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3讲 必修上《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一轮复习目 录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考点一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4考点二 信息的辨析 4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文言文课内重要篇目复习目标(1)分类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五类文言现象,提升归纳和运用古代汉语的能力。(2)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3)梳理课文叙述的事件前后的史实,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4)拓展领悟“春秋笔法”,思考历史记录背后的思想观念。(5)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领会不同史传文本的不同特点。对话先贤·臧否人物在浩繁的诸子作品及史传经典中,以“说”而载入史册的人物,不计其数,也形成古代独特的“说辩”艺术。孔子的简练精辟、孟子的喷薄气势、庄子的妙言譬喻,触龙、毛遂、苏秦、张仪……妙语连珠,说尽胸中抱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两篇史传文学中的也有大量的“说”,在“说”中叙述历史,表现人物,显出智慧。《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夜访秦军,劝说秦穆公退兵;《鸿门宴》中樊哙闯帐,一番言辞解除刘邦危机。看似简单的对话,实则大有深意。依托两段经典对话,感受言语的力量,体会对话字里行间的深意,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态度、心理、方法与效果,提升言语交际能力。【复习设计】2025年备考策略1.《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属于史传作品。学习史传作品,领会其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学习史传作品既可以深刻体会前人的智慧,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末来。教材引导学生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会多元鉴赏人物和评价人物和事件。2.学生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探究,探究史书未知内容,引导学生对文本留白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探究、释疑,学生言之有理即可。3.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立大志,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对比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再进行艺术加工创造,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探究文本未知内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探究合作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百度百科1.烛之武简介 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烛之武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2.刘邦简介 刘邦(前256年 /前247年 -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不事生产 。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武安侯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同年五月,重返三秦之地,定都栎阳。 他能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力量,最终迫使项羽兵败自刎,于汉五年(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随后,刘邦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 ,建立西汉。后迁都长安。称帝之后,刘邦为稳固统治,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社会经济,安抚人民,稳定统治 。“白登之围”后,他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于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 刘邦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如毛泽东评价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四)诗歌资料1.《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3.《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五)结构导图“以今度古”——《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情境设置:郑国面临大军压境,行将国灭,而烛之武夜访秦军,竟以一己之力纾解国难;刘邦、项羽两军对垒,两军统帅会于鸿门,刘邦危矣,间道而逃。这两桩事情放在当今世界,都是极其重大的政治新闻事件。假设你是当时的新闻记者,目睹了整个事情的过程,请在开设的“灞陵看天下”公众号报道、评论这两个大事件。“灞陵看天下”公众号目前有三个栏目:栏目一:今日新闻速递;栏目二:灞陵时事热评;栏目三:霸上人物志二、简要回顾栏目一的活动,指明本节课重点进行的是公众号栏目二“灞陵时事热评”。(一)请栏目二的各位新闻编辑就两大事件商讨议题(不少于三个):这一组的编辑们提出了三个参考议题:1.大军压境,烛之武何以能退兵?——在公众号栏目“灞陵时事热评”就烛之武的说话艺术进行点评。2.樊哙乃一介莽夫乎?——在“灞陵时事热评”栏目点评鸿门宴上樊哙的语言技巧。3.“鸿门宴”沛公之黠智——嘉宾连连看(编辑们打算邀请历史老师来谈谈)(二)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就前两大议题开一个现场讨论会。A大军压境,烛之武何以能退兵?讨论明确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对现实清醒、理性的认识,向秦穆公传递信息:郑国对战争后果清楚,不存在任何侥幸,瓦解秦穆公的戒备心理。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郑无益)(拉近了彼此距离,激活了对方对话的兴致。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飞地难治,“越国以鄙远”,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畅,跨国殖民难度很高。“亡郑以陪邻”,等于“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无害)(烛之武的意思是与秦结盟,结盟的意义在于给了秦国制衡晋国的力量,给了让秦国踏入中原的一个跳板)第四步:以史为例,挑拨秦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行无信)这是揭了晋文公的老底,也是对秦穆公当头棒喝:与不知感恩、出尔反尔之辈合作,怎么能相信“越国以鄙远”的许诺。历史分析其实就是对于人性的分析,戳到了秦穆公的痛处。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何厌之有”:西扩无厌)(晋国“何厌之有”的特点太明显,是迟早的事。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仅过了三年,公元前627年,秦晋就发生了崤之战,验证了烛之武的论断)有同学可能有这样的疑问:“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不是应该从自我辩解说起吗?表示从此对晋有礼,并且不再“贰于楚”。这样解释有用吗?——没有用。一个小国在大国之间周旋,夹缝里求生存,本就是四面讨好。“贰于楚”不过是秦晋想灭郑的借口罢了。烛之武眼光犀利,看透了这场危机的核心是什么,因而迎刃而上。这里的要害是什么?——“益”——可见谈判要抓住核心问题。围郑之利弊可知也:亡郑无益,舍郑无害;晋行无信,西扩无厌。灭郑无益于今而有损于后,窃为君图之当舍郑矣!除此之外,烛之武说退秦师,还运用了摆事实、离间、站在对方立场、假言推理……B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兵:还可以关注语气称呼等。语气称呼非常恭敬,舒缓了对方的防备心理,短短的一百二十五个字的说辞,烛之武用了八个“君”字,处处彰显对秦王的尊重和为秦所思;烛之武开口便向秦王示弱,再加上烛之武年龄偏大,文中自言“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以及“夜缒而出”,都彰显了烛之武给人一种老态龙钟和无能的外在表象,这种外在表象给说理对象的是一种安全感,也极易引起对方的良好情绪。樊哙乃一介莽夫乎?——细心的同学发现樊哙的话与张良、刘邦是差不多的。张良:“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语调语气委婉谦敬刘邦:“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语调语气诚惶诚恐樊哙:“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樊哙这番话的语调语气是怎样的?D樊哙义正辞严,话中有话。他的话有哪些潜台词呢?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当项羽问:“壮士,能复饮乎”时,他巧妙地接过话头,引申开去,由能否再喝酒转到怕不怕死的问题上,明是说自己不怕再喝酒,实则是暗示:他们一伙是不怕死的英雄好汉,如果逼急了,他们也会来个鱼死网破的。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如果你效法秦王,天下人必然背叛你。对于亲手灭掉强秦的项羽来说,这一旁敲侧击无异于当头棒喝,使他不能不心存顾虑。你杀了沛公,你就是和秦王一样残暴的人——不仁3.“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你要是杀了沛公,就违背了怀王与诸将之约——不信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你杀沛公,就是重蹈亡秦覆辙——不智若杀沛公,则不仁、不信、不智,樊哙成功说服了项羽,有勇有谋的他让项羽连连称赏、赐酒、赐生彘肩、赐座。E分析烛之武与鸿门宴两篇文章呈现的说话智慧,我们会发现有这样几个特点:1.让步示弱,以退为进:坦承“秦晋围郑,郑知亡矣”;刘邦三个“不敢”,处处称“臣”,尊项羽为将军……2.换位分析,抓住对方心理:站在秦穆公立场权衡轻重,剖析利弊;抓住项羽尚勇、尚义特点,道德谴责,置项王于“不义”,使项王犹豫不肯行动;“窃为大王不取也”……转化矛盾。3.转化矛盾,分化离间。烛之武将秦郑矛盾转化为秦晋矛盾,刘邦将与项羽的矛盾转化为告密者与之的矛盾。这样,谈判双方也变消解了敌意,被动方也得以转为主动,甚至可与对方结为盟好,缔成和约。通过高超的说话艺术,烛之武达到了瓦解秦晋联盟、使秦伯主动撤军,并与秦结盟的目的;樊哙、刘邦等人达到了鸿门宴上全身而退的目的。通过这次“灞陵时事热评”议题的现场讨论会,期待各位编辑呈现出佳作!文言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实词梳理】1.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3.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边邑)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使……成为边境)4.一词多义(1)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边远的地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2)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略微)【虚词梳理】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表顺承)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2.而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顺承,才,)②夜缒而出 (连词,表修饰)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连词,表顺承)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词,表转折)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何)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指文章)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代指“行李”,使者)②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③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或希望)5.之①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②臣之壮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式梳理】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省略句晋(于)函陵军,秦(于)氾南军。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3.倒装句①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于晋无礼。)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亡郑而于君有益。)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于)函陵军,秦(于)氾南军。)②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4.固定句式夫晋,何厌之有? (何……之有:有……的呢)【文化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4.寡人:寡德之人,诸侯谦称。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重点背诵】1.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 焉用亡郑以陪邻!4.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6.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7.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8.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理解默写】1.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 , ,。2.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 ;?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5.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鸿门宴》文言知识梳理【实词梳理】1.古今异义范增说项王曰 【说】 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而听细说 【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走】 古义:逃跑;今义:步行。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2.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具”通“俱”,全部)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 (“倍”通“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否则)3.词类活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连夜)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那样)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间至军中(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籍吏民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处罚)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动用法,让…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止)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情况)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4.