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第一课目 录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命题归纳年份、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 主观题考点 主要内容和情感2023·新高考 Ⅰ卷 《答友人论学》 南宋 林希逸 七言律诗 酬和赠答诗 理解词句内容,分析主题 表达对学习的看法2023·新高考 Ⅱ卷 《湖上晚归》 北宋 林逋 七言律诗 山水田园诗 结合诗歌分析前人评价 归家路上的愉快之情2022·新高考 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宋 魏了翁 宋词 即事抒怀诗 理解词句含义,并分析蕴含的道理 即时感怀,对社会民生生活的思考2022·新高考 Ⅱ卷 《送别》 唐 李白 古体诗 送别怀人诗 “离情”的表现手法 表达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021·新高考 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 唐 杨巨源 七言律诗 酬和赠答诗 观点的理解 劝诫朋友要对生活充满信心2021·新高考 Ⅱ卷 《示儿子》 宋 陆游 七言律诗 即事抒怀诗 诗句的分析,观点的理解 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2.命题分析遵循“熟悉与陌生”原则,关注学生阅读实际与幻象。一方面主要从熟悉的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方面进行考查,一方面选取的都是名家不太知名的作品,或者不知名作家甚至陌生作家的优秀诗歌作品。选材上,以唐宋时期为主,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酬和赠答诗深受选题人青睐。遵循“关联与比较”原则,关注学生知识联想与迁移。其一,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关联比较;其二,课内外同一诗人相关诗歌的关联比较。通过关联比较,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注重教考衔接,如在背景、表达方式的比较上。遵循“宏大与渺小”原则,关注学生思维选择与评价。在近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中,特定情境中的感怀题材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些作品或借景物来抒发个体情感,或劝勉在困境中的友人,或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了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的价值追求。考查内容上,“赏析”类的考查趋少,更注重从内容到思维品质的考查,如从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延伸到诗歌蕴含的哲理、道理的提炼等,如做人道理、读书与立身的关系、学诗途径等。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或体现理性思考的诗歌。即便有离别思念,也是饱含劝慰;即便有厌世归隐,也是透出积极入世情怀;即便有困顿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迈与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3.部编版教材诗词篇目整理分析篇目 表达手法 情感分析《短歌行》 曹操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 3“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典,两次引用《诗经》。 5用“子衿”、“鹿鸣”比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6“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但贤才难以招来,所以曹操想象着“鼓瑟吹笙”,想象着“契阔谈讌”。 7“乌鹊南飞”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8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典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思。对人才的渴望。希望招揽贤臣、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归园田居》陶渊明 1比喻:“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表示对其厌恶;“羁鸟”、“池鱼”自喻,表达渴求摆脱束缚急迫的心境:“旧林”、“故渊”比喻乡土田园生活,表达对其追念之情。 2白描: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画面,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画卷,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可见陶诗平淡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之风格。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首段“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写天姥山的高峻,“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正衬,以天台山的高衬托天姥山的高。第二段采用想象手法,描绘梦境。尾段直抒胸臆。 表达了作者对梦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和喜爱;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权贵的蔑视。《登高》 杜甫 首联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漂泊无依、年老多病、孤独无伴的哀叹;对自己壮志难酬、知音无觅的苦闷;对国家动乱不安、人民生活艰难的关切和忧虑。《琵琶行》 白居易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琵琶声的动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大量运用比喻,使无形的音乐声形象化。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悲惨遭遇的同情、惋惜、遗憾;对自己惨遭贬谪的感伤、无奈、愤懑、不满;对当局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不满、愤懑。《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1整首诗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3使用衬托手法,以“早生华发”的词人,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用典,作者使用五个典故,借古讽今 对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讽刺宋室昏聩无能,无人可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以史为鉴,不要草率出兵,主张有备而战;对国运的担忧和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国土的愤懑;抒发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静女》 (《诗经·邶风》) 1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其中只变换了“姝”和“娈”两字,次句头两字“贻我”与“我”结构也相似。 2顶针。“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塑造了女主人公活泼、调皮、大胆的形象和小伙子是憨厚、痴情的形象,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男子借赞颂“彤管”的美丽,表达出对静女的爱恋。《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1乐景衬哀情,以兰泽多芳草,反衬相思之苦。 2设问,三四句自问自答,凸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3对写法(对面落笔、虚写、想象),一二句先写女主人因思念丈夫而涉江采芙蓉,五六句再从对面落笔,描写男主人公回望故乡却路远难回,委婉含蓄地写出了男主人公对家乡的强烈思念和路远难归的无奈。 4联想和想象,七八句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更深的担忧,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 本诗描写思妇涉江采芙蓉赠送给心上人,两人却分居两地,抒发思妇和游子互相思念,以及天各一方不能相守的忧愁。《虞美人》 李煜 1采用诘问的手法,“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作者却问何时了,可见“春花秋月”勾起作者对美好往事的伤怀,引起作者对屈辱生活的伤感、烦闷; 2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花秋月”与可叹的现实对比,体现现实生活的卑屈,突出作者深刻的亡国之痛和思乡之愁。 3虚写,作者想象故国的人与物,虽不堪回首但还是忍不住回首,体现作者内心的挣扎(既有对往事的追忆,又有悔恨)。 4对比,不变的华丽的宫殿与变老的宫人面容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奈。 5“朱颜”一词一语双关,既是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整首词通过描写现实的愁苦生活和追忆过去的帝王生活,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鹊桥仙》 秦观 1拟人化手法。“纤云弄巧”表现织女织锦之精巧,点出了那满天的瑰丽的云霞也颇通人性。“飞星传恨”,“传”同样暗示了星的善解人意,说明连那穿梭太空的流星此时也在牛郎织女中间不断奔波,传递着缠绵情思。它们也被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 2比喻,将抽象的“柔情”和“佳期”幻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 3反问,结尾两句,运用反诘语气。两人相会后不忍分离,因而说这些话安慰他们:爱情若坚贞不移,又哪在乎朝夕相聚?这一反寻常人们对爱情难舍难分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思考: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登岳阳楼》杜甫 1虚实交错,将渴望向往已久与如愿以偿的欣喜相交错,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2对比,将自己的孤寂渺小与洞庭湖的汪洋浩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抒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思考,心系天下的胸怀。《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上片着重写景,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手法),通过对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的描绘,勾勒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萧瑟的金陵晚秋图(意境),表达了词人对金陵景物的赞美,也为下片抒情做了铺垫。 下片怀古抒情,运用典故(化用历史故事、化用诗句)的手法,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借古讽今。 1抒发了作者对金陵晚秋壮丽美景的赞美之情; 2抒发了诗人对六朝统治者生活奢摩终致亡国的批判之情和对朝代盛衰无常的感叹之情; 3抒发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重蹈覆辙的批判和对其居安思危,奋起变革,不要重蹈覆辙的劝勉之情。《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1比喻,“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2想象,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1表露出对洞庭景色的喜爱; 2表露出自己为官高洁却被谗落职的怨愤;表露出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旷达。《游园·皂罗袍》 汤显祖 1对比,“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写出了少女心中的期望与失落,惊惧和无奈。 2用典,“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典出晋宋时代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世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 3运用以乐衬哀的手法,衬托杜丽娘的伤感。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雕樑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更反衬了杜丽娘深闺的寂寞和怅惘。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无衣》 1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2设问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 3“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1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 2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3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1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2拟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3双关:“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关“摇情”,如同。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4融情景理于一体,虚实结合。 月下之景: (1一-8)月色无垠、月色纯净(景物美) 月下之思:(9--16)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美) 月下之情: (17一-36)思妇怀远、游子思归(情感美)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1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2运用细节描写。如“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这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感人至深。 3白描手法。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绵绵不尽的哀伤与思念。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将进酒》 李白 1比兴:第一句先言黄河以引起所咏之悲,同时用流水喻时光。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2比喻:借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3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4想象、夸张:空间范畴的想象夸张,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时间范畴的夸张,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事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 5直抒胸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直接抒写人生得意,需纵情欢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李白的乐观、自信、豪放,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但渴望入世的态度。 6夸张: “烹羊辛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夸张地写出朋友相聚时的纵情豪爽。7借代:“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这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懑之词。 8对比:“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写出了诗人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对豪门权贵的蔑视、鄙弃和否定。 9用典:以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曹植自比,表达对黑暗险恶现实的愤恨与控诉。 李白怀才不遇,与友人登高宴饮,借酒抒情,泻其寂寞的愁怀。表达蔑视权贵,尽吐心中不平,怀才不遇的郁愤。舍我其谁的自信。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表达时光流逝的感叹。《燕歌行》 1渲染、烘托。(山川萧条,边庭飘摇,绝域苍茫。) 2对比:出师-战败 ;将领-士兵;赐颜色-常轻敌 ;少妇-征人 ;古今将军对比;敌-我;征人思妇的痛苦-战争不能结束虚实结合: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拓宽意境,深化主题。 1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2体恤边疆战士的生活艰苦,歌颂了他们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 3反对战争,表达了作者对思乡战土及断肠思妇的深切同情。《李凭箜篌引》 李贺 1想象奇特,构思新奇,引入神话传说。 2渲染、烘托。江娥,素女,神妪,吴刚,寒兔。 3夸张:空山凝云、石破天惊。 4比喻:以声写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5通感:以形写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以感写声: (十二门前融冷光。) 音乐旋律:悲怆-欢快-清冷;表现了李凭弹箜篌的超凡技艺和神奇魅力。《锦瑟》 李商隐 1化用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化鸟。) 2意象象征(爱情哀伤的情绪。) 3联想想象:听觉感受一视觉形象。 4比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哀怨惆怅的情绪。(年华逝去,理想破灭,爱情隐痛,多愁善感。)《书愤》 陆游 1以意象勾勒画面(第二联。) 2对比:现实和理想;早年和晚年。 3借古讽今,用典:(诸葛亮《出师表》,颂扬诸葛亮,自比志向,讽刺朝廷。) 前四句豪情壮志,后四句壮志未酬,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氓》 (《诗经·卫风》) 1赋比兴手法 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②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叶新鲜润泽比女子的青春年华、恋爱及新婚的甜美。以斑鸠比女子,以桑葚比爱情,用“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比女子,以桑叶枯黄凋零比女子年长色衰爱情的消逝,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③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2对比手法 ①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②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③“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 3借代修辞: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 4顶真修辞:“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本诗叙述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了“氓“的欺骗,最后竟遭遗弃。