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1、文化发展中要反对两种错误的思想
2、文化发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
3、文化交流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及要求
温故知新
20230821
情境导入
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政治上,还体现在当前我国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框: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目: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精神: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公共参与: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教学重难点: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
3、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4、什么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6、为什么走中特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结合书本,自主预习以下内容
自由主义
看到西方文化的长处,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保守主义
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糟粕。
无政府主义
把自由绝对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民主义
具有历史进步性,但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
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主张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废绝首领及威权所附丽之机关学说也。
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思考:你如何评价这些思想?
情境探究
(1)文化思潮: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
(2)结果: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3)失败原因:缺少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立足我国国情。(都没有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关系,要么过于保守,要么过于激进)。
思考:中国该走怎样的革命道路?中国文化又该走向何处?
1、近代中国的文化复兴探索及结果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共产党诞生(有了领导核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指明文化发展方向(有了前进方向)
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3)重要转折点(有了重要转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4)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 (有了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思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形成了什么文化?
情境探究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①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创造与践行革命文化
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领导核心:
②指导思想:
③任务/方向:
④基本方针:
⑤性质:
⑥目的:
中国共产党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4、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头)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熔铸而成)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根)
总结(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构成。三者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立场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一元化)
性质
基本特征
作用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产生 孕育于中华民族 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案例 核心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人文精神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 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
作用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P98)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联系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这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知识拓展
【特别提醒】
注意教材——五处“标识”的提法
1、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 P94
2、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 P98
3、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 P104
4、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P113
5、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 P113
代表封建迷信的落后文化
只满足少数人需求的文化
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
思考:下面的文化现象符合时代要求吗?
我们应如何判断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
情境探究
×
×
×
(1)发展方向: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2)实践根源: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3)人民需求:就是要看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代表封建迷信的落后文化
满足人民需求的文化
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
1、文化生命力判断标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视角一:
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
视角三:
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视角二:
如果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割裂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迷失方向。
视角四:
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这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这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这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党的视角
历史视角
国内视角
国际视角
思考:结合下列材料,进一步阐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道理?
情境探究
(1)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人民)
(2)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党)
(3)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国家)
(4)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文化自身)
(5)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文化自身)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国情决定文化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文化适应国情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归纳总结: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④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⑤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⑥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⑦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⑧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堂小结
1、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既各具特点又相互贯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都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规定着我国文化发展进程和趋势
③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④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与时俱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都植根于社会实践,而不是都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①排除。②:规定着我国文化发展进程和趋势夸大了其作用,②排除。故本题选D。
D
课堂练习
2、某研究中心创立的古籍自动整理系统,既可以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又可以将大部头的典籍、海量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知识图谱,如从《宋元学案》中自动提取“弟子”“家学”“交游”等人物关系,可视化呈现“宋代学术关系网络图”,让古籍“活起来”。这说明( )
①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收集、选择、传递和储存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良莠并存的中外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③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文化创新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为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练习
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长征途中,毛泽东登上六盘山豪迈作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表明,长城( )
①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推动了革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③承载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
④被赋予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课堂练习
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
①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②有利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③有助于党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增强文化自觉
④必须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练习
5、实现中国梦,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②中国共产党全盘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④中国共产党全部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D
课堂练习
感谢聆听,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