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总复习 化学 第十章 第四节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配套课件](共9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总复习 化学 第十章 第四节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配套课件](共99张PPT)

资源简介

(共99张PPT)
第四节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第十章
化学实验基础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
求,能做到:①设计实验
方案;②正确选用实验装
置;③掌握控制实验条件
的方法;④预测、描述实
验现象、分析、处理实验
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⑤评价、改进实验方案。 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
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对实验过程出现的特殊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
解,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实验方案的设计要严谨,
应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遵循的
优化原则是原料廉价,原理绿色,条件优化,仪
器简单,分离方便。
[目标导航]
[自主测评]
1.(2021 年台州一模)下列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药品和装置图
正确的是(
)
B.制 Cl2
C.制乙酸乙酯  D.制Fe(OH)2
A.制 NH3
答案:D
2.实验室合成氨装置如图 1 所示,试回答问题。
图 1
(1)装置甲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为 1∶700,若用如图 2 所示
的装置吸收氨气,制成氨水,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应选用的装
置是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图 2
(3)某同学用 B 装置吸收产生的氨气,结果 B 中溶液能使酚酞
变红,且未看到倒吸现象,试分析未造成倒吸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干燥气体
②使两种气体充分混合
③观察气泡以调节氢气、氮气气流的速率及两者的比例
(2)AD
(3)反应后混合气体中氨气的含量较小,未造成装置中气体压
强明显减小
考点一 实验方案的设计
科学
简便
简短
1.实验方案设计的五项基本原则
2.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3.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及所选用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合理的实
验方案,并且从几种方案中分析选择出最佳方案。
4.实验设计的关键要点
(1)实验操作顺序
装置选择与连接→气密性检查→加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
开始实验(按程序)→拆卸仪器→其他处理等。
(2)加热顺序
若气体制备实验需加热,应先加热气体发生装置,通入气体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给实验中需要加热的物质加热。目的:
①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②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
生成物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熄灭酒精灯时的顺序则相反。
(3)仪器的连接顺序
①涉及气体的一般连接顺序
发生装置→除杂装置→干燥装置→性质探究或收集装置→尾
气处理装置(注意防倒吸)。
②一般装置的进、出气口
a.洗气瓶:长进短出;b.U 形管:无前后;c.干燥管:粗入细
出;d.加热玻璃管:无前后;e.排液量气:短进长出。
仪器连接要注意的问题
①安装仪器时: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②仪器拆卸的一般过程: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先拆主体,
后拆部件。
③净化气体时,一般先除去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后
除去无毒、无气味的气体,最后除去水蒸气。
④制备易潮解的物质时,制备装置前、后要连干燥装置。
5.实验方案创新设计的两个方面
(1)量气装置的设计
例如:下列装置中,A 装置是常规的量气装置,B、C、D 装
置是改进后的装置,而 E 装置不能测量气体体积。
(2)启普发生器具有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特点,是气体制备
的常用装置。实验室中没有启普发生器时,可以根据启普发生器
