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单元《热传递》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热传递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热传递》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并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热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热传递:热能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转移的过程。 热传导:热通过直接接触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或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热对流: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流体(液体或气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进行热量传递的过程。 热辐射:物体因自身温度而向外发射电磁波(主要是红外线)传递热量的过程。 学习内容 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掌握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热对流现象,理解其特点。 了解热辐射的概念,并能识别生活中的热辐射现象。 学业要求 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热传递的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二单元,共包含四节课:《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每节课都设计了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而,他们对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验探究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此外,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他们喜欢动手实验,乐于探索未知领域,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认识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分析热传递现象。 能够通过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总结热传递的规律。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热传递实验。 能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责任态度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不随意篡改数据。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单元结构化活动 第一课:《热传导》 活动一:感受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如用暖手宝取暖、用电熨斗熨烫衣服等。 活动二: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理解热传导的基本原理。 活动三:分析生活中的热传导事例,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热对流》 活动一:观察热水在冷水中的传递过程,理解热对流现象。 活动二:设计实验探究热对流的特点,如使用锯末观察水的对流现象。 活动三:讨论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暖气片的工作原理。 第三课:《热辐射》 活动一:聚焦烈日下身体的感受,引入热辐射的概念。 活动二: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太阳能灶,体验热辐射的传递过程。 活动三:辨别生活中的热辐射现象,如太阳晒热地面、红外线测温仪等。 第四课:《物体的传热本领》 活动一:比较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 活动二:探究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三:制作保温盒,比较不同保温效果。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操作规范。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结论的合理性。 作业练习: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热传递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练习,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标准 知识掌握:准确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实验能力: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热传递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态度: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第五课时《热传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发现并总结热传导的规律,提升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培养方式: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科学思维能力目标:通过热传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式: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分析热传导的条件和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科学素养目标:提升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方式: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责任态度目标: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方式:强调实验安全规范,组织小组合作实验,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重点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认识热在物体间和物体内部的传递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掌握热传导的基本规律。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准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理解热传导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递特点和异同。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通过一首小诗引入:“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小溪,小溪把温暖传给了鱼儿……”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的现象,并明确本节课的主题——热传导。 通过优美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出热传递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并列举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如烧水、炒菜、暖手宝等。 探究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活动内容:使用铁片、酒精灯、凡士林等材料,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探究活动三: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活动内容:将盛有冷水的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观察并记录水温变化。 探究活动四: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 活动内容:讨论电熨斗熨衣服、炒板栗等生活实例,分析其传热过程。 探究活动五:制作简易走马灯 活动内容:利用纸杯、蜡烛等材料制作走马灯,并观察其转动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了解热传导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观察,直观感受热传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理解热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和方向,进一步巩固热传导的概念。 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并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动手制作,理解热对流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列举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如热敷、冷敷、电烙铁作画等,并讨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生活实例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并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四)知识总结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了热传导的概念、传递方向和条件,了解了热传导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热传导是热从 ( )传到 的过程。答案 温度较高处 温度较低处热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其特点是( )答案 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固体中的热传导通常是通过 ( )实现的。答案:分子间的振动和碰撞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应用有( )、( )等。答案:电熨斗熨衣服 炒菜(二)、判断题及答案1. 热传导只能发生在固体中。