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祥云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大理祥云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

资源简介

祥云县第一中学 2025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见面考
生物学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B B A B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B D B D C
【解析】
1.多糖、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为 C、H、O,故生物大分子中均含有的元素是 C、H、O,
B 错误。
2.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应采用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起始离心速率低,让大的颗粒沉
降在管底,小的颗粒仍悬浮在上清液,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率继续分离,A 错误。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离心技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
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B 错误。应先去除番茄细胞和马铃薯细胞的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
再使用诱导融合技术(如离心法),D 错误。
3.O2在线粒体内膜与[H]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A 错误。由图可知,O2浓度为 20%~30%
范围内,温度会影响 CO2 的相对生成量,C 错误。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不会破坏酶的空间
结构,D 错误。
4.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③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能发生基因重
组,A 错误。图中①和②有 2 个染色体组,只有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才有 4 个染色体组,
图中的④⑤不一定有 4 个染色体组,C 错误。细胞⑥和细胞⑦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
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则细胞⑥和细胞⑦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但遗传物
质的基本单位相同,都是脱氧核苷酸,D 错误。
5.图中 DNA 只有一个复制起点,不能说明该 DNA 分子复制方式为多起点双向复制,A 错误。
6.由突变体 M 的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为单倍体植株,A 错误。F 个体为三倍体,培育原理是
染色体变异,每个染色体组含 42/3=14 条染色体,C 错误。M(四倍体)与野生型(二倍
体)杂交,得到的无子罗汉果 F 为三倍体,三倍体不育,故野生型罗汉果和 M 存在生殖隔
离,不属于同一物种,D 错误。
高三生物学 XY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QQABRQIQggCAApAAAQhCUwGaCkKQkBCAAYgOhFAIMAABCBFABAA=}#}
7.“拟势”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A 错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
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C 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研究不同生物适应性
特征,应以种群为单位,不能以个体为单位,D 错误。
8.若以该高秆抗病植株作母本进行测交,即 DdTt×ddtt,若存在抗病个体纯合致死或 t 基因的
卵细胞一半会死亡或没有死亡,则后代高秆抗病∶高秆不抗病∶矮秆抗病∶矮秆不抗病
=1∶1∶1∶1 或 2∶1∶2∶1 或 1∶1∶1∶1,D 错误。
9.雌激素和雄激素都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属于负反馈调节,但两者的关系比较复杂,
C 错误。
10.细胞 b 能与胰岛 B 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产生自身抗原,属于细胞毒性 T 细胞,但能
进行分裂,B 错误。
11.根据题意,假说一是由于单侧光导致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了从向光侧到背光侧的运输,
总量未变,因此图中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关系为 A+B=C+D,暗处生长素均匀分布,A=B,
单侧光刺激导致 C<D,即 C<A=B<D,因此胚芽鞘切段 a、b、c、d 的长度大小关系为
c<a=b<d;假说二是由于单侧光使胚芽鞘向光侧(C)的生长素分解,但背光侧(D)不
受影响,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关系为 C<A=B=D,因此胚芽鞘切段 a、b、c、d 长度大小
关系为 c<a=b=d,C 正确,A、B、D 错误。
12.“采伐后的空地”代表一定的空间和资源,而非理想条件。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
种群数量会在达到一定阶段时停止增长,一般以在一定数量(K 值)附近波动的形式保持
数量上的相对稳定,增长曲线为“S”形而非“J”形,A 错误。题干中“彻底清除地表植
物”含义为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及繁殖体仍存在,此地段属于次生裸
地,以此为起始条件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 错误。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量取决于两个
方面: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以及能量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
般在 10%~20%之间)。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通过生产者输入到生态
