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一 旅游地理——高考地理三年(2022-2024年)真题精编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十一 旅游地理——高考地理三年(2022-2024年)真题精编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高考地理三年(2022-2024 年)真题精编卷
专题二十一 旅游地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 ·福建卷】因地制宜发展是乡村振兴中的必由之路。现将不同错落的区位条件划分等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力 L 劳动力数量不足
L+ 劳动力数量充足
交通条件 C 交通系统不完善
C+ 交通系统完善
第一产业 I 第一产业发展为主
I+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
1 .某村落要进行传统农业花卉种植,提供鲜切花配送服务,那么这个村落满足的条件最可能是 ( )
A.LCI B.L+C+ C.LC+I+ D.L+CI+
2.某村落满足 L+CI+,为解决人才不足和运营低效等问题,实现旅游业加速发展,最适宜引进( )
A.高新技术业 B.食品加工业 C.文化创意业 D.仓储运输业
3.某村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并传承保护,下图符合该村经济状况 和乡村文化发展趋势的是(实线为经济,虚线为文化) ( )
A. B.
C. D.
【2023 ·湖北卷】“产村景 ”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 模式。下图示意该模式中“产、村、景 ”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 ( )
A.人口规模 B.基础设施 C.生产水平 D.资源禀赋
5 .“产、村、景 ”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 ( )
A.乡村旅游开发 B.生态环境建设 C.农副产品加工 D. 电子商务推广
6 .该模式的特色在于 ( )
A.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 B.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C.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 D.协调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
【2024 ·江苏卷】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风景宜人,湖泊以乌泽那拉尔水道为界,分为特 征差异显著的东西两部分,沿湖中小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下图为“ 巴尔喀什湖周边城市分布示意 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巴尔喀什湖沿湖城市大多分布于西部,主要取决于湖泊的 ( )
A.面积大小 B.形态特征 C.容量多少 D.水体性质
8 .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该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是 ( )
A. 畜牧业 B. 园艺业 C.都市农业 D.灌溉农业
9 .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是 ( )
A.金属冶炼 B.生态旅游 C.船舶制造 D.盐湖化工
地理 ·专题二十一 第 1 页 共 3 页
【2023 ·河北卷】五指山大叶种茶品质优良,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 ”。位于五指山热带雨林 深处的毛纳村,曾是一个偏远落后的黎族村寨,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并依托茶旅融合(下 图),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走上了生态美、产业兴、生活好的发展之路。在党的二十大 精神指引下,毛纳村乡村振兴的步伐越来越坚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五指山大叶种茶品质优良,得益于当地 ( )
A.悠久的种植历史 B.传统的加工技艺
C.优越的自然环境 D.丰富的种植经验
11.除茶产业之外,毛纳村茶旅融合发展的特色资源禀赋是 ( )
A.黎族文化和热带雨林 B.热带雨林和乡村田园
C.黎族文化和海岛风光 D.海岛风光和乡村田园
【2023 ·广东卷】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 10 年来,该 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导致该村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13 .近 10 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 )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二、非选择题
14 .【2023 ·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 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 年,茶房村(位置见下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 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 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交
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 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 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
(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
(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15 .【2023 ·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 事农矿业;20 世纪 60 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 ”模 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 为现代建筑。
材料二 左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 ”,右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 ”。
地理 ·专题二十一 第 2 页 共 3 页
(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评价“双子镇 ”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6 .【2024 ·全国卷】【地理——选修 3 :旅游地理】
