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3、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温故知新中国印度日本情境导入思考:你能说出图片所代表文化属于哪个国家吗?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一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第一目:文化具有民族性第二目:文化具有多样性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多样性,理解文化交流、交融、互鉴的作用、原因和措施。公共参与: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教学重难点: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民族文化的地位、形成、作用2、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4、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结合书本,自主预习以下内容中国美食日本美食德国美食中国故宫英国大本钟各地美食各地建筑俄罗斯美食思考:不同国家的美食、建筑、体育运动、服饰等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说明了什么?情境探究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中国武术法国击剑英国橄榄球中国旗袍阿拉伯服饰日本和服韩服体育项目各地服饰日本相扑情境探究思考:不同国家的美食、建筑、体育运动、服饰等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说明了什么?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区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中国56个民族,每种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对外对内民族文化的两种理解1、民族文化的地位一、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融合借鉴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人民智慧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唐装”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服饰,是根据清代对襟马褂为雏形,加入立领和西式立体裁剪所设计的现代服饰。2、民族文化的产生一、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民族文化的作用一、文化具有民族性精神支柱--精神火炬--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中华民族之魂)精神纽带--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俄罗斯:崇尚爱国主义、强国主义的价值观。中国: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意大利:热爱生活、自由浪漫的价值观。美国: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价值观。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一、文化具有民族性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例如:傣族人住竹楼、吃竹筒饭;藏族穿着宽松的长袍、喝青稞酒;回族不吃猪肉等中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西方:圣诞节、感恩节等例如:东方人说话、做事比较含蓄、喜欢迂回;西方人则喜欢开门见山、比较直接等云南梯田、东北水稻5、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一、文化具有民族性中国旗袍、韩国韩服、日本和服等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世界性侧重点 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 强调个性。 各民族文化之间遵循的普遍规律,强调共性。原因 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规律。辩证 关系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关键词 独特、区别于、特有、民族的 都是、不可或缺、世界的、交流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具有多样性情境探究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补充)注意: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①多样性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元化强调性质的不同(有先进性的、落后的;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等)。②民族文化的发展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核心价值观一元化,同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二、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补充】①文化多样性的典型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其中,民族节日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展现。②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决定文化的多样性。二、文化具有多样性2、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原因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情境探究思考: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对内),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对外)。(2)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3)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补充:(4)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5)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根本动力(社会实践)二、文化具有多样性3、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美人之美)(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美美与共)(3)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天下大同)(4)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各美其美)(5)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提示:①各国文化无优劣之分。②不能说各种文化一律平等,而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③认同的只能是本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是尊重。二、文化具有多样性4、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全面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多样性区别 表现 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原因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联系 ①文化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文化民族性凸显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民族文化越丰富、越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越明显 ②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民族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可以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文化多样性的地位与形成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民族文化的地位与形成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的体现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具有多样性侧重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侧重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课堂小结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消除文化差异【解析】差异不能消除,要尊重文化多样性3.世界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解析】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4.文化多样性要求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解析】指导思想要做到一元化,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5.各国文化有优劣之分【解析】各国文化是平等,无优劣之分6.面对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解析】面对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7.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通,消除差异,趋向一致,相互借鉴、相互认同。【解析】“消除差异”“趋向一致”“相互认同”说法错误。我们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的是其他民族文化。课堂练习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中,始终高悬着一轮中秋圆月,并化为一种厚重的精神寄托。由此可见( )①传统诗词能够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课堂练习2、从大运村里每天不重样的主题晚会、非遗技艺体验,到盖碗茶、火锅的市井气息,再到杜甫草堂的绿树红墙、金沙博物馆的“太阳神鸟”、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花花”……大学生运动儿们既体验中国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体验当地人有滋有味的平凡生活,更深切感受到人们的热情友善。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社会生产生活的丰富性②历史积淀的厚度是衡量文化先进程度的尺度③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力的集中体现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规定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和趋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课堂练习3、浙江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加强省城宋代遗存考古挖掘和保护展示、打造宋韵文化品牌,让千年宋韵“流动”起来、“传承”下去。这体现了( )①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③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④传承传统文化就能解决好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课堂练习4、习近平强调,海峡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③璀璨的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④中华民族文化是两岸同胞渴望统一情感产生的决定性因素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B【解析】优越性违背了“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说法错误;民族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维系社会生活的作用,②③正确;文化对渴望统一情感产生深刻影响,但不能说起决定作用,④错误。课堂练习感谢聆听,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