系统中的总能量更多,所以其营养级并不一定会增多,D 错误。
13.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
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 错误。可利用性外激素诱捕成虫,进行生物防治,B 错误。
化学信息可在同种生物间传递,也可在不同种生物间传递,例如花散发芳香的气味吸引
昆虫传粉,C 错误。
14.万年野生稻可与现代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故
对野生稻的保护有利于提高遗传多样性,A 错误。基因甲基化不影响基因的碱基序列,只
是影响了基因的表达,不属于基因突变,C 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
护,D 错误。
高三生物学 XY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4 页)
{#{QQABRQIQggCAApAAAQhCUwGaCkKQkBCAAYgOhFAIMAABCBFABAA=}#}
15.若稀释倍数都为 10,则 x 应为 18,A 错误。接种时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但不能将培
养皿盖完全打开,B 错误。将涂布器放在火焰上燃烧,待冷却后再进行涂布,C 错误。
16.用于治疗癌症的“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其借
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C 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52 分)
17.(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10 分)
(1)NADPH C3 的还原
(2 14 14 14)暗反应 (CH2O) CO2→ C3 →( CH2O)(2 分)
(3)二氧化硅(或 SiO2)
(4)减少
(5)适当通风,增加大棚内的空气流通(合理即可,2 分)
18.(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12 分)
(1)遵循
(2)绿 Z
3 a A A a( )BBZ W BbZ W BbZ Z
(4)3/8(2 分)
(5)①bbZaZa ②让这只白色雄鸟与甲杂交产生后代若干,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2 分)
子代毛色全为黄色
【解析】(2)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位于 Z 染色体上,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
上);再结合图Ⅱ纯合黄色雌性鹦鹉甲和纯合蓝色雄性乙杂交,后代都是绿色,可判断基
A/a Z a a a因 位于 染色体上。分析图Ⅰ可知,白色的基因型为 bbZ Z 、bbZ W;蓝色的基因型
bbZA为 Z A、bbZ W;黄色的基因型为 B_ZaZa B_ZaW B_ZAZ A、 ;绿色的基因型为 、B_Z W,
故当体细胞中同时具有 A、B 基因,则鹦鹉体色为绿色。
5 a a a( )若乙猜想正确,则雄性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bbZ Z ,让这只白色雄鹦鹉与甲(BBZ W)
a a
杂交产生后代若干,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如果实验结果为子代全为黄色鹦鹉(BbZ Z 、
BbZaW),则乙猜想正确。
19.(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9 分)
(1)自主神经 更精准
(2)不属于 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刺激 A 处引起心率降低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
射弧(2 分)
(3)心脏 X 跳动减慢(2 分) 从心脏 X 的营养液中取出的适量液体(2 分)
高三生物学 XY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QQABRQIQggCAApAAAQhCUwGaCkKQkBCAAYgOhFAIMAABCBFABAA=}#}
【解析】(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故当在 A 处刺激副交感神经,蛙心
率明显降低,这一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活动。
(3)因为 X 有副交感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可使心跳减慢,因此刺激副交感神经,X 心
脏的跳动将减慢。因为 X 心脏有副交感神经,而 B 没有副交感神经支配,且当神经系统
控制心脏活动时,副交感神经会分泌某物质,因此从 X 心脏的营养液中取适量液体(含
有化学信号)注入 Y 心脏的营养液,可观察到 Y 心脏的跳动减慢。
20.(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10 分)
(1)四、五、六 捕食和种间竞争
(2)偏高
(3)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2 分) 鼠遗体残骸中的能量
(4)鹰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具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害物
质的积累量越多,鹰处于最高的营养级(2 分) 全球性
21.(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11 分)
(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SmaⅠ和 PstⅠ 可以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与错
误连接(2 分)
(2)启动子 氨苄青霉素
(3)A、T、C、G Ti 质粒上的 T DNA 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
色体 DNA 上
(4)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脱分化和再分化
(5)PCR
【解析】(1)根据题图可知,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由于限制酶 AluⅠ会破坏
目的基因的结构,因此该过程应用限制酶 SmaⅠ和 PstⅠ切割目的基因片段和质粒;与单
酶切相比,双酶切的优点是可以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与错误连接。
(2)A 为重组质粒,其上的启动子是 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启动基因的转录。