以前到了旅游目的地,看山、看水、看风景。现在只“看 ”是不够的,各种参与感强、互动 度高、体验性好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使得旅游空间变成可消费、可体验的场景。这样的旅游产 品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例如,上海天文馆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 空间,运用 5G 高清、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结合专业天文仪器、天文馆科普知识、 全新交互理念,打造全国首个天文元宇宙沉浸式体验产品,为游客开启元宇宙与星辰大海的探索 征程。
以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例,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
17 .【2023 ·全国甲卷】【地理——选修 3 :旅游地理】
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将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 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窑洞养牛(下图)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 和农户增收,而且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计划
开展调研活动。
简述该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
地理 ·专题二十一 第 3 页 共 3 页高考地理三年(2022-2024 年)真题精编卷
专题二十一 参考答案
1 .答案:B
解析:传统农业花卉种植,需要较充足的劳动力,提供鲜切花配送服务,交通系统要比较完善, 结合表格信息可知,L+C+表示劳动力数量充足,交通系统完善,有利于传统农业花卉种植,最 可能是该村落进行传统农业花卉种植需要满足的条件,B 正确;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或以第一 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并不是发展传统农业花卉种植必备的条件,排除 A 、C 、D;故选 B。
2 .答案:C
解析:高新技术业通常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对于该村落可能不太适合,难以 满足其对人才等方面的要求,所以A 不太适宜;食品加工业可能对解决人才不足和促进旅游 业加速发展的直接关联性不强,B 也不是最适宜的;文化创意业,一方面可以吸引创意人才, 有助于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可以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 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体验,能够有力地促进旅游业加速发展,C 比较适宜;仓储运输业对于解决 人才不足和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D 不适宜;综上,C 正确,A 、B 、D 错误; 故选 C。
3 .答案:D
解析: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会不断发展进步,所以虚线应该是上升趋势;同时,对乡村文化 不断挖掘和传承保护,乡村文化也会不断发展提升,实线也应该是上升趋势。虚线下降不符合 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排除A;虚线有下降部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排除C;实线 虚线在当前上升较快,相较于 B 选项虚线缓慢上升,实线较稳定而言,更符合乡村振兴背景 下该村经济状况和乡村文化发展趋势,D 正确,排除 B ;综上,D 正确,A 、B 、C 错误;故 选 D。
4 .答案:D
解析:“产村景 ”一体化是指根植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依托于特定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农业 农村资源禀赋,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是 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由此可知,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禀赋,D 正确,排除 A 、B 、 C 。故选 D。
5 .答案:B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1页 共 7页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深,研究热点集中在乡村建设、乡村城市化、 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农村经济发展等,排除C;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大力提倡城乡互 动,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生活,引导旅游消费,积极拉动内需,排除A;在全面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田园综 合体、特色小镇等乡村发展路径、主体类型及模式等得到了广泛关注,故“产、村、景 ”各要 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景观包括 3 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农村人居环境,二是 乡村景观,三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B 正确;电子商务推广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及农产 品等销售模式的增加,D 错误。故选 B。
6 .答案:C
解析:“产—景—村 ”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乡村产业链、产业功能区域、生活功能区域及 乡村生态景观的空间集聚,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空间格局,达 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这是该模式的特色,C 正确;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 传统村落转移、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属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特征,排除 A、 B ;该发展模式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不完全是均衡发展,D 错误。故选 C 。 7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湖泊东西特征差异显著。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 少河流注入;而西部有伊犁河等河流注入,稀释了湖水的盐度。此外,湖中部狭窄,不利于两 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东部湖水盐度高,不利于人们使用,而西部湖水盐度低, 能为人类生产生活供水,因此城市大多分布在西部,D 正确;该湖泊为一狭长的湖泊,湖泊面 积大小、形态特征和容量大小在东西两侧没有明显差异,不是导致城市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A 、B 、C 错误。故选 D。
8 .答案:D