一词多义(1)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意愿)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态、神情)卒起不意 (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料想)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怀疑、猜疑)(2)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戍卒叫,函谷举 (攻下、占领)孙叔敖举于海 (推举)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举世无双 (全部、整个)(3)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请罪)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辞别)哙拜谢 (感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劝告)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凋落、衰亡)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问,询问)(4)当当是时 (介词,正当……时候)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对等,比得上)(5)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王曰:“何坐?”曰:“坐盗。” (犯……罪)(6)胜刑人如恐不胜 (尽)沛公不胜杯杓 (禁得起)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虚词梳理】1. 为①客何为者 (动词,做)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③我为鱼肉 (动词,是)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动词,是)⑤为击破沛公车 (介词,替、给)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被)⑦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呢)⑧军中无以为乐 (动词,作为)2. 因①不如因善遇之 (介词,趁机,趁着)②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连词,于是、就)3.以①具告以事 (介词,把)②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连词,来)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连词,来)4.且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副词,尚且)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要)③且为之奈何 (副词,况且)5.于①长于臣 (介词,比)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③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在)6.然①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连词,然而)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代词,这样)③王默然不应 (词缀,……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句式梳理】1.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亚父者,范增也。此亡秦之续耳。2.省略句为(我)击破沛公军。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4.倒装句①状语后置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燕王拜送于庭。②宾语前置不然,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5.固定句式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孰与君少长。 (孰与,……比较……哪一个……)何辞为? (何……为,为什么……呢)【文化常识】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 130 篇,50 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6.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为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重点背诵】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3.吾属今为之掳矣!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6.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7.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8.臣请入,与之同命。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黯然不应。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理解默写】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 。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 。答案:品读,体会微言大义烛之武为什么能够通过一人之力,使得秦军退兵,凭借的不仅仅是他独一无二的胆识,更因其非凡卓越的语言表达,深入品味《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一) 耐人深味的语气词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者句末,表达判断、疑问、陈述、感叹等语气。诵读比较一:“也"能不能去掉 (1)改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2)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诵读比较二:“也”能不能添上 (1)改文: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原文: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诵读比较三: 语气词能否互换 (1)改文: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矣。(2)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二)充满玄机的“错位”语言文章开头,在文章的陈述中,用的是“晋侯、秦伯围郑”。而烛之武对“围郑”事件所作的主观陈述,却用的是“秦,晋围郑”一语。对于同一事件,烛之武的说法为何与文章开头的记述出现差异?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笔?(三)文约意丰的语言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用词细微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戒邪恶而褒扬善良,如果不是圣贤,谁能做到呢),品读下列句子,从中读出了哪些丰富的含义?“春秋笔法”,是指“一字含褒贬”的史传笔法。在《鸿门宴》一文中,作者对刘邦其人其事的叙写,巧妙地使用了这种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刘邦的态度评价,请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探讨。语句一:君安与项伯有故 语句二: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语句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任务三:联读,比二文异同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分析,默读两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比较这两篇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任务一、绘图叙事,理解文章内容请学生根据课前绘制的《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的主要人物关系图,概述两篇文章大致情节。(设计意图: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人物关系,并为下面聚焦人物、形成评价,打好基础。)任务二、解读“君子”与“英雄”以有关“君子”的名言来得出我们对“君子”在道德品格、才能智慧、境界格局上是有要求的。以刘邵在《人物志》中对“英雄”的定义来引发学生对“英雄”的思考,从而得出: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对英雄的说法也不一样,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承认,英雄是楷模、是标杆,是树立在人们心中高大而光辉的形象。讨论——烛之武是君子吗?有人说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舍命而出,足见其智勇,可谓是英雄,但他因得不到重用而向郑伯抱怨,算不上君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延伸:如果以我们刚才讨论的标准来看,在《鸿门宴》的众多人物中,谁可以称得上是君子?(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君子“的形象,同时,具有思辨性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大家深度学习。)分析——项羽是英雄吗?李清照在其《夏日绝句》中对项羽有很高的评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也将项羽放在帝王系列的“本纪”里,项羽作为一个英雄的形象定格于历史之中。从《鸿门宴》中看,项羽是英雄吗?1.《鸿门宴》中的项羽无伤告密,项羽大怒。项伯劝说,项羽许诺。刘邦道歉,项羽摊底。项羽留饮,位分尊卑。范增举玦,项羽默然。樊哙闯帐,项羽赞许。小结项羽:从性格上看,项羽易怒(脾气暴躁),但又表现为犹豫不决;从格局上看,项羽自视甚高,不守信约,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从见识上看,项羽不分敌我,不识大局,轻易放跑最大的敌手。2.《史记》中的项羽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小结项羽:①志向远大但政治近视;②雄才大略却又单纯天真;③光明正大但又剽悍逞勇;④刚愎自用但又轻信寡听;⑤暴力嗜杀但又妇人之仁……评价:项羽是一个英雄吗?(1)从性格与品格的角度上看,项羽不能视为英雄;(2)从历史地位与作用上看,项羽也应该是一个英雄。(设计意图:通过细读文本,并联系群文资料,得出项羽的不同形象,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思辨性表达的能力。)任务三:总结“史论”与“思辨”人物评价当中,我们的评价依据是人物的言行,这就是史与论的结合;同时,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可以单一,而是要运用思辨来进行审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要有史料的支撑和印证,更要把他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思辨和审视。我们将来在阅读文章,评价人物时,要有这样的人物观和历史观。其实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评判方式去评价其他人,比如刘邦。(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把阅读史传、品评人物引向深入,让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两种方式,并学会实际运用。)任务四:对比阅读,见微知著1.查看《春秋》中对《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描述,请你比较以下选文与《左传》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有何不同。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春秋经·僖公三十年》明确:《春秋》只对一定时间集合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精炼记录,记叙了战争的对抗双方、发生地、结果,采用的是大纲式的概括叙述,只记事目,并不具体叙述和交代事件的过程和缘由。而到了《左传》中,对该事件进一步想象、细化和叙述。正因如此,前人有所谓《左传》“解经”的说法。追问:同样的事件在《史记》中再次被提及,与前两者又有何不同?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早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馀庶子无如兰贤。今围争,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史记·郑世家第十二》明确:司马迁不再满足于把历史生活按照自然状态加以实录和叙述,而是根据自己对历史生活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发现,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加工,富于想象力地安排素材,展开进一步地细节化描写。以俭省的字数在历史记录的同时表现出浓厚的文学性。将平铺直叙的史笔与活泼生动、变化多端的文笔自然糅合一处,实录与细节描写的完美融合。(设计意图:在比较中观察现象,并尝试透过现象看本质,领会从历史叙事到文学叙事,再到二者的充分融合,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2.“《史记》叙事的最大特色正是它在历史叙述中流露的浓郁的文学性”,关于该观点,是如何在《鸿门宴》中呈现的?以人物樊哙为例:文中描写 文学性笔法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 形貌描写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作状态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语言表达此外,项羽的“大怒”,刘邦的“大惊”,范增的“目示”等,经过司马迁文学化的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显然,司马迁在继承了《左传》这一优秀叙事手法的基础上,运用得更加纯熟、精到,显示了司马迁在叙事上的文学性突破。即便是寻常人、寻常事,一经其笔,栩栩如生,宛如目睹。诚如顾实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中说:“彼之笔,纵横无尽,不论何事,靡不巧于叙述。”(设计意图:同样的故事,不同的叙事者,在不同的叙事技巧和审美加工下,呈现的成果有差异,领会司马迁生动的文笔赋予历史故事的鲜活生命力。)任务五:创作演练,思辨探究1.找出《鸿门宴》情节中你觉得可以删去的“闲笔”,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些“闲笔”是否可以省去?补充材料:沛公先入关,曹无伤私使见羽,言沛公据关亡。增因说羽击之,项伯知,夜奔于汉军告良。良乃告沛公,问良何为,良具言以告。旦日,沛公至鸿门见羽,留沛公饮于军中,范增出,召庄舞剑于沛公前,因击于座前,乃入,舞剑,伯以舞剑以翼蔽沛公。良出,谓哙:“公危矣。”哙入营质羽。沛公与从遂走,至汉军,立诛杀曹无伤。——同学作品至函谷关,有兵守,不得入。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羽遂入,至戏西鸿门,闻沛公欲王关中,独有秦府库珍宝。亚父范增亦大怒,劝羽击沛公。飨士,旦日合战,羽季父项伯素善张良。良时从沛公。项伯夜以语良。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于羽。明日,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自陈“封秦府库,还军霸上以待大王,闭关以备他盗,不敢背德。”羽意既解,范增欲害沛公,赖张良、樊哙得免。——班固《项籍传》明确:一波三折的情节在表现人物冲突的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戏剧化的冲突中隐藏直白的观点论述,这是司马迁的叙事智慧。