的原理设计出如图所示的简易制气装置。
考点二 实验方案评价
1.设计实验方案或评价实验方案时,主要从可行性、安全性、
规范性、经济性和绿色化学五个角度入手,要求原理准确、步骤
简洁、现象明显、结论易得和对环境无污染。具体评价角度如下。
2.最佳实验方案的选择
几个实验方案都能达到目的,应选出最佳方案。所谓最佳,
就是装置最简单,药品容易取得、价格低廉,现象明显,干扰小,
无污染。
3.实验方案评价分类
(1)实验装置的评价
对比各方案所用装置,从装置选用的合理性、操作的简便可
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选出最佳装置。
(2)实验原理的评价
紧扣实验目的,对各方案的原理综合考虑,从原理是否科学
正确、原料是否节省、涉及的操作是否简便易行、误差是否较小
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设计或选出最佳方案。
考向 1 性质探究型综合实验
1.(2023 年北京卷)资料显示,I2 可以将 Cu 氧化为 Cu2+。某小
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 Cu 被 I2 氧化的产物及铜元素的价态。
Ⅰ.将等体积的 KI 溶液加入 m mol 铜粉和 n mol I2(n>m)的固
体混合物中,振荡。
实验 c(KI) 实验现象
实验Ⅰ 0.01 mol·L-1 极少量I2溶解,溶液为淡红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转化为白色沉淀,溶液仍为淡红色
实验Ⅱ 0.1 mol·L-1 部分I2溶解,溶液为红棕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转化为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棕色
实验Ⅲ 4 mol·L-1 I2完全溶解,溶液为深红棕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完全溶解,溶液为深红棕色
实验记录如下:
[Cu(H2O)4]2+(蓝色)或[CuI2]-(无色),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1)初始阶段,Cu 被氧化的反应速率:实验Ⅰ__________(填
“>”“<”或“=”)实验Ⅱ。
(2)实验Ⅲ所得溶液中,被氧化的铜元素的可能存在形式有
步骤 a.取实验Ⅲ的深红棕色溶液,加入 CCl4,多次萃取、分
液。
步骤 b.取分液后的无色水溶液,滴入浓氨水。溶液颜色变浅
蓝色,并逐渐变深。
ⅰ.步骤 a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容易被空气氧化。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步骤 b 的溶液中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查阅资料,2Cu2++4I-===2CuI↓+I2,[Cu(NH3)2]+(无色)
(3)结合实验Ⅲ,推测实验Ⅰ和Ⅱ中的白色沉淀可能是 CuI,
实验Ⅰ中铜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取实验Ⅰ和Ⅱ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洗涤后得到白色沉淀,
加入浓 KI 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
观察到少量红色的铜。分析铜未完全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结果,I2 仅将 Cu 氧化为+1 价。在隔绝空气的条
件下进行电化学实验,证实了I2 能将 Cu 氧化为 Cu2+。装置如图所
示,a、b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在上述实验中 Cu 被 I2 氧化
的产物中价态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u+I2===2CuI或2Cu+KI3===2CuI+KI;2Cu+I2===2CuI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入浓KI溶液,I2浓度减小,CuI转化为Cu和I2,故产生白色沉淀溶解,出现红色固体的过程。(4)要验证I2能将Cu氧化为Cu2+,需设计原电池负极材料为Cu,b为含n mol I2的
4 mol·L-1的KI溶液。(5)铜与碘反应的体系在原电池装置中,I2将Cu氧化为Cu2+;而在实验Ⅰ、实验Ⅱ和实验Ⅲ中Cu以Cu+形式存在,这是由于在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中Cu+可以进一步与I-结合生成CuI沉淀或[CuI2]-,Cu+浓度减小使得Cu2+氧化性增强,发生反应2Cu2++4I-===2CuI↓+I2和2Cu2++6I-===2[CuI2]-+I2。
答案:(1)<
(4)铜、含n mol I2的4 mol·L-1的KI溶液
(5)在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中Cu+可以进一步与I-结合生成CuI沉淀或[CuI2]-,Cu+浓度减小使得Cu2+氧化性增强,发生反应2Cu2++4I-===2CuI↓+I2和2Cu2++6I-===2[CuI2]-+I2
2.(2023 年北京房山模拟)某实验小组在研究硝酸与铜的反应
时,发现稀硝酸和铜反应后的混合液为蓝色,而浓硝酸和铜反应
后的混合液为绿色,为此对产生绿色的原因开展探究。按要求回
答下列问题:
[猜想假设]