她悔恨交加,异常痛苦。全诗深刻地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是对礼教提出的强烈抗议。《离骚》 屈原 1.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2.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洞晓当时形势,提出“美政”理想,但遭歼人排挤打击,楚王又不信任他。他的诗中,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己,九死不悔;对于奸佞小人,他痛加指斥。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屈原对理想热烈追求,对群小严厉斥责,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孔雀东南飞》 1使用了赋、比兴和浪漫手法来烘托渲染人物。 2赋:刘兰芝第一次亮相即用了赋的手法,“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一个多才多艺,性情娴雅的大家闺秀如在目前。兰芝辞行一段,人物描写由足至买、腰、耳、指、口、步,浓墨重彩的铺陈排比不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美,更透射出人格魅力美,美在沉着、镇定、不卑不亢。 3比兴:诗歌开头使用了比兴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隐喻刘焦二人缠绵悱侧的爱情,为全诗奠定抒情氛围。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情节曲平交错,跌宕起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蜀道难》 李白 1. 语言奇崛——《蜀道难》采用七言歌行体,以七言为主,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灵活多变的句式,加入“之、乎、也、哉”等不常用于诗的语助词,短者仅三字,长者十一字,长短错落,时而散漫,时而整齐,完全是散文的自由笔法。 2.手法多样--夸张是《蜀道难》最显著的艺术手法,诗中事物往往被夸张到极度,如“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夸说蜀道高耸难越,以“使人听此凋朱颜”显示蜀道奇险可怖,以“四万八千岁”强调秦蜀交通阻隔久远,以“百步九折”突出青泥岭山路盘曲,虽不符合实际却有力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雄奇和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此外,还引用神话传说,摹写神情动作,化用诗句,正侧相衬,动静结合,声色相辅,寥寥数语即描绘出险奇绝的蜀道场景和惶恐惊惧的行走情态,形成了多种手法交融的艺术特色。 3.抒情强烈——开头连用三个惊叹语“噫吁巇”“危乎”“高哉”,直接抒发对蜀道之高峻的惊愕和感慨,为全诗奠下咏叹的感情基调;而后在诗的开篇、中间和结尾,反复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直泻奔腾、激荡的感情,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使得整首诗前后呼应,绵连一体。 想象奇特从开国、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蜀道现实,从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冲波逆折之“回川”,既展现“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蜀道之图景,又激荡“悲鸟号”“子规啼”“砵崖转石万壑雷”等蜀道之音响,甚而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感受;凭借奇特想象描绘出具体的蜀道面貌,渲染出幽森的蜀地氛围,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浪漫气息。明确:此题答案为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鉴赏与思辨性思维为目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蜀相》 杜甫 1设问:“丞相祠堂何处寻”为问,“锦官城外柏森森”为答,开篇设问,设置悬念,直接点题,渲染气氛。 2借景抒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3用典:“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诸葛亮开创和辅佐刘备和刘禅两代,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这首七律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望海潮》 柳永 1词风豪放,巧用夸张。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苏轼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将大都市的兴盛繁华描绘得淋漓尽致。 2工于铺叙,善用白描。开头三句,说地理位置,二说政治地位,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总括全局,为下文张目。“烟柳”二句,前写环境,后居宅,继以“参差”一句总结。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作进步的交代;继而又写市场、人家,对“繁华”作进一步的描写。下片写西湖景象,从环境写到生活,从风景写到人事,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歌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全篇以铺叙见长,但又非平铺直叙,尤其是开端、结尾处都以白描为主。 3善用点染,富有层次感。上片中“东南......”是点,点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风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采。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水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这首词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表现了钱塘(今浙江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扬州慢》 姜夔 1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2虚实结合: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运用了比兴,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2“安能行叹复坐愁”是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有不平,提出不言愁。 3“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的句式,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客至》 杜甫 1首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描绘了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草堂景象,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互文、细节描写。颔联写花径、蓬门两种景物,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真实,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全诗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登快阁》 黄庭坚 1诗中多处用典。“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落木”、“鸥盟”等已化用无痕,如从己出。 2善炼字面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倚晚晴”的“倚”,写其逍遥自得的神情,“美酒横”的“横”写出诗人坚持自我及兀然傲世的姿态。“已为”、“聊因”、“吾与”等词组的使用,使诗歌显出情致的跌宕变化。 1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 2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3归隐情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恬淡静雅之中惆怅沉郁,诗风含蓄蕴藉婉深。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壮怀难酬、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又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1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 “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 2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3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诗歌鉴赏考查知识点图览一、古诗特点(一)古诗体裁1.诗种类 阐释 分类 特点古体诗 (古风) 唐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古诗 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不讲对仗,用韵自由近体诗 初唐以后形成的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古诗 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 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限定。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2.词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乐诗、诗余等,分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三种。主要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3.曲曲又称词余。元曲分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包括小令、套数两种。其特点:有衬字、口语化、对仗丰富。(二)古诗语言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有别于日常使用语言,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跳跃性;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练性。1.语言“变性”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例如: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意为“戴锦帽,穿貂裘”。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理解小练1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活用之处,并理解其含义。(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向南。(2)名,名词作动词,闻名、出名。(3)重、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2.语言“变序”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例如: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后置。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理解小练2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颠倒语序,既合乎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2)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3)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两句诗主要是写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非同寻常——稻米是被鹦鹉偏爱啄食的香稻,梧桐是凤凰栖息的碧梧。杜甫不遵循常规,将原属宾语位置上的“香稻粒”与“碧梧枝”,硬是拆开来变成分属主、宾位置的词语,遂使诗句在一种拗折的韵味中,透露出奇崛不平的情味来。3.语言“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例如: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字。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理解小练3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2)省略宾语,骤雨后海棠花怎样了?省略主语,“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词人自己,“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3)省略谓语,“自”后省略谓语“成”,“空”后省略谓语“有”。(三)古诗的章法结构1.近体诗的章法结构(1)常见章法结构律诗常 见结构 ①四分法:起承转合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绝句结构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①“起”定基调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律诗首联为起,绝句第一句为起。了解古诗的起笔之法,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文本。如较为常见的点题起笔法,即诗歌首联点明呼应标题。②“承”起续境承,即承接,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的关联,并紧接起句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例证。律诗第二联为承,绝句第二句为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但它不是“起”句的简单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承”句多为写景或叙事。③“转”造波澜转,通常指转折,但也有转变、变化之意。律诗之转在第三联,绝句之转在第三句。转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诗人的思路,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常在“转”句上做文章。④妙“合”主旨合,即作结,于律诗为第四联,于绝句为第四句。作结之意,即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好的结句有以景结情、以情收尾或放开一步、另拓新境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尾句(联)通常会表明题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发掘尾句(联)所蕴含的情感主旨。(3)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工整是其基本要求。如何“工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利用“对仗工整”的规则(尤其是“结构相同”“语意相关”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推知诗歌中的难点。正对 指上下两联内容相同,互为关联补充,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两句角度相同,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 指上下两联内容相反,形成对照。如鲁迅《自嘲》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对待敌人与亲人的两种态度放在一起,对比鲜明。串对 指构成对仗的上下两联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陆游《游山西村》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句说“疑无路”,下句说“又一村”,语意上形成上下承接、略有转折的语法关系。理解小练4(1)根据对近体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下面图中横线上的内容。答案 ①承 ②转 ③合 ④抒情(2)中间两联对仗属于______对。答案 正2.词的章法结构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不同于诗的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样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1)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人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①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柳永名作《望海潮》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出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②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练地描绘出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惆怅的感觉。③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的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谓“造思”。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2)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大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①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如李清照的《声声慢》。②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今,下片怀古。(3)词的结尾非常重要,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既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地。或以景作结,或以情作结,或以问作结。词的写作结构一般呈直线型。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前半泛写,后半专叙;前面写因,后面写果等。理解小练5 根据对词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下面图中的空缺内容。