由于过程①用的限制酶为 SmaⅠ和 PstⅠ,而 SmaⅠ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的结构,因此
培养基中应加入氨苄青霉素。
高三生物学 XY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4 页)
{#{QQABRQIQggCAApAAAQhCUwGaCkKQkBCAAYgOhFAIMAABCBFABAA=}#}祥云县第一中学 2025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见面考
生物学
本试卷分第 I 卷 ( 选择题) 和第 II 卷 ( 非选择题) 两部分 。 第 I 卷第 1 页至第 5 页 , 第 II卷第 6 页至第 8 页 。考试结束后 , 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 100 分 , 考试用时 75 分钟。
第 I 卷 (选择题 , 共 48 分)
注意事项 :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6 小题 , 每小题3 分 ,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 , 错误的是
A. 内质网 、叶绿体 、细胞核中均含有生物大分子
B. 生物大分子中均含有 C、H、O、N元素
C. 转录 、翻译 、光合作用都可以产生生物大分子
D. 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水
2. 离心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分离和提取技术 ,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离心力将 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 , 从而实现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科学家采用逐渐降低离心速率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B.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离心技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
C.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使含不同 N元素的 DNA分布在试管的不同 位置
D. 科学家可以用离心法直接将番茄细胞和马铃薯细胞融合得到杂种细胞
3. 采收后的苹果仍在进行细胞呼吸 。为探究温度 、O2 浓度对采收后苹果贮存的影响 , 实验结果如图 1 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 1
A. O2 在线粒体基质与[H]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B. 据图分析 , 在 3℃、5%O2 浓度条件下贮存苹果效果最佳
C. O2 浓度为 20%~30%范围内 , 温度对 CO2 的生成量无影响
D. 低温储存苹果时 , 因低温破坏呼吸酶的空间结构 , 从而减少了有机物消耗
4. 假设某一哺乳动物体细胞 (2N=4) 的部分生命历程如图2 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 2
A. 图中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细胞②和③
B. 由图②可知该动物一定为雄性
C. 图中①和②有 2 个染色体组 , ③④⑤一定有 4 个染色体组
D. 细胞⑥和细胞⑦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 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不同
5. 如图 3 为某原核细胞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模式图 , 图中“ → ” 表示复制方向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图 3
A. 由图可知 , 该 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多起点双向复制
B. 除图示酶外 , DNA分子复制还需 DNA聚合酶等
C. DNA分子复制时 , 子链的延伸方向是相同的
D. 解旋经过含 G—C碱基对较多的区域时 , 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多
6. 广西盛产的罗汉果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 野生型罗汉果 (2n=28) 的甜苷含量较低。 某研究小组获得了一株富含甜苷的突变体 M, 其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如图 4 。将突变体 M与野生型杂交 , 得到了罗汉果 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 4
A. 由突变体 M 的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二倍体
B. 突变体 M可通过秋水仙素处理野生型幼苗获得
C. 罗汉果 F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 每个染色体组含 3 条染色体
D. 野生型罗汉果和突变体 M能杂交 , 属于同一物种
7. “ 拟势 ”是某些动物受惊扰或袭击时 , 显示异常的姿态或色泽 , 威吓其他动物的一种 现象 , 它是动物所具有的一种较为主动的防御行为 。如玉米大蚕蛾遇到天敌时会展开前翅 , 露出后翅一对猫头鹰眼形的花纹以警示天敌 。而某些蜘蛛 、 甲虫等昆虫在受到惊吓或袭击时 , 会静伏不动或跌落地面呈现“ 死亡 ”状态 , 借以躲避天敌 , 这种现象称为“ 拟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拟势 ”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B. 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多变性之间的矛盾
C. 具有“ 拟势 ” 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产生后代 , 说明定向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 条件
D. 研究不同生物适应性特征 , 应以个体为单位
8. 已知小麦的高秆 (D) 对矮秆 (d) 为显性 , 抗病 (T) 对不抗病 (t) 为显性 , 现以 一株高秆抗病水稻植株作为父本与未知性状的母本进行杂交 , 所得 F1 植株中高秆抗病 : 高秆不抗病 : 矮秆抗病 : 矮秆不抗病=2 : 1 : 2 : 1 。下列对母本性状及出现上述 比例的推测 , 不合理的是
A. 母本为矮秆抗病 , 抗病基因显性纯合 (T) 的受精卵可能不能发育
B. 母本为矮秆不抗病 , 亲本产生的含 t基因的精子中可能有一半死亡
C. 母本为矮秆不抗病 , F1 中不抗病植株的存活率可能为抗病植株的一半