(1)假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 2:硝酸铜溶液中溶解了 NO2
[实验操作及现象分析]
实验一:向蒸馏水中不断加入硝酸铜晶体,最终配成饱和溶
液。配制过程中溶液颜色始终是蓝色,未见绿色出现。
甲同学根据实验一的现象证明了假设 1 不成立,请补全假设。
实验二:
(2)甲同学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了实验二,并初步验证
了假设 2 成立,他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认为假设 2 不严谨,用以下实验对假设 2 进行了深入
探究:
操作及试剂 现象
向浓硝酸和铜反应后的混合液
中通入 N2 大量红棕色气体放出,短时间内溶
液仍保持绿色。长时间后变成蓝色
实验三:
(3)结合实验三,乙同学认为假设 2 不严谨的证据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操作 现象
1 向试管a中加入1 mL浓硝酸,再插入铜丝 快速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2 向试管b中加入1 mL浓硝酸,3滴蒸馏水,再插入铜丝 快速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3 向试管c中加入1 mL浓硝酸,3滴30% H2O2,再插入铜丝 反应较慢,溶液变为蓝色
实验四:乙同学通过以下实验证实了反应过程中 HNO2 的生成。
(5)结合化学用语,解释实验 3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结合实验一操作可知,实验探究的是硝酸铜溶液浓
度对溶液颜色的影响,故假设1:硝酸铜溶液颜色与溶液浓度有关。
(2)假设 2 为硝酸铜溶液中溶解了 NO2 且甲同学初步验证了假设 2
成立,则实验设计如下:加热硝酸铜溶液,温度升高,二氧化氮
气体溶解度减小而逸出,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说明颜色的变化与溶解了二氧化氮气体有关。(3)实验三向混合溶
液中通入氮气会将溶液中溶解的二氧化氮气体带出,而溶液仍保
持一段时间绿色,说明绿色的产生不是溶解了二氧化氮气体的原
合价升高生成硝酸,反应ⅰ为2NO2+H2O===HNO2+H++NO ;
化氮气体,故反应ⅱ为Cu+2HNO2+2H+===Cu2++2H2O2NO↑。
因,假设2不严谨。(4)由资料可知,NO2 溶于水形成HNO2,反应
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必须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则部分氮元素化
由反应ⅲ可知,一氧化氮可参与反应,则在反应ⅱ中生成了一氧
(5)实验 3 中反应较慢,溶液变为蓝色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具有强
氧化性,和亚硝酸反应生成硝酸,导致溶液中亚硝酸的浓度降低,
反应速率减慢,溶液变蓝。
答案:(1)硝酸铜溶液颜色与溶液浓度有关
(2)加热硝酸铜溶液,温度升高,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颜色
变为蓝色
(3)向混合溶液中通入氮气会将溶液中溶解的二氧化氮气体带
出,而溶液仍保持一段时间绿色
(4)②ⅰ.2 1 1 H+ NO
ⅱ.2H+ Cu2+ 2H2O 2NO↑
(5)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和亚硝酸反应生成硝酸,导致溶
液中亚硝酸的浓度降低
考向 2 成分推断型综合题
3.(2023 年湖北卷)学习小组探究了铜的氧化过程及铜的氧化
物的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铜与浓硝酸反应的装置如下图,仪器 A 的名称为_______
_______,装置 B 的作用为__________。
(2)铜与过量 H2O2 反应的探究如下:
实验②中 Cu 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气体为______。比较实验①和②,从氧化还原角度说明H+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硫酸铜,离子方程式为:Cu+H2O2+2H+===Cu2++2H2O;硫酸
验①和②可知,H+的作用是增强H2O2的氧化性。(3)黑色氧化物Y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 A 的名称为具支试管;铜和浓硝酸
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二氧化氮,其中二氧化氮易溶于水,需要防倒
吸,则装置 B 的作用为安全瓶,防倒吸。(2)根据实验现象,铜片
溶解,溶液变蓝,可知在酸性条件下铜和过氧化氢发生反应,生
铜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则产生的气体为 O2;比较实
答案:(1)①具支试管 ②安全瓶,防倒吸
(2)Cu+H2O2+2H+===Cu2++2H2O O2 
③增强H2O2的氧化性 
(3)CuO2 
(4)溶液蓝色消失,且半分钟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72%
4.(2023 年全国乙卷)元素分析是有机化合物的表征手段之一。
按下图实验装置(部分装置略)对有机化合物进行 C、H 元素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样品的 Pt 坩埚和 CuO 放入石英管中,先_________,