(设计意图:实践出真知,只有思考探究,方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异同,在创作中体验叙事者伟大而深远的情怀。)2.从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推测项羽的结局如何?材料补充: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明确:司马迁如同上帝一般洞察一切,用开阔又灵活的视野,完成了对错综复杂的情节的谋划。从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文学笔墨中,我们已然可以窥见西楚霸王悲哀的结局。(设计意图:情节的曲折生动,不仅依赖复杂而多样的叙事技巧,更取决于叙事者的时空视野。除了宽阔的视野,学生也要关注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互见法,即一个人物、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素材提炼(一)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却一直未被重用,真可谓不得志至极。在秦、晋两国大举攻郑之际,他却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只身赴敌营。面对强悍的秦穆公,他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思维激活】 可用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默默积蓄与一鸣惊人”等相关的写作话题。【精彩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有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站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二)项羽兴兵四十万。驻扎于新丰鸿门,威逼刘邦十万大从今。刘邦隐忍以行,前往项羽驻地赴宴,凭借张良的智谋和自己的勇敢,得以逃脱。范增力主消灭刘邦,项伯为报私德,连夜前往刘邦军营通告张良。鸿门宴中,项羽不理睬范增杀害死刘邦的暗示。项庄舞剑意在刘邦,项伯舞剑保护刘邦。最终刘邦成功逃脱,项羽错杀良机。【写作素材】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2、竖子不足与谋。3、为人处事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范增向项羽进谏,说刘邦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项羽即发令攻打刘邦;项伯劝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即放弃了攻打刘邦的打算,以至于范增几次暗示项羽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樊哙对项羽进行了严厉的抨击,项羽即感有愧。项羽的缺乏主张,优柔寡断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另一方面又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点,刘邦做得非常好,他在坚持自己的主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的问题上处理得非常好。4、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有的团队。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以退为进),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团队的力量,不在于突出个人的棱角,而在于同伴之间的了解和配合,互用所长互补所短,形成整体的强大能量。完美的团队,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就像刘邦,他拥有一支出色的队伍,险象环生的鸿门宴上,刘邦负责谦恭事人,樊哙负责临危救驾,张良负责善后,所以这支队伍最后毫发无损地返回。可见整体大于个体之和,团队力量至关重要。 ……【素材激活】要当机立断勿优柔寡断“鸿门宴”本是除掉刘邦的绝好时机。然而,由于项羽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痛失良机。宴会上,他为刘邦的忍辱屈从所迷惑,为樊哙的“义正词严”所折服,完全忘记了当初与范增的约定;范增使眼色,一再提醒,他又佯装不见;刘邦已成归山之虎,他还欣然收受刘邦的礼品;范增怒骂“竖子不足与谋”,他依旧浑然不觉。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原因很多,但“鸿门宴”放走刘邦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而刘邦与项羽恰成对比。“立诛杀曹无务”的“立诛”二字,显示出刘邦的果断,也从反面证明了项羽的错误所在。西方有句子名言:“取道于‘等一等’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之室。”韩非子说:“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电脑专家王安说:“果断是走向成功不可少的条件。”王安以自己的经验告诉青年人: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绝不可优柔寡断。写作运用【适用话题】可用于“忍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不善于抓住机遇,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祸端常起于萧墙”“机遇不等人”“虚心纳谏方能成功”“和则兴,散则败”“沟通与合作”“自信与自负”“意气”等写作观点或写作话题。素材运用要灵活,既可以从单个人物角度,又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对比挖掘,如项羽无主张,不爱接受意见,而刘邦有主见,又善听意见;又如项羽寡谋轻信,而刘邦老谋深算;项羽坦率真诚、刘邦阴险狡诈等。还可以事件、细节上挖掘。【运用范例】(一)楚汉争霸,项羽输在个人能力上。不是说项羽的个人能力比刘邦的差,而是他的个人能力太强。能力强了,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独断专行。这种行为似是自信,实为自负。而刘邦则不同,他自知个人能力比对手差,于是就广泛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这样,项羽拿一根筷子与刘邦的一把筷子对抗,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自信与自负》)(二)楚汉争霸,天下最终落入刘邦之手,谁成谁败似乎一目了然。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刘邦行事惯于耍弄心机,有小人行径;而项羽行事光明磊落,有君子之风。耍弄心机者虽偷得天下却丢掉了德行,光明磊落者虽失去江山但赢得了口碑。在民间,百姓称刘邦为“小儿”,称项羽为“霸王”。孰成孰败自是一目了然。(《成与败,得与失》)(三)当项羽兵败乌江时,他完全可以渡过乌江以图卷土重来。但他知道江东父老乃至天下苍生不能再继续承受战争的重负了。于是为了江东父老,为了天下苍生,他毅然决然地自刎于乌江岸边。这就是西楚霸王的选择。(《选择》(四)在棋盘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一如既往地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个小人,很少有人听一听“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高唱便会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是在他的主张下,张骞扶着驼铃走向了大漠;也是他,让卫青挥动旌旗,舞起了大漠的飞沙。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但“意气”二字所取的义项并不不同:楚王是意气用事,汉王则是意气风发。(五)项羽英雄盖世,在与秦军的巨鹿一战中,背水一搏,与士兵持三日粮,以示必死,绝无还心,终于九战杀苏角,大破秦军,但为什么却输在刘邦这市井之徒身上?原因只有一个,项羽缺乏与属下、谋士的沟通。鸿门宴中,便已体现出项羽与自己人沟通,在杀与不杀刘邦之间,存在很大分歧,以至于放走刘邦后,亚父范增破口大骂道:“竖子不足与谋。”与亚父范增的失和是项羽的致命伤,项羽自恃百战百胜,不听取他人意见,而亚父范增,过于老气横秋,一味指责项羽,使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最后刘邦采用陈平的反间计,使项羽猜忌范增从而气走范增,项羽无人辅佐,终于在乌江自尽。(六)仰观迢迢历史长河,生命的突起与泯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是什么,宛如雷电般划出的生命冲撞,在生命的天空挂起一道道彩虹,给后世留下一流的品格,一流的生命注解?是那穿越时空,千年永不褪色的意气啊!多少年来,“意气”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人的精神注入活力,给人的生命增加了深度。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釜破舟沉,回想起你气吞残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千年之后,乌江依旧荡起汹涌波涛。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啊,你可知:乌江水翻滚着的每一朵浪花,都饱含了人们对你的虔诚和景仰?帝王之椅没有为你留下位置。你却凭力能扛鼎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意志永刻墨青,千秋万世散发着琉璃般的光芒。与这些伟人相比,我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我愿意循着伟人的足迹,去继承那份属于中华人的“意气”。(《谈“意气”》)(七)项羽过于相信自己。大家都知道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他在战场上一向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别的暂且不说,只那以少胜多的钜鹿之战就令人惊叹不已。恐怕正因如此,项羽养成了孤傲的性格。无论什么都以己为尊,好像这天下除了他就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收拾了。独断专行使历史陷入了沉思,过分的自信也就铸下了这千年的遗憾。(八)乌江岸边,夜色如水。如漆的夜里张扬着狰狞,一支支闪烁的火把如一支支泛着幽蓝的眼睛。啊——是谁用凄凉的声音,在唱一首首熟悉的楚歌?是三千江东子弟不散的英灵吗?骓,僵卧在它曾经踏起飞尘的黄沙中,一朵冷艳开在虞姬如雪的粉颈上。呐喊依旧。如霜的冷刃上浸染着殷红的温暖,一具勇猛硕大的躯体缓缓躺在孕育它的大地上。在这个不灭的神话中,留下了千年的遗憾。亚父范增的一句“竖子不足与谋”似乎就已奠定了悲剧的基础。鸿门宴,亚父频举的玉玦,不在你的双眼,项庄、项伯的舞剑成了千古的笑资。在你自负的笑声中,溜走了你的宿敌。我是谁?我是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他,刘邦小儿算得什么?他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的自信与魄力吗?什么智勇双全的韩信求见,哼,一个胯下之父来到这里谋职,让他滚!我这里不缺谋士!一辆破旧的马车,蹒跚前行,浑浊的老泪在范增满是沟壑的脸上纵横……一切都完了,为什么到临死的时候,你还怀着“时不利兮”的愤怒,冲不破自负的牢笼呢?(满分作文《千年的遗憾》)(九)“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 [](十)“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之多边形,纵使有豪迈之气概,称霸之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之歌颂只能让滚滚之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之锐气,他之突兀,他之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之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之“力拔山兮气盖世”?于是古人渐渐觉悟,磨平了自己之棱角方能成就大业,包举宇内。(2005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棱角》)(十一)情感与理智同行,由沧海,至桑田。每天每年,我们在这样的战争中整编记忆;每日每月,我们在这样的同行中梳理我们总也凌乱的灵性。辨着火的脚印,水的足迹……他们似乎不共戴天。凌云壮志中夹杂了儿女情长,就好像总也难逃西楚霸王的悲剧,四面楚歌仍时时在历史深处回响;纯粹的情感中掺拌入世俗实务的因素,终将使美珍碧玉粉身碎骨,坠入泥淖,红楼遗梦,终难掩那“原应叹息”之声。水,难与火同行……可是,沉睡多年的智慧偏要在水深火热之中诞生。在火热的情感中锤炼,在静如冰水般的理智中复苏——淬火后,它获得了爱与美的涅槃,情与理的新生。(十二)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其实,在敌人追求之前,他本可渡船过江,他日东山再起。可他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认为自己必须以死谢罪,于是,为了那张“脸”,那铮铮傲骨,项羽自刎乌江,孰不知江东父老是何等的悲恸万分啊!项羽虽然最终败在刘邦手下,可他的霸气和傲骨却永远刺刘邦于众人的口碑之下!孟轲有云:“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正因为人们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志向,所以都很在意自己的名誉,“士可杀,不可辱”,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十三)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十四)题乌江亭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十五) 我能项羽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看到,那伟岸英姿划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我们的英雄惟有以从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欲将血刃的剑。轻轻地告诉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枯了英雄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四面楚歌的凄凉,熄灭了男儿曾燃亮过天地的极光。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磬香。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风中,风度翩翩风情万种风华绝代。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便是一篇超越狭隘自我,演绎壮丽人生的辉煌篇章。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我们的文豪几近陷入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供中凄惨哀号;泼墨风流的秀士在长枷锁铁镣中迎风颤抖,发配荒蛮,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凯歌。你认识的自己是旷达的,所以你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你认识的自己是洒脱的,所以你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认识自己是超然的,所以你在独处荒僻的琼州仍挚情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绝冠平生”。苦难历程中的热忱不减,赢得了东坡浪漫潇洒的一生,超越狭隘自我的男儿本色,造就了一段瑰丽的文明。项羽被突袭的浮云遮住眺望的慧眼。鸿图霸业灰飞烟灭于自我的孱弱,而傲岸的苏子凭借笃定的自我超越,为漫长的历史,增添了一片经久不衰的绚丽春色。(十六) 且拿勇气寄乾坤乌骓马一声长嘶,嘶裂了乌江岸原本的宁静,平静的江水沸腾般的兀自翻滚起来。黑云潮涌,八方雷动,你身披黑色的大氅,在江边站成一块黑色的巨石。你是项羽,是我的西楚霸王,你在“楚汉之争”中败于刘邦,自刎于乌江。虽然是败,但你有去争的勇气,这就够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让这猎猎江风和潇潇雨滴为你送葬,为你唱一曲不朽的乌江颂。你站在庭院中,用枝叶构建出繁盛的景色。而淅沥的春雨,为思念划上一道寂寞的灰。你是梧桐,是我的“树之精灵”。“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你就是这样的温柔,一如婉约的江南女子,顶着油纸伞悠悠地滑进人的视线里。可是,这样柔弱的你,却也有刚烈的一面。烈火焚烧之时,你用勇气做筋骨不畏高温灼热。终于,你化成一张琴,名曰,焦尾,身已残,心未死。就是要用这残缺的身体,也要奏出个千古绝唱!你站在刑场上,笔直如钢,像一棵历尽风雨的老树,你就是谭嗣同,我的变法英雄。无论变法之路如何艰辛,你依然坚持不懈,你用勇气做笔,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书上写下了深重的一笔。你就是一把捅破封建束缚的利剑,尖锐犀利。你站在吊灯下,神情时而凝重,时而舒缓。你应该是个画家吧。