(错)2. 热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特有的热传递方式。(对)3. 只要有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导。(对)(三)、选择题及答案1. 下列属于热传导现象的是(C)A. 热水在冷水中扩散 B. 点燃的蜡烛照亮房间 C. 用手握住暖手宝取暖2.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是(B)A. 向四周传递 B. 沿直线从一端向另一端传递 C. 无法确定3. 下列关于热对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A. 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 B. 固体中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对流 C. 热对流不需要介质(四)、简答题及答案1. 简述热传导的基本规律。答:热传导的基本规律是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且这种传递需要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2. 举例说明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答: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烧水时水受热上升形成对流,使水快速升温;空调制冷时,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使室内温度均匀下降。3. 如何理解热传导与热对流的区别?答:热传导是热量在物体内部或物体间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的过程;而热对流则是热量在液体和气体中通过流动传递的过程。热传导不需要介质流动,而热对流需要介质流动才能实现热量的传递。(五)、实验探究题及答案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实验材料:金属片、凡士林、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等。实验步骤:1. 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金属片上。2. 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侧,用酒精灯加热金属片的中心或一侧。3. 观察凡士林融化的方向和速度,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凡士林从加热点开始融化,并逐渐向四周扩散。实验结论: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是从加热点向四周传递,验证了热传导的基本规律。第六课时《热对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科学探究过程。2. 科学思维能力: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对科学现象的解释能力。3. 科学素养:加深学生对热对流概念的理解,理解能量守恒与转化、物质运动与变化等科学原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4. 责任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理解热对流现象,明确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红色热水放入冷水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现象,并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铺垫。(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观察热水在冷水中的运动 活动步骤: 1. 准备一瓶红色热水和一瓶冷水。 2. 将红色热水倒入冷水槽中,观察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现象。 探究活动2: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活动步骤: 1. 准备水槽、烧杯、木屑、酒精灯、火柴等材料。 2. 将木屑放入烧杯中的水中,用酒精灯给烧杯底部加热,观察木屑的运动轨迹。 探究活动3:探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活动步骤: 1. 准备线香、玻璃杯、火柴等材料。 2. 点燃线香,用玻璃杯倒扣住,观察烟的流动轨迹。 探究活动4:制作走马灯 活动步骤: 1. 提供纸杯、蜡烛、棉线等材料,指导学生制作走马灯。 2. 点燃蜡烛,观察走马灯的转动情况,并解释其原理。 探究活动5:讨论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活动步骤: 1. 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与热对流有关,如暖气、烤箱等。 2. 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对流现象,为后续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通过木屑的运动轨迹,推测水的流动方向,理解热对流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通过烟的流动轨迹,理解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与液体中的热对流进行对比。 通过动手制作走马灯,加深学生对热对流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其工程技术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热对流概念的理解,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生活应用 1. 讲解暖气的工作原理,说明热对流在房间取暖中的应用。 2. 介绍电烤箱、水族箱等设备中的热对流现象。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四)知识总结 1. 热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传递方式主要是热对流。 2. 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3.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热对流的特点和原理。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热对流概念的理解。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____。答案:热对流加热后的水会____,遇冷后又会____。答案:上升;下降冬天,暖气片通常安装在房间的____位置。答案:底部热对流时,热总是由____传到____。答案:温度较高处;温度较低处(二)、判断题:1. 热对流只能在液体中发生。( )答案:×2. 加热后的水会一直保持上升状态,不会下降。( )答案:×3. 暖气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热对流现象。( ) 答案:√(三)、选择题:1. 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热对流?( )A. 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B. 热风从房间上部吹向地面 C. 冰块在水中融化答案:C2. 冬天,暖气片安装在房间的哪个位置最有利于热对流?()A. 顶部 B. 中部 C. 底部答案:C3. 下列哪个设备是利用了热对流原理进行加热的?()A. 电热毯 B. 电烤箱 C. 微波炉答案:B(四)、简答题:1. 什么是热对流?答案:热对流是指在液体或气体中,由于温度差异而产生的流动现象,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热量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2. 举例说明生活中热对流的应用。答案:暖气、电烤箱、水族箱等设备都利用了热对流原理进行加热或保持温度均匀。在制作走马灯时,为什么走马灯会转动?答案:走马灯转动是因为其内部的空气受热后上升,形成热对流,从而推动走马灯转动。(五)、实验探究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温度的水对热对流速度的影响。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冷水和温水。2.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木屑,并分别用酒精灯加热。3. 观察并记录两个烧杯中木屑的运动速度。实验结论: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发现温水中的木屑运动速度更快,说明温度较高的水对热对流速度有影响,温度越高,热对流速度越快。第七课时《热辐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2. 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分析复杂现象中的科学原理。3. 科学素养:了解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热传递的多种方式,提升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和解释能力。4. 责任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生活感受和动手实践,了解热辐射的传递形式和影响条件。难点:能够独立分析某个场景中存在的热传递方式,理解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点。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即使我们离太阳很远,也能感受到它的温暖?那么,太阳的热量是如何传递到地球上的呢?”通过这一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导入热辐射的学习。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对热辐射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生活中的热辐射 活动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热辐射,如太阳晒暖大地、火炉旁感到温暖等。 活动二:制作简易太阳能灶 活动内容:分组制作简易太阳能灶,通过实践了解热辐射受哪些条件影响。 活动三:分析常见物品的热传递方式 活动内容:分析电水壶、电暖气等常见物品的热传递方式,讨论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在其中的应用。 活动四:比较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异同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形式呈现。 活动五:设计优化太阳灶 活动内容:基于活动二的经验,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优化方案,以提高太阳灶的加热效率。