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本 课囊括内容非常复杂,包括欧洲中古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并且在教学中有着承前启 后的作用,总结上一单元的古代文明,开启之后中古时期欧亚文明的教学。并且老师在授课时, 授课难度不宜过大,在导入时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内容并且在教学时辅以相关的图片等,引导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 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教学目标】(1)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欧洲面貌有整体认知,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 知道中世纪混乱一面。通过观察示意图,提取信息,具体说明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形成的条件与特征,理解其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通过分析材料,理解封君封臣制和农奴制展现的契约之光,人性之光。简要说明西 欧城市的兴起与王权国家的形成,并且认识到城市自治的特色和大学兴起。通过教会与王权的 对比关系,理解教会和王权有对立也有妥协合作。综合探究中世纪欧洲社会所隐藏的生机与活 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及其文明影响,知道《查士丁尼民法大 全》,并通过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比较,理解文明之间的交流,彰显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 的多元特性。(史料实证,时空观念)(4)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 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 人生理想。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以及城市和王权 的关系,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古时期欧洲的多元文明面貌。【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史料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中古时期的社会状况》。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拉近中古时期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 展示空间地图:中古时期的欧洲中古时期的亚洲古代美洲与非洲展示时间轴:(东罗马(拜占庭帝国395-1453)500早期西罗马(395-476)13001500晚期罗马帝国中世纪中期1000)中世纪概念:“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西方史学家一 般认为“中世纪”是从公元476年至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 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亳无希望的痛苦中, 加之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因此,他们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dark ages)。把中世纪看作“黑暗”时代的观念,特别是把这时期整个世界都看得——团漆黑的偏见, 早已受到史学家们的质疑和订正。首先,从世界范围看,在西欧以外地区,文明还是在发展。其次,就是从西欧本身来说,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是欧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承 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桥梁。因此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是有一定偏见的,所以我 将黑暗加个双引号。设计意图:适当引入史学争论和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问题设计:假如回到中古时期的欧洲,你会选择哪种身份生活 为什么 设计意图:以人物情境为线索,让学生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回答)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帝王效忠和提供军队大封建主效忠和服兵役小封建主服劳役和耕种农民帝王给予土地和保护大封建主给予土地和保护小封建主提供农耕土地农民◎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师:指导学生观看:强调“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届”。问题设计:从中同学们看出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点 生:多名学生回答、补充、完善。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师 :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 力有限;另一方面封建领主各自为政,分裂割据。(二)庄园经济、农奴制度材料一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 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 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材料二(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 “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问题设计:结合图片和史料,从中总结西欧封建庄园有那些特点 (学生活动)多名学生回答、补充、完善。 特点: (1)经济上:自给自足(2)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3)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 视频展示:中世纪西欧的骑士生活和农民生活。中西方对比: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异同点。一 、西欧的封建社会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卿大夫平民诸侯奴隶天子)(0帝王给予土地和保护大封建主给予土地和保护小封建主提供农耕土地农民提供军队大封建主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服劳役和耕种效忠和服兵役小封建主农民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西欧的封建社会比较项目 西周分封制 ( BC1046—BC771) 西欧封君封臣制 (5—15世纪)相同点 形成背景 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需要生存与发展等级结构 等级秩序森严,金字塔结构内容 既有权利又有义务,两者相互交织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政治性 侧重于军事性统治纽带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 以土地为核心的契约关系统治方式 天子为最高统治者 国王为最高统治者,但无 法越级统治(英格兰除外)设计意图:中外对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对中西方文明的宏观认识。师: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 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这一切在中世纪后期发生了变化。问题设计: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新趋势 生:王权强化、城市重新兴起、基督教会势大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趋势一:西欧新兴的王 权集中国家“市民们向君主们提供财政上的支持。他们还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和皇家 造币厂经理,等等,来提供管理才能。作为回报,新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 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情理的要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趋势二:师:工商业经济发展为君主世俗权力与教权的斗争提供条件材 料 一 :乡村意味着“隔绝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 求的集中”……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 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摘编自《世界中古史》问题设计:城市重新兴起有和影响 参考答案:经济:促进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形成;材料二: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 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 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摘编自《世界中古史》参考答案:政治: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统一。 材料三:意大利、法国等出现各大名校。参考答案:文化: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师 :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庄园农奴制经济的衰败,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富有的商人们 成为早期资产阶级),带动理性、世俗的文化发展,教育振兴,从而冲击封建主的力量,市民 支持国王,有利于王权加强,国家统一,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 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实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城市重新兴起带来的影响。 