答案 ①主句写景 ②尾句过渡 ③写景 ④承接上阕,表达主旨二、教材学考关联梳理时期(时代)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先秦 《芣苢》 无名氏 四言诗(古风) 劳动诗 ①结构上的重章叠唱;②赋的手法《氓》 无名氏 四言诗(古风) (叙事诗) 爱情诗 ①叙事特点;②诗中人物形象; ③赋、比、兴手法《离骚(节选)》 屈原 杂言诗(古风) 政治诗 ①诗人的情志(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②香草、美人意象;③“兮”字运用;④抒情手法(直抒胸臆、想象及对比)汉 《孔雀东南飞并序》 无名氏 五言诗(古风) (乐府) 爱情诗 ①叙事特点;②铺陈手法;③诗中人物形象;④浪漫结尾魏晋 《短歌行》 曹操 四言诗(古风) 言志诗 ①诗人形象;②情感变化;③比兴、用典《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五言诗(古风) 田园诗 ①诗人的隐逸情怀;②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等)唐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杂言诗(古风) 游仙诗(送别诗) ①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②浪漫主义手法(想象、夸张)和风格《蜀道难》 李白 杂言诗(古风) 送别诗 ①描写技巧;②浪漫主义手法; ③用典《登高》 杜甫 七律 登临诗 ①沉郁阔大的意境;②每联对仗、句法严谨的创作技巧《蜀相》 杜甫 七律 怀古诗 ①感时忧国的情怀;②借古怀今的手法《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 七言诗(叙事诗) 贬谪诗 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②音乐描写 技巧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词(豪 放词) 怀古诗 ①词中寄托的“人生如梦”及达观释然的人生态度;②虚实相生与衬托手法;③豪放风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豪 放词) 怀古诗 ①壮志难酬的伤感;②用典与对比手法;③豪放风格;④借古讽今的手法《声声慢》 李清照 词(婉 约词) 羁旅诗 ①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②叠字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③婉约风格《望海潮》 柳永 词 干谒诗 ①一字逗;②点染手法;③铺陈 手法《扬州慢》 姜夔 词 怀古诗 ①黍离之悲;②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③用典艺术《插秧歌》 杨万里 七律 劳动诗(田园诗) ①语言口语化;②白描手法;③细节描写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情语)与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一)读标题,挖信息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其蕴含的信息有:挖掘下列标题中所蕴含的信息。标题 蕴含的信息《答友人论学》 (1)《湖上晚归》 (2)《白下驿饯唐少府》 (3)《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4)《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5)《苦笋》 (6)《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7)答案 (1)①交代诗的题材(酬答诗);②对象(友人);③写作内容(论学,做学问的道理)(2)①交代地点(湖上);②交代时间(晚);③交代事件(归)(3)①交代诗的题材(送别诗);②交代送别的地点(白下驿)、对象(唐少府)和方式(饯)(4)①“醉落魄”是词牌,体裁是词;②交代时间(人日)、地点(南山)、对象(提刑应懋之)及事件(约南山游)(5)①交代诗的题材(奉和诗);②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③暗示可能的情感(安慰朋友,希望早日康复)(6)①交代诗的题材(咏物诗);②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苦);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7)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交代事件(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规避读标题的误区①《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类型。②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③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二)抓关键词句1.抓“情语”,即抓住诗中揭示情感的字词。抓住了它们,把握思想感情就会又快又准。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独”就是“情语”,揭示了杜甫内心的悲伤与孤独。(这一点会在学案57中展开讲述)2.抓尾句(首句),明确主旨。古人写诗往往“卒章显志”,尤其是一些说理诗,往往在尾句揭示道理。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前面铺排意象后,结句“断肠人在天涯”一下子点明了主旨。(1)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体悟诗人的情感。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尽”“孤”“独”“闲”这些“情语”,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②“空”字(隐性“情语”)流露出诗人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2)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下面诗歌的主旨。朝退书怀[唐]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注]多漏月光。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注 芟:割除,除去。鉴赏 诗歌大意:诗人退朝回到家里,脱下朝服,换上了道士的鹤帔和星冠,来到自己寝楼西边的书房里。书房里有养在笼里的小鸟,鸟儿能听懂人的呼唤,窗前竹子砍掉以后月光照了进来。粉墙上、屏风上不题写自己的作品,只题写古人的经典篇章。自己不担心会因孜孜不倦而劳心劳力,富国安民的道理还要仔细思量。这首诗展示了诗人退朝后怡然自得的生活,表达了孜孜不懈以求富国安民的政治理想。韩偓在不惑之年走入仕途,他在协助宰相崔胤平定宦官刘季述叛乱后,得到唐昭宗的器重,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典掌机要。这首诗大概写于这个时期。此时的韩偓,春风得意。他写自己的个人生活,处处透露出自得之意:他换上道服,觉得自己成了神仙,他来到书房,逗弄着笼子里的小鸟,还不时欣赏一下窗前的明月和屏风上题写的古人诗文。他的生活也很优渥,几近奢华:有高高的寝楼,有宽敞的书堂,还有精致的装饰摆设,再加上这是他退朝之后所作,一种富贵满足、近乎自我标榜的神情跃然纸上。然而,诗人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在尾联表达了自己来书房的真正目的:思考富国安民的大计。著名学者霍松林说,韩偓的诗歌“有晚唐正音”。就这首作品来看,诗人能够在享受生活之余,仍不忘读书人的本分,不忘家国生民,难能可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该诗前三联叙写了诗人朝罢归来书堂读书的闲适,但在尾联道出了他读书的心声:退朝之后依然在思考治理国家的道理,致力于富国安民。表达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三)联作者,知人世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及其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题目会提供相关注释,有的因为是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需要考生从平时的知识积累中提取。(四)读注释,明暗示诗歌后面的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了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注释 作用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原因介绍写作背景 说明写作缘由或暗示本诗主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 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注意:要把注释当成正文来读!(五)借试题,巧理解高考古诗鉴赏第1题是选择题,第2题是主观题,它们对读懂诗歌和答题帮助极大,所以要把握好试题特点:①四个选项一般是按照诗句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②信息量大,包括内容、情感、语言、手法、主旨等丰富信息;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④主观题题干包括指向要素、解说要素、限制要素,可利用“解说要素”帮助读懂诗歌。总之,同利用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内容选择题一样,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读懂诗歌便成竹在胸。(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鉴赏 杨巨源是中唐诗人,他35岁进士及第,仕进之路虽然慢,却比较平顺。白居易在朝为官时,他们经常以诗书往来。杨巨源虽然比白居易大了十几岁,但非常钦佩这位青年才俊的文学造诣,白居易也同样对这位长者非常尊重,他们很快就成了忘年交。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心情郁闷,身处异乡又缺少知音,甚至一度想皈依佛门。杨巨源非常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并依然相信他前途光明。因为杨巨源挂念白居易,所以寄赠了这首七律。开篇以两个问句展开,颇有生趣。诗人首先询问白居易是否适应了新环境,并关心他的身体健康,更牵挂他的安全。其实诗人一定知道白居易的窘迫处境,所以次句才又追问,禅院是否住得习惯。“惠远”本指东晋时庐山东林寺的高僧,这里引申为白居易经常与当地的僧侣相处,逐渐淡泊名利,更有了归隐之心。诗人担心白居易经受不住打击,又受禅宗影响,对仕途失去信心,于是接下来就抒写了自己的态度:“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湓江发源于江西的湓山,并在九江汇入长江,它曲折绵长,仿佛一条蜿蜒的衣带;庐山群峰耸立,其中的香炉峰更是壮美秀丽。诗人深知白居易身在异乡,一定非常思念长安和亲朋,于是又转而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岁末年关,白居易却归期不定,如同一只离群的大雁,音讯全无;更像生病的飞鹤,纵然经常眺望京城,却因为远隔千里,而不能看见长安的宫阙。“离鸿”“病鹤”,都形象地刻画出白居易处境之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忘年之交的关心。诗人还是希望白居易不要灰心丧气,更不可沉迷于佛禅,而忘记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莫谩拘牵雨花社”,这一句也化用典故。梁武帝时,曾有云光法师讲经于雨花社,并有幸获得天雨赐花。白居易好佛,故此句劝其不要拘牵于浮屠,从而消磨了锐气。最后一句“青云依旧是前途”,既是对白居易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鞭策和鼓舞。诗人热心地开解对方,虽然身处困境,但前途远大,不可荒废一日。白居易若读到这首诗,也一定会感怀于这番深情。杨巨源的这首七律措辞委婉,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意。诗人欣赏白居易的不凡才华,也为其坎坷的遭遇而感到不平。全篇虽然没有滚烫的话语,却充满温情,人生若能有这样的知己,夫复何求!请在理解正文、结合注释并联系题干的基础上,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内容。答案 ①夸赞中有宽慰 ②思念中有同情 ③劝告莫沉湎于佛事,鼓励前途青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 B解析 选项中说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天涯若比邻”之意属于穿凿附会,理解错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即“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解析 读懂读透题目的意旨是解题的关键,这道题尤其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我们要特别琢磨“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这不同于“含有”或“表达了”,这个“已包含”暗示着整首诗多处表达“劝告”之意,只是这一句比较“委婉”,这样就要作如下思考:第二句是不是有委婉劝告的意思,还有哪些诗句在劝告友人,劝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没有更直接显豁的表达,这一句与其他的劝告诗句又有什么关系。第二句的字面意思是,东晋惠远高僧修行的东林寺你去住过了吗?言外之意,你经常与东林寺的僧人在一起。颔联用美景宽慰对方。尾联照应东林寺,劝告友人东林虽好,但还要以前途为重;佛教虽可以使人超脱苦难,但不可忘却再上青云的追求。表达方式【记叙】含义: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作用: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通过记叙抒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从而抒发诗人矢志报国的信念。 【描写】含义:用生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描刻画。作用: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通过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例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赏析:通过描写,生动地再现春天夜晚的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描写角度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远近结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官结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动静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声色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正侧结合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白描 父耕原上田,子刷山下荒。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议论】含义: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特点、等发表作者的意见。作用:表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突出诗歌的主旨,使诗歌的主题鲜明、深刻。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最后两句,通过议论,表达了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例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最后两句,通过议论,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抒情】含义: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①直接抒情: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②间接抒情:借助景。乐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借助物。托物言志。作用:鲜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深化诗歌的主题。例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尤其“感时花溅泪”一句,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通过景物描写,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例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京口瓜洲一水间”写出了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钟山只隔数重山”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明月何时照我还则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明】含义:对诗句做解释说明的句子。作用:使诗歌前后内容连贯,便于读者理解。这种手法在诗歌中较少使用。例句: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杜甫《缚鸡行》赏析: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小鸡。然而诗人却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这一句说明了小鸡被卖的原因以及作者希望放掉小鸡的原因。结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挺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架构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古诗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三种层次关系:相承 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相并 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相属 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 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 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⑤ 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铺垫、过渡铺垫、层层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层层渲染、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开头句 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中间句 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④总结。结尾句 点明中心;②升华主题;③呼应开头;④收束全文;⑤引人深思等。古诗行文常用结构手法有:1.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2.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3.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4.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5.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6.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7.抑扬: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8.“起承转合”“起”:起句为一诗之首,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內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的作 用,主要有两种切入角度:(1)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诗的主旨或概括诗的内容。单从诗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 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2)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 境 ”。“承”:承句与“起 ”句语意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 ”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 ”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多为写景或事。“转”:“转 ”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 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 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合”:“合”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修辞手法1.