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热辐射的概念和存在形式。 通过动手制作,加深学生对热辐射传递方式的理解,同时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具体物品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多种方式及其共存性。 通过比较和归纳,加深学生对三种传热方式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设计优化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热辐射的理解,培养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三)生活应用 讨论太阳能热水器、保温瓶银膜等生活中的热辐射应用实例,以及热辐射在高温测量(如光谱仪、红外热像仪)中的应用。 通过生活实例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热辐射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四)知识总结 总结热辐射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点。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热辐射是物体通过______的形式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答案:电磁波2. 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______温度愈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愈大。 答案:热辐射3.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答案: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物体在向外辐射的同时,还______从其他物体辐射来的能量。答案:吸收(二)、判断题1. 热辐射不需要通过物体直接接触就能传递热量。() 答案:√2. 黑体对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比都是1。()答案:√3. 热对流只能在气体和液体中进行,不能在固体中发生。() 答案:×(三)、选择题1.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热辐射?()A. 暖手宝捂手 B. 热水壶烧水 C. 太阳晒暖大地答案:C2. 哪种物体的辐射能力最大?()A. 透明体 B. 镜体 C. 黑体答案:C3. 下列哪种情况说明热辐射受到了阻碍?()A. 阴天晒被子 B. 晴天晒被子 C. 电风扇吹风答案:A(四)、简答题及答案1. 什么是热辐射?请举例说明。答案:热辐射是物体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例如,太阳通过热辐射将热量传递到地球上,使地面变暖。2. 简述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异同点。答案:异同点:热传导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主要在固体中发生;热对流需要气体或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热辐射不需要任何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相同点:都是热量传递的方式,都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3. 你能提出一种利用热辐射改善生活或生产的方法吗?答案:可以利用热辐射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通过收集太阳的热辐射能来加热水,既环保又节能。(五)、实验探究实验探究: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验证热辐射在不同颜色物体上的效果差异。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相同大小和材质的物体(如纸片),一个涂成黑色,一个涂成白色。2. 将两个物体放置在相同距离的太阳光下(或使用其他热源模拟太阳光)。3. 使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物体表面温度,记录数据。4. 分析数据,比较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温度升高的差异。实验结论:黑色物体由于吸收辐射能的能力强,温度升高较快;而白色物体反射辐射能的能力强,温度升高较慢。这说明热辐射在不同颜色物体上的效果存在差异。第八课时《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和表达交流。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基于实验证据进行推理和判断,理解不同材料传热性能的差异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传热的重要性,理解热能在物体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责任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科学伦理和责任意识,学会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实现节能和环保。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难点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以便在实验中获取准确信息,理解实验结果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老师展示一个不锈钢勺子,并讲述自己不小心被勺子烫到的经历。提问:“为什么不锈钢勺子会烫到手?其他材料的勺子也会这样吗?”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是否存在差异。(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对比实验 准备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塑料棒、铜棒、铝棒、钢棒,涂上感温涂层后放入热水中,观察涂层变色的先后顺序。 探究活动二:空气传热性能的探索 让学生光脚分别站在瓷砖、地板和地毯上,感受不同材料对脚底温度的影响。 探究活动三:设计保温盒 分组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盒,比较不同材料和结构的保温效果。 探究活动四:多元表达分享 利用平板等设备,搜集关于空气、水等物质的传热性能资料,并进行多元表达(如PPT、视频、海报等)。 探究活动五:生活应用实例分析 分析冬季用塑料薄膜包树干、双层窗户保温等生活实例,讨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材料传热速度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 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空气作为热的不良导体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他们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物体传热本领的理解。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三)生活应用 厨具选择:理解厨房用具中不同部分使用不同材料的原因,如铲子手柄用塑料制成以防止烫伤。 保温措施:了解并应用保温材料和技术,如双层玻璃、保温瓶等,以减少能量损失。 通过生活应用实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物理学重要性的认识。(四)知识总结 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不同,容易传热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热能在物体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作业设计、填空题1. 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_____。(答案:热的良导体)2. 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_____。(答案:热的不良导体)3. 热能在物体中传递的三种方式是_____、_____和_____。(答案:传导、对流、辐射)4. 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是因为棉被中含有大量的_____,空气是_____。(答案:空气;热的不良导体)(二)、判断题1. 木头是热的良导体。(答案:错)2. 炒菜用的铲子手柄用塑料制成是为了防止烫伤。(答案:对)3. 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双层玻璃不能保温。(答案:错)(三)、选择题1. 下列哪种材料传热最快?(A)铜 (B)木头 (C)塑料 (D)玻璃 (答案:A)2. 双层窗户保温的原理是利用了_____的保温效果。(A)玻璃 (B)空气 (C)塑料 (D)金属 (答案:B)3. 保温瓶的主要保温原理是防止了_____的发生。(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以上都是 (答案:D)(四)、简答题1. 简述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区别。答:热的良导体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如铜、铝、钢等;热的不良导体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如木头、塑料等。举例说明空气作为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答:蓬松的棉被、双层窗户、羽绒服等都利用了空气作为热的不良导体的原理来保温。3. 设计一个保温盒,并说明其保温原理。答:可以选择木头、塑料等热的不良导体材料制作保温盒外壳,内部填充泡沫板或珍珠棉等隔热材料,以减少热传导和对流。同时,可以在保温盒外部包裹一层锡纸,以反射热辐射,提高保温效果。(五)、实验探究实验探究题: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实验设计:1. 准备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塑料棒、铜棒、铝棒、钢棒。2. 在每根棒的一端涂上等量的感温涂层(常温下为红色,受热后变色)。3. 将五根棒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确保它们受热均匀。4. 观察并记录感温涂层变色的先后顺序。实验结论:根据感温涂层变色的先后顺序,可以得出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从高到低的顺序为:铜、铝、钢、塑料、木头。这说明铜是热的良导体,传热最快;而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最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