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讲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讲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并序》一轮复习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王羲之和陶渊明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本节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兰亭集序》如何通过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来表达情意,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升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两篇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王羲之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体会陶渊明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反思陶渊明的精神追求在当下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体会王羲之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以及陶渊明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变化和文化观念,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任务驱动·攻内涵
同样的山水田园,不一样的情感态度;同样的风云际会,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我们无意比较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两位名士都为曾经彷徨无助的精神荒原开疆拓土,为我们打开生命哲学的缺口,烛照千年,让后来的文人墨客有了精神寄托与皈依。有幸,我们在比较中与两位名士对话,在比较中体悟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哲思;更有幸,新时代已至,和谐完满,青年学子更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风度。
学习任务一:走进经典——理行文之脉
活动1:古人为文,讲究章法,重视文章结构和内部联系,请根据你对《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了解,梳理文章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明确:
《兰亭集序》:叙宴集盛况(乐)——发人生感慨(痛)——明作序目的(悲)
《归去来兮辞并序》:归途——归园——归田——归尽
两篇文章结构都很严谨,脉络清晰,都从自然生活场景联系到生命存在的形式,从而进入到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学习任务二:山水田园,心灵家园
活动2:请同学们自由品读文本,找到作者描绘山水田园的语句,体会山水田园的特点。
1品兰亭之幽雅:《兰亭集序》描写兰亭的环境主要集中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建于山林之间,“崇”形容山高,“峻”形容山陡而形胜,“茂”字言竹林之密,“修”字言竹子之长,“清”字言泉水之澄澈,“激”字言环境之幽静。这四句不仅描绘了兰亭周围山林繁盛的实景,而且渲染了一份幽静和雅致的意境。
2、品田园之清淡:《归去来兮辞》描写田园环境的核心语句主要集中在:“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三径”暗含“归隐”之意,“松菊”隐喻陶渊明的品格,“松”色青而品韧,“菊”色淡而品洁,“松菊”与“三径”将作者笔下的田园意象化,不只是日常的生活,更多了一份隐者之“清”,
学习任务三:生死悲欢,同出一辙
活动3:请同学们自由品读文本,体会作者生死悲欢的思考。
1《兰亭集序》的第一部分为第一二两段,作者心情怎样?
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备,但作者的笔调从容沉稳,用笔简练,笔端呈现出的是清幽的环境,流露的正是作者清雅的情趣、淡雅的心境,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可谓“乐而不淫”。
2、统观《兰亭集序》文章的第三、四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
(1)俯仰一世(生命短暂);(2)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3)情随事迁(美好消逝);(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3《归去来兮辞》作者的心路历程怎样?
第一部分写决心辞官归家,踏上归程,初进家门,情感热烈激动,家人迎接热闹欢愉。开篇两个问句,以及舟遥遥四句,集中表现了作者当时归心似箭、急不可待的心情。识迷途四句,作者化用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啊,为时未晚,一切还可以从头再来。我们在这里读到了作者对过去的反思和愧悔,但是还有更多的是庆幸和欣慰。第二段“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激动的作者不禁奔跑起来,开头连用八个四字短句,用轻快的节奏表现出内心的激动、喜悦、欢欣和舒畅。
第二部分写归家以后的怡然自洽、傲然自得,多写个人的独处、独游、独思、独悟,有旷达潇洒之感。或举酒观树,舒心展颜,或倚窗吟啸,安处陋室,或拄杖闲游,看白云出岫,倦鸟飞回,与孤松相伴,或归园田,寻幽探奇,看树木繁茂,流水淙淙,自然万物在天地之间蓬勃生长,身体和心灵融入这一片美好的自然之中。陶渊明享受这种独处。“棹孤舟”及“怀良辰以孤往”四句,也体现他享受独自亲近自然、独自躬耕田亩、独自畅抒胸怀,独自赋诗属文。“息交以绝游”这种独处表达的是对官场世俗的厌恶与鄙弃,他的心灵并不是彻底封闭的,而是向所爱的家人、质朴的农人、高雅的琴书敞开的,更重要的是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开放。他的独处体现的是陶渊明追求超出尘网的精神的独自遨游。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你如何理解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处世态度?