解析: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有河流流经提供灌溉水源,且有河口三角洲形成深厚肥沃的土 壤,适合发展灌溉农业,D 正确;而该地水源缺乏的其他大部分地区适合畜牧业发展,故畜牧 业不是奎甘市的发展特色,A 错误;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消费水平低,不适合发展园艺业 和都市农业,B 、C 错误。故选 D。
9 .答案:B
解析:该湖泊深居内陆,为一内流湖,生态环境脆弱,金属冶炼和盐湖化工对环境污染较大, 不是宜鼓励发展的产业,A 、D 错误;湖泊附近并无丰富的铁矿等资源,不利于船舶制造业的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2页 共 7页
发展,且船舶制造业属于重工业,对环境业有较大污染,C 错误;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 风景宜人,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且生态旅游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 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B 正确。故选 B。
10 .答案:C
解析:五指山大叶种茶产于五指山热带雨林深处,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好,茶叶生长有优 越的自然环境,C 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地近年来才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因此当地并没有 悠久的种植历史、传统的加工技艺和丰富的种植经验,A 、B 、D 错误。故选 C。
11.答案:A
解析:毛纳村是黎族村寨,有着富有特色的黎族文化。毛纳村位于五指山热带雨林深处,有优 美的热带雨林风光,因此毛纳村茶旅融合发展的特色资源禀赋是黎族文化和热带雨林,A 正确; 我国海岛众多,乡村众多,海岛风光和乡村田园并不是毛纳村的特色资源禀赋,B 、C 、D 错 误。故选 A。
12 .答案:B
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国 际产业转移升级的历史机遇,最早进行了对外开放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珠江 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周边乡镇的人 口产生持续性的拉力,使附近村落的人口大量涌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目的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及收入报酬,B 正确;前往海外寻亲访友是短暂性的人口流动,并非持续性外流,A 错误;人 口超过合理容量主要表现为环境恶化,资源不足,材料中并未体现,C 错误;该地由于劳动力 外流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剧是人口外流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 错误。 故选 B。
13 .答案:C
解析: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也在进行不断的转型升级,由劳动密 集型产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转型。由材料可知,该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 上碉楼,可推测近 10 年来该地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文创产业,能够提供大量 就业机会,因此吸引村民回流创业、就业,C 正确;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不属于特色产业,B 错误;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属于第一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较少,吸引人口回流数量有限,A 错误;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属于高技术产业,该侨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素质不高,不适 宜发展该类产业,D 错误。故选 C。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3页 共 7页
14 .答案:(1)地形起伏大(地形崎岖或相对高度大,高差大或以山地为主);常年高温, 雨旱(干湿)季分明;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酸茶具有清 凉、提神作用,适用于应对当地湿热气候,且可作为菜品四季食用。
(2)吃酸茶是山地民族特有文化(习俗)现象;销售范围主要在泰北山区(当地或本地)。 利用红碎茶生产的茶饮料在泰国湿热的气候下有广泛的市场(或市场广阔或市场需求大);销 售范围可至全国(或本国)大部分地区。
(3)采购:形成相应的专业化供应商和稳定的供应渠道,方便采购,降低风险;茶叶原料集 中(方便)采购,成本降低。
销售:便于形成稳定的客商和销售渠道(规模较大的市场或长期稳定的市场或扩大了市场); 有利于发挥品牌优势,获得市场、技术等相关信息(或避免价格战或避免恶性竞争或统一价格)。 (4)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制茶体验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展示、解说、讲 解、普及、介绍酸茶文化(表演);加强宣传(传播)。
解析:(1)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具体分析如下。
(2)本题考查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吃酸茶是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故酸茶 销售范围主要在泰国北部山区。泰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利用红碎茶生产的茶饮 料在泰国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有广泛的市场,销售范围可至全国大部分地区。
(3)本题考查工业生产方式的意义。题干要求从采购和销售两个方面分析茶叶生产集中化的 有利影响,因此需要分开回答。从采购方面来看,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有利于形成相应 的专业化供应商和稳定的供应渠道,方便采购,降低风险;也有利于茶叶原料集中采购,可以 降低采购成本。从销售方面来看,茶叶生产集中化,促进了客商和销售渠道的稳定,有利于形 成长期稳定的销售市场;茶叶生产集中化有利于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获得市场、技术等方面 的相关信息,也有利于发挥品牌效应。
(4)本题考查产业的发展方向。本题应注意题干限定“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因此答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4页 共 7页
题时不能只写一般的旅游活动,要有文化内涵。茶园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因此可以开展大 叶种茶树认养、采茶及腌制酸茶的体验活动;酸茶是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因此 可以开发酸茶或以酸茶为原料的旅游商品;泰北山地民族腌制酸茶的历史悠久,可以开展展示、 解说、讲解、普及、介绍酸茶文化的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酸茶文化;泰国北部山区地形封闭, 交通不畅,对外交流不便,因此要加强宣传酸茶文化和酸茶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酸茶。
