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教材分析】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是必修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一课。
本节内容是世界史部分的开篇,简述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为后文讲述古代世界的大帝 国、中古时期的世界等内容奠定相关史实基础。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总体讲述文明 的产生的条件与标志,二是讲述了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腊文 明等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教材对古代文明叙述的面比较多,但是对于各个文明的具体叙述又 比较浅,都是点到为止,而且还有像古代印度文明等比较新且比较难处理的知识点。因此在教 学设计中有必要结合课标和学情进行适当取舍。
【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 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各自产生的时间 与空间,并能够列举各主要文明发源地的文明成就。
(2)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感受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深刻影响。
(3)能够通过不同文明区域的对比分析,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能够并分析、 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4)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感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创造文明的伟大,树 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文明多样性,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伟大。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时空观念】将各个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去认知,能够运用各种时间 术语描述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 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 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分析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
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家国情怀】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 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史料分析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视频《世界历史 ·文明的起源》,利用视频引出“文明”的相关概念。
师:历史学领域的文明内涵,是一个综合指标,泛指原始社会之后的漫长历史阶段。文明 与原始相对应,意味着文明社会较原始社会有巨大的社会进步。文明的出现也有很多的表现, 如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城市中心等等。
设计意图:视频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过渡:本学期我们要重点来学习和探讨世界史,首先了解一下相关的分期。
世界史分期
上古史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古史 封建社会
近代史
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史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社会
约公元前 3500年
西罗马
灭亡
(476年)
开辟新航路 (1500年)
十月革命 (1917年)
时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树立学生对于课本的整体框架。
单元线索分析: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属于世界上古史内容,设置两课,第1 课和第2课在时间和内容上前后相继。第1课叙述到公元前1千纪中后期,第2课的时间范围 是公元前1千纪中后期到公元5世纪左右,共同说明上古时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第1 课侧重说明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不同特点,第2课侧重说明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在注重纵向发展的同时,也强调横向联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单元意识,打通课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新课讲授
1.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展示图片和材料:
我们今天所吃的食物,几乎全是选择性栽培的结果……农民创造出经过驯化而更符合人类 需要的新突变体。我们所认识的玉米、乳牛和鸡,并不出现在大自然中,若无人类介入,它们 现在根本不会存在……它(农牧)上我们所知道的文明的根基。
——(美)汤姆 · 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
北
冰
洋
物:
水稻、粟(小米)、
鸡、水牛
亚马孙河流域
物
:
甘薯
中
美
洲
农
作
物
玉
米
豆类、胡椒、南
瓜、番茄
平
洋
薯.
印
度
洋
东非
农作物:甜高粱
家畜
牛、绵
羊
农作物、家畜传播大致方向
洲
界
南美安第斯山脉
农作物_马铃薯.
玉米、
豆
家畜:
羊驼等
南
极
洲
西非
作物:
秋
葵,
黑
豆
豆
类
芋
柚
子
作物
小麦、大
东南亚
作物:
洋
猪
柑
橘
羊.
花生
)
▲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
问题设计:仔细阅读教材第2页及“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理清人类文明出 现的前提,以及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画出简单的过程图,并说明原因。
师: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 通过这样方式获取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当时的人类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之后,人类 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习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 识的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人类掌握了农耕和畜牧,人了可以获取 更多的食物。由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就是人类人实际进行 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放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人类获取食物 的能力。
师: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
与原始社会不同,这时候的人类没有办法一口气消耗掉所有的事物和产品,因此就出现了剩余 产品。面对这些剩余产品,人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剩余产品改该由谁来管理 ”。起初, 这些剩余产品是由部落首领管理,但是后来部落首领就利用特权将剩余产品变成自己私有。因 此,私有制就出现了。在私有制的基础上,部落里的人开始分化穷人和富人。之后富人就成为 统治者,穷人变成被统治者。于是阶级出现。被统治者不甘于被统治,于是出现了反抗。统治 者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就发明出政府军队文字这些便于自己统治的措施。
师:这是人类掌握了农耕畜牧后的一个变化。另一个变化就是人类开始定居,出现定居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定居点逐渐演变成早期城市。我们现在结合第一个变化。在一个较大 的城市中出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系列措施。因此,这个城 市我们就可以将其成为国家。此时,文明便诞生了。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回顾刚才所讲的内容。出现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在哪 生:农耕畜牧的出现。
师:没错,因为农耕畜牧的出现,所以引起了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出现了文明。因此教 材上本课的第一句话就是“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文明的基本标志是什 么
生:阶级、国家和文字。
师: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学生展示并讲解,PPT进行对比演示。
(
资源、剩余产品掠夺
战
争
奴
隶
采集
生产
力农耕
手工业
渔猎
玄
h
社会分
人
口
k
播种收获
定居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唯物史观解释文明的产生,
提升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利用流程图,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认识到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的结
果。
剩余
私有
记事
管理
贸易交换
城市
文字
国
家
阶
级
兼并
矛盾
)
2.感受: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展示图片:
(
二
、感受: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希腊文明
约
BC2
千
纪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
BC3500
年左右
印
古埃及文明
约
BC3500
年左右
古印度文明
约
BC3
千纪
元前1千年代至公元5世纪文明区
洲界
公元前2千年代文明区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中国文明
约
BC2070
年
)
过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在图中分别找到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 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的地理位置。
问题设计:从地图分布可以看出古代文明分布有何特点
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受到大河和海洋的影响;相对独立(并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问题设计: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古代文明的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 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产生的时空条件和特点,主要成就等。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增强课堂活力。 过渡:小组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代表1: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与文明成就。
①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水源充足。
②政治制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完成统一,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最完备的成文法。法律条文结构合理, 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法典共有正文282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和审判 制度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 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③文明成就
文字成就:发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文学成就:拥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数学成就:发明了60进位制。
二、感受: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
(
古巴比伦的播种机
) (
金制山羊法器
象征风调雨顺
) (
青铜煎锅
) (
尼微
加喜特
埃
什
努那
安德
巴
比伦
你页尔人
阿摩利人
亚
草
原
河
)
两 河 流 域 地 形 分 布 图
(
1.