明确: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陶渊明羡慕万物,感叹自身。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味之,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抒发了陶渊明乐天安命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隐逸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逃避现实的,有消极的成分。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其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启示人们要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从生活上远离它,从道德上鞭挞它。陶渊明这种顺乎天命,委心任化的态度是充满诗意的,也是由痛苦和折磨中得来的。它总结了陶渊明对此前人生的反思、对个人本性的澄明、对未来人生的向往。
学习任务四:反复涵咏,品味语言
活动4: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两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试比较二者在语言风格和句式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
1、语言风格 “淡雅生动” “素朴自然”
“淡雅生动”虽锤炼语言,却不追求藻饰,不滥用典故。
“素朴自然”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作者心胸的真实展示。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对兰亭优美景象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信可乐也”;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写出了回到田园后的园中之乐、田中之乐和身心自由之乐。
2、两篇文章多处使用了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不同点:
《归去来兮辞并序》骈偶押韵,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兰亭集序》对偶句连续使用的情况很少,往往是稍加对偶即接以散句。特别是最后一段,除“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外,基本是散句,便于表达起伏抑扬的情思。
2025年备考策略
1.《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述理于一体的经典,但是风格不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两篇进行比较阅读与研习,更能品味文本所承载文化内涵,进一步领悟魏晋名士的人生追求。回顾基础知识,夯实基础。通过“雅”和“清”来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审美特征。比照归纳两篇文章的情感异同,领会东晋文士的生命哲理,并思考其哲理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2.几年前,河南郑州一位女教师的任性辞职信爆红网络。她写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巧的是,王羲之和陶渊明也辞职了。什么是他们钟情的诗和远方?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以王羲之、陶渊明诗文为代表的魏晋诗文的审美特点。体会魏晋山水田园诗文中寄托的生命态度。
任务驱动·破难点
析疑虑,粗理文章思路
1.作家施蛰存认为《兰亭集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赞同这个观点。首先,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写悲痛,悲得突然。其次,将“死生亦大矣"加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后缺乏内在逻辑。再次,“岂不痛哉”痛者为何?“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悲者为何?均不得而知。
不赞同这个观点。作者先写兰亭的胜景雅事,由此联想到美好易逝、人生短暂,进而抒发人生的悲痛,最后表明对生死的看法,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隐晦地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2.金人王若虚认为《归去来兮辞(并序)》是笔法乖违的“追录"之文,而钱钟书则以其为自出机杼的想象之作。请按文章顺序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序实陈“昨非",辞则悬想“今是”
首先,想象归程,正值隆冬,“轻飘飘的风”为想象,表归家之喜悦;彭泽、陶舍并不遥远,“问征夫"为想象,表归家心切。其次,想象归舍、归园,生活景象均为心中蓄积已久的理想中的归隐景象,是他平生之志的寄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再次,想象归田,有春景,涉及春季农事,而序称“仲秋至冬……乙巳岁十一月也”最后,是"归园田”后的人生感想,理想化的田园牧歌生活。若作追叙和实录来看,就失去了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
观世情,溯人生,明作者生命之苦痛
1.金圣叹曾点评王羲之为“真古今第一情种也”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不仅动情描述了兰亭雅事,更深情抒写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梳理文章的第三段,结合资料,说说作者有哪些人生之痛。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写了生命短暂、时光流逝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写了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之苦。“向之所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写了美好的外在事物易逝之伤。最后的"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写了生死无常之痛(这一点是王羲之生命之大痛,可结合以下材料深入理解)。
资料:
(1)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
(2)王羲之六岁,其父王旷带兵北上击匈奴,大败,从此杳无音讯。渴望去关陇、巴蜀等边地建功立业,却因父故被猜疑。官员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南方饥荒朝廷仍重敛不休;官场人事倾轧;多次奏疏却不被采纳。
(3)王羲之尺牍:
大儿恒救命,足令人心憔。先是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自非复衰年所堪。(写于长子玄子病重。其后玄子早卒)
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痛愍贯心。(写于两个孙女夭折)
群从凋落将尽,余年几何,而祸痛至此,举目摧丧,不能自喻。(在羲之诸从兄弟中,王洽最为羲之器重,36岁英年早逝)
周嫂弃背,再周忌日,大服终此晦,感摧伤悼。(王羲之幼年由母亲和兄长王籍之抚养长大。兄长王籍之早卒,尔后兄嫂又卒)
2.梳理“序”和"辞”,结合资料,析陶渊明生命之苦痛。
生之艰难(“耕植不足以自给……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践生命如蹂草芥的社会政治环境(“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门阀制度的黑暗腐败、权力倾轧与其刚直纯正的个性势同冰火,心灵煎熬(“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偶尔遑遑不定的心(“奚惆怅而独悲"“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孤独的灵魂(“独悲""自酌""孤松""孤舟”"孤往”)。时光易逝,生命苦短(“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
资料:
(1)晋宋易代,篡乱杀伐。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
(2)陶渊明七八岁丧父,而立之年丧结发之妻,37岁丧母,41岁失胞妹;中年罹患恶性疟疾、脚疾等多种疾病。
赏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感作者情志之超脱
1.析意象
(1)以特定意象寄托清高、自由的精神。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
写山选其高,绘竹言其长,给人以高洁脱俗之感。写水言其清,色调淡雅清朗。再加上明净的天空,一片没有边际的清寂旷朗景象。会稽山水清幽脱俗,是作者清雅高洁的内心的外化。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孤松:
① 松,傲然于天地之间而不改其性,经风雨历霜雪而
不变其节;孤,尽显渊明不合流俗,独与自然精神往来的状态。孤松,不随时俗,不易其性,傲岸坚贞,渊明人格之化身也。前面的“松菊"是同种内涵。
