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单元考点大通关 第五单元中 国 人 失 掉 自 信 力 了 吗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文体常识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驳论点是直接批驳,驳论据与驳论证属于间接批双驳。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字音字形【易错读音】慨叹(kǎi) 玄虚(xuán) 脊梁(jǐ) 省悟(xǐng) 诓骗(kuāng) 倘若(tǎng) 诬蔑(wū) 搽(chá)脂粉【易错字词】慨叹 渺茫 摧残 筋骨 笼罩 地大物博 前仆后继 怀古伤今 自欺欺人 埋头苦干 不足为据 舍身求法理解词语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2.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3.玄虚: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4.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5.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6.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7.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8.诓骗:说谎话骗人。9.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证据。名句积累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主题识记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时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指出有自信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情。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仿词:“他信力”是仿词,由“自信力”这一词语仿造而来,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人木三分。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鲁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简练的文字,记载下他们的历史功勋,将“中国的脊梁”这个崇高的形象树立起来。三、问题解疑1.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这样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2.“总”“只”“一味”三个副词有得很好,好在哪里?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扬扬得意的样子;同时,“总”又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失掉的是“他信力”,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作者抓住对方论点和论据的脱 节来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4.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作用: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5.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然而”一词表示转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由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 6. “埋头苦干的人……”发别列举出几个人物。 本题运用补写论据法。“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也包括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张衡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戚继光等。“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包拯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等。 7.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中国的脊梁”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人们,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鲁迅赞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8.“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分析句中的“简直”的作用。 “简直”标明作者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观点确信无疑。语言犀利,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9.“脂粉”……各指什么?本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品格;“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这句话含义丰富,说明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观察,以辨是非。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恰与文章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四、素养提升文章作者以驳敌论论证为主:(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怀 疑 与 学 问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字音字形【易错读音】譬如(pì) 懒惰(duò) 停滞(zhì) 视察(chá) 流俗(sú) 墨守(mò)【易错字词】虚妄 辨别 辩论 折扣 盲从 不攻自破词语运用理解词语1.譬如:比如,例如。2.视察:察看,审察。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名句积累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主题识记本文以如何治学为内容,论证了“学则需疑”的道理,启迪人们不要盲从,要大胆怀疑,仔细辨别,去伪存真,积极创新。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引用论证: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文章的总论点:“学者先要会疑”,或者“学则须疑”。学者的名言既是论点,也是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种道理论证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强调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 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 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 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 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 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 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 用分析法。作者列举“三 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 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 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怀疑精神很有必要。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 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文章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从正面 阐述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7.“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 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 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8.“古今科学……”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新的”,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 上的作用。四、素养提升文章以两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谈 创 造 性 思 维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罗迦 费 因格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字音字形【易错读音】对称(chèn) 模式(mó) 汲取(jí) 推敲(qiāo) 创意 (chuàng) 渊博(yuān) 锲(qiè)而不舍 【易错字词】驾驭 关键 探求 行之有效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孜孜不倦 根深蒂固 持之以恒理解词语1.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2.行之有效:(方法、措施等)实行起来有成效。3.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4.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5.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7.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名句积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主题识记本文从一个选择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指出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必备的要素,以及判断一个人拥有创造力的根据,进而号召人们要坚信自己有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二、重点讲解课文重点句子 赏 析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某种”“大部分”限制了范围,强调并非全部如此,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而不是“在所有情况下”,排除了一小部分人轻易获得灵感的可能性,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问题解疑1. 本文标题是论点吗? 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2.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特点:本文开头通过图形提出问题,这种开头非常新颖,而且四个答案全部正确,这种问题更新颖。作用:这个问题既像是几何题,又好像是智力测验题,生动有趣,引人思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了本文要议论的话题。3.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4. 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5. 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2)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6.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7.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四、素养提升文章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就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探求新的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去做。创 造 宣 言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陶行知安徽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记》和《行知诗歌》等。字音字形【易错读音】塑像(sù) 遁词(dùn) 曾参(shēn) 鲁钝(dùn) 中伤(zhòng)封锁(suǒ) 遭遇(zāo) 懒惰 (duò)【易错字词】懦夫 崇拜 豢养 贯通 挥毫 毕竟 自暴自弃 走投无路 众叛亲离 画龙点睛 山穷水尽理解词语宣言:(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 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宣告;声明。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 词穷的样子。鲁钝:愚笨,不敏锐。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崇拜:尊敬佩服。名句积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主题识记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通过批驳错误观点,最终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二、重点讲解课文重点句子 赏 析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先叙述身陷绝境、走投无路仍能创造的事例,再议论指出之所以身陷绝境仍能创造是因为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说理深人浅出,易于读者理解。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比喻论证和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道理。语言充满激情,有气势,有鼓动性,激励人心。三、问题解疑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 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 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 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 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2.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师要团结协作。3.第四段结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4.第⑥自然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5.第8自然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 无言的表现,来批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创造。6.第九段前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 法。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7.第 自然段作者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 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不要因为点滴的创造小而不做, 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 奢望“一口吃个胖子”。8.作者写东山樵夫断定“泰山没有东山好”的目的是什么?批评东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现象,不会变通,不会创造。9.作者想象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是作者 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性和感染力。10.回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启发我们 要“时时处处”进行创造。11.第 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作者直抒胸臆,热切呼唤, 表达了渴望创造的急切心情。1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借罗丹的话,发出宣言,号 召我们用自己的“汗”“血’’ “热 情”去创造。四、素养提升本文充分的例证和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使我们增强了创造意识,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