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
苏美尔时期的金制头盔
约前5000年
带
有游戏性质的赌
具
乌尔王陵出土,藏于大英博物馆
前2100年雕像
苏美尔人装饰风格
苏美尔人的滚筒印章
乌尔王军旗
)
师:教师点评并展示图片,对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及时点评反馈,引导学生学习,图片展示有利于创设情境,拉近古代文明与学 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
播放视频《汉谟拉比法典》
问题设计:请你根据所提供的法典条文,概括出《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特点。
第 6 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参考答案:实行严格的、保护商业界财产的规定。
第23条 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 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参考答案:颁行许多类似“福利国家”政策的规定。
第196/197条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 折其手足。
参考答案:实行同态复仇法,保留了野蛮习性。
第203/205条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 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参考答案:明显的阶级歧视。
结语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 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 到水。
参考答案:神权主义色彩浓厚。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习,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
1.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
吉尔伽美什史诗
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记录了大洪水
楔形文字铭文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5000多年前的拳击比赛
)
师:多角度展示古巴比伦地区的文明形态。
问题设计:如何理解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古埃及文明有哪些 重要表现
学生代表2:
①地理环境:埃及气候干旱,但是每年7月至11月尼罗河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 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 壤。因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②政治制度:古埃及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王权至上,埃及社会被 分为森严的等级。法老之下,中央有类似宰相的官员,地方有各州州长。埃及容易形成封建专 制制度的原因是:埃及有着相对封闭统一的地理环境,而且征服各部落而统一的国家容易形成 专制。此外,有外族入侵,要求王权强大。埃及的统治者也在不断地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再 加上土地与水源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国王控制着这些资源并对它们进行再分配,专制统 治也以此为重要的支柱与基础。
③文明成就
建筑成就:金子塔。
文字成就:象形文字。
天文学成就:制定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 数学成就:会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过渡:教师点评反馈后,播放视频《埃及历史六分钟》,展示埃及历史分期,借助多媒体 条件辅助教学。
(
古埃及历史分期
中王国
时期
2700
21602040
178
6
形成专制主义王国
重新统
一,专制
主义加
强
1550
1069
形成强大的专
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大帝国
656
332
30
0
帝国分裂
异族统治
托勒密
埃及
新王国时期
古王国时期
城
市
国
家
文
明
后期
埃及
早王朝时期
第
三
中
间
期
第
一
中
间
期
第
二
中
间
期
罗马埃及
3100
)
(
埃 及
法
老
图
特
卡
蒙
面
具
)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壁画中的象形文字
(
2.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新王国时期
棋盒和棋子
古埃及数字
十九王朝
眼线膏瓶和眼线笔
古埃及人的枕头
约前1500年
蜥蝎形项链
侏儒丈夫和妻子
亚历山大图书馆演讲厅旧址
前2世纪
纸草纸卷
古埃及亚麻布衣服
)
设计意图:多角度展示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理解。
(
3.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原
人
首陀罗
印度地形图
)
过渡: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整个南亚次大陆。它包括现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河流域后,最初居住在旁遮普地区多雨地带放牧,因处于青铜时代所以扩张缓慢,约公元前8 00年,铁器时代到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恒河流域得到开发,恒河流域季风气候对栽稻很 理想,主要活动由畜牧改为农业。人口密度中心从西北部转向东部,东部成为最初强大王国的 所在地。
问题设计:印度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为何会形成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对硬度国家产生什 么影响
学生代表3: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 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 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 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 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 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 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
掌握祭祀大权,
从事宗教事务
国王、武士、官
吏、从事国家军
事、行政事务
从事农业、畜
牧业、手工业、
商业
从事被认为
低贱的职业
吠
舍
原
人
刹帝利
婆罗门
首陀罗
)
过渡:在婆罗门教神话中:诸神分割了原人普鲁沙的身体,用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出了 四个不同的种姓。他的口变为婆罗门(僧侣贵族),双臂变为刹帝利(王族官吏),双腿变为 吠 舍 (一般公社成员),两脚则变为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婆罗门这样宣传的用意何 在
学生代表4:婆罗门这样宣传意在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把种姓的差别归结为神的意志,从
而使人们安分守己,忍受一切苦难。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更 是贵族统治的重要工具。种姓制度本身是一种等级制度。
(1)种姓流行使印度民族概念淡化了。在印度的历史上,为什么国家难于统一、外族十 分易于入侵 可能种姓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
(2)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具有超稳定性,因为职业是固定的,等级是固定的,统治与被 统治关系是固定的,经济关系也是固定的。印度有阶级压迫,但少有阶级的暴力反抗。