【比喻】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类型 结构 比喻词 例句明喻 本体+比喻词+喻体 像、好像、似、仿佛、犹如、宛如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暗喻 本体+比喻词+喻体 是、简直是、成了、变成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借喻 喻体(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便于读者理解;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例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抒发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例句:“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赏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2.【比拟】含义:分拟人和拟物;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作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一般比拟只出现本体,不出现拟体。类型 概念 例句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物 把人当作物 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把A当作B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朵朵花瓣翱翔在风中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者想象,增强感染力。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再用“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的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极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赏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3.【借代】含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替人。类型 概念 例句特征代本体 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 樯橹灰飞烟灭整体代部分 用事物整体代替其中一部分 读点鲁迅具体代抽象 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抽象代具体 用抽象事物代替具体事物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专称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化的人或事物的专有名称代替本体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作用:①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②突出事物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③具有回避掩饰作用,委婉含蓄,耐人寻味;④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⑤古诗忌讳同词重复,诗人为避免同词重复,多用借代,使语言富于变化;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⑦使音律和谐,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对仗、押韵的要求,需要改换事物的名称。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例句:“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赏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例句:“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赏析:诗中的“鞍马”代“客人”。例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赏析: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张】含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类型 概念 例句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很“大”“多”“强”等的夸张形式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很“小”“少”“弱”等的夸张形式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呈现出来 话还没说出口,我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作用:①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读者联想;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读者共鸣;③生动形象,新颖奇特。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赏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愁思的深重。5.【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种类 释义 例句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 (流水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用: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概括力强,意义集中含蓄,表意凝炼;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例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赏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全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且对得圆润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读起来抑扬顿挫,从而更能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例句:“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6.【排比】含义: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作用: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④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深化内容。例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7.【反问】含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又叫“激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句内。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作用: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辞严,引起读者注意;②使句式富于变化,打破平板,增强表达效果。例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赏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例句:“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例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例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8.【设问】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作用: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句: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赏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以“谁是英雄?”一句引入,接着诗人自己作答,点明题旨,总领下文。诗人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9.【互文】含义: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作用:①使语句精练,形式整齐,避免拖沓累赘。②使语句对称和谐,含蓄、互补,扩大了意义的容量。③使诗文音调明快,增强了诗文的音韵美。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赏析: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句中“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例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10.【通感】含义: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作用: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③使行文活泼,新颖奇特,不拘一格。例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赏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所以“夜色”和凉水一样,可以靠人的五官去感受。诗人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生动形象地抒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11.【叠词】含义:为了表达的需要,将音形义同一的字连接合用在一起。作用:①形象性,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②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③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④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例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赏析:运用了叠词的修辞手法,“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在一起。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几组叠词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抒发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凄凉。12.【衬托】含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作用:突出正面或反面、或相异的事物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种类 释义 例句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③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①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13.【对比】含义: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作用: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注意: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种类 概念 例句 赏析两体对比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起到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的作用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对比鲜明,歌颂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人,讽刺了“行尸走肉”般的人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把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地主阶级和劳动人民这两个不同阶级迥然不同的命运,表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一体两面对比 把统一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是因为违逆民心。通过对比,体现顺应民心的重要性14.【反复】含义:反复是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的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 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②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③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句子或词语,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作用:①反复咏叹,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表达强烈情感;②增强语气或语势,增强感染力;③使格式整齐有序,前后呼应,回环起伏;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例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例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例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15.【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例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化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17.【双关】含义: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作用: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②能增强抒情效果,耐人寻味;③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④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具有多层意蕴,耐人咀嚼。例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赏析: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女子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很含蓄,给女子的感觉是“道是无情却有情”。表情达意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例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赏析:词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象征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烈士。例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四》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18.【顶真】含义: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个句子声韵的修辞手法。作用:①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便于揭示事物间严密透彻的本质。②用于议事说理,能收到谨严、周密的效果;③用于状物叙事,可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条理清晰;④用于抒情写意,便于抒发气势贯通的感情,格调清新。例句: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赏析: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全诗寄情于景,通过对“白云”“湘水”等景物的描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19.【回文】含义: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例句: 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清·黄伯权《茶壶回文诗》)其诗又可回读为: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一个句子如果正着读和倒着读的表述完全一样。例句:①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②心清可品茶,茶品可清心。20.【层递】含义:指把三个及三个以上有深浅、先后、大小等层次关系的语句,依序加以排列,称为层递。层递修辞法可分为递升与递降两种。递升:把事物依照由小渐大、由近渐远、由短渐长、由浅渐深、由易渐难的顺序排列,也可称为阶升、递增。例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递降:将事物由大渐小、由远渐近、由难渐易、由长渐短、由深渐浅,依序排列,又可称为递减、阶降。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含义 赏析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分析:直截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例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分析: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分析: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哪是“情”。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的某种抱负和志趣。这类诗写的是“物”,言的却是“志”,“物”与“志”是有机统一的。 例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分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借古讽今 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今的人、事和时代。 例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分析:作者借写南朝佛教盛行,来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虚实结合 “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分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景。