D. 若以该高秆抗病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 , 子代出现的性状及比例不变
9. 机体内各种激素彼此关联 , 相互影响 , 共同调节同一生理活动 。下列对激素间相互关 系的叙述 , 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 , 二者为协同关系
B.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 , 肾上腺素可升高血糖 , 二者为相抗衡关系
C. 雌激素和雄激素都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 二者为协同关系
D.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动物的生长 , 二者为协同关系
10. 某种类型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 、免疫与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的 , 以胰岛 B细胞被破 坏为主要特征的免疫失调性疾病 , 其发病机理如图 5 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 5
A. 图中干扰素 、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 均属于细胞因子
B. 图中细胞 b 是细胞毒性 T细胞 , 不能进行细胞分裂
C. 由图可知 , 这种糖尿病是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所致
D. 干扰素可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 , 其作用结果也不同
11. 对于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 有人提出了两种假说 , 假说一 : 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 的生长素发生了从向光侧到背光侧的运输 ; 假说二: 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的 生长素分解 。研究人员进行了如图6 所示的实验 ( A、B、C、D表示琼脂块) , 一段 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 a 、b 、C、d 的长度 。下列实验结果支持假说二的是
图 6
A. a=b12. 某经营性森林有 27 种植物 , 林场对其林木采伐后彻底清除地表植物 。 自然恢复若干年后 , 该地段上形成了有 36 种植物的森林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采伐后的空地资源丰富 , 植物种群呈“ J”形增长
B. 该林场恢复过程中植物存在分层现象 ,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 结构
C. 采伐后的空地上出现新群落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 该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 , 植物种类的增加必定会使营养级增多
13. 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 , 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 。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 和氧气 , 蟹能摄食害虫 、虫卵和杂草 , 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 , 在其害虫防治中 , 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和性外激素诱捕杀虫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 可利用性外激素诱捕成虫 , 进行化学防治
C. 化学信息只可在同种生物间传递
D. 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14. 科技工作者发现了一种万年野生稻 , 被视为现代栽培水稻的祖先 。它们抗病 、抗虫 害能力强 , 一穗可达千粒果实 , 而且可与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 进一步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野生稻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
B. 野生稻进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 ,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 若野生稻和栽培稻共有的某基因甲基化水平不同 , 则该差异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D. 建立野生稻精子库 、基因库对其基因进行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野生稻的方式
15. 聚苯乙烯是制造碗装泡面盒 、发泡快餐盒的材料 。某兴趣小组试图从土壤中分离能 分解聚苯乙烯的细菌 , 相关流程如图7 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 7
A. 若稀释倍数都为 10 , 则 x应为 8
B. 接种时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 可将培养皿盖完全打开
C. 将涂布器放在火焰上燃烧后立即进行涂布
D. 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 , 求菌落数的平均值
16. 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 , 错误的是
A.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 , 细胞一直处于不断增殖状态 , 容易受到培养条件中诱变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突变
B. 用某种特定抗原反复注射小鼠的目的是产生足够多的已免疫的 B淋巴细胞
C. 用于治疗癌症的“ 生物导弹 ”是以单克隆抗体作抗癌药物定向杀死癌细胞的
D. 用聚乙二醇处理大量混合在一起的两个物种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 , 所获得的融合细胞不都含有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
第II卷 (非选择题 , 共 52 分)
注意事项 :
第II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二 、简答题 (本大题共 5 小题 , 共 52 分)
