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热传递》 单元教学规划 2.5《热传递》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热传递》 单元教学规划 2.5《热传递》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热传递》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热传递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热传递》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并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热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热传递:热能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转移的过程。 热传导:热通过直接接触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或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热对流: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流体(液体或气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进行热量传递的过程。 热辐射:物体因自身温度而向外发射电磁波(主要是红外线)传递热量的过程。 学习内容 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掌握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热对流现象,理解其特点。 了解热辐射的概念,并能识别生活中的热辐射现象。 学业要求 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热传递的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二单元,共包含四节课:《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每节课都设计了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而,他们对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验探究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此外,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他们喜欢动手实验,乐于探索未知领域,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认识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分析热传递现象。 能够通过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总结热传递的规律。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热传递实验。 能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责任态度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不随意篡改数据。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
单元结构化活动 第一课:《热传导》 活动一:感受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如用暖手宝取暖、用电熨斗熨烫衣服等。 活动二: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理解热传导的基本原理。 活动三:分析生活中的热传导事例,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热对流》 活动一:观察热水在冷水中的传递过程,理解热对流现象。 活动二:设计实验探究热对流的特点,如使用锯末观察水的对流现象。 活动三:讨论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暖气片的工作原理。 第三课:《热辐射》 活动一:聚焦烈日下身体的感受,引入热辐射的概念。 活动二: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太阳能灶,体验热辐射的传递过程。 活动三:辨别生活中的热辐射现象,如太阳晒热地面、红外线测温仪等。 第四课:《物体的传热本领》 活动一:比较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 活动二:探究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三:制作保温盒,比较不同保温效果。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操作规范。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结论的合理性。 作业练习: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热传递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练习,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标准 知识掌握:准确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实验能力: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热传递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态度: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第五课时《热传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发现并总结热传导的规律,提升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培养方式: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数据。
科学思维能力
目标:通过热传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方式: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分析热传导的条件和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科学素养
目标:提升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培养方式: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责任态度
目标: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方式:强调实验安全规范,组织小组合作实验,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重点
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认识热在物体间和物体内部的传递过程。
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掌握热传导的基本规律。
难点
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准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理解热传导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递特点和异同。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通过一首小诗引入:“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小溪,小溪把温暖传给了鱼儿……”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的现象,并明确本节课的主题——热传导。 通过优美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出热传递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并列举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如烧水、炒菜、暖手宝等。 探究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活动内容:使用铁片、酒精灯、凡士林等材料,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探究活动三: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活动内容:将盛有冷水的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观察并记录水温变化。 探究活动四: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 活动内容:讨论电熨斗熨衣服、炒板栗等生活实例,分析其传热过程。 探究活动五:制作简易走马灯 活动内容:利用纸杯、蜡烛等材料制作走马灯,并观察其转动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了解热传导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观察,直观感受热传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理解热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和方向,进一步巩固热传导的概念。 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并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动手制作,理解热对流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列举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如热敷、冷敷、电烙铁作画等,并讨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生活实例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并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四)知识总结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了热传导的概念、传递方向和条件,了解了热传导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热传导是热从 ( )传到 的过程。
答案 温度较高处 温度较低处
热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其特点是( )
答案 受热上升,遇冷下降。
固体中的热传导通常是通过 ( )实现的。
答案:分子间的振动和碰撞
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应用有( )、( )等。
答案:电熨斗熨衣服 炒菜
(二)、判断题及答案
1. 热传导只能发生在固体中。(错)
2. 热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特有的热传递方式。(对)
3. 只要有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导。(对)
(三)、选择题及答案
1. 下列属于热传导现象的是(C)
A. 热水在冷水中扩散 B. 点燃的蜡烛照亮房间 C. 用手握住暖手宝取暖
2.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是(B)
A. 向四周传递 B. 沿直线从一端向另一端传递 C. 无法确定
3. 下列关于热对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
A. 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 B. 固体中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对流 C. 热对流不需要介质
(四)、简答题及答案
1. 简述热传导的基本规律。
答:热传导的基本规律是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且这种传递需要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
2. 举例说明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烧水时水受热上升形成对流,使水快速升温;空调制冷时,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使室内温度均匀下降。
3. 如何理解热传导与热对流的区别?
答:热传导是热量在物体内部或物体间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的过程;而热对流则是热量在液体和气体中通过流动传递的过程。热传导不需要介质流动,而热对流需要介质流动才能实现热量的传递。
(五)、实验探究题及答案
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
实验材料:金属片、凡士林、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等。
实验步骤:1. 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金属片上。
2. 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侧,用酒精灯加热金属片的中心或一侧。
3. 观察凡士林融化的方向和速度,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凡士林从加热点开始融化,并逐渐向四周扩散。
实验结论: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是从加热点向四周传递,验证了热传导的基本规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