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动静结合 指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在艺术创作中,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分析: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写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前三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以动衬静,更见其静。抑扬结合 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其作用是在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第一课目 录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命题归纳年份、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 主观题考点 主要内容和情感2023·新高考 Ⅰ卷 《答友人论学》 南宋 林希逸 七言律诗 酬和赠答诗 理解词句内容,分析主题 表达对学习的看法2023·新高考 Ⅱ卷 《湖上晚归》 北宋 林逋 七言律诗 山水田园诗 结合诗歌分析前人评价 归家路上的愉快之情2022·新高考 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宋 魏了翁 宋词 即事抒怀诗 理解词句含义,并分析蕴含的道理 即时感怀,对社会民生生活的思考2022·新高考 Ⅱ卷 《送别》 唐 李白 古体诗 送别怀人诗 “离情”的表现手法 表达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021·新高考 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 唐 杨巨源 七言律诗 酬和赠答诗 观点的理解 劝诫朋友要对生活充满信心2021·新高考 Ⅱ卷 《示儿子》 宋 陆游 七言律诗 即事抒怀诗 诗句的分析,观点的理解 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2.命题分析遵循“熟悉与陌生”原则,关注学生阅读实际与幻象。一方面主要从熟悉的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方面进行考查,一方面选取的都是名家不太知名的作品,或者不知名作家甚至陌生作家的优秀诗歌作品。选材上,以唐宋时期为主,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酬和赠答诗深受选题人青睐。遵循“关联与比较”原则,关注学生知识联想与迁移。其一,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关联比较;其二,课内外同一诗人相关诗歌的关联比较。通过关联比较,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注重教考衔接,如在背景、表达方式的比较上。遵循“宏大与渺小”原则,关注学生思维选择与评价。在近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中,特定情境中的感怀题材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些作品或借景物来抒发个体情感,或劝勉在困境中的友人,或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了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的价值追求。考查内容上,“赏析”类的考查趋少,更注重从内容到思维品质的考查,如从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延伸到诗歌蕴含的哲理、道理的提炼等,如做人道理、读书与立身的关系、学诗途径等。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或体现理性思考的诗歌。即便有离别思念,也是饱含劝慰;即便有厌世归隐,也是透出积极入世情怀;即便有困顿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迈与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3.部编版教材诗词篇目整理分析篇目 表达手法 情感分析《短歌行》 曹操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 3“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典,两次引用《诗经》。 5用“子衿”、“鹿鸣”比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6“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但贤才难以招来,所以曹操想象着“鼓瑟吹笙”,想象着“契阔谈讌”。 7“乌鹊南飞”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8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典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思。对人才的渴望。希望招揽贤臣、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归园田居》陶渊明 1比喻:“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表示对其厌恶;“羁鸟”、“池鱼”自喻,表达渴求摆脱束缚急迫的心境:“旧林”、“故渊”比喻乡土田园生活,表达对其追念之情。 2白描: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画面,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画卷,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可见陶诗平淡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之风格。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首段“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写天姥山的高峻,“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正衬,以天台山的高衬托天姥山的高。第二段采用想象手法,描绘梦境。尾段直抒胸臆。 表达了作者对梦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和喜爱;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权贵的蔑视。《登高》 杜甫 首联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漂泊无依、年老多病、孤独无伴的哀叹;对自己壮志难酬、知音无觅的苦闷;对国家动乱不安、人民生活艰难的关切和忧虑。《琵琶行》 白居易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琵琶声的动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大量运用比喻,使无形的音乐声形象化。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悲惨遭遇的同情、惋惜、遗憾;对自己惨遭贬谪的感伤、无奈、愤懑、不满;对当局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不满、愤懑。《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1整首诗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3使用衬托手法,以“早生华发”的词人,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用典,作者使用五个典故,借古讽今 对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讽刺宋室昏聩无能,无人可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以史为鉴,不要草率出兵,主张有备而战;对国运的担忧和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国土的愤懑;抒发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静女》 (《诗经·邶风》) 1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其中只变换了“姝”和“娈”两字,次句头两字“贻我”与“我”结构也相似。 2顶针。“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塑造了女主人公活泼、调皮、大胆的形象和小伙子是憨厚、痴情的形象,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男子借赞颂“彤管”的美丽,表达出对静女的爱恋。《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1乐景衬哀情,以兰泽多芳草,反衬相思之苦。 2设问,三四句自问自答,凸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3对写法(对面落笔、虚写、想象),一二句先写女主人因思念丈夫而涉江采芙蓉,五六句再从对面落笔,描写男主人公回望故乡却路远难回,委婉含蓄地写出了男主人公对家乡的强烈思念和路远难归的无奈。 4联想和想象,七八句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更深的担忧,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 本诗描写思妇涉江采芙蓉赠送给心上人,两人却分居两地,抒发思妇和游子互相思念,以及天各一方不能相守的忧愁。《虞美人》 李煜 1采用诘问的手法,“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作者却问何时了,可见“春花秋月”勾起作者对美好往事的伤怀,引起作者对屈辱生活的伤感、烦闷; 2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花秋月”与可叹的现实对比,体现现实生活的卑屈,突出作者深刻的亡国之痛和思乡之愁。 3虚写,作者想象故国的人与物,虽不堪回首但还是忍不住回首,体现作者内心的挣扎(既有对往事的追忆,又有悔恨)。 4对比,不变的华丽的宫殿与变老的宫人面容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奈。 5“朱颜”一词一语双关,既是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整首词通过描写现实的愁苦生活和追忆过去的帝王生活,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鹊桥仙》 秦观 1拟人化手法。“纤云弄巧”表现织女织锦之精巧,点出了那满天的瑰丽的云霞也颇通人性。“飞星传恨”,“传”同样暗示了星的善解人意,说明连那穿梭太空的流星此时也在牛郎织女中间不断奔波,传递着缠绵情思。它们也被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 2比喻,将抽象的“柔情”和“佳期”幻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 3反问,结尾两句,运用反诘语气。两人相会后不忍分离,因而说这些话安慰他们:爱情若坚贞不移,又哪在乎朝夕相聚?这一反寻常人们对爱情难舍难分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思考: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登岳阳楼》杜甫 1虚实交错,将渴望向往已久与如愿以偿的欣喜相交错,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2对比,将自己的孤寂渺小与洞庭湖的汪洋浩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抒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思考,心系天下的胸怀。《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上片着重写景,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手法),通过对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的描绘,勾勒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萧瑟的金陵晚秋图(意境),表达了词人对金陵景物的赞美,也为下片抒情做了铺垫。 下片怀古抒情,运用典故(化用历史故事、化用诗句)的手法,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借古讽今。 1抒发了作者对金陵晚秋壮丽美景的赞美之情; 2抒发了诗人对六朝统治者生活奢摩终致亡国的批判之情和对朝代盛衰无常的感叹之情; 3抒发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重蹈覆辙的批判和对其居安思危,奋起变革,不要重蹈覆辙的劝勉之情。《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1比喻,“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2想象,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1表露出对洞庭景色的喜爱; 2表露出自己为官高洁却被谗落职的怨愤;表露出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旷达。《游园·皂罗袍》 汤显祖 1对比,“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写出了少女心中的期望与失落,惊惧和无奈。 2用典,“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典出晋宋时代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世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 3运用以乐衬哀的手法,衬托杜丽娘的伤感。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雕樑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更反衬了杜丽娘深闺的寂寞和怅惘。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无衣》 1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2设问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 3“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1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 2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3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1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2拟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3双关:“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关“摇情”,如同。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4融情景理于一体,虚实结合。 月下之景: (1一-8)月色无垠、月色纯净(景物美) 月下之思:(9--16)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美) 月下之情: (17一-36)思妇怀远、游子思归(情感美)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1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2运用细节描写。如“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这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感人至深。 3白描手法。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绵绵不尽的哀伤与思念。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将进酒》 李白 1比兴:第一句先言黄河以引起所咏之悲,同时用流水喻时光。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2比喻:借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3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4想象、夸张:空间范畴的想象夸张,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时间范畴的夸张,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事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 5直抒胸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直接抒写人生得意,需纵情欢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李白的乐观、自信、豪放,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但渴望入世的态度。 6夸张: “烹羊辛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夸张地写出朋友相聚时的纵情豪爽。7借代:“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这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懑之词。 8对比:“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写出了诗人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对豪门权贵的蔑视、鄙弃和否定。 9用典:以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曹植自比,表达对黑暗险恶现实的愤恨与控诉。 李白怀才不遇,与友人登高宴饮,借酒抒情,泻其寂寞的愁怀。表达蔑视权贵,尽吐心中不平,怀才不遇的郁愤。舍我其谁的自信。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表达时光流逝的感叹。《燕歌行》 1渲染、烘托。(山川萧条,边庭飘摇,绝域苍茫。) 2对比:出师-战败 ;将领-士兵;赐颜色-常轻敌 ;少妇-征人 ;古今将军对比;敌-我;征人思妇的痛苦-战争不能结束虚实结合: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拓宽意境,深化主题。 1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2体恤边疆战士的生活艰苦,歌颂了他们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 3反对战争,表达了作者对思乡战土及断肠思妇的深切同情。《李凭箜篌引》 李贺 1想象奇特,构思新奇,引入神话传说。 2渲染、烘托。江娥,素女,神妪,吴刚,寒兔。 3夸张:空山凝云、石破天惊。 4比喻:以声写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5通感:以形写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以感写声: (十二门前融冷光。) 音乐旋律:悲怆-欢快-清冷;表现了李凭弹箜篌的超凡技艺和神奇魅力。《锦瑟》 李商隐 1化用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化鸟。) 2意象象征(爱情哀伤的情绪。) 3联想想象:听觉感受一视觉形象。 4比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哀怨惆怅的情绪。(年华逝去,理想破灭,爱情隐痛,多愁善感。)《书愤》 陆游 1以意象勾勒画面(第二联。) 2对比:现实和理想;早年和晚年。 3借古讽今,用典:(诸葛亮《出师表》,颂扬诸葛亮,自比志向,讽刺朝廷。) 前四句豪情壮志,后四句壮志未酬,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氓》 (《诗经·卫风》) 1赋比兴手法 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②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叶新鲜润泽比女子的青春年华、恋爱及新婚的甜美。