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 元 教 学 设 计单元学习主题 战争与文化交锋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专题讲述战争与人类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自从人类产生,就有了文化。随着不同 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它们的文化也随之交流、传播。可以看到,人类交往的 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而战争就是以最激烈、 最直接的方式,使人类相互接触,使文化相互碰撞,从而对不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 响。因此,本专题以“战争与文化碰撞”命名。 本专题围绕战争的影响,即在破坏经济、社会,甚至造成文化断裂的同时,在客观上 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契机,从而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变化与发展而展开,有三个要 点:一是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二是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三是现代战争与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科书通过介绍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一些重大战争,揭示战争与文 化交流、碰撞、交锋、交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三个要点都是本专题的重点,但 由于时空条件的不同,每个要点强调的重点并不相同。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第11课为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第12课为《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第13课为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这三课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古代、近代 和现代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认识外 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甚至是肉体的阵痛中,主动或被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 构,从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形成了今天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2.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理解历史上的战争在造成巨大破坏 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推动了新的文化现象的形成。 重点是使学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难点是形成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 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正确文明观。课 时 教 学 设 计课题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型 新授课 √ 章/单元复习课口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涉及很多文化现象,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尽可能提供一些课外阅读 材料,通过对比战争前与战争后该地域的文化变化,加深学生对战争既造成极大破坏,如 对文化的破坏,又在客观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的辩证认识。2.学习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必修历史课程中已经学过本单元涉及的战争,因此教师引导学 生通过复习,回忆这些战争的时间和涉及的地域,了解战争发生前这些地域的文化特点,帮助学生较快进人本单元的学习。3.学习目标确定 1)借助史料的收集、研读、解析,明确现代战争对于人类文化的巨大破坏,认识现代战 争对于唤醒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理解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的内涵 和影响,进一步涵养史料实证素养,客观认识战争具有“摧毁”与“重建”的双重历史影 响。 2)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和问题,能够客观认识现代战争为不同文化 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契机,认识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特征,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统 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理解和评判,提升探究 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探究,能够正确认识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进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增强文化 创新的意识,深化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文化观。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现代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教学难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东西方文化观念的转变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播放中共一大相关视频。 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李大 钊、陈独秀这些早期中共党 人,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 物,为什么会从学习西方转向 俄国呢 (202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The100thAnniversaryoftheFounding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活动意图说明: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环节二:民族的觉醒与世界文化的对话教师活动2 一、民族的觉醒与世界文化的对话 学生活动2 阅读并理解材料。月(上古中世纪近代现代476年1453年20c初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新航路开辟) 解析并释读地图。 明晰概念。欧战成为世界历史发展转变点,包含着两大特征:一是十 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无 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一是世界文化走向对话。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1、一战与四大帝国的解体【思考】一战后,欧洲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1)俄罗斯帝国的解体 1917年11月15日 《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 将俄国革命从资 十月革命 “保障俄罗斯各族人民推翻临时政府的平等和自决权。” 成立社会主义国家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 产阶级民主革命 向社会主义革命 推进,成为布尔 什维克党的纲领(2)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 世界各民族均应享有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被压迫民族 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宗主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1916年3月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国家主权,在国际法上是指“最高权威”,一是对内的 高权,二是对外的独立权,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自主和平等 的 。 ——【英】劳特派特《奥本海国际法》 【概念明晰】“民族自决”特指处于殖民统治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 民族自决权就是政治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 自由分离的权利。这种要求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 的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 ……我们要求 民族自决的自由,并不是想实现建立小国的理想,相反,是因 为我们想建立大国,想使各民族接近乃至融合。 ……永远反对 任何用暴力或任何非正义手段从外部影响民族自决的企图。 ——1916年3月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2、一战与“第五帝国”的觉醒 阅读材料并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对 于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推动。可富许高得独 点 控巴 所 动 南反法 岩抗表 力 印 F 的民族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形势图 帝国主义战争唤醒了东方……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 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列宁选集》 一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募新兵116万余人,派出海外作 战121万余人,死伤10万余人。印度人还向英国捐赠了11550 万镑的“战时贡献”,这个数字大大超过印度平均每年赋税收 入总额。连总督都不得不承认,整个印度被“搜罗一空”。 ——林承节《印度史》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 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 墓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回顾所学,填写表格。)地区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领导力量 代表人物亚洲 中国 五四运动 陈独秀 李大钊印度支那 (越南) 反抗法国殖民者斗争 胡志明印度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尼赫鲁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扎格鲁尔摩洛哥 建立里夫共和国 克里姆拉美 阿根廷 罢工、暴力抗争 共产党智利 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智利左派尼加拉瓜 抗美斗争 桑地诺墨西哥 民主改革 卡德纳斯(2)五四运动的进步与觉悟(·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以工代战” 支持协约国一方(1917)1919.5.2 1919.5.4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这次运动传遍了全国商界、学界、劳动界、军界,所有有 集团的地方都受到了触动,这次的“国民自决运动”是全国国 民广泛参与……这一次民族自决的风潮,比起以前,有许多的 进步,有许多深刻的意思,有许多彻底的觉悟。——1919.6.8戴季陶《中国人的组织能力》【思考】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民族自决”运动,有何彻底的觉悟 一战唤醒了东方,觉醒不仅表现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还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维护或重建本民族文化)的突显。——列宁(二)一战与文化观念的转变1、从全盘西化到东西调和文化自卑→文化自信 1 ) 中 国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 子,绝对是两样,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 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1918年5月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 步之二大机轴,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样,不可缺一。 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实现东方“静的文 明”与西方“动的文明”调和,以创造一种新的文明。 ——1919年7月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2 ) 印 度 东方民族要自立和助益世界,首先就要对自己的文化有 信心,要获得精神自由,与西方人同站在文化的水平线 上……东方人珍贵的遗产,怕就要消灭,因为单模仿西方是 无益而且可笑的。 ——泰戈尔 文化自信民族自决 泰戈尔关于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调和的演讲,在欧洲受到 了盛大的欢迎,听讲的人盈千累万,甚至有人对他施以“礼佛 足”的高贵礼节。 ——刘黎红《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调和论的互动》 2、从西方中心到文化多元 文化自大→文化平等 每一种文化犹如有机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兴盛和衰 亡的过程。……(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 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 优越地位。 ——1918年7月【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欧战既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战后的欧洲出 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孔子、老子被许多人奉为宗师,仅 回顾所学,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阅读材料,分析东方对于外来文化 态度的转变。《道德经》的译本战后的德国就出版了8种。剑桥大学等著名 大学的入学考试,开始增加包括中国的古代典籍在内的东方文 化的内容。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思考】一战引发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发生了怎样转变 中国人所发明的礼让、和气、智慧、乐观的人生之道,则 实为西方文化所不及,因为西方人的人生之道以竞争、侵略、 不知足与破坏为要素。……中国人要向西方人学习科学,西方 人更要向中国人学习其人生之道,以实现这两种文化要素的优 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一战对于东 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 回顾、总结第一子目,进一步理解 一战引发的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 流。势互补。 西方中心 文化多元 文化平等 个 文化自大 ——【英】罗素《中国之问题》 全盘西化西方 文化 对话 东方 东西调和 文化自信个 文化自卑共同发展【思考】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世 界 殖 民 体 系 开 始 解 体 激 化 宗 主 国 与 殖 民 地 间 的 矛 盾 民 族 民 主 运 动 高 潮 殖 民 地 参 加 一 战 一 战 四 大 帝 国 瓦 解 全盘西化 东西调和 十 文化自信 文化自卑 文化观念转变 西方中心 文化多元 文化平等 文化自大 世界文化走向对话“ 民 族 自 决 ” 原 则 传 播活动意图说明 加强解读地图的能力,训练提取关键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深化理解,涵养历史解释 素养,形成知识框架,强化唯物史观,涵养历史解释素养。环节三:国际的公理与殖民体系的瓦解教 师 活 动 3 二、国际的公理与殖民体系的瓦解 (一)二战推动“民族自决”成为国际公理 【思考】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为什么支持殖民地、半殖民 地的独立要求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它以极端民族 主义为基本特征,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1942年元旦,26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 宣言》,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轴心国及其 附庸;保证互相合作。 二次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 泛地动员了各殖民地的人民。 ——王斯德《世界通史》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 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 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适用范围:欧洲国家 ……协助从纳粹德国统治下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以及欧 洲的前轴心附庸国人民,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 和经济问题。