而后将已称重的 U 形管 c、d 与石英管连接,检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次点燃煤气灯__________,进行实验。
(2)O2 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O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 1 例,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
(3)c 和 d 中的试剂分别是______、______(填标号)。c 和 d 中
的试剂不可调换,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aCl2
B.NaCl
C.碱石灰(CaO+NaOH)
D.Na2SO3
(4)Pt 坩埚中样品 CxHyOz 反应完全后,应进行操作: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取下 c 和 d 管称重。
(5)若样品 CxHyOz 为 0.0236 g,实验结束后,c 管增重0.0108 g,
d 管增重 0.0352 g。质谱测得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18,其
分子式为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前,应先通入一定的 O2 吹空石英管中的杂质气
体,保证没有其他产物生成,而后将已称重的 U 形管 c、d 与石英
管连接,检查装置气密性,随后先点燃 b 处酒精灯后点燃 a 处酒
精灯,保证当 a 处发生反应时产生的 CO 能与 CuO 反应生成 CO2。
(2)实验中 O2 的作用有:为实验提供氧化剂、提供气流保证反应产
物完全进入 U 形管中;CuO 的作用是将 a 处产生的CO转化为CO2,
反应方程式为 CO+CuO
Cu+CO2 。(3)有机物燃烧后生成的
CO2 和 H2O 分别用碱石灰和无水 CaCl2 吸收,其中 c 管装有无水
CaCl2,d 管装有碱石灰,二者不可调换,因为碱石灰能同时吸收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影响最后分子式的确定。(4)反应完全以后应
继续吹入一定量的 O2,保证石英管中的气体产物完全吹入两 U 形
管中,使装置冷却。(5)c 管装有无水 CaCl2,用来吸收生成的水蒸
气,则增重量为水蒸气的质量,由此可以得到有机物中 H 元素的
质量 m(H)=0.0012 mol×1 g·mol-1=0.0012 g;d 管装有碱石灰,
答案:(1)通入一定的 O2 装置气密性 b、a
(2)为实验提供氧化剂、提供气流保证反应产物完全进入 U 形
管中 CO+CuO
Cu+CO2
(3)A C 碱石灰可以同时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4)继续吹入一定量的 O2,冷却装置
(5)C4H6O4
考向 3 “定量探究型”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5.(2022 年河北卷)某研究小组为了更准确检测香菇中添加剂
亚硫酸盐的含量,设计实验如图:
①三颈烧瓶中加入 10.00 g 香菇样品和 400 mL 水;锥形瓶中
加入 125 mL 水、1 mL 淀粉溶液,并预加 0.30 mL 0.010 00 mol·L-1
的碘标准溶液,搅拌。
②以 0.2 L·min-1 流速通氮气,再加入过量磷酸,加热并保持
微沸,同时用碘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滴定消耗了 1.00 mL 碘
标准溶液。
③做空白实验,消耗了 0.10 mL 碘标准溶液。
④用适量 Na2SO3 替代香菇样品,重复上述步骤,测得 SO2 的
平均回收率为 95%。
已知:Ka1(H3PO4)=7.1×10-3,Ka1(H2SO3)=1.3×10-2。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 a、b 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三颈烧瓶适宜的规格为______(填字母)。
A.250 mL
B.500 mL
C.1000 mL
(3)解释加入 H3PO4 能够生成 SO2 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滴定管在使用前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洗涤、润
洗;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颜色为____________;滴定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先加磷酸再通氮气,会使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高”
“偏低”或“无影响”)。
(6)该样品中亚硫酸盐含量为____________mg·kg-1(以 SO2 计,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超过其容积的 ,故三颈烧瓶适宜的规格为1000mL。(5)若先加磷
解析:(2)三颈烧瓶中加入 10.00 g 香菇样品和 400 mL 水,加
入 H3PO4 的体积小于 10 mL。在加热时,三颈烧瓶中的液体不能
酸再通氮气,则不能将装置中的空气及时排出,有部分亚硫酸盐