以斑鸠比女子,以桑葚比爱情,用“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比女子,以桑叶枯黄凋零比女子年长色衰爱情的消逝,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③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2对比手法 ①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②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③“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 3借代修辞: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 4顶真修辞:“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本诗叙述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了“氓“的欺骗,最后竟遭遗弃。她悔恨交加,异常痛苦。全诗深刻地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是对礼教提出的强烈抗议。《离骚》 屈原 1.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2.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洞晓当时形势,提出“美政”理想,但遭歼人排挤打击,楚王又不信任他。他的诗中,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己,九死不悔;对于奸佞小人,他痛加指斥。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屈原对理想热烈追求,对群小严厉斥责,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孔雀东南飞》 1使用了赋、比兴和浪漫手法来烘托渲染人物。 2赋:刘兰芝第一次亮相即用了赋的手法,“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一个多才多艺,性情娴雅的大家闺秀如在目前。兰芝辞行一段,人物描写由足至买、腰、耳、指、口、步,浓墨重彩的铺陈排比不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美,更透射出人格魅力美,美在沉着、镇定、不卑不亢。 3比兴:诗歌开头使用了比兴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隐喻刘焦二人缠绵悱侧的爱情,为全诗奠定抒情氛围。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情节曲平交错,跌宕起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蜀道难》 李白 1. 语言奇崛——《蜀道难》采用七言歌行体,以七言为主,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灵活多变的句式,加入“之、乎、也、哉”等不常用于诗的语助词,短者仅三字,长者十一字,长短错落,时而散漫,时而整齐,完全是散文的自由笔法。 2.手法多样--夸张是《蜀道难》最显著的艺术手法,诗中事物往往被夸张到极度,如“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夸说蜀道高耸难越,以“使人听此凋朱颜”显示蜀道奇险可怖,以“四万八千岁”强调秦蜀交通阻隔久远,以“百步九折”突出青泥岭山路盘曲,虽不符合实际却有力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雄奇和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此外,还引用神话传说,摹写神情动作,化用诗句,正侧相衬,动静结合,声色相辅,寥寥数语即描绘出险奇绝的蜀道场景和惶恐惊惧的行走情态,形成了多种手法交融的艺术特色。 3.抒情强烈——开头连用三个惊叹语“噫吁巇”“危乎”“高哉”,直接抒发对蜀道之高峻的惊愕和感慨,为全诗奠下咏叹的感情基调;而后在诗的开篇、中间和结尾,反复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直泻奔腾、激荡的感情,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使得整首诗前后呼应,绵连一体。 想象奇特从开国、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蜀道现实,从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冲波逆折之“回川”,既展现“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蜀道之图景,又激荡“悲鸟号”“子规啼”“砵崖转石万壑雷”等蜀道之音响,甚而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感受;凭借奇特想象描绘出具体的蜀道面貌,渲染出幽森的蜀地氛围,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浪漫气息。明确:此题答案为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鉴赏与思辨性思维为目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蜀相》 杜甫 1设问:“丞相祠堂何处寻”为问,“锦官城外柏森森”为答,开篇设问,设置悬念,直接点题,渲染气氛。 2借景抒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3用典:“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诸葛亮开创和辅佐刘备和刘禅两代,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这首七律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望海潮》 柳永 1词风豪放,巧用夸张。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苏轼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将大都市的兴盛繁华描绘得淋漓尽致。 2工于铺叙,善用白描。开头三句,说地理位置,二说政治地位,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总括全局,为下文张目。“烟柳”二句,前写环境,后居宅,继以“参差”一句总结。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作进步的交代;继而又写市场、人家,对“繁华”作进一步的描写。下片写西湖景象,从环境写到生活,从风景写到人事,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歌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全篇以铺叙见长,但又非平铺直叙,尤其是开端、结尾处都以白描为主。 3善用点染,富有层次感。上片中“东南......”是点,点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风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采。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水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这首词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表现了钱塘(今浙江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扬州慢》 姜夔 1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2虚实结合: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运用了比兴,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2“安能行叹复坐愁”是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有不平,提出不言愁。 3“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的句式,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客至》 杜甫 1首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描绘了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草堂景象,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互文、细节描写。颔联写花径、蓬门两种景物,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真实,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全诗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登快阁》 黄庭坚 1诗中多处用典。“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落木”、“鸥盟”等已化用无痕,如从己出。 2善炼字面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倚晚晴”的“倚”,写其逍遥自得的神情,“美酒横”的“横”写出诗人坚持自我及兀然傲世的姿态。“已为”、“聊因”、“吾与”等词组的使用,使诗歌显出情致的跌宕变化。 1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 2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3归隐情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恬淡静雅之中惆怅沉郁,诗风含蓄蕴藉婉深。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壮怀难酬、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又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1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 “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 2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3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诗歌鉴赏考查知识点图览一、古诗特点(一)古诗体裁1.诗种类 阐释 分类 特点古体诗 (古风) 唐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古诗 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不讲对仗,用韵自由近体诗 初唐以后形成的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古诗 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 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限定。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2.词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乐诗、诗余等,分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三种。主要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3.曲曲又称词余。元曲分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包括小令、套数两种。其特点:有衬字、口语化、对仗丰富。(二)古诗语言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有别于日常使用语言,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跳跃性;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练性。1.语言“变性”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例如: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意为“戴锦帽,穿貂裘”。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理解小练1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活用之处,并理解其含义。(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言“变序”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例如: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后置。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理解小练2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语言“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例如: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字。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理解小练3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诗的章法结构1.近体诗的章法结构(1)常见章法结构律诗常 见结构 ①四分法:起承转合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绝句结构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①“起”定基调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律诗首联为起,绝句第一句为起。了解古诗的起笔之法,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文本。如较为常见的点题起笔法,即诗歌首联点明呼应标题。②“承”起续境承,即承接,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的关联,并紧接起句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例证。律诗第二联为承,绝句第二句为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但它不是“起”句的简单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承”句多为写景或叙事。③“转”造波澜转,通常指转折,但也有转变、变化之意。律诗之转在第三联,绝句之转在第三句。转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诗人的思路,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常在“转”句上做文章。④妙“合”主旨合,即作结,于律诗为第四联,于绝句为第四句。作结之意,即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好的结句有以景结情、以情收尾或放开一步、另拓新境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尾句(联)通常会表明题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发掘尾句(联)所蕴含的情感主旨。(3)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工整是其基本要求。如何“工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利用“对仗工整”的规则(尤其是“结构相同”“语意相关”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推知诗歌中的难点。正对 指上下两联内容相同,互为关联补充,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两句角度相同,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 指上下两联内容相反,形成对照。如鲁迅《自嘲》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对待敌人与亲人的两种态度放在一起,对比鲜明。串对 指构成对仗的上下两联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陆游《游山西村》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句说“疑无路”,下句说“又一村”,语意上形成上下承接、略有转折的语法关系。理解小练4(1)根据对近体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下面图中横线上的内容。(2)中间两联对仗属于______对。2.词的章法结构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不同于诗的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样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1)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人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①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柳永名作《望海潮》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出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②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练地描绘出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惆怅的感觉。③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的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谓“造思”。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2)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大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①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如李清照的《声声慢》。②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今,下片怀古。(3)词的结尾非常重要,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既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地。或以景作结,或以情作结,或以问作结。词的写作结构一般呈直线型。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前半泛写,后半专叙;前面写因,后面写果等。理解小练5 根据对词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下面图中的空缺内容。二、教材学考关联梳理时期(时代)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关联点(除关联作者、题材外可能关联的考点)先秦 《芣苢》 无名氏 四言诗(古风) 劳动诗 ①结构上的重章叠唱;②赋的手法《氓》 无名氏 四言诗(古风) (叙事诗) 爱情诗 ①叙事特点;②诗中人物形象; ③赋、比、兴手法《离骚(节选)》 屈原 杂言诗(古风) 政治诗 ①诗人的情志(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②香草、美人意象;③“兮”字运用;④抒情手法(直抒胸臆、想象及对比)汉 《孔雀东南飞并序》 无名氏 五言诗(古风) (乐府) 爱情诗 ①叙事特点;②铺陈手法;③诗中人物形象;④浪漫结尾魏晋 《短歌行》 曹操 四言诗(古风) 言志诗 ①诗人形象;②情感变化;③比兴、用典《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五言诗(古风) 田园诗 ①诗人的隐逸情怀;②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等)唐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杂言诗(古风) 游仙诗(送别诗) ①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②浪漫主义手法(想象、夸张)和风格《蜀道难》 李白 杂言诗(古风) 送别诗 ①描写技巧;②浪漫主义手法; ③用典《登高》 杜甫 七律 登临诗 ①沉郁阔大的意境;②每联对仗、句法严谨的创作技巧《蜀相》 杜甫 七律 怀古诗 ①感时忧国的情怀;②借古怀今的手法《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 七言诗(叙事诗) 贬谪诗 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②音乐描写 技巧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词(豪 放词) 怀古诗 ①词中寄托的“人生如梦”及达观释然的人生态度;②虚实相生与衬托手法;③豪放风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豪 放词) 怀古诗 ①壮志难酬的伤感;②用典与对比手法;③豪放风格;④借古讽今的手法《声声慢》 李清照 词(婉 约词) 羁旅诗 ①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②叠字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③婉约风格《望海潮》 柳永 词 干谒诗 ①一字逗;②点染手法;③铺陈 手法《扬州慢》 姜夔 词 怀古诗 ①黍离之悲;②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③用典艺术《插秧歌》 杨万里 七律 劳动诗(田园诗) ①语言口语化;②白描手法;③细节描写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情语)与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一)读标题,挖信息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其蕴含的信息有:挖掘下列标题中所蕴含的信息。