灯光是温暖的橘红色,农夫一家围坐在桌前享用他们的晚餐,就连刀具也在那一刻反射出幸福的银色来,你却依然视而不见地专心作画。仿佛经过了几千个世纪,你终于笑了。笑得好像是刚分到糖果的孩子。我知道了,你就是凡 高。我的艺术天才,尽管那时大家都排斥你,认为你是个疯子,但你依然用百分百的勇气去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成功了,那幅《吃土豆的人》成了传世的经典,而在天堂的你,会不会笑得像你的作品《向日葵》那样灿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的勇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石灰的勇气。物且如是,何况为人?勇气是前进的助推器,是流在人血液里不屈的人的精魂。不论输赢就让我们以勇气作为支持自己的脊梁,对着南下的长风高吟。我自横刀向天笑,且拿勇气寄乾坤。(十七) 英雄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天边最后一抹斜辉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籍。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毕六国,平四海,可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朝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朝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他倒下了。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十八) 倾听项羽“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巨鹿的战火早已烟消云散,鸿门宴的歌舞也早已消歇,而我依旧固执地在乌江之畔寻觅着,倾听滔滔的江水诉说着一个英雄的辉煌与末路,倾听“成也优势,败也优势”的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优势成就自己你在秦末的群雄角逐中成就了自己。当初仅三千江东子弟的队伍已扩至几十万,“西楚霸王”的英名威震四海。巨鹿一战,你命令兵士扔掉口粮,打破军锅;尽管秦军的兵力远胜于你,但“破釜沉舟”的果断让你将战争的优势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里。冲锋的号角响彻天际,将士如潮水般漫过秦军的阵地。你坐在阵中,不动声色,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虽然有优势,但你没有丝毫大意,或攻或守,或进或退,谨慎地走着每一步。终于,你成功了。优势是东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优势,可以成就人生。鸿门之宴:自矜功伐,优势断送前程沛公战栗地坐在座上,惴惴不安地向你表白自己的忠心。那一刻,你却突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一种权欲、威信被承认的满足。范增一次次地举玦暗示,项庄舞剑,樊哙的情急闯入,你都看在眼里。你悠然地品着酒,觉得鸿门宴就像一场戏,一场因你而起、为你而演的戏,你认为自己的一根手指就可以操纵全局。于是,你置范增的暗示于不顾,放走刘邦。你觉得自己是一头大象,没有踩死这只小蚂蚁的必要。可你却不知道,哪怕只一次的疏忽大意就可以断送一生;你也不知道,自己最终会败在这个小人物的手里。优势是双面镜,放大了自己,缩小了对手。优势,可以断送前程。垓下之围:英雄末路,见人生成败虞姬的血飞溅在夜空,幻化成最美的焰火,刺痛了项羽的心;江东子弟的躯体倒在战场上,铺出一条血路。项羽顺着血路冲到了乌江边,乌骓马还在身边,乌江水依旧滔滔,自己却已是英雄末路。他高喊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自尽。他在优势中成功,既而又失败,却不肯在劣势中作一点挣扎,草草了却了本可能再度崛起的人生。正是对优势的依赖,断送了他的前程。我静静地倾听,渐渐明白:成与败,关键在于自己;优势与劣势,也只是顺流和逆流,它们都挡不住历史的航程。(十九) 项羽赞叹千载历史腥风血雨苍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豪气万丈傲视群雄争荣辱,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英雄尽妒,又怎奈乌江水边一代英豪白骨枯。忆秦末群雄并起,江山更替,项羽名籍,会稽起义,为人信义,愿让天下寒士欢颜庇,辗转天地,一呼百应,所向披靡,为王称帝,此等壮举, 有谁能比! 信手翻看篇篇叙项羽的文,说他太过妇仁,兴起行事过于天真。我却由衷赞叹他是如此有爱有恨,有义有仁,实乃举世无双的英豪堪比为神!思过往:上将军宋义为图安详,帅命一下只准观望。霸王为天下一统怒发冲冠杀主将,年少轻狂,血气方刚,面对败军之相,一人撑天力抵挡,披着战甲铄铄,听着战马声嘶,踏着尸骨遍地,举着宝剑锋利,登巨鹿战场之上,一身荣光,九战九捷,臣民敬仰,热血洒土汇流成江,尸骨漫地推积哀伤,犹见项羽挥剑直指秦都咸阳。一战之后,仰天长啸,豪气冲天,威扬天下,此等荣耀,已胜千万英豪。赞叹千载历史腥风血雨苍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豪气万丈傲视群雄争荣辱,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英雄尽妒,又怎奈乌江水边一代英豪白骨枯。白骨已枯,尸骨无存,那又如何,是霸王知耻重义,他又岂会弃众违义,仓皇出逃;是霸王犹记得当年率领八千子弟浩浩荡荡过江争天下,现环顾而今身边仅剩可数人马,实愧于江东父老,无颜以对,只能一死以谢天下;是霸王大义当先,不愿生灵再遭涂炭,不愿战火燃尽江东之水,用一死挽救苍生黎民,换太平岁月。遥想当时境遇,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土地,西楚霸王,用最近乎完美的方式,结束了他短暂却又无比绚烂的英雄一生!剑轻挥抹过喉头,血溶于江东之水。这样的死,死得悲壮,死得英雄,这样的死,死得豪气冲天,感天动人。这样的死也足以远胜多少英豪!纵然坑杀二十万秦兵,尽失民心,可这亦是为了兄弟情谊;纵然在战场上他永远不会停下杀戮的脚步,看似冷血无情,可他对于虞姬的感情,却始终热烈激荡,矢志不渝,纵然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走刘邦,错失江山,可这亦是为了为人的信义,纵然项羽有着万般过错,千般不是,可他依旧是那个堪比为神的举世英豪。因为他战无不胜,有爱有恨,有信有仁。世事漫随流水,算来只是一生浮梦。当历史的章节已经翻过了这一页,闭目沉思,放肆发问,英雄谁是,诚然,西楚霸王,一代天骄,堪比为神!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指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始与项羽俱受命A怀王B曰C先入定关中者D王之E项羽负F约G王H我于蜀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冢,高而大的坟墓,是贵族、有身份的人死后的居所。陵则是更高的土山,是皇室专用。这儿称冢不称陵,事实上暗含褒贬。B.大逆,封建时代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谋大逆”在古代属于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这儿刘邦指的是项羽杀义帝的行为。C.高祖,祖父的祖父。司马迁在《史记》中尊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为“高祖”,而刘邦实际的庙号是“太祖”。以后各朝代都尊开国皇帝为“高祖”。D.公,古爵位名。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相持很久,使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间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决斗,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对他的挑战。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罢兵撤走了,而刘邦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D.项羽与刘邦在数年的楚汉之争中,互有输赢。但是,项羽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2)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5.本来“汉王伤胸”,却按着脚说“虏中吾指!”由此可见汉王刘邦的什么性格特点?二、公众号栏目活动:霸上人物志请栏目的新闻编辑商议“人物志”要采访的两大事件的新闻当事人,并列出采访提纲,这一组的编辑们提出了三个参考议题:外交大咖烛之武;口述历史:楚军老兵眼中的西楚霸王;专访留侯张良:我与沛公的漫长故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3讲 必修上《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一轮复习目 录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考点一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4考点二 信息的辨析 4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文言文课内重要篇目复习目标(1)分类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五类文言现象,提升归纳和运用古代汉语的能力。(2)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3)梳理课文叙述的事件前后的史实,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4)拓展领悟“春秋笔法”,思考历史记录背后的思想观念。(5)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领会不同史传文本的不同特点。对话先贤·臧否人物在浩繁的诸子作品及史传经典中,以“说”而载入史册的人物,不计其数,也形成古代独特的“说辩”艺术。孔子的简练精辟、孟子的喷薄气势、庄子的妙言譬喻,触龙、毛遂、苏秦、张仪……妙语连珠,说尽胸中抱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两篇史传文学中的也有大量的“说”,在“说”中叙述历史,表现人物,显出智慧。《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夜访秦军,劝说秦穆公退兵;《鸿门宴》中樊哙闯帐,一番言辞解除刘邦危机。看似简单的对话,实则大有深意。依托两段经典对话,感受言语的力量,体会对话字里行间的深意,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态度、心理、方法与效果,提升言语交际能力。【复习设计】2025年备考策略1.《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属于史传作品。学习史传作品,领会其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学习史传作品既可以深刻体会前人的智慧,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末来。教材引导学生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会多元鉴赏人物和评价人物和事件。2.学生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探究,探究史书未知内容,引导学生对文本留白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探究、释疑,学生言之有理即可。3.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立大志,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对比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再进行艺术加工创造,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探究文本未知内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探究合作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百度百科1.烛之武简介 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烛之武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2.刘邦简介 刘邦(前256年 /前247年 -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不事生产 。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武安侯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同年五月,重返三秦之地,定都栎阳。 他能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力量,最终迫使项羽兵败自刎,于汉五年(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随后,刘邦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 ,建立西汉。后迁都长安。称帝之后,刘邦为稳固统治,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社会经济,安抚人民,稳定统治 。“白登之围”后,他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于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 刘邦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如毛泽东评价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四)诗歌资料1.《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3.《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五)结构导图“以今度古”——《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情境设置:郑国面临大军压境,行将国灭,而烛之武夜访秦军,竟以一己之力纾解国难;刘邦、项羽两军对垒,两军统帅会于鸿门,刘邦危矣,间道而逃。这两桩事情放在当今世界,都是极其重大的政治新闻事件。假设你是当时的新闻记者,目睹了整个事情的过程,请在开设的“灞陵看天下”公众号报道、评论这两个大事件。“灞陵看天下”公众号目前有三个栏目:栏目一:今日新闻速递;栏目二:灞陵时事热评;栏目三:霸上人物志二、简要回顾栏目一的活动,指明本节课重点进行的是公众号栏目二“灞陵时事热评”。(一)请栏目二的各位新闻编辑就两大事件商讨议题(不少于三个):这一组的编辑们提出了三个参考议题:1.大军压境,烛之武何以能退兵?——在公众号栏目“灞陵时事热评”就烛之武的说话艺术进行点评。2.樊哙乃一介莽夫乎?——在“灞陵时事热评”栏目点评鸿门宴上樊哙的语言技巧。3.“鸿门宴”沛公之黠智——嘉宾连连看(编辑们打算邀请历史老师来谈谈)(二)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就前两大议题开一个现场讨论会。A大军压境,烛之武何以能退兵?讨论明确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对现实清醒、理性的认识,向秦穆公传递信息:郑国对战争后果清楚,不存在任何侥幸,瓦解秦穆公的戒备心理。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郑无益)(拉近了彼此距离,激活了对方对话的兴致。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飞地难治,“越国以鄙远”,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畅,跨国殖民难度很高。“亡郑以陪邻”,等于“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无害)(烛之武的意思是与秦结盟,结盟的意义在于给了秦国制衡晋国的力量,给了让秦国踏入中原的一个跳板)第四步:以史为例,挑拨秦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行无信)这是揭了晋文公的老底,也是对秦穆公当头棒喝:与不知感恩、出尔反尔之辈合作,怎么能相信“越国以鄙远”的许诺。历史分析其实就是对于人性的分析,戳到了秦穆公的痛处。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何厌之有”:西扩无厌)(晋国“何厌之有”的特点太明显,是迟早的事。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仅过了三年,公元前627年,秦晋就发生了崤之战,验证了烛之武的论断)有同学可能有这样的疑问:“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不是应该从自我辩解说起吗?表示从此对晋有礼,并且不再“贰于楚”。这样解释有用吗?——没有用。一个小国在大国之间周旋,夹缝里求生存,本就是四面讨好。“贰于楚”不过是秦晋想灭郑的借口罢了。烛之武眼光犀利,看透了这场危机的核心是什么,因而迎刃而上。这里的要害是什么?——“益”——可见谈判要抓住核心问题。围郑之利弊可知也:亡郑无益,舍郑无害;晋行无信,西扩无厌。