趋势三:材料四:教会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可以对任何教徒,甚至包括皇帝和国王进行审判(有 权废立国王、凌驾各国君主之上任意干涉各国内政)。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 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教会占用大量土地和资产,还征收什一税,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教会控制西欧的思想文化,垄断教育,禁绝“异端”思想,天主教神学思想在整个西欧中 古社会占统治地位。——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问题设计: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哪些方面的权力 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教阶制度。 经济上:西欧最大封建主。思想上: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神权凌驾于一切。师:一方面,王权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强大 的蛮族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在最高权力的拥有问题上,教皇与封建君主不断发 生碰撞和摩擦,明争暗斗。所以国王也不可能为所欲为。过渡: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基督教会就一无是处,应该全面否定呢 材料一:蛮族用战火销毁古罗马最后残迹的时候,基督教在西罗马灭亡之后的西欧大混乱 中充当了秩序的代表,在无政府状态中行使了政府的职能。如维修公共建筑,开凿新运河,保 障供水,移民荒地,给穷人发放粮食,安置和救济灾民。——《论基督教的崛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材料二: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教会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正是由于 教会的大力扶持,大学才得以逐渐羽毛丰满,形成规模。虽然大学后来回过头反对教会,但它 的根基还是深深扎在基督教文化里,这是毋庸置疑的。———《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生:一方面威胁皇权,造成经济剥削,思想限制,单页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师:凡事都有两面性,要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历史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过渡:西欧的发展有其独特的魅力,那么东欧的局面又如何呢 我们一起走进其中的代表 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自主学习:请阅读课本P18—20, 绘制拜占庭与俄罗斯大事时间轴。二、东欧: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1 . 拜 占 庭 帝 国 6世纪中期之后 帝国陷入混乱。 1 2 0 5 年 7世纪中后期 阿拉伯人入侵 与领了从叙利 亚到北非的大 片土地。9世纪之后 拜占庭帝国又面临 外部多个军事势力 进攻,11世纪时 仗剩希腊半岛和爱 琴海地区。13世纪初 十字军东征, 占领了若士坦 丁堡和拜占庭 的大部分领土1265年 1355年 1453年 1453年,拜占庭 帝国最终被奥斯 曼土耳其灭亡。 1444年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引导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 ——(美)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 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 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 意大利等地。【课堂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材料一:……最完备的法律最终集大成于查士丁尼一世的《国法大全》(即《罗马民法大 全》)中,它标志着罗马法学的起点……——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材料二:“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 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查士丁尼法典》序言材料三: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 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 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摘编自沈芝《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 材 料 四:“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罗马皇帝哈德良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民法大全》学生总结讨论后回答积极: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秩序、巩固统治;对 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司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欧洲民法的基础。实 质:维护奴隶制贵族(少数人)的利益。(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过渡:拜占庭的征服活动带来了严重后果,连年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6世纪中 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 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9世纪之后一度复兴,但再 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14世纪30年代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 干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2.俄罗斯帝国的兴起伊凡四世IvanV汗国臣属(1530—1584)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继续扩张13世纪中期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莫斯科公国地跨欧亚俄罗斯发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17世纪末16世纪初基辅罗斯9世纪1547)生:1480年,蒙古联合立陶宛进攻莫斯科公国未果,被迫撤退,莫斯科公国赢得完全独 立。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莫斯科公国变成沙皇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师:伊凡四世有哪些改革措施 生: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沙皇拥有了最高决策权,不再受缙绅会议制约),镇压 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师:补充说明伊凡四世扩张:对外扩张。征服喀山汗国(1552)和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立窝尼亚战争(1558—1583)▲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初)设计意图:通过伊凡四世来了解俄罗斯的发展及扩张,全面认识他所处的时代,有利于培 养唯物史观的意识。过渡:封建社会是个外来的专有名词,前期讲过中国的封建社会,那么中西方之间有何区别呢 三、中西封建社会的对比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时间跨度 约5世纪——1453年 公元前221年———1840年形成背景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入侵, 基督教影响 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阶级矛盾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经济制度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城市发展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思想文化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设计意图:对比教学,加强中外联系,深化学生对于“封建社会”的辩证认识。总结升华:虽然此时的西欧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人身束缚 广泛存在,基督教是思想的主宰。但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甚大,1300年的欧洲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 年的欧洲了,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霍莱斯特师: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 火刑杀人。但同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迷糊中也有 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识积累、大学创立、宗教信仰、城市扩张、草 坪文化、建筑雕刻、图画艺术、行会商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师:历史绝对不是非黑即白,必须基于客观史实才能做到理性认知。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西欧的封建社会1.基本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2.新趋势:王权强化、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基督教会势大(二)东欧: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发展历程、法律建设及其影响 2.俄罗斯:发展概况、伊凡四世改革(三)中西封建社会的对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