②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舟:自由的象征。舟在江上飘荡好比作者归田后自在率
性的隐逸生活。后世就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
(2)以广阔或充满生机的景物畅达胸怀。
①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朗"此处为“明亮”,"宇宙”与“天地"“道”等概念近似,“品类”为“自然万物”。以明媚、广阔的意象涤荡胸中隐藏的种种烦闷、忧愁、焦虑;从万物生机之蓬勃中感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获得精神与心灵的慰藉。
②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叠字表达自然万物的鲜活滋润,处处洋溢着生命的丰沛,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感叹生命的短暂,所以更要超越世俗的名利与荣辱,享受人生的乐趣。
2.品动词
比照归纳,领会东晋文士的生命哲理
探究王羲之、陶渊明行为上是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的,完成表格。
东晋士人满怀深情地面对自然,在自然中发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慰藉;他们也满怀深情地面对生命,高唱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虽不能经世致用,世道使他们痛苦忧虑、感伤彷徨,然而道、佛思想和对自然的深情使他们超脱,其生死感念和诗酒风流千载之后仍令我们深深感动。
探寻晋人山水田园诗文的文化意义
兰亭诗文标志着东晋文士已经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陶渊明则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后逐渐发展并在唐朝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可选择一首山水田园诗说说诗人体悟到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理。
柳宗元被贬永州,“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白居易被贬,“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苏轼被发配,更是把陶诗逐一和了一遍。他们创造了一个生活范式,一处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让人在山水田园的审美中找到现实困顿的出口。
学习任务清单
《兰亭集序》
一.基础夯实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 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毕( 全,都 ) 至,少( 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人 )长( 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大的人 )咸( 全,都 )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景物互相衬托 ) 左右,引( 导引 ) 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旁边 ) 。虽( 即使 ) 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名词作动词,喝酒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自然界的万物 )之盛,所以游(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 )目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开畅 )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心怀 ),悟( 同“晤”,面对 )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 同“取”,选取 ) 舍万殊( 千差万别 ) ,静躁( 静与动 ) 不同,当其欣( 欣喜,高兴 ) 于所遇,暂得( 得意,满足 ) 于己,快然( 高兴的样子 )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求得 ) 既倦,情随事迁( 变化 ) ,感慨系( 连接 ) 之矣。向( 过去,以前 )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 尚且 ) 不能不以之兴( 发生、引起 ) 怀,况修短随化( 自然 )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原因 ) ,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面对 ) 文嗟悼( 悲伤 ) ,不能喻( 明白 ) 之于怀。③固知一( 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死生为虚诞,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 纵使 ) 世殊事异,所以( ……的原因 ) 兴怀,其致( 意态,情趣 )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次集会的诗文 )。
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得分点:品类、所以、信,定语后置句)
抬头观望广阔无穷的宇宙,低头细察众多的自然界的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得分点:相与、诸、悟、因)
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得分点:固、一、齐)
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3. 指出并翻译以下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翻译句子
①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标志词:亦 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 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观察繁盛的事物
二、能力提升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迁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变更,变化
②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本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此处指贬谪、放逐
③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左迁,贬官
④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答司马谏议书》) 迁移
⑤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复合词,迁灭,灭亡
(2)左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左右,旁侧、周围
②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核舟记》) 方位名,左边,与“右”相对 
③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左右,差役、仆佣、下属
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左迁:降职 
⑤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 古代地理以东为主
⑥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赵》) 车上的尊位
⑦ 旁门左道 不正,邪僻;左道,邪道
(3)右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左右,旁侧、周围
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 右边,与“左”相对
③ 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
④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⑤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右族,即豪门大族
(4)坐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②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通“座”,座位
③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春秋》) 犯……罪
④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因为,由于
⑤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望荆山》) 空,徒然