标题 蕴含的信息《答友人论学》 (1)《湖上晚归》 (2)《白下驿饯唐少府》 (3)《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4)《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5)《苦笋》 (6)《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7)规避读标题的误区①《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类型。②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③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二)抓关键词句1.抓“情语”,即抓住诗中揭示情感的字词。抓住了它们,把握思想感情就会又快又准。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独”就是“情语”,揭示了杜甫内心的悲伤与孤独。(这一点会在学案57中展开讲述)2.抓尾句(首句),明确主旨。古人写诗往往“卒章显志”,尤其是一些说理诗,往往在尾句揭示道理。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前面铺排意象后,结句“断肠人在天涯”一下子点明了主旨。(1)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体悟诗人的情感。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下面诗歌的主旨。朝退书怀[唐]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注]多漏月光。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注 芟:割除,除去。鉴赏 诗歌大意:诗人退朝回到家里,脱下朝服,换上了道士的鹤帔和星冠,来到自己寝楼西边的书房里。书房里有养在笼里的小鸟,鸟儿能听懂人的呼唤,窗前竹子砍掉以后月光照了进来。粉墙上、屏风上不题写自己的作品,只题写古人的经典篇章。自己不担心会因孜孜不倦而劳心劳力,富国安民的道理还要仔细思量。这首诗展示了诗人退朝后怡然自得的生活,表达了孜孜不懈以求富国安民的政治理想。韩偓在不惑之年走入仕途,他在协助宰相崔胤平定宦官刘季述叛乱后,得到唐昭宗的器重,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典掌机要。这首诗大概写于这个时期。此时的韩偓,春风得意。他写自己的个人生活,处处透露出自得之意:他换上道服,觉得自己成了神仙,他来到书房,逗弄着笼子里的小鸟,还不时欣赏一下窗前的明月和屏风上题写的古人诗文。他的生活也很优渥,几近奢华:有高高的寝楼,有宽敞的书堂,还有精致的装饰摆设,再加上这是他退朝之后所作,一种富贵满足、近乎自我标榜的神情跃然纸上。然而,诗人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在尾联表达了自己来书房的真正目的:思考富国安民的大计。著名学者霍松林说,韩偓的诗歌“有晚唐正音”。就这首作品来看,诗人能够在享受生活之余,仍不忘读书人的本分,不忘家国生民,难能可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联作者,知人世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及其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题目会提供相关注释,有的因为是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需要考生从平时的知识积累中提取。(四)读注释,明暗示诗歌后面的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了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注释 作用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原因介绍写作背景 说明写作缘由或暗示本诗主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 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注意:要把注释当成正文来读!(五)借试题,巧理解高考古诗鉴赏第1题是选择题,第2题是主观题,它们对读懂诗歌和答题帮助极大,所以要把握好试题特点:①四个选项一般是按照诗句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②信息量大,包括内容、情感、语言、手法、主旨等丰富信息;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④主观题题干包括指向要素、解说要素、限制要素,可利用“解说要素”帮助读懂诗歌。总之,同利用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内容选择题一样,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读懂诗歌便成竹在胸。(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鉴赏 杨巨源是中唐诗人,他35岁进士及第,仕进之路虽然慢,却比较平顺。白居易在朝为官时,他们经常以诗书往来。杨巨源虽然比白居易大了十几岁,但非常钦佩这位青年才俊的文学造诣,白居易也同样对这位长者非常尊重,他们很快就成了忘年交。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心情郁闷,身处异乡又缺少知音,甚至一度想皈依佛门。杨巨源非常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并依然相信他前途光明。因为杨巨源挂念白居易,所以寄赠了这首七律。开篇以两个问句展开,颇有生趣。诗人首先询问白居易是否适应了新环境,并关心他的身体健康,更牵挂他的安全。其实诗人一定知道白居易的窘迫处境,所以次句才又追问,禅院是否住得习惯。“惠远”本指东晋时庐山东林寺的高僧,这里引申为白居易经常与当地的僧侣相处,逐渐淡泊名利,更有了归隐之心。诗人担心白居易经受不住打击,又受禅宗影响,对仕途失去信心,于是接下来就抒写了自己的态度:“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湓江发源于江西的湓山,并在九江汇入长江,它曲折绵长,仿佛一条蜿蜒的衣带;庐山群峰耸立,其中的香炉峰更是壮美秀丽。诗人深知白居易身在异乡,一定非常思念长安和亲朋,于是又转而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岁末年关,白居易却归期不定,如同一只离群的大雁,音讯全无;更像生病的飞鹤,纵然经常眺望京城,却因为远隔千里,而不能看见长安的宫阙。“离鸿”“病鹤”,都形象地刻画出白居易处境之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忘年之交的关心。诗人还是希望白居易不要灰心丧气,更不可沉迷于佛禅,而忘记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莫谩拘牵雨花社”,这一句也化用典故。梁武帝时,曾有云光法师讲经于雨花社,并有幸获得天雨赐花。白居易好佛,故此句劝其不要拘牵于浮屠,从而消磨了锐气。最后一句“青云依旧是前途”,既是对白居易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鞭策和鼓舞。诗人热心地开解对方,虽然身处困境,但前途远大,不可荒废一日。白居易若读到这首诗,也一定会感怀于这番深情。杨巨源的这首七律措辞委婉,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意。诗人欣赏白居易的不凡才华,也为其坎坷的遭遇而感到不平。全篇虽然没有滚烫的话语,却充满温情,人生若能有这样的知己,夫复何求!请在理解正文、结合注释并联系题干的基础上,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记叙】含义: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作用: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通过记叙抒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从而抒发诗人矢志报国的信念。 【描写】含义:用生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描刻画。作用: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通过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例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赏析:通过描写,生动地再现春天夜晚的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描写角度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远近结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官结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动静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声色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正侧结合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白描 父耕原上田,子刷山下荒。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议论】含义: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特点、等发表作者的意见。作用:表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突出诗歌的主旨,使诗歌的主题鲜明、深刻。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最后两句,通过议论,表达了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例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最后两句,通过议论,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抒情】含义: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①直接抒情: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②间接抒情:借助景。乐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借助物。托物言志。作用:鲜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深化诗歌的主题。例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尤其“感时花溅泪”一句,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通过景物描写,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例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京口瓜洲一水间”写出了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钟山只隔数重山”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明月何时照我还则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明】含义:对诗句做解释说明的句子。作用:使诗歌前后内容连贯,便于读者理解。这种手法在诗歌中较少使用。例句: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杜甫《缚鸡行》赏析: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小鸡。然而诗人却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这一句说明了小鸡被卖的原因以及作者希望放掉小鸡的原因。结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挺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架构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古诗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三种层次关系:相承 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相并 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相属 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 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 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⑤ 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铺垫、过渡铺垫、层层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层层渲染、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开头句 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中间句 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④总结。结尾句 点明中心;②升华主题;③呼应开头;④收束全文;⑤引人深思等。古诗行文常用结构手法有:1.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2.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3.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4.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5.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6.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7.抑扬: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8.“起承转合”“起”:起句为一诗之首,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內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的作 用,主要有两种切入角度:(1)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诗的主旨或概括诗的内容。单从诗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 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2)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 境 ”。“承”:承句与“起 ”句语意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 ”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 ”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多为写景或事。“转”:“转 ”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 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 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合”:“合”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修辞手法1.【比喻】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类型 结构 比喻词 例句明喻 本体+比喻词+喻体 像、好像、似、仿佛、犹如、宛如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暗喻 本体+比喻词+喻体 是、简直是、成了、变成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借喻 喻体(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便于读者理解;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例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抒发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例句:“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赏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2.【比拟】含义:分拟人和拟物;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作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一般比拟只出现本体,不出现拟体。类型 概念 例句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物 把人当作物 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把A当作B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朵朵花瓣翱翔在风中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者想象,增强感染力。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再用“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的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极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赏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3.【借代】含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替人。类型 概念 例句特征代本体 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 樯橹灰飞烟灭整体代部分 用事物整体代替其中一部分 读点鲁迅具体代抽象 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抽象代具体 用抽象事物代替具体事物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专称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化的人或事物的专有名称代替本体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作用:①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②突出事物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③具有回避掩饰作用,委婉含蓄,耐人寻味;④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⑤古诗忌讳同词重复,诗人为避免同词重复,多用借代,使语言富于变化;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⑦使音律和谐,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对仗、押韵的要求,需要改换事物的名称。