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本课主题本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和文化自信为线索,教师通过阐述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浸润优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同时分析专家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剖析,从更多的角度思考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 中华文化中,该单元主要着眼于中华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本课 作为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 力与多元一体的内涵,也为第二课介绍其世界意义奠定了基础。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 材主要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 值这三大子目。第一子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对《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史文化 部分的总结和概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对这一子目内容已经有了基础认识,不需要多做讲述,只需重点强调 一下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二子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既 有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有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叙述条理清晰, 讲述过程中可以借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三子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是在前两个子目基础之上的提升,教材内容略显单薄,需要适当补充和挖掘材料。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知道古代文 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基本概况。学生抽象思维在发展,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尚有一定的 难度,不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师需要提供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 念,进行学习指导。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 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史料概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背景。 3.通过文字等资料,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通过阅读史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评价,培养学 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 能通过展现图片、视频及相关文字材料,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认同并践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讨论法、课堂讲授与教 材阅读相结合本课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2.探讨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5.思考 ·谈谈坚持文化自信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 通过四则材料:南怀瑾等人对文化的看法,指 出文化之于一个民族与国家的重要性,进而导 入新课 南怀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 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 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不要一 笔抹杀自己的文化,做人要从历史里探求本源, 在大时代的变化里肩负起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的 责任!” 杨叔子:“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 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 龚自珍:“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 必先灭其文化。” 分析四则材料 传达出来的共 同信息。 通过四位学者 对 文 化 的 观 点,让学生感 悟文化的重要 性,引发学生 对中华文化魅 力的好奇心, 激 发 学 生 兴 趣,让学生带 着疑问和兴趣 开始新课的学 习 。一、中 华文 化的 发展 历程 1.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探讨什么是文化 给出不同学者对文化的观点,以及图片展示文 化外化表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周易》的《贲bì卦 · 彖tuàn传》 文化即是人类改造自然同时改变人性的一切成 就。——张岱年 所谓“文化”,“民族性”,都是空的抽象的字眼, 不能离开具体的东西而独立。中国文化,就是 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除 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叫做中国文 化。——冯友兰 2.ppt展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格,请学生结 合教材P2-P4文字部分,根据课前预习,迅速 查缺补漏,概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 . 学 生 自 由 讨论什么是文 化,发表自己 对文化的看 法 2 . 回 忆 必 修 部 分 相 关 知 识、史实, 结合表格补充 知识。结合表 格以及课前预 习情况,提高 学 生 自 学 能 力。联系课内 外知识,运用 唯物史观得出 认识,使学生 更加直观的理 解抽象概念。 培养学生的核 心素养古 代 阶段 起源 奠基 发展 时间 概况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 先秦 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源头、奠基 秦汉 统一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宋 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柬缚精神世界宋元 技文化高度繁荣传承与转 折 明中后期 (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 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清康雍乾 文字狱禁铟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近 代 冲击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主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走向复兴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当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3.进行知识落实,加深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历 程的印象与理解。 知识落实: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历程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 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 致力于秩序重建。 ②.继承: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 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先义后 利”的观点。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 国的礼教为主。 ③.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④.主流: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 ⑤.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 到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⑥.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⑦.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 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 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⑧.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根据不同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同进而 得出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识线索:梳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历程 (秦朝到打击) (春秋战国)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形成 魏晋南北朝 唐宋 宋明 儒学危机 新发展—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与继承,时代特色的新思想特点:儒学不断继承发展创新;且因时之变与 应世之用;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二、中 华 文 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 原因。 分 组 讨 论 中 华文化源远流 培养学生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化 源 远 流 长 的 原因 1.政治上:国家统一、民族交融 2.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 繁荣 3.文化上: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4.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 长的原因。 力。三、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的 内涵 1.展示PPT,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 观、处世观等方面简要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内涵: 宇宙观:天人合一; 天下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社会 观:以人为本、崇德尚贤;道德观:自强不息; 处世观:和而不同。 2.重点阐释“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天人合 一”,进一步说明内涵五个方面的逻辑联系。 材料一:《尚书 ·泰誓上》中有这样的说法,“惟 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只有天地能哺 育出世态万物,但只有人是世间万物中具灵气 之体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啖腹,腹胞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君道》 问题: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 涵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提倡民本思想 周公提出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 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的人 本思想,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 思想。