师:在雅利安人征服和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严格等级制度。种姓梵文一瓦尔那,意即“肤 色”,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与黑皮肤土著居民在肤色上差别,称土著居民为达塞人,即奴 隶。由于雅利安人具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 起四大世袭种姓制度。
【史料研习】
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 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 一切。
——《摩奴法典》
于一切众生身平等心,于一切众生业报平等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 “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废除“不可接触制”。
——印度宪法第15、17条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全面辩证的认识种姓制度,
以及佛教诞生的社会根源。
3.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本
NMY
1
/YY
约前3千年早期铭文
独角兽印章
婆罗门教
健陀罗艺术雕像
约前4千年胸针
史诗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印度河陶器及纹饰
释迦摩尼像
)
设计意图:多方面展示古印度文明的成就。
问题探究:结合地图和教材内容,思考为何说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
“文明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 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黑格尔《历史哲学》
生:山地多,平原少,海岸线漫长,岛屿多,地中海气候,利于葡萄和橄榄等经济作物生 长。
师:同学们思考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利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形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利于形成平等意识和冒险精神,推 动了古希腊殖民扩张,有利于民主制发展。
师:没错。我们可以看出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文明的 发展是受地理和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材料展示: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
希腊
三
贤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真理高于一切
创立了逻辑学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
科
义、理性
苏格拉底
“认识人自己”
“知识即美德”
要求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柏拉图
客观唯心主义
“理想国”
追求智慧、正
)
师:从其影响来看,(1)进步性: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
辉煌成就;文学成就,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历史成就,希罗多德是西方“历 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哲学成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2)局限性
①实质是奴隶制民主,维护奴隶制的统治。
②雅典民主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对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民主遥不可及。
③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社会腐败和动乱的根源。(苏格拉底之死)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教材,提升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能力。利用 材料和地形图,便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同时打破学科界限,便于学生培养 综合能力
问题设计:请以古希腊文明为例,概括影响文明多元的因素有哪些
三、探究——文明多元的原因 请以古希腊文明为例,概括影响文明多元的因素有哪些 地理环境多山、多岛,环海,欧亚 非要冲地带吸收欧亚非文明国家制度城邦、小国寡民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经济类型工商业经济平等观念民族性格冒险探索的性格人文精神
辉煌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早期文明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理环境 的影响非常重大。
三、课堂小结
课堂 小结
地理环境 产生发展 成就
政治 文化
两河流 域的文 明 幼发拉底河底格 里斯河提供充足 的水源 前3500年左右: 约前2900年: 前18世纪: ①君主专制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①楔形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 ③洪水方舟传说 ④60进位制
古埃及 文明 尼罗河的定期泛 滥,利于农业生 产的发展 前3500年左右: 前3100年左右: ①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 ②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 系统。 ①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象形文字 ③制定太阳历 ④金字塔 ⑤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⑥莎(suō)草纸
古印度 文明 印度河平原; 恒河雨水丰沛, 植被茂盛 前3千纪: 前6世纪: 种姓制度 ①佛教 ②《摩诃》《罗摩》; ③1到9,0,按位计值。
古希腊 文明 巴尔干半岛和 爱琴海部分岛 屿多山少平原 前2千纪: 前8—-前60: 斯巴达:寡头政治; 雅典:直接民主政治 哲学:苏、柏、亚 文学:神话、戏剧 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教师总结:
特征: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多元特征
认识:文明是平等的、多样的,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课堂升华:
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
——(美)威尔 · 杜兰《世界文明史》 如果在精神意义上给文明一个定义,它也许可以称之为创造一种社会状态的努力……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四、板书设计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
2.基本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二、感受: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 2.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
3.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4.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三、探究:文明多元的原因
地理环境、国家制度、经济类型、民族性格、文化交融……
四 、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