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例句:“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赏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例句:“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赏析:诗中的“鞍马”代“客人”。例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赏析: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张】含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类型 概念 例句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很“大”“多”“强”等的夸张形式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很“小”“少”“弱”等的夸张形式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呈现出来 话还没说出口,我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作用:①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读者联想;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读者共鸣;③生动形象,新颖奇特。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赏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愁思的深重。5.【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种类 释义 例句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 (流水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用: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概括力强,意义集中含蓄,表意凝炼;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例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赏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全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且对得圆润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读起来抑扬顿挫,从而更能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例句:“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6.【排比】含义: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作用: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④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深化内容。例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7.【反问】含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又叫“激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句内。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作用: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辞严,引起读者注意;②使句式富于变化,打破平板,增强表达效果。例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赏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例句:“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例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例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8.【设问】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作用: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句: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赏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以“谁是英雄?”一句引入,接着诗人自己作答,点明题旨,总领下文。诗人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9.【互文】含义: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作用:①使语句精练,形式整齐,避免拖沓累赘。②使语句对称和谐,含蓄、互补,扩大了意义的容量。③使诗文音调明快,增强了诗文的音韵美。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赏析: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句中“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例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10.【通感】含义: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作用: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③使行文活泼,新颖奇特,不拘一格。例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赏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所以“夜色”和凉水一样,可以靠人的五官去感受。诗人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生动形象地抒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11.【叠词】含义:为了表达的需要,将音形义同一的字连接合用在一起。作用:①形象性,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②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③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④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例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赏析:运用了叠词的修辞手法,“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在一起。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几组叠词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抒发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凄凉。12.【衬托】含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作用:突出正面或反面、或相异的事物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种类 释义 例句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③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①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13.【对比】含义: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作用: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注意: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种类 概念 例句 赏析两体对比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起到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的作用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对比鲜明,歌颂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人,讽刺了“行尸走肉”般的人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把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地主阶级和劳动人民这两个不同阶级迥然不同的命运,表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一体两面对比 把统一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是因为违逆民心。通过对比,体现顺应民心的重要性14.【反复】含义:反复是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的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 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②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③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句子或词语,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作用:①反复咏叹,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表达强烈情感;②增强语气或语势,增强感染力;③使格式整齐有序,前后呼应,回环起伏;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例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例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例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15.【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例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化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17.【双关】含义: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作用: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②能增强抒情效果,耐人寻味;③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④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具有多层意蕴,耐人咀嚼。例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赏析: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女子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很含蓄,给女子的感觉是“道是无情却有情”。表情达意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例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赏析:词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象征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烈士。例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四》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18.【顶真】含义: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个句子声韵的修辞手法。作用:①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便于揭示事物间严密透彻的本质。②用于议事说理,能收到谨严、周密的效果;③用于状物叙事,可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条理清晰;④用于抒情写意,便于抒发气势贯通的感情,格调清新。例句: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赏析: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全诗寄情于景,通过对“白云”“湘水”等景物的描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19.【回文】含义: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例句: 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清·黄伯权《茶壶回文诗》)其诗又可回读为: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一个句子如果正着读和倒着读的表述完全一样。例句:①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②心清可品茶,茶品可清心。20.【层递】含义:指把三个及三个以上有深浅、先后、大小等层次关系的语句,依序加以排列,称为层递。层递修辞法可分为递升与递降两种。递升:把事物依照由小渐大、由近渐远、由短渐长、由浅渐深、由易渐难的顺序排列,也可称为阶升、递增。例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递降:将事物由大渐小、由远渐近、由难渐易、由长渐短、由深渐浅,依序排列,又可称为递减、阶降。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含义 赏析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分析:直截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例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分析: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分析: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哪是“情”。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的某种抱负和志趣。这类诗写的是“物”,言的却是“志”,“物”与“志”是有机统一的。 例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分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借古讽今 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今的人、事和时代。 例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分析:作者借写南朝佛教盛行,来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虚实结合 “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分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景。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动静结合 指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在艺术创作中,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分析: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写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前三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以动衬静,更见其静。抑扬结合 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其作用是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例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分析:欲抑先扬,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后两句却道出,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分析:“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例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分析: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细节描写 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例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分析: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的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川》) 分析: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写喜乐的景物与欢快的氛围,往往反衬出男女主人公不合于时,寂寞失落的情绪。 例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分析: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看见繁花烂漫,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强烈表达了诗人忧国忧家之情。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例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分析:整首诗作者以石灰为喻,托物言志,表面看句句写石灰,实际是借助石灰象征自己为报效祖国,甘愿经受苦难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对比(对照)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例句: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分析: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衬托(烘托) 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以宾衬主,以彼衬此。这种手法就叫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例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分析:作者以“人闲”的静谧气氛,来衬托“落花”的飘摇风致,以鸟鸣来衬托夜间春山的空寂。通感 通过联想,调动起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以易于对抽象的香、味、声、情的感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