灭郑无益于今而有损于后,窃为君图之当舍郑矣!除此之外,烛之武说退秦师,还运用了摆事实、离间、站在对方立场、假言推理……B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兵:还可以关注语气称呼等。语气称呼非常恭敬,舒缓了对方的防备心理,短短的一百二十五个字的说辞,烛之武用了八个“君”字,处处彰显对秦王的尊重和为秦所思;烛之武开口便向秦王示弱,再加上烛之武年龄偏大,文中自言“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以及“夜缒而出”,都彰显了烛之武给人一种老态龙钟和无能的外在表象,这种外在表象给说理对象的是一种安全感,也极易引起对方的良好情绪。樊哙乃一介莽夫乎?——细心的同学发现樊哙的话与张良、刘邦是差不多的。张良:“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语调语气委婉谦敬刘邦:“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语调语气诚惶诚恐樊哙:“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樊哙这番话的语调语气是怎样的?D樊哙义正辞严,话中有话。他的话有哪些潜台词呢?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当项羽问:“壮士,能复饮乎”时,他巧妙地接过话头,引申开去,由能否再喝酒转到怕不怕死的问题上,明是说自己不怕再喝酒,实则是暗示:他们一伙是不怕死的英雄好汉,如果逼急了,他们也会来个鱼死网破的。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如果你效法秦王,天下人必然背叛你。对于亲手灭掉强秦的项羽来说,这一旁敲侧击无异于当头棒喝,使他不能不心存顾虑。你杀了沛公,你就是和秦王一样残暴的人——不仁3.“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你要是杀了沛公,就违背了怀王与诸将之约——不信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你杀沛公,就是重蹈亡秦覆辙——不智若杀沛公,则不仁、不信、不智,樊哙成功说服了项羽,有勇有谋的他让项羽连连称赏、赐酒、赐生彘肩、赐座。E分析烛之武与鸿门宴两篇文章呈现的说话智慧,我们会发现有这样几个特点:1.让步示弱,以退为进:坦承“秦晋围郑,郑知亡矣”;刘邦三个“不敢”,处处称“臣”,尊项羽为将军……2.换位分析,抓住对方心理:站在秦穆公立场权衡轻重,剖析利弊;抓住项羽尚勇、尚义特点,道德谴责,置项王于“不义”,使项王犹豫不肯行动;“窃为大王不取也”……转化矛盾。3.转化矛盾,分化离间。烛之武将秦郑矛盾转化为秦晋矛盾,刘邦将与项羽的矛盾转化为告密者与之的矛盾。这样,谈判双方也变消解了敌意,被动方也得以转为主动,甚至可与对方结为盟好,缔成和约。通过高超的说话艺术,烛之武达到了瓦解秦晋联盟、使秦伯主动撤军,并与秦结盟的目的;樊哙、刘邦等人达到了鸿门宴上全身而退的目的。通过这次“灞陵时事热评”议题的现场讨论会,期待各位编辑呈现出佳作!文言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实词梳理】1.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3.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边邑)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使……成为边境)4.一词多义(1)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边远的地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2)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略微)【虚词梳理】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表顺承)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2.而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顺承,才,)②夜缒而出 (连词,表修饰)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连词,表顺承)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词,表转折)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何)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指文章)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代指“行李”,使者)②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③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或希望)5.之①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②臣之壮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式梳理】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省略句晋(于)函陵军,秦(于)氾南军。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3.倒装句①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于晋无礼。)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亡郑而于君有益。)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于)函陵军,秦(于)氾南军。)②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4.固定句式夫晋,何厌之有? (何……之有:有……的呢)【文化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4.寡人:寡德之人,诸侯谦称。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重点背诵】1.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 焉用亡郑以陪邻!4.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6.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7.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8.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理解默写】1.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 , ,。2.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 ;?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5.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答案: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鸿门宴》文言知识梳理【实词梳理】1.古今异义范增说项王曰 【说】 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而听细说 【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走】 古义:逃跑;今义:步行。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2.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具”通“俱”,全部)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 (“倍”通“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否则)3.词类活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连夜)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那样)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间至军中(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籍吏民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处罚)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动用法,让…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止)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情况)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4.一词多义(1)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意愿)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态、神情)卒起不意 (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料想)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怀疑、猜疑)(2)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戍卒叫,函谷举 (攻下、占领)孙叔敖举于海 (推举)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举世无双 (全部、整个)(3)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请罪)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辞别)哙拜谢 (感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劝告)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凋落、衰亡)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问,询问)(4)当当是时 (介词,正当……时候)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对等,比得上)(5)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王曰:“何坐?”曰:“坐盗。” (犯……罪)(6)胜刑人如恐不胜 (尽)沛公不胜杯杓 (禁得起)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虚词梳理】1. 为①客何为者 (动词,做)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③我为鱼肉 (动词,是)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动词,是)⑤为击破沛公车 (介词,替、给)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被)⑦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呢)⑧军中无以为乐 (动词,作为)2. 因①不如因善遇之 (介词,趁机,趁着)②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连词,于是、就)3.以①具告以事 (介词,把)②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连词,来)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连词,来)4.且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副词,尚且)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要)③且为之奈何 (副词,况且)5.于①长于臣 (介词,比)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③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在)6.然①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连词,然而)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代词,这样)③王默然不应 (词缀,……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句式梳理】1.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亚父者,范增也。此亡秦之续耳。2.省略句为(我)击破沛公军。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4.倒装句①状语后置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燕王拜送于庭。②宾语前置不然,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5.固定句式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孰与君少长。 (孰与,……比较……哪一个……)何辞为? (何……为,为什么……呢)【文化常识】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 130 篇,50 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6.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为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重点背诵】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3.吾属今为之掳矣!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6.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7.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8.臣请入,与之同命。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黯然不应。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理解默写】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 。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 。答案: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5.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品读,体会微言大义烛之武为什么能够通过一人之力,使得秦军退兵,凭借的不仅仅是他独一无二的胆识,更因其非凡卓越的语言表达,深入品味《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一) 耐人深味的语气词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者句末,表达判断、疑问、陈述、感叹等语气。诵读比较一:“也"能不能去掉 (1)改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2)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诵读比较二:“也”能不能添上 (1)改文: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原文: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诵读比较三: 语气词能否互换 (1)改文: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矣。(2)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明确:第一处在劝说起始阶段,烛之武以事实引发秦伯思考,传达"明知其难而为之,窃以为不可"的潜台词,语气缓和谨慎,十分稳妥,表肯定判断,在此“也”不能去掉。第二处的语气不必过于谨慎。前面于秦无益的理由说完,秦伯已经开始被说动,烛之武可以略微放开手脚大胆一些;又因为对秦伯以利相许,果断的结句更能表现"理所当然"的自信,有利于感染秦伯,所以烛之武此处不用"也"更能表现语气的坚决、肯定,此处不能添上“也”。第三处先用"矣"表现为秦伯可惜的态度,和秦伯拉近情感距离;再用"也"较为客观地陈述事实,让秦伯回忆往事,自己看清晋侯为人。该感叹时就感叹,该缓和时就缓和,才能有效实现表达目标,语气拿捏十分谨慎、十分恰当。“也”表静态体现在描绘状态上,“矣”表动态,体现在完成体、将来时、祈使功能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是动态,“君之所知”也是静态,因此不能互换。