⑥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不行动,不费力
2.文化常识
(1)《兰亭集序》
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书序有自己作的,叫“ 自序 ”;也有请他人写的,叫“ 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即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 赠序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永和九年
“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 纪年 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不限一个。
(3)岁在癸丑
“癸丑”为干支纪年符号之一,顺序为第五十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4)我国古代四种主要的纪年法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指鲁庄公十年。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皇帝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等。
③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④皇帝年号与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的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修禊事也
修禊,古代 民俗 ,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基础夯实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序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 动词作名词,生活 )所资,未见其术。亲故( 亲属朋友 )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有怀( 念头 ),求之靡途。②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  思念的样子 )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  本性  )自然,非矫厉(  造作勉强  )所得。饥冻虽切(  急迫  ),违己交病(  身心)都感到痛苦  )。尝从人事( 做官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感叹 ),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  庄稼成熟  ),当敛裳( 收拾衣装 )宵逝。寻( 不久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 名词作状语,像骏马 )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形,形体,指身体;役,役使  ),奚( 何,为什么  )惆怅而独悲?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  行人  )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光线微弱  )。
 乃瞻(  看见  )衡( 通“横”,横木 )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  高兴地迎接  ),稚子候门。三径就(  接近  )荒,松菊犹存。携幼( 形容词作名词,小孩子 )入室,有酒盈樽。引( 举,拿  )壶觞以自酌,眄( 看  )庭柯以怡( 使动用法,使……愉快 )颜。倚南窗以寄傲( 寄托傲世的情怀;傲,形容词用作名词  ),审(  深知  )容膝( 仅能容纳双膝,形容居处狭小 )之易安( 使动用法,使……安适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 名词作动词,拄着  )扶老(  拐杖  )以流憩(  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  ),时矫(  举  )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  日光  )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 停止 )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亲戚( 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等 )之情话(  知心话  ),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  到 ),将有事于西畴( 田地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  幽深的样子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 寄托身体 )宇内复几时?曷( 相当于“何”,为什么  )不委心(  随心  )任去留?胡为乎遑遑( 惊恐匆忙、心神不定 )欲何之( 到,往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期求  )。 ⑤怀( 留恋、爱惜 )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姑且 )乘化( 顺随自然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得分点:生生、资、术)
我家贫穷,耕田种植不能够供给自己生活。孩子很多,家无余粮,所赖以维持生活的(物资),(我也)没有得到它的本领。
②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得分点:会、以,被动句)
恰逢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家境贫苦(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委派到小县做官。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得分点:谏、追、是、非)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我)确实迷了路,或许走得还不太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得分点:善、得时、行、休)
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好时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⑤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得分点:怀、植杖、赋)
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倚着棍杖除草培土。登上向阳的高地,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吟咏赋诗。
3. 指出并翻译以下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翻译句子
①遂见用于小邑 被动句 标志词:见……于…… 就推荐我,于是被委派到小县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 标志词:为 既然自己让精神被形体役使
③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焉(疑问代词)、求(动词) 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胡(疑问代词)、为(介词)、何(疑问代词)、之(动词) 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⑤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奚(疑问代词)、疑(动词) 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二、能力提升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涉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游玩,游览
②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九章》) 渡水
③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视野所及,多用于阅读
④ 吾谓吴王将遂涉吾地(《国语》) 进入,这里指攻占
(2)是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正确,对
②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代词,这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代词;此,这样
④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 代词,这个
⑤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表判断,是 
