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美英平分霸叔共同支配中国)凡尔赛条约其它战败国的条约军事被削弱(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秩序 确 立 了 列 强 在 亚 洲 太 平 洋 地 区 的 秩 序展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知识架构。学生阅读教材87页“国际联盟”内容,提问:谈谈国际联盟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促进国际政治发展。局限性:体现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成为大国控制国际事务工具;“全体一致”原则,无法制止战争;作用发挥 有限。材料三: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将他的军队裁减到只能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数量, 将他的海军降到五等国家水平。这一切终归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 那么他就会找到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劳合 ·乔治《枫丹白露备忘录》(1919.3)在反对战争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忿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 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贝克《伍德罗 ·威尔逊和世界和解》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 ,一颗 火星便能将它点燃。——西摩《豪斯上校的私人文件》提问:材料反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国家社会秩序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激化德国民族复仇,增加世界不稳定因素;怀疑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秩序; 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课后拓展】材料 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界展开了著名的“费舍尔大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 国“完全责任说”由此成为定论,并历时半个世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新时期德国经济和 国际政治地位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模式发生了转向,“欧洲叙事”逐步代替了“民 族叙事”。学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产生了多种观点,“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 亚承担共同责任说”,以及“大国集体责任说”等逐渐成为共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 上,研究也呈现多元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战前大国的心态变化、高层政治和军事人物的活动, 并讨论战争能否避免的问题。——摘编自徐健《21世纪德国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讨论》(1)列举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2)概括材料中关于德国史学界产生多种观点的原因。(3)谈谈你对德国史学界产生多种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1)德国“完全责任说”“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大国集体 责任说”。(2)时代的变化,德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变化,叙事模式的变化,研究的多元化。(3)德国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历史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和政治 地位的变化、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变化而转变,从而产生新的历史认识;但也存在短时段研究历 史,缺乏长时段认识历史的不足的问题,应当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 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依然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