(二)充满玄机的“错位”语言文章开头,在文章的陈述中,用的是“晋侯、秦伯围郑”。而烛之武对“围郑”事件所作的主观陈述,却用的是“秦,晋围郑”一语。对于同一事件,烛之武的说法为何与文章开头的记述出现差异?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笔?明确:这是烛之武有意的“错位”。郑国当初没有“礼遇”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后来又“贰于楚”,所以晋文公出兵伐之。因此,文章开头记述的“晋侯、秦伯围郑”是对事实的反映,体现了“围郑”行动的主导是晋侯;而烛之武说“秦、晋围郑”,是把秦伯作为“围郑”行动的主导。烛之武用这样一个错位表达,是有考量的:一要能表现出对秦伯的敬重,把“秦伯”排在前面;二要能对秦伯作些暗示或提醒,于是故意“转嫁”怨恨于秦伯。位次的变化关乎谁是主谋、郑国老百姓的“亡国恨”记在谁的头上。烛之武以此提醒秦伯:郑国与秦无仇无恨,您为何要做这“不义之战”的领头人?晋文公是否在借刀杀人?(三)文约意丰的语言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用词细微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戒邪恶而褒扬善良,如果不是圣贤,谁能做到呢),品读下列句子,从中读出了哪些丰富的含义?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3.“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矣 。”“春秋笔法”,是指“一字含褒贬”的史传笔法。在《鸿门宴》一文中,作者对刘邦其人其事的叙写,巧妙地使用了这种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刘邦的态度评价,请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探讨。语句一:君安与项伯有故 语句二: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语句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品析:语句一:君安与项伯有故 当张良出主意“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时,刘邦随即就问道:“君安与项伯有故 ”危急时刻,刘邦本来关注的是退敌之策,但一听张良提到“项伯”,立刻就改变了关注的对象。这一句话,表露的是刘邦当时的第一反应,将刘邦机警、狡诈的性格很传神地写了出来——对所有的人,哪怕是自己的近臣,他都心存戒备,尤其是在这种紧要关头。刘邦的这一表现,恰与项羽的胸无城府,爱慕虚荣,为了“面子”竟然将亲己的“曹无伤”和盘托出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句二: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呼,就是喊,在这里有“召”、“唤”的意思,带有随意性,缺少礼貌、尊重的意味。“君为我呼入”,译为“你给我把他叫进来”。一个“呼”字,写出刘邦言语的粗俗,同时也体现出刘邦答应见项伯完全是权宜之计。第二个分句“吾得兄事之”,“得”多解作“必须”,其实解释为“可以”。“必须”可理解为:①情感上的必要,强调内心的强烈愿望;②事理上的必要,强调不可选择性。“可以”也能理解为:能够,强调措施上的主动性。在这里,对项伯“兄事之”,绝非出于刘邦内心的强烈愿望,而且在刘邦眼里,此事也并非到了不可选择的地步。因此,把“得”理解为“可以”,就能突出“兄事之”的虚伪,从而把刘邦在大难临头时那种能屈能伸、虚与委蛇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更充分。语句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诛:《说文》,讨也。“诛”解释为“杀”的时候,一般指杀死有罪之人。这里的“诛”,就是先问罪,然后执行斩刑。那么,该给曹无伤问个什么罪呢 按理说该问“通敌”罪,但这样就把刘邦自己的图谋给坐实了。可以推测,此时,该是问曹无伤“离间”罪,如此就既除掉了内奸,又“维护”了与项羽的“团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就更能让人看清楚刘邦老奸巨猾的特点。 再说“杀”字。杀:《说文》,戮也。本义是杀死。在“诛”后再用一个“杀”字,不但强调了处置结果的确切性,而且“诛”、“杀”连用,还从语气上表现出刘邦对曹无伤深恶痛绝、必杀之而后快的心理。任务三:联读,比二文异同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分析,默读两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比较这两篇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以语言描写为主,都用了春秋笔法。不同点:《烛之武退秦师》语言精练,善用简笔。《鸿门宴》刻画细致,善用繁笔。任务一、绘图叙事,理解文章内容请学生根据课前绘制的《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的主要人物关系图,概述两篇文章大致情节。(设计意图: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人物关系,并为下面聚焦人物、形成评价,打好基础。)任务二、解读“君子”与“英雄”以有关“君子”的名言来得出我们对“君子”在道德品格、才能智慧、境界格局上是有要求的。以刘邵在《人物志》中对“英雄”的定义来引发学生对“英雄”的思考,从而得出: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对英雄的说法也不一样,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承认,英雄是楷模、是标杆,是树立在人们心中高大而光辉的形象。讨论——烛之武是君子吗?有人说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舍命而出,足见其智勇,可谓是英雄,但他因得不到重用而向郑伯抱怨,算不上君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示例一: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君子风范。示例二: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君子,我们不能因一眚而掩其大德。延伸:如果以我们刚才讨论的标准来看,在《鸿门宴》的众多人物中,谁可以称得上是君子?示例:张良。张良足智多谋,作为刘邦的谋臣,往往能在关键时候给刘邦正确的建议,“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道德品质和境界格局上,忠诚守信,项伯叫张良一起和他离开,不要和刘邦一起死,张良并没有这么做。刘邦在趁如厕的机会决定提前离开,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完成得很出色,这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有服从大局的意识。(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君子“的形象,同时,具有思辨性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大家深度学习。)分析——项羽是英雄吗?李清照在其《夏日绝句》中对项羽有很高的评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也将项羽放在帝王系列的“本纪”里,项羽作为一个英雄的形象定格于历史之中。从《鸿门宴》中看,项羽是英雄吗?1.《鸿门宴》中的项羽无伤告密,项羽大怒。项伯劝说,项羽许诺。刘邦道歉,项羽摊底。项羽留饮,位分尊卑。范增举玦,项羽默然。樊哙闯帐,项羽赞许。小结项羽:从性格上看,项羽易怒(脾气暴躁),但又表现为犹豫不决;从格局上看,项羽自视甚高,不守信约,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从见识上看,项羽不分敌我,不识大局,轻易放跑最大的敌手。2.《史记》中的项羽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小结项羽:①志向远大但政治近视;②雄才大略却又单纯天真;③光明正大但又剽悍逞勇;④刚愎自用但又轻信寡听;⑤暴力嗜杀但又妇人之仁……评价:项羽是一个英雄吗?(1)从性格与品格的角度上看,项羽不能视为英雄;(2)从历史地位与作用上看,项羽也应该是一个英雄。(设计意图:通过细读文本,并联系群文资料,得出项羽的不同形象,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思辨性表达的能力。)任务三:总结“史论”与“思辨”人物评价当中,我们的评价依据是人物的言行,这就是史与论的结合;同时,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可以单一,而是要运用思辨来进行审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要有史料的支撑和印证,更要把他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思辨和审视。我们将来在阅读文章,评价人物时,要有这样的人物观和历史观。其实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评判方式去评价其他人,比如刘邦。示例:《鸿门宴》中,刘邦原本只是一介布衣,相比较于项羽,他的经历是饱受磨难的。项羽请他赴宴,他不得不去,却又用圆滑的方式躲避了这一次暗杀。种种困难历练了他,使他内心足够强大,并且刘邦的长处就是知人善任,最终能够建立汉室天下。从刘邦的经历来说,历经磨难不屈不挠方可为英雄。但他的性格中又有心狠手辣,无情无义的一面,自己的家人孩子被项羽所抓,他 竟然弃之不顾,只顾自己逃命;他还是多疑的,对曾经的功臣张良韩信等也不放心,上演了一场“狡兔死,走狗烹”的好戏。将他们杀害。从性格与品格来说,刘邦也不是一个英雄。(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把阅读史传、品评人物引向深入,让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两种方式,并学会实际运用。)任务四:对比阅读,见微知著1.查看《春秋》中对《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描述,请你比较以下选文与《左传》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有何不同。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春秋经·僖公三十年》明确:《春秋》只对一定时间集合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精炼记录,记叙了战争的对抗双方、发生地、结果,采用的是大纲式的概括叙述,只记事目,并不具体叙述和交代事件的过程和缘由。而到了《左传》中,对该事件进一步想象、细化和叙述。正因如此,前人有所谓《左传》“解经”的说法。追问:同样的事件在《史记》中再次被提及,与前两者又有何不同?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早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馀庶子无如兰贤。今围争,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史记·郑世家第十二》明确:司马迁不再满足于把历史生活按照自然状态加以实录和叙述,而是根据自己对历史生活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发现,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加工,富于想象力地安排素材,展开进一步地细节化描写。以俭省的字数在历史记录的同时表现出浓厚的文学性。将平铺直叙的史笔与活泼生动、变化多端的文笔自然糅合一处,实录与细节描写的完美融合。(设计意图:在比较中观察现象,并尝试透过现象看本质,领会从历史叙事到文学叙事,再到二者的充分融合,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2.“《史记》叙事的最大特色正是它在历史叙述中流露的浓郁的文学性”,关于该观点,是如何在《鸿门宴》中呈现的?以人物樊哙为例:文中描写 文学性笔法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 形貌描写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作状态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语言表达此外,项羽的“大怒”,刘邦的“大惊”,范增的“目示”等,经过司马迁文学化的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显然,司马迁在继承了《左传》这一优秀叙事手法的基础上,运用得更加纯熟、精到,显示了司马迁在叙事上的文学性突破。即便是寻常人、寻常事,一经其笔,栩栩如生,宛如目睹。诚如顾实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中说:“彼之笔,纵横无尽,不论何事,靡不巧于叙述。”(设计意图:同样的故事,不同的叙事者,在不同的叙事技巧和审美加工下,呈现的成果有差异,领会司马迁生动的文笔赋予历史故事的鲜活生命力。)任务五:创作演练,思辨探究1.找出《鸿门宴》情节中你觉得可以删去的“闲笔”,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些“闲笔”是否可以省去?补充材料:沛公先入关,曹无伤私使见羽,言沛公据关亡。增因说羽击之,项伯知,夜奔于汉军告良。良乃告沛公,问良何为,良具言以告。旦日,沛公至鸿门见羽,留沛公饮于军中,范增出,召庄舞剑于沛公前,因击于座前,乃入,舞剑,伯以舞剑以翼蔽沛公。良出,谓哙:“公危矣。”哙入营质羽。沛公与从遂走,至汉军,立诛杀曹无伤。——同学作品至函谷关,有兵守,不得入。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羽遂入,至戏西鸿门,闻沛公欲王关中,独有秦府库珍宝。亚父范增亦大怒,劝羽击沛公。飨士,旦日合战,羽季父项伯素善张良。良时从沛公。项伯夜以语良。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于羽。明日,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自陈“封秦府库,还军霸上以待大王,闭关以备他盗,不敢背德。”羽意既解,范增欲害沛公,赖张良、樊哙得免。——班固《项籍传》明确:一波三折的情节在表现人物冲突的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戏剧化的冲突中隐藏直白的观点论述,这是司马迁的叙事智慧。(设计意图:实践出真知,只有思考探究,方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异同,在创作中体验叙事者伟大而深远的情怀。)2.从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推测项羽的结局如何?材料补充: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明确:司马迁如同上帝一般洞察一切,用开阔又灵活的视野,完成了对错综复杂的情节的谋划。从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文学笔墨中,我们已然可以窥见西楚霸王悲哀的结局。(设计意图:情节的曲折生动,不仅依赖复杂而多样的叙事技巧,更取决于叙事者的时空视野。除了宽阔的视野,学生也要关注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互见法,即一个人物、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从《春秋》、《左传》,再到《史记》,叙事者让故事情节更加自然,事件之间的衔接更为流畅,文意的表达更为全面深入。直至司马迁,史传文的叙事技巧趋于成熟,从而完成了一大飞跃,为后来的传记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开中国传记文学先河。素材提炼(一)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却一直未被重用,真可谓不得志至极。在秦、晋两国大举攻郑之际,他却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只身赴敌营。面对强悍的秦穆公,他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思维激活】 可用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默默积蓄与一鸣惊人”等相关的写作话题。【精彩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有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站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二)项羽兴兵四十万。驻扎于新丰鸿门,威逼刘邦十万大从今。刘邦隐忍以行,前往项羽驻地赴宴,凭借张良的智谋和自己的勇敢,得以逃脱。范增力主消灭刘邦,项伯为报私德,连夜前往刘邦军营通告张良。鸿门宴中,项羽不理睬范增杀害死刘邦的暗示。项庄舞剑意在刘邦,项伯舞剑保护刘邦。最终刘邦成功逃脱,项羽错杀良机。【写作素材】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2、竖子不足与谋。3、为人处事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范增向项羽进谏,说刘邦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项羽即发令攻打刘邦;项伯劝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即放弃了攻打刘邦的打算,以至于范增几次暗示项羽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樊哙对项羽进行了严厉的抨击,项羽即感有愧。