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一、单选题1.已知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放热反应。科研人员采用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利用太阳光高效分解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并没有参加化学反应,但能大幅度提高反应速率B.过程I的发生需要放出热量C.过程Ⅲ中断裂旧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D.该过程涉及到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2.下列关于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融化成水放出热量B.化学键断裂过程一定放出能量C.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D.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②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③晶体与晶体反应;④锌粒与稀反应制取;⑤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转化为葡萄糖A.②④ B.①⑤ C.①③④⑤ D.①④⑤4.NOCl常用于有机合成,其合成原理为,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 mol NOCl(g)所具有能量比2 mol NO(g)所具有能量低76 kJB.该反应为吸热反应C.该反应中每生成2 mol NOCl(g)放出热量76 kJD.形成1 mol NOCl(g)中的化学键吸收热量90 kJ5.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B.C.镁条与稀硫酸的反应 D.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6.自然界中臭氧形成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为放热反应B.氧气比臭氧稳定C.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D.反应热为7.“极地破冰”“太空养鱼”等彰显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雪龙2”号破冰船极地科考:破冰过程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B.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成功建造:天然气液化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化学键C.嫦娥六号运载火箭的助推器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燃烧时存在化学能到热能的转化D.“梦天实验舱”原子钟:利用电子跃迁计时的过程中会有新物质生成8.市售一次性保暖贴的主要成分为:铁粉、水、食盐、活性炭、蛭石、吸水性树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保暖贴使用前要密封保存,使之与空气隔绝B.使用时以电池反应形式加快了铁与氧气的放热反应C.活性炭为正极材料,食盐溶于水成为离子导体D.使用后袋内深褐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9.化学反应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下列反应的焓变符合下图的是( )A.B.C.D.10.为验证化学反应能否产生电能,实验小组的同学把一块锌片和一根碳棒连接起来,并在导线中间连接一只灵敏电流计(装置如右图所示),然后观察现象。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B.烧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表示为C.该反应的实质是锌原子将电子转移给了氢离子D.该实验能说明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二、填空题11.(1)下列变化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b.氢气与氯气化合c.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混合搅拌 d.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e.硝酸铵与水合碳酸钠混合 f.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g.过氧化钠与反应(2)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片、铜片插入浓中组成原电池装置(如图甲),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甲 乙 丙前,原电池的负极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后,正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3)高温时可发生反应,现向体积为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并投入,测得和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丙所示.①内平均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只改变下列某一反应条件时,能使上述反应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a.再投入一定量的 b.向容器中充入氩气c.升高温度 d.将体积压缩为e.使用高效催化剂④对于上述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a.a点的速率小于b点速率b.a、b、c三点中代表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点c.当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当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e.恒温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12.化学物质在汽车的动力、安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汽车尾气中含有NO、CO等污染物。其中NO生成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由该图数据计算可得,该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通过NO传感器可监测汽车尾气中NO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①A电极发生的是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②B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电动汽车普遍使用锂离子电池。某锂离子电池反应为。①当有140 g Li消耗时,电路中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用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②根据①的计算思路,分析Li作为电极优于N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安全性是汽车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汽车受到强烈撞击时,预置在安全气囊内的化学药剂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气体,气囊迅速弹出。某种产气药剂主要含有,已知在猛烈撞击时分解产生两种单质,并放出大量的热。①药剂中作为冷却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根据产气药剂的组成,在设计气囊中所运用的化学反应时,需要考虑的角度有________。A.固体反应物的颜色B.气体产物的毒性C.反应的快慢D.反应的能量变化13.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重整是利用的研究热点之一。该重整反应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反应:设为相对压力平衡常数,其表达式写法:在浓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用相对分压代替浓度。气体的相对分压等于其分压(单位为kPa)除以。反应a、c、e的随(温度的倒数)的变化如图所示。(1)反应a、c、e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有________(填字母)。(2)反应c的相对压力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3)在图中A点对应温度下、原料组成为、初始总压为100kPa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的分压为40kPa。计算的平衡转化率,写出计算过程。三、实验题14.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吗?