⑥ 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宾语前置标志(惟……是……)
(3)劝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归去来兮辞》) 劝说
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劝说,劝导
③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勤勉努力 
(4)善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羡慕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美好的品德、行为,好人、好事
③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交好,与……友善
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善于,擅长
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好好地
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好的方面
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做好,处理好
⑧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好,完美
⑨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 复合词,善才: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
(5)辞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归去来兮辞并序》 古代的一种文体
②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告别
③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借口,理由
④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辞别,告别
⑤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讲究,计较
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推辞,不接受
⑦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言辞,文辞
⑧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推托,推辞
⑨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辞别
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辞谢,婉言道歉
11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 审讯
18个文言虚词积累、识记
(1)者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并序》)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形容词、动词+者,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事物、情况)
② 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数词+者;个,样,件
③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用在时间词后,……的时候
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在否定词后,……的话
⑤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不译
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不译
⑦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用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呢
⑧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与“之”搭配;不译
3.文化常识
(1)“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 骚体 。汉代以后,人们常把“辞”和“赋”统称为 辞赋 。 
(2)家叔以余贫苦
家叔:对人称自己的叔父。
“家”字一般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人。如称父亲为“ 家父 ”“ 家君(家尊、家严) ”,称母亲为“  家母 ”“ 家慈 ”,称兄长为“家兄”,称姐姐为“家姐”。  
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人一般用“舍”字。如称弟弟为“舍弟”,称妹妹为“舍妹”。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 隐士住处 。
(4)公田,指由 政府 控制的田地,与“私田”相对。
三、理解性默写
①《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补救的句子是“ 悟已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 ”。 
②《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安慰自己迷途知返,肯定现在、否定过去的句子是“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 
③《归去来兮辞》中的“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傲然自得之情和甘于淡泊之志。 
④《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自然界中的白云和飞鸟来比喻自己回到田园后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 云无心以出岫 ,倦飞而知还”。 
⑤《归去来兮辞》中“ 景翳翳以将入 , 孤松而盘桓 ”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 
⑥《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跟乡里故人和农民交往的句子是“ 农人告余以春及 , 将有事于西畴 ”。 
⑦《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或命巾车, 或棹孤舟”;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⑧《归去来兮辞》中,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其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句子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魏晋风骨与生命意识的交响——写比较鉴赏
一、兰亭之幽雅、田园之清淡的环境对比
《兰亭集序》描写兰亭的环境主要集中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建于山林之间,“崇”形容山高,“峻”形容山陡而形胜,“茂”字言竹林之密,“修”字言竹子之长,“清”字言泉水之澄澈,“激”字言环境之幽静。这四句不仅描绘了兰亭周围山林繁盛的实景,而且渲染了一份幽静和雅致的意境。
而《归去来兮辞》描写田园环境的核心语句主要集中在:“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两相比较,兰亭环境乃静态而赏,陶诗的田园可动态而观,田园环境是由一个个生活场景组合而成,有焦急瞻望渴盼已久的屋舍,有欢心等候的僮仆和稚子,有亲人陪伴,有暖心的家宴,平淡真实。
综上分析,陶诗中的田园,在日常生活化的场景中见其“淡”,在意象化的景物刻画中见其“清”。“清淡”二字可概括陶诗中田园的特点。
二、兰亭风雅之人、田园清旷之士的人物对比
《兰亭集序》中涉及兰亭之“人”的关键语句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参与兰亭雅集的人大都是世家大族,位高权重,雍容雅致,博学多才,在兰亭集会不只是赏玩山水,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饶,更是趋向将日常生活雅化,在集会期间,诗酒唱和、高谈雅论、任情率性、书画骋才,正如宋楼钥在《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中所言:“永和岁癸丑,群贤会兰亭。流觞各赋诗,风流见丹青。右军莫禊序,文采粲日星。”兰亭之人,为我们呈现了风雅之美。
《归去来兮辞》刻画田园之人身份和具体活动的关键语句有:“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在田园中融入了意象化的生活描绘。陶渊明,深居陋室,但“傲物”“怡颜”,简素淡泊。农人、亲人、山丘、林泉,一切看似平淡质朴的生活,于陶渊明却可“悦”可“乐”,这又超越了田园之质朴,走向了旷达高远。
三、兰亭之哀雅、田园之清逸的情思对比
