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1 维护秩序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1 维护秩序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维护秩序》教案
一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1.学生能够理解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认同遵守社会 秩序和规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 通过对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学习,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认同感,认识到法治是维护社 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健全人格:
1. 培养学生自律、自觉遵守秩序和规则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保持理性和冷静,尊重他人,积极维护社会 和谐。
责任意识:
1. 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角色和责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 事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对违反社会秩序和规则行为的监督意识,勇于对不良行为说“不”,增强社 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社会秩序的含义、种类和重要性
学生需要准确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并能区分不同种类的社会秩序。 深刻认识社会秩序对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作用。
2. 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以及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掌握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不同 种类。
理解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并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具体地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不同种类 社会规则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
2.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规则意识内化
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如交通拥堵时车辆和行人无序穿行、公共场所人们大声 喧哗、排队时有人插队等,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 这些场景反映了什么 问题
学生可能会回答感到混乱、不舒服,反映了人们没有遵守秩序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维护秩序。
2. 讲述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小镇上,人们的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孩子们 无法正常上学,商店无法正常营业,交通事故频发。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 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回答因为没有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启示我们生活需要规则和秩序。
(二)讲授新课
1. 社会生活有秩序 解读秩序
展示“序”字的象形文字图片,提问学生:从这个字的形状上,你们能联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联想到有条理、有先后顺序等。
教师总结秩序的含义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展示不同场景的图片,如学校的课堂秩序、图书馆的安静秩序、工厂的生产秩序等,提问 学生:这些场景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秩序
学生回答可能包括学习秩序、阅读秩序、生产秩序等。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社会秩序的种类,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 秩序等。
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结合海南台风过后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案例,提问学生:海南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有何意义 需要哪些力量
学生思考后回答:意义在于保障人民的生活,减少损失,促进经济恢复等;需要政府、社 会各界、人民群众等力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正常运行为什么需要秩序。
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讲解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 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 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从人民生活的角度,讲解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 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2. 维护秩序靠规则
社会规则的形成和种类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规则场景,如学校的校规、交通规则、家庭的家规等,提问学生:这些 规则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人们为了生活的方便和有序而制定的,或者是长期形成的习惯等。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 成的。
展示不同种类规则的图片或案例,如道德规范(尊老爱幼)、纪律要求(学校的课堂纪律)、 法律条文(禁止盗窃),提问学生:这些规则分别属于什么种类
学生回答道德、纪律、法律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规则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以交通规则为例,提问学生:交通规则是如何明确交通秩序的内容的
学生回答交通规则规定了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方式、速度限制、交通信号的含义等,这些规 定使交通秩序得以明确。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明确了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各司 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展示一些违反社会规则的案例,如闯红灯导致交通事故、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影响他人阅读 等,提问学生:这些案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违反规则会破坏秩序。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如何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加强教育、加大处罚力度等。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 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 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 公共场所秩序等种类,它对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种类。
3.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并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四)随堂练习
1. 在公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牌子:“芳草萋萋,踏之何忍 ”在图书馆,我们能见到 这样的提醒:“这里最需要您的安静!”在汽车站,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横幅:“自觉排队,文明 候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②维护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
③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④社会规则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答案:A
分析:公园、图书馆、汽车站的这些提示都体现了秩序的要求,说明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 序;这些提示本身就是规则的体现,说明维护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这些规则明确了在这 些场所应该保持的秩序内容,所以①②③正确。社会规则并不都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道德规则靠舆论、习惯、信念等来维持,所以④错误。
2.乘车时要自觉排队,依次上车;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文物古迹和花草树木;观 看电影时,不能高声喧哗。这说明()
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②社会秩序只涉及公共场所的秩序
③社会正常运转需要秩序
④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答案:C
分析:乘车、参观游览、观看电影等行为都需要遵守规则,说明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 些行为体现了社会正常运转需要秩序;这些规则保障了相应场所的秩序,所以①③④正确。社 会秩序不仅仅涉及公共场所的秩序,还包括生产秩序、社会管理秩序等,所以②错误。
3.“奥运精神首先是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尊重规则、自觉遵守规则,我 们才能与世界人民一同分享体育赛事带来的各种快乐。”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②只有人们都能自觉遵守规则,规则才能发挥其作用
③自觉遵守奥运规则,就能取得优异成绩
④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答案:D
分析:奥运精神强调尊重规则,说明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只有大家都遵守规 则,规则才能起作用;遵守规则需要我们从内心认同并在行动上体现,所以①②④正确。自觉 遵守奥运规则不一定就能取得优异成绩,成绩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③错误。
(五)板书设计 1. 社会秩序
含义
种类
重要性
2. 社会规则 形成
种类
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明确内容 保障实现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图片展示、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和思考,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概念、种类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在随堂练习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然而,在教学过 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 教学中加强引导和鼓励。另外,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社会规则的形成过程,虽然通过举例 进行了说明,但部分学生可能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采 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际行为的引导,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