三位同学为探究此问题进行了下列实验:(1)甲同学取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10%的稀硫酸,随着硫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硫酸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点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填化学式);在C点溶液中加入锌粒,现象为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本实验选用的溶液而不选用固体的原因是_________。(2)乙同学按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其中的澄清饱和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3)丙同学按图丙实验,可以根据_________现象也能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的。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由图可知,催化剂在过程Ⅰ和过程Ⅱ中参与了化学反应,故A错误;B.由图可知,过程I中水的H O键(极性键)发生断裂生成H和OH,断裂化学键时吸收能量,故B错误;C.过程Ⅲ发生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即断裂旧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故C正确;D.由图可知,该过程为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只涉及到极性键的断裂和非极性键的形成,故D错误;故答案选C。2.答案:D解析:A.冰融化成水吸收热量,A错误;B.化学键断裂过程一定吸收能量,B错误;C.生成物的总能量不一定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C错误;D.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D正确。答案选D。3.答案:A解析:①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炭反应是吸热反应;②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该反应放热;③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④锌粒与稀反应制取是放热反应;⑤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是吸热反应;故属于放热反应的有②④,答案选A。4.答案:C解析:A.根据图示,2molNOCl(g)所具有能量比2molNO(g)和所具有的总能量低,则2molNOCl(g)所具有能量比2molNO(g)和所具有的总能量低76kJ,A错误;B.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的能量总和,为放热反应,B错误;C.2molNO(g)和完全反应生成2molNOCl(g)放出热量,C正确;D.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D错误;答案选C。5.答案:D解析: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C.镁条与稀硫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选项C不符合;D.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为吸热反应,选项D符合;答案选D。6.答案:D解析:A.根据图示,生成物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为放热反应,A正确;B.氧气的能量比臭氧低,所以氧气比臭氧稳定,B正确;C.根据图示,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C正确;D.由图像可知反应热为,D错误。故选D。7.答案:C解析:A.破冰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B.天然气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物理变化,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故B错误;C.燃烧放热,即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C正确;D.电子跃迁计时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答案选C。8.答案:D解析:A.铁粉、水、食盐、活性炭、蛭石、吸水性树脂等物质混合构成原电池,发生吸氧腐蚀而发热,故保暖贴使用前要密封保存,使之与空气隔绝,防止失效,A正确;B.原电池会加快反应速率,故使用时以电池反应的形式加快了铁与氧气的放热反应,B正确;C.铁粉为负极,活性炭为正极材料,氯化钠为电解质,即食盐溶于水成为离子导体,C正确;D.铁的存在形式的变化过程为,使用后袋内深褐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D错误;故本题选D。9.答案:D解析:分析该图可知,该图表示一个吸热反应。A.甲烷的燃烧为放热反应,故A不合题意;B.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不合题意;C.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不合题意;D.碳和水蒸气反应为吸热反应,故D符合题意;故选D。10.答案:D解析:A.该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可以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故A正确;B.烧杯中锌片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B正确;C.该反应的实质是锌原子将电子转移给了氢离子,锌失去电子变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变成氢气,故C正确;D.该实验说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故选D。11.答案:(1)bfg(2);(3)①②1.0③cde④cde解析:(1)a是放热的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变化,c、d、e是吸热的化学变化,所以放热反应为b、f、g.(2)铝片、铜片插入浓中,铝片更活泼,作负极,反应一段时间后铝片钝化,铜片作负极,电流方向反转,正极电极反应式为(3)①②b点时,由三段式知,得③a.投入固体,不能改变反应速率;b.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反应体系各物质的浓度并未改变,故不变;c.升温,故都增大,d.缩小体积,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均增大,故都增大;e.对于可逆反应,催化剂既可催化正反应,也可催化逆反应,故都增大.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cde.④a.随反应正向进行,逐渐减小,所以a点点;b点时反应仍向正向进行,此时b点.综上所述,a点的应大于b点,a错误.b.a、b、c三点中只有c点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时间而变,故平衡点应该只有c点,b错误.c.通过图象计算,当时,反应己达平衡,c正确.e.生成物和物质的量恒为和的平均摩尔质量恒为,而反应物的摩尔质量为.当反应未达平衡时,三种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会发生改变,若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不变,则反应一定达到平衡,e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c、d、e.12.答案:(1)吸热(2)①氧化②(3)①②单位质量的Li提供的电子比Na多(4)①碳酸氢钠分解吸收热量 ②BCD解析:13.答案:(1)ac(2)(3)A点对应温度下反应c的,则平衡体系中,即,,初始,则的平衡转化率为解析:14.答案:(1);有气泡生成;;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会对实验造成干扰(2)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3)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解析:(1)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放热,当加入硫酸至10g时试管中溶液的温度最高,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溶液中溶质是;C点是过量硫酸,在C点溶液中加入锌粒,Zn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现象为有气泡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会对实验造成干扰,故本实验选用10%的NaOH溶液而不选用NaOH固体;(2)乙同学按乙图装置进行实验也证明了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则烧杯中加入饱和石灰水,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能放出热量;(3)反应若放出热量,则会使烧瓶中的气体受热而膨胀,从而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中和反应放热。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