《兰亭集序》中涉及兰亭之人情思的文句有:“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的生命观,首先是承认死亡不可逾越,生死不可等同。其次是他将生死哀痛置于历史长河中,古今文人的共鸣,可调和、化解这份哀痛。他的生命观中有承认生死不可超越的哀痛,也有反对虚妄、直面哀痛的勇气;有千古同悲的旷味,也有文章流世的寄托。王羲之没有完全沉溺于哀痛之中,他的“哀情”得到了匡正、雅正,形成了一种“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的哀雅之情。《观无量寿经》中言:“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哀雅,形容声音情感哀伤却雅正,即将哀伤的情感写得温和雅正。
《归去来兮辞》中涉及情思的文本主要集中在:“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先说陶渊明的情感。和《兰亭集序》中的生命哀痛相比,《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依然存在着生命将逝的感慨,面对万物的得时,陶渊明感到了生命将尽,面对生死的考问,一句“感吾生之行休”道出了陶渊明的悲伤。但最终陶渊明是“乐夫天命复奚疑”,用“乐”来总述自己的情感。可见,陶诗中的田园之情先是田园之乐,再是生命之悲,最后是复归田园之乐。
再说田园之思,从《归去来兮辞》的情感发展来看“乐—悲—乐”,回到田园后陶渊明身心愉悦,但生命短暂易逝,让田园之乐走向了悲伤。而陶渊明的思想也体现在他对悲伤的化解中。
陶渊明在田园中透出了一种逸气,逸出尘世,追求一种非功利性的审美。因为有了这份非功利性的逸气,执着于生命永恒便是走向了功利心,所以陶渊明选择的是顺应自然,顺应生死变化,“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听从自然天命的安排,何苦要纠缠于生命的永恒。一种清逸之气在田园之中油然而生,乐天安命,逸出尘外,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
相比较而言,兰亭士族对超越生死的执着阐释,恰恰是包含了一定功利心的执念。与之相比,陶渊明则不求永恒,只求顺心。田园之于陶渊明是灵魂的家园,他超脱世俗,复归田园,复归质朴的本心,不纠缠生命是否永恒,这便是“清逸”之思,这种非功利性的清逸之气也是陶渊明五仕五隐后终归田园的心境。
自然与人生的任真——写读后感
1.请结合历史人物的言论,谈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习近平:珍惜时光,心中有太阳,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2.王羲之、陶渊明在一个不可为的时代,创造了“可为”的价值,而我们呢?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3为什么我们总想回归自然?——读《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有感
回归自然
在信息繁杂的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接触到的网络世界里充斥着乏味的快餐文化和真假难辨的时事新闻。我们开始不加思考地沉溺于片面、狭隘的信息茧房,在毫无内涵的垃圾堆里迷失了本我,失去了最初获取信息的意义。
目不暇接的信息更替让我们感到烦躁和不安,放纵地消磨时间,清醒地沉沦无疑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巨大的疲劳,产生痛苦的焦虑却又无法脱身。
而摆脱这种沉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复归自然。古有陶渊明看破官场之浊退隐田园,做官于他而言,是生存的最佳途径。但其性格使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即使不是技艺高超的农圣,也毅然决然“归欤”返自然。是什么让他亲手砸烂自己的饭碗?我想他追求的只是远离世俗喧嚣的安宁。自然带给他的,是一种久违的精神寄托,可以使他暂时忘却生活的沉重和现实的苦难。今天身处信息茧房的我们,不妨在复返自然中净化心灵,把生活的节奏放慢下来,再平静地思考,平日里身处人来人往的繁华之地,习惯于接收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对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是否徒增烦躁和空虚。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需要一个契机,采一朵花,彻一杯茶,且听风吟,享受回归自然,与世界上最伟大力量进行无声的对话,我们也就能理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旷神怡。
当然,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去审视陶渊明,或许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缩头乌龟。放着官不做,非要回农村里种田,最可耻的是连种田还要靠上天庇佑,养不活自己和家人。确乎是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夜晚,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即使本能衣食无忧,无须殚精竭虑地生活,他还是坦然地选择追求自己心中的明月,不愿追名逐利,只要不负自己的热爱。
可陶渊明留下的绝不是只有解甲归田的勇气和消极避世的懦弱,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自然当做自己精神的寄身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将复返自然的豁达和潇洒展现在世人面前。正如前文所说,当今社会,虽无污秽浑浊之官场,复返自然亦是一种寻求心灵安宁,消解烦闷,探寻人生意义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陶渊明一样挣脱世俗的禁锢,但退一步讲,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自然中找到最初的自我,在现实的是非黑白中认清自己的本心。
人为什么要回归自然?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乃自然之景也。陶渊明弃官归隐,躬耕田园,以山水自娱;嵇康退隐林间,饮酒放歌,于自然纵情。其二人如此,千百年来的隐世文化亦如此。人,究竟为何要回归自然?
且说“自然”,既是“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亦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更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试想独步于田间小路,抬头是暖阳,低头是青草,身旁是“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潺潺流水,远方是“造化钟神秀”的青山远黛,与如今一成不变、了无生趣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之景相比,属实是难得的美的享受。
再说“回归”,落叶归根,百川归海,回归意味着回到最初的地方,而最初的地方,往往便是心灵的净土,寄寓人的情怀,存放人的初心。海外华人归国,见热土沃沃,心里总会涤荡起强烈的爱国情怀,远游子女回家,见炊烟袅袅,心里也总会泛起柔柔的丝丝暖意。而若说人为落叶、百川,那么自然就恰如树根、大海。费孝通于《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中国实质上是乡土的国。生于斯,长于斯,人从自然而来,历经刀耕火种发展至此,早已将滚烫血液溶入大江大河。于此可见,回归自然实是皈依心灵所需做,必做一事。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回归自然,除却能获得美的享受,更值得珍视的是其所能传达出的独特精神力量。苏轼漫步雨中见“山头斜照却相迎”,顿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纵多次被贬又如何?我自任逍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官场黑暗,世事浑浊?无妨,我自坦然游戏污渎中。此二人,皆遇困顿之境,而又都从自然中开悟,重获新生。足见,自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培育以及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
自然所能带来的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与生活束缚的妙方,正是受当今物欲横流的快时代所烦扰而患有焦虑空心病的人们所渴求的,也是中国历代士大夫所实践的。或远慕高举,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成一片,从中获得生命的意趣与生活的力量,从而抚慰心灵的创伤与生活的苦难。如此,才能在巨大的失败与不幸后得以保全生命,终不至早早毁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回归自然吧,去看看天地,再看看自己,人生也不过这短短几字而已。
| 如何人生 |
垄断了社会顶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的士族们痛苦,因为不断变化的政治格局和高压的统治背景,更因为如影随形的死亡威胁;处于社会中底层的文人和平民更加痛苦,他们无法打破已经固化了的阶级制度,同时还要考虑在乱世之下的生计问题,同样的死亡可能只会翻倍地重压在他们身上。所以摆在人们面前可选择的道路很少,我们一样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既然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如何过这一生?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如若死亡的利剑始终高悬头顶,多数人就会去尽情快乐的度过一生。看起来这样的选择也特别像我们初级印象中的魏晋名士们,他们游山玩水、纵情宴饮,服食五石、行为放荡,宽袍大袖、追求玄学……无论是“善为青白眼”的阮籍,还是“嗜酒佯狂”“裸身见客”的刘伶,竹林七贤似乎就是那个时代的极端缩影。很容易和他们共情,如果生命只剩下不知具体数字的短暂时光,他们愿意这样放荡不羁地度过余生。
