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跟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考点大通关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跟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考点大通关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四单元
记 念 白 求 恩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白求恩(1890— 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派遣(qiǎn) 鄙薄(bǐ) 热忱(chén) 佩服(pèi) 殉职(xùn)
晋察冀 (jì)
【易错字词】狭隘 纯粹 拈轻怕重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理解词语
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
热忱:热情。
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鄙视菲薄,轻视。
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名句积累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主题识记
文章概括叙述了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对比:突出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长,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丰富,犹如赞美诗一般。
三、问题释疑
1.文章开头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有什么作用?
首先,这篇议论文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写,当时白求恩同志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所以有必要先作介绍;
其次,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白求恩来华帮助中国抗日的经过,可以使下文的议论有坚实的依据,增强说理的效果;
再次,由简介主要事迹引发下文的议论,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2. 第二段中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
两个“极端”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 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3.第二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相 比较。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通过对比,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4.句中“每一个”“一定”这两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这两个限制词用得十分精当。“每一个”在句中概括“共产党”的全体,表示无一例外;“一定”跟“要”连用,表示决心,带有强烈的感彩,这两个词语气极为坚定,强调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句中的“只”“仅”两个字,有什么作用?
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惋惜和悲痛之情。
6.文章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四、素养提升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经过,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回 忆 我 的 母 亲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式,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真实可靠,不允许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某些片段。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文献价值。
字音字形
佃农(diàn) 仪陇(lǒng) 溺死(nì) 私塾(shú) 和蔼(ǎi)
妯娌(zhóu lǐ) 庚子(gēng) 哭泣(qì) 豪绅(shēn) 衙门(yá)
蛮横(hèng) 慰勉(wèi miǎn) 聊叙(liáo) 不辍劳作(chuò)
理解词语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为富不仁:只求自己发财而没有好心肠。
慰勉:安慰勉励。
聊叙:姑且谈谈。
主题识记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用尽忠于民族与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二、重点讲解
课文句子 分析情感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敬重而又心疼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赞美。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三、问题释疑: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3.第11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5.第15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6.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7.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8.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四、素养提升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 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梅 岭 三 章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字音字形
伏(fú) 丛莽(mǎng) 旋(xuán) 旌旗(jīng) 阎罗(yán)
国门悬(xuán) 诸君(zhū) 捷报(jié) 血雨腥风(xīnɡ)
理解词语
旋:不久、随即。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诗文翻译: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译: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 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译: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主题识记
这三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二、问题释疑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
“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
“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
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
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3.“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4.“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 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5.“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6.“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革命者四海为家,反动派对人民的镇压应该结束了。涯:边境。腥风血雨: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7.“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手法:用典与比喻。“取义成仁”借用典故,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诫 子 书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被人称为“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在南阳隐居躬耕。刘备“三顾茅庐”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淫慢(yín) 遂成(suì) 穷庐(lú)
【易错字词】
险躁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名句积累
1.文中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 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3. 表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主题识记
本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通过对比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阐述“静”的价值,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进而达成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 阐述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很重要,只有有了明确的志向,再加上刻苦学习,最终才能成就学业。
三、素养提升
本文告诫儿子成才需具备的条件:淡泊、立志、惜时。作者写此篇是为了劝勉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愿望。
四、文言现象
例句 解析

一词多义 以 静以修身 连词,表目的,来。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夫 逝者如斯夫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
夫君子之行 助词,用于句首,表发端。
行 三人行 动词,走。
夫君子之行 动词,品行。
何 白雪纷纷何所似 什么。
将复何及 怎么。
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精力集中;今义:环境宁静,不嘈杂。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广,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五、问题释疑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此题可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③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从全文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 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
5.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什么 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 结合生活实际, 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题运用主观感受题解题法。本题属于感悟主题的,只要抓住主题,结合生活实际,理由充分即可。)
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变化频仍,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马上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四单元
记 念 白 求 恩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毛泽东(1893-1976),字 ,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 。
白求恩(1890— 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派遣( ) 鄙薄( ) 热忱( ) 佩服( ) 殉职( )
晋察冀 ( )
【易错字词】狭隘 纯粹 拈轻怕重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理解词语
派遣: 。
殉职: 。
狭隘: 。
极端: 。
热忱: 。
冷清: 。  
纯粹: 。  
佩服: 。
高明: 。
鄙薄: 。
出路: 。
拈轻怕重: 。
漠不关心: 。
麻木不仁: 。  
精益求精: 。
见异思迁: 。
名句积累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
主题识记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问题释疑
1.文章开头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有什么作用?
2. 第二段中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
3.第二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句中“每一个”“一定”这两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5.“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句中的“只”“仅”两个字,有什么作用?
6.文章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素养提升
文章采用 ,以 为主的表达方式,运用 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 的经过,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 ,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 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回 忆 我 的 母 亲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作者:
朱德(1886—1976),字 ,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式,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真实可靠,不允许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某些片段。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文献价值。
字音字形
佃农( ) 仪陇( ) 溺死( ) 私塾( ) 和蔼( )
妯娌( ) 庚子( ) 哭泣( ) 豪绅( ) 衙门( )
蛮横( ) 慰勉( ) 聊叙( ) 不辍劳作( )
理解词语
任劳任怨: 。
周济: 。
管束: 。
为富不仁: 。
慰勉: 。
聊叙: 。
主题识记
二、重点讲解
课文句子 分析情感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三、问题释疑: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3.第11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第15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6.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7.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
8.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四、素养提升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 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梅 岭 三 章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陈毅,名 ,字 ,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字音字形
伏( ) 丛莽( ) 旋( ) 旌旗( ) 阎罗( )
国门悬( ) 诸君( ) 捷报( ) 血雨腥风( )
理解词语
旋: 。
泉台: 。
旧部: 。
旌旗: 。
烽烟: 。
诸君: 。
涯: 。
取义成仁: 。
诗文翻译: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译: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译: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
主题识记
二、问题释疑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3.“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4.“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5.“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6.“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诫 子 书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 ,被人称为“ ”。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在南阳隐居躬耕。刘备“ ”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散文代表作有《 》《 》。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淫慢( ) 遂成( ) 穷庐( )
【易错字词】
险躁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名句积累
1.文中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宁静无以致远。”
2. 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
3. 表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主题识记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
三、素养提升
本文告诫儿子成才需具备的条件:淡泊、立志、惜时。作者写此篇是为了劝勉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愿望。
四、文言现象
例句 解析

一词多义 以 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夫 逝者如斯夫
夫君子之行
行 三人行
夫君子之行
何 白雪纷纷何所似
将复何及
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非宁静无以致远
五、问题释疑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4.从全文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5.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什么 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 结合生活实际, 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