而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 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指明君主治理国家要顺 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应征了民本思想。历 代思想家、政治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并转 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 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 ” ——选自《道德经》 【材料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选自《荀子 ·天论》 问题: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 涵 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春秋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1 . 带 问 题 阅 读 教 材 和 PPT材料,归 纳出答案。 2 . 解 读 史 料,提取关键 信息。归纳出 答案。 3 . 里 清 重 要 概念“和而不 同”“与天人合 一”并能运用 概 念 解 释 问 题。 4 . 弄 清 这 五 个方面的逻辑 联系。 1.结合教材, 学会提取、概 括 及 分 析 问 题,进而培养 学生的历史解 释素养。 2.培养学生提 取信息和解读 史料的能力战国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2.他神话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 天,统治天下,所以应当“曲民而伸君,曲君 而伸天”。 3.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 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 行仁政。 “天人感应”背后的知识阶层心境汉代民族国 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 与“君主”凸显了它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 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 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深惧再度出现秦代 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 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 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 还有“天”在借鉴。宣称君主政令失误、不尊 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 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 力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 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 制约的权力。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 仰世界》 (三)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孟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孔子:为政以德, 见贤思齐墨子:尚贤孟子:尊贤使能 (五)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孟子: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和而不同平衡“和”——产生新事物孔 孟:人性美德,“和为贵”(意义) (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 (人”...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为本民本思想) (孔子“苛政猛于虎也”;孟子“仁) (政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遣法自然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孟家) (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之本在身”) (国家共同体的认同,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 (奏德公)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 (阜强载物)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 知识小结】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依据) (内涵以人人本思想) (.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和而不同 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四、中 华优 秀传 统文 化的 特点 和价 值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与价值。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 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 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 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 强烈的民族性。 材料二、诸子百家部分代表: 1.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2.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3.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4.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5.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 6.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 邈、李时珍) 材料三、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 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 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 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 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 文化的一部分。材料四、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 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 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 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 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古印度的代 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 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 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 失。材料五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 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3个文明形态, 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 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与开放性特质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 但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思想、语言和 自主阅读课 本,解读史料, 提取关键信 息,相互交流, 归纳出答案。 结合材料,联 系 课 内 外 知 识,学会提取、 概括及分析问 题,进而培养 学生的历史解 释素养和史料 实证的意识。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变成植 物人。 ——冯骥才五 、 思考 · 谈 谈文 化自 信 阅读习近平主席材料,思考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 1.为何要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如何对待世界文化3.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 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 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 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 化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 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 撑,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习近平 分析、交流、 讨论、思考。随堂小测试 1.以下哪项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A.重视以人为本B.主张和而不同C.提倡君主专制D.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2.以下哪项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 A.包容性 B.本土性C.连续性 D.复杂性 参考答案CD(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小 结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形成时期 奠基时期 定型时期 创新发展时期 转折和传承时期 衰落到复兴时期 重视以人为本,提倡民本思想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主张和而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5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反思 本节课作为《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的第1课,课本容量较大,涉及到 较多新概念且较抽象,上课的时间却有限,怎样在一节课的时间将问题和概念讲清楚, 并进行家国情怀的涵养,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故将教材分为五 部分: 1.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2.探讨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5.思考 ·谈谈坚持文化自信第一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采取教师强 调重点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只是综合归纳运用能力,故以学生自 主探究讨论方式为主,教师适当补充与点拨为辅,以锻炼学生能力,达到教学目的。第 三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详细讲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向学生厘清一些重要的 概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第四部分归纳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学生结 合材料比较容易得出。 最后一部分:“思考 ·谈谈坚持文化自信”,利用习近平书记的讲话,提出三个问题, 1.为何要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如何对待世界文化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动与点拨,对情感进行升华。 本节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教学内容 的深化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