|享乐主义 |
可是,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对的吗?纵情享乐之后,难道就没有一丝痛苦了吗?如果这样是对的,又为什么要服食五石散追求长生?又为什么要大量饮酒自我麻痹呢?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占尽了谢灵运所谓的四种至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所以郭沫若评价道“《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道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王羲之在兰亭之上,从当前宴会的简单快乐,已经升华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及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对兰亭之中的这场集会的快乐,使用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叙述顺序,将此时由微小至广袤、由俯视至仰观的全部快乐都叙述尽了。可就是恰恰在这个快乐的顶点,人的情绪会瞬间跌落,进入一种对虚无、空寂的恐惧中。王羲之先是将人的性格分成了两类,一类人,在自己的世界中充分汲取力量,一类人,在与人的交往中感受世界的美好;但无论是哪类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会沉浸其中,得到无尽的快乐。紧接着沉浸于快乐之中时,似乎时间就变成了相对的,快乐时时间快速度过,甚至会忘记衰老和死亡的到来;而当厌倦到来时,时间将过得极其缓慢,死亡的威胁就愈发地凸显,人就会沉浸于痛苦中,产生诸多感慨。
这就是王羲之对享乐主义的回答,快乐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如果过分沉浸其中、不停追求不肯放手,那么在快乐与快乐之间就会产生更大的虚无感。快乐程度越深,时间过得越快,感觉快乐的阈值越高,得到快乐越难,虚无感越强烈,痛苦越难以承受。就如同一个上瘾的循环一样,如若不去面对生命的虚无和死亡的必然,就会在这个循环中失去自己,走向覆灭。
| 去做具体的事 |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抗生命的虚无和死亡的必然呢?王羲之和陶渊明在两篇文章中给出了殊途同归的道路:去做具体的事。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不仅仅点破了享乐主义的陷阱,更是直面抨击了那个时代追求长生而产生的众多宗教、学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多么清醒的发声!而死亡可以带走生命,却带不走文学,带不走文明。和苏轼《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样。王羲之意识到了文学跨越了时代,穿越了空间,感动着每一个阅读它的读者。一种感情,不论时空,终将有知己与之共鸣。所以他“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也许王羲之在兰亭宴饮的最后,仍然是悲伤的,但是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书法的意义和文学的意义,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足矣。
《归去来兮辞》的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陶渊明,他没有去固述“五斗米折腰”事件对他产生了多少打击,也没有去重申多么厌弃官场。他详细的叙述了自己为官的经历,战争(四方之事)、离家过远(去家百里)、本心(质性自然)、为妹奔丧(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都是他准备回归家中,投身自然的原因。文本中从归途到家园到生活,构建了一个中国人心中最完美的隐居理想。“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和王羲之一样,在最陶然自得的顶点,突然哀叹生命即将终结。陶渊明意识到人生在天地万物的无尽之中,只能是短暂而渺小的,“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种死亡的恐惧一样使他终日惶恐不安,去追求些什么才能对抗这种恐惧呢?他同样觉得富贵不是他的愿望,登临仙界更是不能期许的。他的选择是珍惜不多的时间,去爱他钟爱的自然,在山水中畅游并表达记录。“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只有在欣赏感受和记录表达中,陶渊明才能够接受死亡的必然,学会乐安天命。
(2024年作文主题训练“有为”有“不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表现为一种顺其自然的个性追求。
请结合材料,以“有为与无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例文:
安之若命,而后有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颗处变不惊之心,于无声处沉淀磨练自己,对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无为后有所作为。
《庄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在告诫世人,对于不可为之事,不如随之自去,图个内心清净。这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行随心动、心由境转,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苏东坡于黄州绵绵阴雨中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钱锺书蹲于牛棚之中仍安然读书,甚至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锥编》。古语有言“先穷后工”,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者,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故当我们自觉身处生活深谷之中,无力有所作为的时候,不妨心平气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无所作为吗?对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断然不是如此。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看似无为者,实际正在蓄积力量,为的是将来的一鸣惊人。
孟子曾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仁人志士在困境之中保持着庄子所说的平静之心,以看似无为之心默默坚守正道。或如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而不为日伪演出,无为于艺术,有为于人格;或如董作宾在外人如火如荼抗战之际在偏远李村中完成巨著《殷历考》,无为于战斗,有为于文化;或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在深远寂静之中为国铸剑,无为于个人,有为于国家……故曰:无为实为有为。若要有宏伟的成就,就必须有所舍弃,有所作为。
庄子所言之安之若命的状态,往往意味着一种智慧的沉潜,而到了应当有所作为之时,这力量当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我们正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强盛的国力使我们自感应有所作为。领袖的话铿锵有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从辽宁舰到蛟龙号,从高速铁路到神舟飞船、墨子号,中国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有所有。而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抓住机遇,以有为之心积极入世,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心如止水,厚积薄发,方能有为于天下。
【详解】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知其不可而不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儒家代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武精神让人佩服,道家老子、庄子顺其自然的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材料中“无为”不是不作为,无作为,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有为”不是胡乱作为,任意而为,而是任重道远,弘毅而行。本题思辨性极强,对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思辨度等思维品质有较高的要求。