15 .答案:(1)古镇:多位于内部山区,沿河谷分布;新镇:多位于沿海。
(2)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利于排水;建筑排列紧密,节省 土地;坡面屋顶,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就地取材。
(3)新镇与古镇并存,增加旅游资源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镇的生活设施相对完善,提 高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旅游舒适度);利于保护古镇传统建筑风貌和生态环境;古镇人口流失, 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镇多位于岛屿内部,多沿河流分布;新镇位于岛屿沿海地
区。
(2)根据材料信息“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 石材和木材 ”可知,古镇传统建筑多坐北朝南,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坐北朝 南利于采光;古镇传统建筑多依山而建,可以很好的利用山地地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筑 物排列紧密,可以节省建筑空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镇传统建筑屋顶坡面较大,当地降水 较多,利于排水;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当地为山区,便于就地取材。
(3)有利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岛屿古镇与新镇并存,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 吸引更多的游客;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镇多为现代建筑,生活设施完善,能够提高旅游体验 和舒适度,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新镇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完善,能够提高旅游资源环境质量, 提高游览价值;古镇为传统建筑,能够提供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不利影响:古镇配套设施和生活设施不完善,人口大量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旅游经 营活动的开展;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16 .答案:选择世界文化遗产地:京杭大运河。
文化旅游产品名称:大运河沉浸式实景演出——“梦回运河 ”。
产品概述:游客乘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乌篷船,驶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船夫身着古装,船 上其他工作人员模拟历史上商人在轮船上的交谈和娱乐;两岸通过灯光,利用物联网等手段营 造历史环境再现历史时期商贾繁忙的场景;游客可以自己选择下船地点,自由与两岸任意扮演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5页 共 7页
商贾的工作人员交谈,购买文创纪念等产品;两岸餐馆经营特色美食,游客身临其境以提前领 取的古代货币开展交易;沿线随机安排展现历史生活场景的演出片段,游客可随意与演员交流。 解析:大运河沉浸式实景演出文化旅游产品方案:①产品名称:大运河沉浸式实景演出——“梦 回运河 ”。
②产品概述:“梦回运河 ”是一款结合历史与现代技术,为游客提供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 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本产品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核心,通过沉浸式实景演出、历史场景 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带领游客穿越时空,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
③产品特色:沉浸式体验:游客乘坐仿古乌篷船,沿途通过灯光,音效、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 再现运河历史上的繁荣景象,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运河之上。互动性演出:船上工作人 员身着古装,模拟历史上商人的交谈和娱乐场景。游客可以与他们自由交流,了解运河文化及 历史背景;同时,两岸还会安排随机表演,如古代市集,民间艺术表演等,让游客深入体验运 河文化。自主选择下船点:游客可根据兴趣选择下船点,自由探索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在两 岸,游客可以与扮演商贾的工作人员交谈,了解运河的商业历史,并购买文创纪念品。特色美 食体验:两岸餐馆将提供具有运河特色的美食,游客可使用提前领取的“古代货币 ”进行交易, 体验古代商贾的饮食文化。现代科技助力:运用物联网、5G 高清传输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 游客动态,确保游览过程的安全与顺畅;同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游览 体验。
④产品流程:游客在指定地点集合,领取“古代货币 ”及游览指南;乘坐仿古乌篷船,开始“梦 回运河 ”之旅;沿途欣赏运河风光,观看沉浸式实景演出;自主选择下船点,与两岸工作人员 互动,了解运河文化;在餐馆品尝特色美食,使用“古代货币 ”进行交易;游览结束后,返回 集合点,结束愉快的运河之旅。
⑤产品意义:“梦回运河 ”文化旅游产品旨在通过沉浸式实景演出和互动体验的方式,让游客 深入了解运河文化,感受运河历史的魅力;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游客提供个性 化、便捷的游览体验。本产品的推出将有助于推动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 的繁荣。
17.答案:窑洞的数量、规模、集聚程度;窑洞及红牛的权属与红牛喂养方式;当地可生产的 与窑洞及红牛相关的特色产品(牛肉制品、纪念品等);村民的人员构成、从业状况、开发旅 游的意愿;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与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接待能力;当地的交通通达度;当地政 府扶持乡村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6页 共 7页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开发设计。振兴乡村的旅游开发注重融入浓郁的地域文化元素,设计特色 鲜明的旅游主题,巧妙地将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吸引外地游客,提高当地知名度。因 此,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可以从窑洞及红牛情况、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情况、政府政策等 方面进行分析。
地理 ·参考答案 第 7页 共 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