和 SO2 被装置中的氧气氧化,碘的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将减少,会
使测定结果偏低。(6)实验中 SO2 消耗的标准碘液的体积为 0.30 mL
+1.00 mL=1.30 mL,减去空白实验消耗的 0.10 mL,则实际消耗
答案:(1)(球形)冷凝管 酸式滴定管
(2)C
6.(2023 年湖北鄂东南名校联考)碱式碳酸钴[Cox(OH)y(CO3)z]
常用作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的添加剂,受热时可分解生成三种氧
化物。为了确定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
置进行实验。
(1)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称取 3.65 g 样品置于硬质玻璃管内,称量乙、丙装置的质量;
②按如图所示装置组装好仪器,并检验装置气密性;
③加热甲中玻璃管,当乙装置中______________( 填实验现
象),停止加热;
④打开活塞 a,缓缓通入空气数分钟后,称量乙、丙装置的质
量;
⑤计算。
(2)步骤④中缓缓通入空气数分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装置中存在一个明显缺陷,为解决这
一问题,可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填字母)连接在___________
(填装置连接位置)。
实验 乙装置的质量/g 丙装置的质量/g
加热前 80.00 62.00
加热后 80.36 62.88
(4)若按正确装置进行实验,测得如下数据:
则该碱式碳酸钴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再有气泡产生时
(2)将装置中产生的 H2O(g)和 CO2 全部排入乙、丙装置中
(3)D 活塞 a 前(或装置甲前)
(4)Co3(OH)4(CO3)2
类型 解题方法
物质含
量计算 根据关系式法、得失电子守恒法、滴定法等,求出混合
物中某一成分的质量,再除以样品的总质量,即可得出
其含量
确定物质
化学式的
计算 ①根据题给信息,计算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②根据电
荷守恒,确定未知离子的物质的量。③根据质量守恒,
确定结晶水的物质的量。④各粒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即物
质化学式的下标比
[归纳提升]物质组成计算的常用方法
类型 解题方法
热重曲
线计算 ①设晶体为 1 mol 。②失重一般是先失水、再失气态非
金属氧化物。③计算每步的 m余,
=固体残留率。④晶体中金属质量不减少,仍在 m余中。
⑤失重后的残留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由质量守恒得
mO,由 n 金属∶nO 即可求出失重后物质的化学式
(续表)
类型 解题方法
多步滴
定计算 复杂的滴定可分为两类
①连续滴定法:第一步滴定反应生成的产物,还可以继
续参加第二步的滴定。根据第二步滴定的消耗量,可计
算出第一步滴定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②返滴定法:第一步用的滴定剂是过量的,然后第二步
再用另一种物质返滴定过量的物质。根据第一步加入的
量减去第二步中过量的量,即可得出第一步所求物质的
物质的量
(续表)
选项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往碘的CCl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浓KI溶液,振荡 分层,下层由紫红色变为浅粉红色,上层呈棕黄色 碘在浓KI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CCl4中的溶解能力
B 用玻璃棒蘸取次氯酸钠溶液点在pH试纸上 试纸变白 次氯酸钠溶液呈中性
1.(2023 年浙江卷)探究卤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
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C 向2 mL 0.1 mol·L-1AgNO3溶液中先滴加4滴0.1 mol·L-1
KCl溶液,再滴加4滴0.1 mol·L-1KI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再产生黄色沉淀 AgCl转化为AgI,AgI溶解度小于AgCl溶解度
D 取两份新制氯水,分别滴加AgNO3溶液和淀粉KI溶液 前者有白色沉淀,后者溶液变蓝色 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
(续表)
解析: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等体积浓碘化钾溶液,振
荡,静置,溶液分层,下层由紫红色变为浅粉红色,上层呈棕黄
色说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碘与碘化钾溶液中碘离子反应生成
碘三离子使上层溶液呈棕黄色,证明碘在浓碘化钾溶液中的溶解
能力大于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能力,A 正确;次氯酸钠溶液具有
强氧化性,会使有机色质漂白褪色,无法用 pH 试纸测定次氯酸钠
溶液的 pH,B 错误;由题意可知,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氯化钾溶
液时,硝酸银溶液过量,再加入碘化钾溶液时,只存在沉淀的生