项羽的缺乏主张,优柔寡断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另一方面又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点,刘邦做得非常好,他在坚持自己的主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的问题上处理得非常好。4、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有的团队。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以退为进),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团队的力量,不在于突出个人的棱角,而在于同伴之间的了解和配合,互用所长互补所短,形成整体的强大能量。完美的团队,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就像刘邦,他拥有一支出色的队伍,险象环生的鸿门宴上,刘邦负责谦恭事人,樊哙负责临危救驾,张良负责善后,所以这支队伍最后毫发无损地返回。可见整体大于个体之和,团队力量至关重要。 ……【素材激活】要当机立断勿优柔寡断“鸿门宴”本是除掉刘邦的绝好时机。然而,由于项羽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痛失良机。宴会上,他为刘邦的忍辱屈从所迷惑,为樊哙的“义正词严”所折服,完全忘记了当初与范增的约定;范增使眼色,一再提醒,他又佯装不见;刘邦已成归山之虎,他还欣然收受刘邦的礼品;范增怒骂“竖子不足与谋”,他依旧浑然不觉。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原因很多,但“鸿门宴”放走刘邦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而刘邦与项羽恰成对比。“立诛杀曹无务”的“立诛”二字,显示出刘邦的果断,也从反面证明了项羽的错误所在。西方有句子名言:“取道于‘等一等’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之室。”韩非子说:“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电脑专家王安说:“果断是走向成功不可少的条件。”王安以自己的经验告诉青年人: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绝不可优柔寡断。写作运用【适用话题】可用于“忍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不善于抓住机遇,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祸端常起于萧墙”“机遇不等人”“虚心纳谏方能成功”“和则兴,散则败”“沟通与合作”“自信与自负”“意气”等写作观点或写作话题。素材运用要灵活,既可以从单个人物角度,又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对比挖掘,如项羽无主张,不爱接受意见,而刘邦有主见,又善听意见;又如项羽寡谋轻信,而刘邦老谋深算;项羽坦率真诚、刘邦阴险狡诈等。还可以事件、细节上挖掘。【运用范例】(一)楚汉争霸,项羽输在个人能力上。不是说项羽的个人能力比刘邦的差,而是他的个人能力太强。能力强了,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独断专行。这种行为似是自信,实为自负。而刘邦则不同,他自知个人能力比对手差,于是就广泛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这样,项羽拿一根筷子与刘邦的一把筷子对抗,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自信与自负》)(二)楚汉争霸,天下最终落入刘邦之手,谁成谁败似乎一目了然。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刘邦行事惯于耍弄心机,有小人行径;而项羽行事光明磊落,有君子之风。耍弄心机者虽偷得天下却丢掉了德行,光明磊落者虽失去江山但赢得了口碑。在民间,百姓称刘邦为“小儿”,称项羽为“霸王”。孰成孰败自是一目了然。(《成与败,得与失》)(三)当项羽兵败乌江时,他完全可以渡过乌江以图卷土重来。但他知道江东父老乃至天下苍生不能再继续承受战争的重负了。于是为了江东父老,为了天下苍生,他毅然决然地自刎于乌江岸边。这就是西楚霸王的选择。(《选择》(四)在棋盘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一如既往地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个小人,很少有人听一听“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高唱便会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是在他的主张下,张骞扶着驼铃走向了大漠;也是他,让卫青挥动旌旗,舞起了大漠的飞沙。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但“意气”二字所取的义项并不不同:楚王是意气用事,汉王则是意气风发。(五)项羽英雄盖世,在与秦军的巨鹿一战中,背水一搏,与士兵持三日粮,以示必死,绝无还心,终于九战杀苏角,大破秦军,但为什么却输在刘邦这市井之徒身上?原因只有一个,项羽缺乏与属下、谋士的沟通。鸿门宴中,便已体现出项羽与自己人沟通,在杀与不杀刘邦之间,存在很大分歧,以至于放走刘邦后,亚父范增破口大骂道:“竖子不足与谋。”与亚父范增的失和是项羽的致命伤,项羽自恃百战百胜,不听取他人意见,而亚父范增,过于老气横秋,一味指责项羽,使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最后刘邦采用陈平的反间计,使项羽猜忌范增从而气走范增,项羽无人辅佐,终于在乌江自尽。(六)仰观迢迢历史长河,生命的突起与泯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是什么,宛如雷电般划出的生命冲撞,在生命的天空挂起一道道彩虹,给后世留下一流的品格,一流的生命注解?是那穿越时空,千年永不褪色的意气啊!多少年来,“意气”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人的精神注入活力,给人的生命增加了深度。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釜破舟沉,回想起你气吞残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千年之后,乌江依旧荡起汹涌波涛。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啊,你可知:乌江水翻滚着的每一朵浪花,都饱含了人们对你的虔诚和景仰?帝王之椅没有为你留下位置。你却凭力能扛鼎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意志永刻墨青,千秋万世散发着琉璃般的光芒。与这些伟人相比,我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我愿意循着伟人的足迹,去继承那份属于中华人的“意气”。(《谈“意气”》)(七)项羽过于相信自己。大家都知道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他在战场上一向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别的暂且不说,只那以少胜多的钜鹿之战就令人惊叹不已。恐怕正因如此,项羽养成了孤傲的性格。无论什么都以己为尊,好像这天下除了他就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收拾了。独断专行使历史陷入了沉思,过分的自信也就铸下了这千年的遗憾。(八)乌江岸边,夜色如水。如漆的夜里张扬着狰狞,一支支闪烁的火把如一支支泛着幽蓝的眼睛。啊——是谁用凄凉的声音,在唱一首首熟悉的楚歌?是三千江东子弟不散的英灵吗?骓,僵卧在它曾经踏起飞尘的黄沙中,一朵冷艳开在虞姬如雪的粉颈上。呐喊依旧。如霜的冷刃上浸染着殷红的温暖,一具勇猛硕大的躯体缓缓躺在孕育它的大地上。在这个不灭的神话中,留下了千年的遗憾。亚父范增的一句“竖子不足与谋”似乎就已奠定了悲剧的基础。鸿门宴,亚父频举的玉玦,不在你的双眼,项庄、项伯的舞剑成了千古的笑资。在你自负的笑声中,溜走了你的宿敌。我是谁?我是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他,刘邦小儿算得什么?他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的自信与魄力吗?什么智勇双全的韩信求见,哼,一个胯下之父来到这里谋职,让他滚!我这里不缺谋士!一辆破旧的马车,蹒跚前行,浑浊的老泪在范增满是沟壑的脸上纵横……一切都完了,为什么到临死的时候,你还怀着“时不利兮”的愤怒,冲不破自负的牢笼呢?(满分作文《千年的遗憾》)(九)“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 [](十)“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之多边形,纵使有豪迈之气概,称霸之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之歌颂只能让滚滚之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之锐气,他之突兀,他之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之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之“力拔山兮气盖世”?于是古人渐渐觉悟,磨平了自己之棱角方能成就大业,包举宇内。(2005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棱角》)(十一)情感与理智同行,由沧海,至桑田。每天每年,我们在这样的战争中整编记忆;每日每月,我们在这样的同行中梳理我们总也凌乱的灵性。辨着火的脚印,水的足迹……他们似乎不共戴天。凌云壮志中夹杂了儿女情长,就好像总也难逃西楚霸王的悲剧,四面楚歌仍时时在历史深处回响;纯粹的情感中掺拌入世俗实务的因素,终将使美珍碧玉粉身碎骨,坠入泥淖,红楼遗梦,终难掩那“原应叹息”之声。水,难与火同行……可是,沉睡多年的智慧偏要在水深火热之中诞生。在火热的情感中锤炼,在静如冰水般的理智中复苏——淬火后,它获得了爱与美的涅槃,情与理的新生。(十二)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其实,在敌人追求之前,他本可渡船过江,他日东山再起。可他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认为自己必须以死谢罪,于是,为了那张“脸”,那铮铮傲骨,项羽自刎乌江,孰不知江东父老是何等的悲恸万分啊!项羽虽然最终败在刘邦手下,可他的霸气和傲骨却永远刺刘邦于众人的口碑之下!孟轲有云:“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正因为人们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志向,所以都很在意自己的名誉,“士可杀,不可辱”,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十三)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十四)题乌江亭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十五) 我能项羽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看到,那伟岸英姿划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我们的英雄惟有以从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欲将血刃的剑。轻轻地告诉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枯了英雄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四面楚歌的凄凉,熄灭了男儿曾燃亮过天地的极光。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磬香。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风中,风度翩翩风情万种风华绝代。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便是一篇超越狭隘自我,演绎壮丽人生的辉煌篇章。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我们的文豪几近陷入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供中凄惨哀号;泼墨风流的秀士在长枷锁铁镣中迎风颤抖,发配荒蛮,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凯歌。你认识的自己是旷达的,所以你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你认识的自己是洒脱的,所以你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认识自己是超然的,所以你在独处荒僻的琼州仍挚情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绝冠平生”。苦难历程中的热忱不减,赢得了东坡浪漫潇洒的一生,超越狭隘自我的男儿本色,造就了一段瑰丽的文明。项羽被突袭的浮云遮住眺望的慧眼。鸿图霸业灰飞烟灭于自我的孱弱,而傲岸的苏子凭借笃定的自我超越,为漫长的历史,增添了一片经久不衰的绚丽春色。(十六) 且拿勇气寄乾坤乌骓马一声长嘶,嘶裂了乌江岸原本的宁静,平静的江水沸腾般的兀自翻滚起来。黑云潮涌,八方雷动,你身披黑色的大氅,在江边站成一块黑色的巨石。你是项羽,是我的西楚霸王,你在“楚汉之争”中败于刘邦,自刎于乌江。虽然是败,但你有去争的勇气,这就够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让这猎猎江风和潇潇雨滴为你送葬,为你唱一曲不朽的乌江颂。你站在庭院中,用枝叶构建出繁盛的景色。而淅沥的春雨,为思念划上一道寂寞的灰。你是梧桐,是我的“树之精灵”。“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你就是这样的温柔,一如婉约的江南女子,顶着油纸伞悠悠地滑进人的视线里。可是,这样柔弱的你,却也有刚烈的一面。烈火焚烧之时,你用勇气做筋骨不畏高温灼热。终于,你化成一张琴,名曰,焦尾,身已残,心未死。就是要用这残缺的身体,也要奏出个千古绝唱!你站在刑场上,笔直如钢,像一棵历尽风雨的老树,你就是谭嗣同,我的变法英雄。无论变法之路如何艰辛,你依然坚持不懈,你用勇气做笔,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书上写下了深重的一笔。你就是一把捅破封建束缚的利剑,尖锐犀利。你站在吊灯下,神情时而凝重,时而舒缓。你应该是个画家吧。灯光是温暖的橘红色,农夫一家围坐在桌前享用他们的晚餐,就连刀具也在那一刻反射出幸福的银色来,你却依然视而不见地专心作画。仿佛经过了几千个世纪,你终于笑了。笑得好像是刚分到糖果的孩子。我知道了,你就是凡 高。我的艺术天才,尽管那时大家都排斥你,认为你是个疯子,但你依然用百分百的勇气去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成功了,那幅《吃土豆的人》成了传世的经典,而在天堂的你,会不会笑得像你的作品《向日葵》那样灿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的勇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石灰的勇气。物且如是,何况为人?勇气是前进的助推器,是流在人血液里不屈的人的精魂。不论输赢就让我们以勇气作为支持自己的脊梁,对着南下的长风高吟。我自横刀向天笑,且拿勇气寄乾坤。(十七) 英雄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天边最后一抹斜辉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籍。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毕六国,平四海,可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朝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朝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他倒下了。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十八) 倾听项羽“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巨鹿的战火早已烟消云散,鸿门宴的歌舞也早已消歇,而我依旧固执地在乌江之畔寻觅着,倾听滔滔的江水诉说着一个英雄的辉煌与末路,倾听“成也优势,败也优势”的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优势成就自己你在秦末的群雄角逐中成就了自己。当初仅三千江东子弟的队伍已扩至几十万,“西楚霸王”的英名威震四海。巨鹿一战,你命令兵士扔掉口粮,打破军锅;尽管秦军的兵力远胜于你,但“破釜沉舟”的果断让你将战争的优势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里。冲锋的号角响彻天际,将士如潮水般漫过秦军的阵地。你坐在阵中,不动声色,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虽然有优势,但你没有丝毫大意,或攻或守,或进或退,谨慎地走着每一步。终于,你成功了。