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5《我们不乱扔》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5《我们不乱扔》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类习惯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深刻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践行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利用等行为。
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垃圾处理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各种生活场景,如干净整洁的公园、垃圾满地的街道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乱扔垃圾的不良影响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生活中的环保案例和垃圾处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深刻认识环保的意义和价值。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乱扔垃圾的危害、垃圾分类的方法和资源再利用的创意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美丽自然环境的视频,视频中展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个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喜欢这样的环境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美丽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播放一段关于垃圾污染环境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垃圾满地、河流污染、空气污浊的场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个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样的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环境出现呢?” 引导学生思考乱扔垃圾的危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我们不乱扔。
(二)认识乱扔垃圾的危害
生活中的垃圾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的垃圾现象,如街道上的垃圾、公园里的垃圾、学校里的垃圾等。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看到的垃圾现象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乱扔垃圾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教师提问:“你觉得乱扔垃圾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呢?” 引导学生思考乱扔垃圾的危害,如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影响美观、危害健康等。
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垃圾堆积如山的垃圾场、被垃圾污染的河流、被垃圾破坏的森林等。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垃圾对环境的具体影响。教师提问:“这些图片告诉我们垃圾对环境有哪些具体的危害呢?” 引导学生分析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如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空气等。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垃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视频,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学生观看视频后,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乱扔垃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垃圾的产生和乱扔垃圾的行为。
(三)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方法
垃圾分类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的数量、降低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
教师提问:“你知道垃圾分类有哪些具体的好处吗?”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垃圾分类的意义,如可回收垃圾可以再利用、厨余垃圾可以进行堆肥、有害垃圾可以进行特殊处理等。
垃圾分类的方法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垃圾图片,如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
学生观察图片,认识不同种类的垃圾。教师提问:“这些垃圾分别属于哪一类垃圾呢?你是怎么判断的?” 引导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如根据垃圾的性质、用途、可回收性等进行分类。
教师详细介绍垃圾分类的方法,包括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具体定义和范围。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教师提问:“现在你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了吗?请你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学生的分类能力。
垃圾分类的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垃圾卡片,让学生将垃圾卡片进行分类投放。
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学生游戏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及时纠正错误的分类行为。
游戏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技能。
(四)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
资源再利用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资源再利用,资源再利用有什么好处。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资源再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对环境的压力、节约成本等。
教师提问:“你知道资源再利用有哪些具体的好处吗?”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资源再利用的意义,如废旧物品可以改造成新的物品、废弃材料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等。
资源再利用的方法
教师展示一些资源再利用的案例,如用废旧轮胎制作花盆、用旧衣服制作环保袋、用废弃塑料瓶制作装饰品等。
学生观察案例,学习资源再利用的方法。教师提问:“这些案例中的物品是如何进行资源再利用的?你还能想到哪些资源再利用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再利用的创意和方法,如废旧物品的改造、废弃材料的回收利用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资源再利用的方法和案例。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启发,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创意和方法。
资源再利用的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源再利用手工制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废旧物品,如旧报纸、旧杂志、废旧塑料瓶、旧衣服等,让学生利用这些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创造出新的物品。
学生积极参与手工制作活动,在活动中发挥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手工制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制作过程,分享自己在资源再利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通过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资源再利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拓展与延伸
家庭环保行动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讨论环保问题,共同制定家庭环保计划,如减少垃圾产生、进行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等。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完成作业,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在家庭环保行动中的感受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通过家庭环保行动,让学生将环保意识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带动家人一起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社区环保宣传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区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制作环保宣传海报、发放环保倡议书等,向社区居民宣传环保知识和理念,如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等。
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宣传海报和倡议书的制作,并在社区内进行宣传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自己在社区环保宣传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通过社区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将环保意识传播到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素养,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六)总结与回顾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乱扔垃圾的危害、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方法、资源再利用的意义和方法等。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环保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你将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践行环保行动呢?”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思考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的行动方向。
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强调环保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进行垃圾分类、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共同为保护我们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乱扔垃圾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方法,学会了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资源再利用手工制作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创意和动手能力而感到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多的资源再利用案例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同时,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如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表现,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