成,不存在沉淀的转化,无法比较氯化银和碘化银的溶度积大小,
C 错误;新制氯水中的氯气和次氯酸都能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
使淀粉变蓝色的碘,则溶液变蓝色不能说明溶液中存在氯气分子,
无法证明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D 错误。
答案:A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B 取一定量Na2SO3样品,溶解后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浓HNO3,仍有沉淀 此样品中含有SO
2.(2023 年新课标卷)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
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C 将银和AgNO3溶液与铜和Na2SO4溶液组成原电池。连通后银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沉积,铜电极附近溶液逐渐变蓝 Cu的金属性比Ag强
D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水层颜色变浅 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续表)
解析:常温下,铁片与浓硝酸会发生钝化,导致现象不明显,
但稀硝酸与铁不发生钝化,会产生气泡,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
象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A 错误;浓硝酸会氧化亚
硫酸根生成硫酸根,仍然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
象判断样品中含有硫酸根,B 错误;铜比银活泼,在形成原电池
过程中,铜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铜离子,导致溶液变
为蓝色,所以该实验可以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性强弱,C 正确;向
溴水中加入苯,苯可将溴萃取到上层,使下层水层颜色变浅,不
是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D 错误。
答案:C
3.(2023 年海南卷)某小组开展“木耳中铁元素的检测”活动。
检测方案的主要步骤有:粉碎、称量、灰化、氧化、稀释、过滤、
滴定等。回答问题:
(1)实验方案中出现的图标

,前者提示实验中会
用到温度较高的设备,后者要求实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防护措施)。
(2)灰化:干燥样品应装入______中(填标号),置高温炉内,
控制炉温 850 ℃,在充足空气氛中燃烧成灰渣。
a.不锈钢培养皿
b.玻璃烧杯
c.石英坩埚
(3)向灰渣中滴加 32%的硝酸,直至没有气泡产生。灰化容器
中出现的红棕色气体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因而本实验
应在实验室的________中进行(填设施名称)。若将漏斗直接置于容
量瓶上过滤收集滤液(如图所示),存在安全风险,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序号 1 2 3
标准溶液用量/mL 2.715 2.905 2.725
取 25.00 mL,驱尽 NO 3 并将 Fe3+全部还原为 Fe2+。用 5 mL 微量
(4)测定铁含量基本流程:将滤液在 200 mL 容量瓶中定容,移

滴定管盛装 K2Cr2O7 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①选用微量滴定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次平行测定的数据如下表。针对该滴定数据,应采取的
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实验中,使测定结果偏小的是______(填标号)。
a.样品未完全干燥
b.微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c.灰渣中有少量炭黑
解析:(2)高温灼烧固体物质需在石英坩埚中进行,故选 c。
(3)滴加 32%的硝酸,灰化容器中出现的红棕色气体主要成分是
NO2,由于 NO2 有毒,需在通风橱进行;将漏斗直接置于容量瓶
上过滤收集滤液,加入溶液时,容量瓶中形成压强差,可能导致
溶液无法顺利流下。(4)①木耳中铁含量较少,选用微量滴定管使
实验微型化,滴定更准确,节约试剂;②三次平行滴定中,第二
次数据偏差较大,应舍去。③a 项,铁元素的含量=
100%,样品未完全干燥,使测定结果偏低,故选 a;b项,微量滴
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标准溶液被稀释,使测定结果偏高,故
不选 b;c 项,灰渣中有少量炭黑,对测定结果无影响,故不选 c。
答案:(1)佩戴护目镜
(2)c
(3)NO2
通风橱 液体无法顺利流下
(4)①滴定更准确,节约试剂 ②舍去第二次数据 ③a
4.(2022年广东卷)食醋是烹饪美食的调味品,有效成分主要为醋酸(用HAc表示)。HAc的应用与其电离平衡密切相关。25 ℃时,HAc的Ka=1.75×10-5=10-4.76。