优势是东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优势,可以成就人生。鸿门之宴:自矜功伐,优势断送前程沛公战栗地坐在座上,惴惴不安地向你表白自己的忠心。那一刻,你却突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一种权欲、威信被承认的满足。范增一次次地举玦暗示,项庄舞剑,樊哙的情急闯入,你都看在眼里。你悠然地品着酒,觉得鸿门宴就像一场戏,一场因你而起、为你而演的戏,你认为自己的一根手指就可以操纵全局。于是,你置范增的暗示于不顾,放走刘邦。你觉得自己是一头大象,没有踩死这只小蚂蚁的必要。可你却不知道,哪怕只一次的疏忽大意就可以断送一生;你也不知道,自己最终会败在这个小人物的手里。优势是双面镜,放大了自己,缩小了对手。优势,可以断送前程。垓下之围:英雄末路,见人生成败虞姬的血飞溅在夜空,幻化成最美的焰火,刺痛了项羽的心;江东子弟的躯体倒在战场上,铺出一条血路。项羽顺着血路冲到了乌江边,乌骓马还在身边,乌江水依旧滔滔,自己却已是英雄末路。他高喊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自尽。他在优势中成功,既而又失败,却不肯在劣势中作一点挣扎,草草了却了本可能再度崛起的人生。正是对优势的依赖,断送了他的前程。我静静地倾听,渐渐明白:成与败,关键在于自己;优势与劣势,也只是顺流和逆流,它们都挡不住历史的航程。(十九) 项羽赞叹千载历史腥风血雨苍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豪气万丈傲视群雄争荣辱,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英雄尽妒,又怎奈乌江水边一代英豪白骨枯。忆秦末群雄并起,江山更替,项羽名籍,会稽起义,为人信义,愿让天下寒士欢颜庇,辗转天地,一呼百应,所向披靡,为王称帝,此等壮举, 有谁能比! 信手翻看篇篇叙项羽的文,说他太过妇仁,兴起行事过于天真。我却由衷赞叹他是如此有爱有恨,有义有仁,实乃举世无双的英豪堪比为神!思过往:上将军宋义为图安详,帅命一下只准观望。霸王为天下一统怒发冲冠杀主将,年少轻狂,血气方刚,面对败军之相,一人撑天力抵挡,披着战甲铄铄,听着战马声嘶,踏着尸骨遍地,举着宝剑锋利,登巨鹿战场之上,一身荣光,九战九捷,臣民敬仰,热血洒土汇流成江,尸骨漫地推积哀伤,犹见项羽挥剑直指秦都咸阳。一战之后,仰天长啸,豪气冲天,威扬天下,此等荣耀,已胜千万英豪。赞叹千载历史腥风血雨苍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豪气万丈傲视群雄争荣辱,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英雄尽妒,又怎奈乌江水边一代英豪白骨枯。白骨已枯,尸骨无存,那又如何,是霸王知耻重义,他又岂会弃众违义,仓皇出逃;是霸王犹记得当年率领八千子弟浩浩荡荡过江争天下,现环顾而今身边仅剩可数人马,实愧于江东父老,无颜以对,只能一死以谢天下;是霸王大义当先,不愿生灵再遭涂炭,不愿战火燃尽江东之水,用一死挽救苍生黎民,换太平岁月。遥想当时境遇,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土地,西楚霸王,用最近乎完美的方式,结束了他短暂却又无比绚烂的英雄一生!剑轻挥抹过喉头,血溶于江东之水。这样的死,死得悲壮,死得英雄,这样的死,死得豪气冲天,感天动人。这样的死也足以远胜多少英豪!纵然坑杀二十万秦兵,尽失民心,可这亦是为了兄弟情谊;纵然在战场上他永远不会停下杀戮的脚步,看似冷血无情,可他对于虞姬的感情,却始终热烈激荡,矢志不渝,纵然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走刘邦,错失江山,可这亦是为了为人的信义,纵然项羽有着万般过错,千般不是,可他依旧是那个堪比为神的举世英豪。因为他战无不胜,有爱有恨,有信有仁。世事漫随流水,算来只是一生浮梦。当历史的章节已经翻过了这一页,闭目沉思,放肆发问,英雄谁是,诚然,西楚霸王,一代天骄,堪比为神!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指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始与项羽俱受命A怀王B曰C先入定关中者D王之E项羽负F约G王H我于蜀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冢,高而大的坟墓,是贵族、有身份的人死后的居所。陵则是更高的土山,是皇室专用。这儿称冢不称陵,事实上暗含褒贬。B.大逆,封建时代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谋大逆”在古代属于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这儿刘邦指的是项羽杀义帝的行为。C.高祖,祖父的祖父。司马迁在《史记》中尊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为“高祖”,而刘邦实际的庙号是“太祖”。以后各朝代都尊开国皇帝为“高祖”。D.公,古爵位名。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相持很久,使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间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决斗,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对他的挑战。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罢兵撤走了,而刘邦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D.项羽与刘邦在数年的楚汉之争中,互有输赢。但是,项羽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2)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5.本来“汉王伤胸”,却按着脚说“虏中吾指!”由此可见汉王刘邦的什么性格特点?参考答案1.BEG 2.C 3.B 4.(1)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讨伐你这个残暴的罪人,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2)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5.反应特别快,急中生智,善于掩饰自己、麻痹对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从怀王那里接受命令,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受命怀王”省略介词“于”,应为“受命于怀王”,状语后B处断开;“项羽负约”主谓宾结构齐全,独立成句,前后EG处断开。故选BEG。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以后各朝代都尊开国皇帝为‘高祖’”错误。有的称高祖,如唐高祖;有的称太祖,如宋太祖、明太祖。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羽……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说法错误。原文是“伏弩射中汉王”,由此可见不是项羽射的箭,是暗中埋伏好的弓箭手射的。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率领;“诛”,讨伐;“使”,让;“何苦”,何必劳累。(2)句首补充主语“汉王”;“使”,派遣;“遂”,终于;“略定”,攻占平定。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原文“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意思是,汉王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强盗射中了我的脚趾!”可知,汉王刘邦在受伤时急中生智,故意把伤情说轻,以此麻痹对方,可见其反应特别快,善于掩饰自己。参考译文: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士兵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生活,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惫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间对话。项羽想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从怀王那里接受命令,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项羽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而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项羽奉命援救了赵国,本应当回报怀王,而你项羽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当初约定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的坟墓,私自收取秦地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你硬是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你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你项羽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你项羽把义帝赶出彭城,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并在一起据为己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你项羽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你为人臣子却谋杀君主,杀害已经投降之人,你处理政事不公,不守信约,于天下不容,大逆不道,这是你的第十条罪状。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讨伐你这个残暴的罪人,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项羽十分恼怒,埋伏好的弓箭手用带机关的箭射中了汉王。汉王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强盗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因受箭伤而病倒了,张良硬是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汉王出去巡视军营,病情加重,立即赶回了成皋。项羽害怕了,就跟汉王约定,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羽罢兵回了东方。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留侯张良、陈平的计策,于是进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五年,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用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二、公众号栏目活动:霸上人物志请栏目的新闻编辑商议“人物志”要采访的两大事件的新闻当事人,并列出采访提纲,这一组的编辑们提出了三个参考议题:外交大咖烛之武;口述历史:楚军老兵眼中的西楚霸王;专访留侯张良:我与沛公的漫长故事栏目编辑们的精彩呈现“小怨愤”与“大格局”——读《烛之武退秦师》赵汉涛曾经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位老人,须发尽白,步履蹒跚。国难当前,临危受命,“夜缒而出”;强秦帐内,不卑不亢,字字珠玑,谈笑间,化干戈为玉帛。烛之武,如同一颗流星,稍纵即逝,却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显然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却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孙悟空得知自己是“弼马温”尚有大闹天宫的怨气,烛之武又怎能没有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有识人之明,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被时光湮没的老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满腹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烛之武并不是毫无怨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他有自己的“小怨愤”。但他终究是个忠贞爱国的老臣,一言“许之”,蕴含了多少勇气与决心!责任,让他放下个人荣辱,以天下苍生和国家利益为重;信念,让他拖着年迈的身躯,夜缒而出;智慧,让他单枪匹马走入敌营,平静却不失镇定,委婉却不失犀利。这是他的“大格局”。满腔的怨愤在郑伯一句轻描淡写的歉意中化解,烛之武真的不怨吗?风华正茂时,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怎么可能不怨!但他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在家国利益面前,他舍弃了个人恩怨。烛之武见秦穆公,开门见山地道出“郑既知亡”和秦国所面临的危险境地,在动荡的年代,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容存有个人良心,烛之武的理论可谓一针见血。他深谙诸侯之间明争暗斗的矛盾,离间秦晋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利,最终让秦国退兵。审时度势之下,是几十年的默默无言,焚膏继晷。烛之武如同帐中的军师,决胜千里之外。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却也磨炼出他的沉稳与敏锐,让他成为一个知难而上为国纾难的勇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因如此,“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烛之武才更加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小怨愤”让烛之武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格局”让这个老者屹立于历史长河中,以弯曲的脊背,撑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光芒。刘邦更符合历史的选择胡鑫磊尊敬的评委、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为“项羽更符合历史的选择”还是“刘邦更符合历史的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历史的选择”是说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顺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而“更”,是含有比较的意思,是说刘邦和项羽比较起来,谁胜算大。据此,我方认为,刘邦更符合历史的选择,理由如下:第一,从性格特征来说,刘邦知人善用,审时度势。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就说明,刘邦在知人善用方面做得非常好。而项羽有范增却不能用,刚愎自用。“鸿门宴”上刘邦审时度势,甘愿称臣,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刘邦在关键时候能够隐忍,是能成大事的体现,与嚣张自负的项羽比起来,刘邦显得更为沉着老练、随机应变,这也是刘邦更符合历史的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从个人素养上来说,刘邦虑事周到,顺应民心。作为出身卑微的地方小吏,刘邦更能体会到百姓的疾苦。他在押送民工时,对于刑徒逃亡现象,他“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从而赢得了起义军的信任。刘邦深知秦朝是由于严刑酷法、惨无人道而导致四海分崩、群雄起义的,因此,他引以为鉴,“仁而爱人”、“从民所望”,这使得天下百姓也渐渐向刘邦靠拢。反观项羽,“鸿门宴”后,项羽大封诸侯,接着“引兵而屠咸阳,杀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让起义军无法信服他,百姓也不敢依附他。最后,从历史大势来看,刘邦顺应历史,一统天下。项羽恢复分封制,想建立自己的霸业,这显然行不通,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是大一统的国家,结束了战乱的局面,同时百姓也得以休养生息,这也为后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也是历史的必然。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刘邦更符合历史的选择。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3讲 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一轮复习(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 第03讲 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