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受空气 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感受空气 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

资源简介

《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空气的多种特征,包括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可压缩等。
理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被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
认识到空气与固体、液体一样,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物质形态,了解物质三态的基本概念及区别。
明确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空气,意识到空气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全面深入地认识空气的各种特征。
帮助学生掌握以气泡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归纳空气、固体、液体的共同特征。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
设计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空气的新特征,产生认知冲突并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三态的概念及区别,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物质的状态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计一系列与空气有关的实验和游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空气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三)演示教学法:教师进行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空气的特征和物质三态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与空气特征、物质三态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
各种实验器材,如大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黑盒、水、石头、班级记录表等。
制作精美的气泡图模板和实验记录单。
准备一些介绍物质三态和空气资源的科普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
(二)学生准备
每人准备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和一本笔记本。
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一些与空气有关的物品或资料,如气球、扇子、风车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趣味演示实验
教师进行一个利用空气特性的有趣演示实验,如将一个气球放在一个瓶子里,然后通过向瓶子里吹气使气球膨胀起来。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是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点呢?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回答问题,引出空气的特征和作用这个话题。
谈话引入课题
教师:空气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它的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空气,探索空气的奥秘。(板书课题:感受空气)
(二)认识空气的特征
学生分享已有经验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呢?空气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有的学生说空气可以让我们呼吸,还有的学生说空气可以让风筝飞起来。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为后续绘制气泡图做准备。
绘制气泡图
教师:为了更好地整理我们对空气的认识,我们来绘制一个气泡图。气泡图的中心是 “空气”,周围的气泡可以填写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制气泡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绘制气泡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刚才的讨论结果,填写气泡图上的内容。
学生汇报
学生完成气泡图后,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气泡图,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其他学生可以对展示的气泡图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表达,同时指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探索空气的特征
活动一:传递游戏
(1)明确活动要求
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传递游戏。以班级的竖排为小组,用不同的容器盛装三种不同的物质,分别是水、石头和空气。每个小组选择三个容器,分别是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质进行传递,看看哪一组传递的速度最快。
教师在讲台上展示水、石头和空气三种物质以及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三个容器,让学生明确游戏的要求和规则。
(2)小组讨论传递方法
学生分成小组,小声讨论传递方法。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传递方案。
(3)选择传递工具,学生比赛
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选择传递工具进行比赛。教师担任裁判,记录每个小组的传递时间。比赛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物质洒落或容器损坏。
(4)学生汇报
比赛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传递结果。汇报时要求学生用 “我用什么方法,知道空气什么特征。” 这样的句式。例如,“我用自封袋装空气进行传递,发现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气泡图 “特征” 的部分做好标记,标出空气与石头或水的相同特征,如较稳定的外形特征(无色、透明)、有质量、占据空间、能流动等。
活动二:感受空气
(1)装空气感受占据空间和质量
教师:现在我们用一个很大的透明塑料袋装起空气,感受一下空气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塑料袋,轻轻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用透明塑料袋装起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的形状变化,体会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一下塑料袋的重量,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
(2)通过游戏发现更多特征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游戏来发现空气更多更有趣的特点。同学们可以用气球、哨子等物品进行游戏。
学生分成小组,用气球吹起来、颠球、用哨子吹等方式进行游戏。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游戏过程中的现象,思考空气的特征。
(3)修正和补充对空气的认识
学生完成游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发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修正和补充之前对空气的认识,完善气泡图上的内容。
(四)拓展认识物质三态
介绍物质三态的概念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的三态,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图片和动画,介绍物质三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例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学生举例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例子吗?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例如,学生可能会举出石头是固体、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等例子。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的状态,如冰块、牛奶、水蒸气等。
课外阅读推荐
教师:物质三态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话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阅读一些相关的科普书籍和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质三态的知识。老师这里有一些推荐的书籍,如《神奇的物质世界》《探索物质三态》等。
教师将推荐的书籍名称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科学视野。
(五)课堂小结
总结空气特征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很多特征。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能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可压缩。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
教师再次回顾气泡图上的内容,强调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提出新的质疑
教师: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关于空气的问题,但不很确定,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验证。例如,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空气的质量是多少?等等。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这些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方式寻找答案。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空气和其他气体有什么不同?空气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空气现象,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与空气有关的有趣事情。同时,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空气的特征,如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等。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学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活动一的传递游戏中,部分学生过于关注比赛结果,而忽略了对空气特征的观察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关注学习目标,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此外,在介绍物质三态的概念时,部分学生对气体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更多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三态的区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