(1)配制250 mL 0.1 mol·L-1的HAc溶液,需5 mol·L-1 HAc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mL。
(2)下列关于 250 mL 容量瓶的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
母)。
A
B
C
D
(3)某小组研究 25 ℃下 HAc 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序号 V(HAc)/mL V(NaAc)/mL V(H2O)/mL n(NaAc)∶n(HAc) pH
Ⅰ 40.00 — — 0 2.86
Ⅱ 4.00 — 36.00 0 3.36

Ⅶ 4.00 a b 3∶4 4.53
Ⅷ 4.00 4.00 32.00 1∶1 4.65
提出假设 稀释HAc溶液或改变Ac-浓度,HAc电离平衡会
发生移动。
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 用浓度均为0.1 mol·L-1的HAc和 NaAc
溶液,按下表配制总体积相同的系列溶液;测定 pH,记录数据。
③由实验Ⅱ~Ⅷ可知,增大Ac-浓度,HAc电离平衡逆向移
①根据表中信息,补充数据:a=__________,b=_______。
②由实验Ⅰ和Ⅱ可知,稀释 HAc 溶液,电离平衡_______(填
“正”或“逆”)向移动;结合表中数据,给出判断理由: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
实验结论 假设成立。
对比数据发现,实验Ⅷ中pH=4.65与资料数据Ka=10-4.76存
在一定差异;推测可能由物质浓度准确程度不够引起,故先准确
测定 HAc 溶液的浓度再验证。
①移取 20.00 mL HAc 溶液,加入 2 滴酚酞溶液,用 0.1000
mol·L-1 NaOH 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体积为 22.08 mL,则该 HAc
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mol·L-1。画出上述过程的滴定曲线示意图
并标注滴定终点。
Ⅰ 移取 20.00 mL HAc 溶液,用 NaOH 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NaOH 溶液 V1 mL
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得溶液的 pH 为 4.76
②用上述 HAc 溶液和 0.1000 mol·L-1 NaOH 溶液,配制等物质
的量的 HAc 与 NaAc 混合溶液,测定 pH,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
(5)小组进一步提出:如果只有浓度均约为 0.1 mol·L-1 的 HAc
和 NaOH 溶液,如何准确测定 HAc 的 Ka?小组同学设计方案并进
行实验。请完成下表中Ⅱ的内容。
实验总结 得到的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方案可行。
(6)根据 Ka 可以判断弱酸的酸性强弱。写出一种无机弱酸及其
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因此
250 mL×0.1 mol·L-1 =V×5 mol·L-1 ,解得 V=5.0 mL。(2)容量
瓶使用过程中,不能用手等触碰瓶口,以免污染试剂,A 错误;
定容时,视线应与溶液凹液面和刻度线“三线相切”,不能仰视
或俯视,且胶头滴管的尖端不能伸入容量瓶内,B 错误;向容量
瓶中转移液体,需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下端位于刻度线以下,
同时玻璃棒不能接触容量瓶口,C 正确;定容完成后,盖上瓶塞,
将容量瓶来回颠倒,将溶液摇匀,颠倒过程中,左手食指抵住瓶
塞,防止瓶塞脱落,右手扶住容量瓶底部,防止容量瓶从左手掉
落,D错误。(3)①实验Ⅶ的溶液中n(NaAc)∶n(HAc)=3∶4,V(HAc)
=4.00 mL,因此 V(NaAc)=3.00 mL,即 a=3.00,由实验Ⅰ可知,
溶液最终的体积为 40.00 mL,因此 V(H2O)=40.00 mL-4.00 mL
-3.00 mL=33.00 mL,即 b=33.00。②实验Ⅰ所得溶液的 pH=
2.86,实验Ⅱ的溶液中 c(HAc)为实验Ⅰ的
1
10
,稀释过程中,若不
考虑电离平衡移动,则实验Ⅱ所得溶液的 pH=2.86+1=3.86,但
实际溶液的pH=3.36<3.86,说明稀释过程中,溶液中n(H+)增大,
达到滴定终点,滴定终点的溶液中溶质为NaAc,当
1时,溶液中c(H+)的值等于HAc的Ka,因此可再向溶液中加入
当 NaOH 溶液过量较多时,c(NaOH)无限接近 0.1 mol·L-1 ,溶液
pH 接近 13。(5)向 20.00 mL 的 HAc 溶液中加入 V1 mL NaOH 溶液
20.00 mL HAc 溶液,使溶液中 n(NaAc)=n(HAc)。(6)不同的无机
弱酸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如 HClO 具有强氧化性,在生活中可用
于漂白和消毒;H2SO3具有还原性,可用做还原剂,在葡萄酒中添
加适量 H2SO3 可用作防腐剂。
答案:(1)5.0 (2)C
(3)①3.00 33.00
②正
实验Ⅱ相较于实验Ⅰ,HAc 溶液稀释了 10 倍,而实验
Ⅱ的 pH 增大值小于 1
(4)①0.1104
(5)向滴定后的混合液中加入 20mL HAc 溶液
(6)HClO,漂白剂和消毒液(或 H2SO3,还原剂,防腐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