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32页PPT+4个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夯实法治基础 课件(32页PPT+4个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民主与法治
——
——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新课导入1:观看视频《邯郸初中生遇害案》
(一)选择法治道路
4.1 夯实法治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法治中国取得的进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德修养:自觉提高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
责任意识: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法治的重要性。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3、中国追求法治的历程。
4、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5、如何全面依法治国?
观看《法治中国》并思考法治的含义
选择法治道路
九年级 上册
道德与法治
1.法治的含义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什么法?
如何治?
良法
善治
法治: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
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良法
(判断标准)
③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
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什么样的法律是良法?/判断良法的标准是什么?
选择法治道路
选择法治道路
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一个国家制定了良好的法律,就是“法治”的国家吗?
有了良法不等于就是法治国家
法治要求:①实行良法之治,②实行善治
2.法治的要求
视频:我不是药神。理解良法善治
3.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
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现实中,高空抛掷物品导致的悲剧频发,令人痛心和气愤。 自2021年3月1日起,高空抛物入《刑法》。这释放了予以严惩的信号,让“高空抛物”者付出更高的法律代价。有了刑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高空抛物”违法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执法和司法压力。国家依法治理“高空抛物”行为,维护了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选择法治道路
交警依法指挥交通
维护社会秩序
政府依法监管食品市场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法庭依法审理案件
维护公平正义
政府依法行政
促进政治文明
3.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
中国法治的探索历程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治社会
1840年以后,变法改制【失败】
走上探索法治建设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1954宪法
1982年现行宪法
(3)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选择法治道路
小明同学观看了电影《第二十条》,并展开了一系列思考。
【维护公平正义】
影片结尾时,检察官韩明一段慷慨陈词,令现场观众情绪激昂,热血沸腾,小明一家人也是热泪盈眶。韩明:“法律是什么?其实在老百姓那里很简单,就是公不公平!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共452条法律,56681个字,从头到尾写的不就是四个字“公平正义”吗?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1)看了韩检察官的这段话,结合所学,请你来说一说生活中为什么需要公平、正义?
(2)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活动探究1
【答案】(1)①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②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2)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描绘法治蓝图
4.1 夯实法治基础
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7年
颁布并实施现行宪法
1982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
公布《民法典》,
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0年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2年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
1978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一届
三中全会
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描绘法治蓝图
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地位?
2.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哪些显著成就?
成就: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描绘法治蓝图
观看视频《扫黑除恶成果》,体会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近年我国还推进法治建设的举措有哪些?
2023年6月28日通过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2023年12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
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2024年1月1日起实行。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描绘法治蓝图
3.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总目标、基本要求
重要性:
总目标:
基本要求:
(总方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基本方略

政府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前提)
立法机关
(关键)
执法机关
(防线)
司法机关
(基础)
全体公民
描绘法治蓝图
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①国家应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描绘法治蓝图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2022年7月,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
2023年6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311人提出的586条意见,另收到来信6封。
2023年10月2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进行二次审议,对社会公众的意见进行了充分研究和吸收采纳。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人民当家作主
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描绘法治蓝图
【建设法治国家】
新时代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大船也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材料一 【宪法学习】
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全国各地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宪法纪念宣传活动,我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宪法诵读活动。在诵读活动中,同学们学到了宪法的相关知识。
(1)请运用所学知识将以上内容填写完整(以上内容任选两项完成)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领导②民主集中制③人民检察院(写出两点即可)
活动探究
材料二 【法治建设】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动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奋力谱写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工作报告显示,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共45个,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6500多个,发挥立法听取民意“直通车”作用。
(2)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什么
(3)划线部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哪一方面的要求
【答案】(2)习近平法治思想 (3)科学立法
活动探究
思维导图
6.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夯实法治基础
选择法治道路
描绘法治蓝图
4.国家重视法治建设的表现?
1.法治的内涵?
2.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
3.法治的要求?
实行良法之治
实行善治
5.全面依法治国(地位、总目标、基本要求)?
课堂训练
1.2024年5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指出:国家秘密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这表明( )
①保守国家秘密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维护国家安全离不开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④保密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九年级 上册
道德与法治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依法治国。
①:保守国家秘密不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而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故①错误;
②③:分析可知,“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这体现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不论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正式实施,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说明了维护国家安全离不开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故②③正确;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是保密工作,故④错误;故本题选C。
2. 2024年3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国务院组织法》。该法落实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1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法新增规定“健全行政决策制度体系,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执行和评估,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由此可见,《国务院组织法》的出台( )
A.坚持了科学立法、依法立法,有利于提升国务院管理与服务水平
B.旨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正义的制度,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
C.表明全国人大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表决权
D.落实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九年级 上册
道德与法治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全面依法治国。
A:根据题文、结合所学可知,《国务院组织法》的出台有利于健全国务院的组织和工作制度,保障和规范国务院行使职权,坚持了科学立法、依法立法,有利于提升国务院管理与服务水平,故A说法正确;
B:以正义的制度,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在题文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
C:表决权是人大代表的职权,故C说法错误;
D: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题文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 2024年2月21日,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启动《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起草工作。会议强调民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强国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这表明( )
①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我国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③民营经济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九年级 上册
道德与法治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①④:“启动《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起草工作”说明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是推动强国建设重要力量”说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①④说法正确;
②:我国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故②说法错误;
③:“决定性因素”说法过于绝对,民营经济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力量,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4.202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4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犯罪率最低、公民安全感最高的国家之一,公民体感治安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法治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②一个国家有了法律制度就等于有了法治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④每个公民要努力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九年级 上册
道德与法治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
①③④:材料指出“中国是全球犯罪率最低、公民安全感最高的国家之一,公民体感治安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法治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中国公民体感治安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体现了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每个公民要努力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共同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故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一个国家有了法律制度并不等于就有了法治;法治不仅要求有完备的法律制度,还要求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故②错误;故本题选C。
九年级 上册
道德与法治
5.某校九年级9班拟制作以“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足迹”为主题的黑板报,该班宣传委员收集到如下素材。你认为排版时最合适的顺序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②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
③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号主席令,公布法律
④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作出部署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依法治国。
C:由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决策部署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接着是有关部门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然后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最后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法律,故正确顺序为④①②③,故C符合题意;ABD:顺序错误,故AB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九年级 上册
道德与法治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运用民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中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成为立法中的重要参考的意义。
【答】①体现了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让中学生有机会参与国家立法过程,保障了他们的民主权利;
②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对民主政治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③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广泛吸纳各群体的意见,使立法更能反映人民的意愿和需求;
④有助于提升立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建议能使相关法律条款更契合实际情况,促进科学立法;
⑤促进了法治建设的公众参与度,使法律制定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增强了法律的公信力;
⑥为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奠定了基础,让中学生感受到法律制定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更加自觉地尊法守法,促进全民守法。
2023年5月18日,一场面向中学生的立法意见征询座谈会在重庆南开中学召开。重庆南开中学高二学生喻祥宸参加了本次意见征询会,建议立法设立专门条款,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这次会上包括喻祥宸在内共5名中学生提出了12条意见建议。这些学生的立法意见建议经基层立法联系点归纳整理后,“直达”全国人大常委会,成为立法中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