17. (10 分)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 、养蚕和织丝最早的国家 , 蚕桑文化是古丝绸之路文化 的源泉和根基 。图 8 是桑叶光合作用过程的示意图 , 其中 I 、 "表示光合作用过程的两个阶段 , ①~④表示物质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 中填序号 , 上填文字)
图 8
(1) 图中I阶段, H2O被分解为H+和氧气, H+与 NADP+结合, 形成[②] ,为II阶段 提供能量和还原剂。
(2) 图中II阶段称为 阶段, 科学家用14 C标记CO2 , 发现14 CO2 经由14 C3 最终转移到 [④] , 探明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路径是

(3)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 为了使研磨充分, 可向研钵中放入适量的 。
(4)将适宜光照下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进行减弱光照强度处理, 单位时间内 , 其氧气的生成量将 (填“ 增加 ”“减少 ” 或“ 不变 ” ) 。
(5) 做大蚕桑产业 , 振兴乡村经济 。桑叶除了养蚕外 , 还可以加工成桑叶茶 、提炼 中成药和直接食用等 。利用大棚培育桑树苗可以推进桑树的规模化种植 。提高大棚 内 CO2 浓度可促进桑树苗的光合作用 , 请提出一种提高大棚内 CO2 浓度的措施:
(写出一种) 。
18. (12 分) 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 , 某种鹦鹉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 A、a和 B、b 控制 (其中一对位于 Z染色体上 , 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 。该鸟的毛色决定机制如图 9 I , 某实验小组进行的鹦鹉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如图II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9
(1) 控制该鸟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 A、a 和 B、b ( 填“ 遵循 ” 或“ 不遵 循 ” )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 由图分析 , 当体细胞中同时具有 A、B基因 , 则该鸟体色为 色 , 据此 推测基因 A/a位于 染色体上。
(3) 亲本甲的基因型为 , F1 雌、雄鸟的基因型分别为 、 。
(4) F2 中绿色雄性鸟的比例为 。
(5) 在统计时发现 F2 雄性鸟中出现了一只白色个体 。关于这只白色雄鸟的成因 , 小组成员意见不一 : 甲认为这仅仅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 乙认为一定是控制毛色的基因发生了改变。
①若这只白色个体的出现是因为控制毛色的基因发生了改变, 则该个体基因型为 。
②请利用图II中的亲本或 F1 现有的个体 , 设计实验帮助他们解决困惑 , 则实验思路 是 。若 , 则乙的观点正确。
19. (9 分) 为探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对心率的影响 , 研究人员用蛙制备了如图10 所示的活性标本进行实验 。 回答下列问题:
图 10
(1)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共同组成 系统 , 两者往往作用于同一器官,且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
的反应, 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 在 A处刺激副交感神经 , 蛙心率明显降低 , 这一过程 (填“ 属于 ” 或 “不属于 ” ) 反射活动 , 原因是 。
(3) 现欲验证副交感神经通过分泌某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 , 使蛙心率明显下降 。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 , 请完善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两个蛙的心脏 X ( 有副交感神经支配) 和 Y ( 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营养液。
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取蛙的心脏 X和 Y分别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 。刺激心脏 X的副交感神经 , ; 将 注入心脏 Y的营养液中 , 心脏 Y跳动也减慢。
20. (10 分) 图 11 甲是某草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 , 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 (图中 A、B、C代表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 11
(1) 该草地生态系统中 , 鹰处于第 营养级 , 食虫昆虫和食虫鸟的关系是 。
(2) 为了解该草地中青蛙对昆虫的作用 , 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青蛙的种群密度 , 若调查期间有部分青蛙的标记物脱落 , 则调查结果 ( 填 “ 偏高 ” 或 “ 偏低 ” ) 。
(3) 图乙中 B表示 。 鼠的粪便和遗体 残骸中的能量均流向分解者 , 其中属于鼠的同化量的是 。
(4) 若该草地被铅污染 , 则 ( 填图甲中生物名称) 体内铅含量最高 ( 单 位: ng·g-1 ) , 原因是 。 由于像铅这样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 、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 , 因 此 , 这种现象具有 。
21. ( 11 分) 图 12 是培养抗冻转基因番茄的流程图 , 不同限制酶在目的基因片段和质粒上的切割位点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 12
(1) ①过程表示 , 该过程需要用限制酶 ( 填图中名称) 切割目的基因片段和质粒 ; 与单酶切相比 , 双酶切的优点是 。
(2) A中的 有启动基因转录的作用 。③过程筛选导入 A的农杆菌时 , 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 。
(3) 质粒中含有的碱基有 , 选用 Ti质粒作为载体的原因是

(4) ④过程的原理是 , 根细胞通过 过程形成番茄植株。
(5) 检测番茄植株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要运用 技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