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 《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适用范围:欧洲国家、纳粹统治下的地区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发展 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 —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 ·序言》 适用范围:全世界各国 ( 二)民族民主运动与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明确宣布“不通过战 争休想从英国夺走任何殖民地或基地”。1946年2月19日,英 学 生 活 动 3 阅读并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阅读并分析材料,思考并回答问 题。国首相艾德礼宣布派内阁特使团前往印度,决定正式移交权力 以结束对印度殖民统治。 ——整理自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他打赢了一场战争,却输掉了一个帝国” “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 1940~1941年,印度发起“个人公民不服从运动”;1942~ 1944年,印度发起“退出印度”全印反英运动;1945年,印度 爆发848次工人罢工;1946年增至1600次。 在二战中,为支付军需供应,英国出卖了大部分海外投 资,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截止1945年,仅欠所属殖民地和附属 国的债务就达到了23.39亿英镑,早已无心无力处理麻烦百出 的殖民地事务。 ——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 印巴分治》 ①“民族自决”原则进一步广泛传播,民族民主运动浪潮 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拼死反抗。 ②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帝国主义各国实力,无心无力再 经营庞大的殖民帝国,无力镇压被压迫民族的反抗。(美国日本) 分析地图。 概念明晰。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的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990年3月21日,非洲迎来了第51个独立国家,也是20 世纪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 对这些新生国家的前途,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 是悲观的,他们预测新独立的国家将无法克服面临的巨大困 难,将长期深陷种族矛盾、阶级冲突、社会动乱而不能自拔。 一种是乐观的,他们认为,新独立国家如同十八九世纪的欧洲 国家,只要学习西方,走西方所走过的道路,必定会成为现代阅读并分析材料,思考并回答问 化的国家。 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活 动 意 图 说 明 深化理解二战推动 “ 民族自决 ” 成为国际公理的过程 , 深化理解 , 涵养历史解释素养 。 强化时空观念 。 回顾以往所学 , 夯实基础 。环节四 : 文化的碰撞与民族国家的振兴三、文化的碰撞与民族国家的振兴 【思考】二战后亚非拉独立国家走上了怎样的文化发展道 路 学 生 活 动 4 填写表格,思考问题。 理解印度、埃及等古老文化在一次 次新旧文化交融 、 创新中实现转 型,迈向新生。(国家本土文化印度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外来文化 (文明古国新生东西文化融汇)自由主义、民族主义、 政治体制、官方用语 (埃及伊斯兰教)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被广泛使用 (新加坡儒家传统:韩国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西方文化: 科学技术、管理知识、 竞争意识、高效作风50年过后,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 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一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一)文明古国的新生——印度、埃及 1、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 2、埃及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有欧洲和西亚等地元素。 (二)东西文化的融汇——新加坡、韩国(西方文化精华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儒家文化精神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现代东方文化) 理解新加坡、韩国等东亚文化圈国 家,在一次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交融、创新中发展出了“亚洲模 式”,迈向腾飞。 思考并回答问题。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 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 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 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 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李光耀《经济腾飞路》 【思考】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①文化复兴在国家独立之后,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 家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复兴。 ②重视继承发扬民族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在传统与 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中,创新发展。 ③复兴的民族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动力。活动意图说明 构建知识框架,夯实基础,提升教学立意。环节五:总结与提升教 师 活 动 5 学 生 活 动 5 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创新 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新华网)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 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是要取长补短,而非崇洋 媚外,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是要求同存异,而非消弭认(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总结本课,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同,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失去自我。 — —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总部发表的演讲 【课堂小结】 (子旅世界文化的对话殖民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振兴民族觉醒民族自决文化创新国家振兴)活动意图说明 夯实基础,强化唯物史观。提升教学立意,博古通今,涵养家国情怀。6.板书设计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民族的觉醒与世界文化的对话 (一)一战与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二)一战与文化观念发生转变 二、国际的公理与殖民体系的瓦解 (一)二战推动“民族自决”成为国际公理 (二)民族民主运动与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 三、文化的碰撞与民族国家的振兴 (一)文明古国的新生 (二)东西文化的融汇(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民族的觉醒 国际的公理文化的碰撞与与与世界文化的对话殖民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振兴民族觉醒民族自决文化创新国家振兴)7. 问题链设计教学环节 问题引领 学生活动 认识【探究1】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民族的觉醒与世界文化的对话)(理解)国际的公理与 殖民体系的瓦解 (【探究2】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文化的碰撞与 民族国家的振兴 【探究3】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