试题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思辨关系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要在写作时思考“为”与“不为”的思辨关系。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指出:儒家的有为精神让人佩服,道家的不为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其实,就个人来说,“为之”还是“安之”,最终还是看什么事。因此。不管是选择哪一个题目为文,都需理解“之”这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想一想,哪些事完成它有困难,有挫折,而又应该做的。比如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了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等等。哪些事知道它不可以而又不去做呢?比如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各种诱惑、名利以及无谓的牺牲等等。
立意:
1.循自然之道,于无为中进取。
2.任重道行远,无为亦不轻。
3.持无为之心,行有为之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讲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并序》一轮复习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王羲之和陶渊明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本节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兰亭集序》如何通过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来表达情意,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升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两篇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王羲之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体会陶渊明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反思陶渊明的精神追求在当下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体会王羲之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以及陶渊明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变化和文化观念,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任务驱动·攻内涵
同样的山水田园,不一样的情感态度;同样的风云际会,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我们无意比较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两位名士都为曾经彷徨无助的精神荒原开疆拓土,为我们打开生命哲学的缺口,烛照千年,让后来的文人墨客有了精神寄托与皈依。有幸,我们在比较中与两位名士对话,在比较中体悟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哲思;更有幸,新时代已至,和谐完满,青年学子更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风度。
学习任务一:走进经典——理行文之脉
活动1:古人为文,讲究章法,重视文章结构和内部联系,请根据你对《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了解,梳理文章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学习任务二:山水田园,心灵家园
活动2:请同学们自由品读文本,找到作者描绘山水田园的语句,体会山水田园的特点。
学习任务三:生死悲欢,同出一辙
活动3:请同学们自由品读文本,体会作者生死悲欢的思考。
1《兰亭集序》的第一部分为第一二两段,作者心情怎样?
2、统观《兰亭集序》文章的第三、四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3《归去来兮辞》作者的心路历程怎样?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你如何理解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处世态度?
学习任务四:反复涵咏,品味语言
活动4: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两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试比较二者在语言风格和句式上的异同点
2025年备考策略
1.《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述理于一体的经典,但是风格不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两篇进行比较阅读与研习,更能品味文本所承载文化内涵,进一步领悟魏晋名士的人生追求。回顾基础知识,夯实基础。通过“雅”和“清”来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审美特征。比照归纳两篇文章的情感异同,领会东晋文士的生命哲理,并思考其哲理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2.几年前,河南郑州一位女教师的任性辞职信爆红网络。她写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巧的是,王羲之和陶渊明也辞职了。什么是他们钟情的诗和远方?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以王羲之、陶渊明诗文为代表的魏晋诗文的审美特点。体会魏晋山水田园诗文中寄托的生命态度。
任务驱动·破难点
析疑虑,粗理文章思路
1.作家施蛰存认为《兰亭集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2.金人王若虚认为《归去来兮辞(并序)》是笔法乖违的“追录"之文,而钱钟书则以其为自出机杼的想象之作。请按文章顺序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观世情,溯人生,明作者生命之苦痛
1.金圣叹曾点评王羲之为“真古今第一情种也”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不仅动情描述了兰亭雅事,更深情抒写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梳理文章的第三段,结合资料,说说作者有哪些人生之痛。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写了生命短暂、时光流逝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写了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之苦。“向之所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写了美好的外在事物易逝之伤。最后的"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写了生死无常之痛(这一点是王羲之生命之大痛,可结合以下材料深入理解)。
资料:
(1)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
(2)王羲之六岁,其父王旷带兵北上击匈奴,大败,从此杳无音讯。渴望去关陇、巴蜀等边地建功立业,却因父故被猜疑。官员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南方饥荒朝廷仍重敛不休;官场人事倾轧;多次奏疏却不被采纳。
(3)王羲之尺牍:
大儿恒救命,足令人心憔。先是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自非复衰年所堪。(写于长子玄子病重。其后玄子早卒)
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痛愍贯心。(写于两个孙女夭折)
群从凋落将尽,余年几何,而祸痛至此,举目摧丧,不能自喻。(在羲之诸从兄弟中,王洽最为羲之器重,36岁英年早逝)
周嫂弃背,再周忌日,大服终此晦,感摧伤悼。(王羲之幼年由母亲和兄长王籍之抚养长大。兄长王籍之早卒,尔后兄嫂又卒)
2.梳理“序”和"辞”,结合资料,析陶渊明生命之苦痛。
生之艰难(“耕植不足以自给……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践生命如蹂草芥的社会政治环境(“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门阀制度的黑暗腐败、权力倾轧与其刚直纯正的个性势同冰火,心灵煎熬(“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偶尔遑遑不定的心(“奚惆怅而独悲"“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孤独的灵魂(“独悲""自酌""孤松""孤舟”"孤往”)。时光易逝,生命苦短(“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
资料:
(1)晋宋易代,篡乱杀伐。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
(2)陶渊明七八岁丧父,而立之年丧结发之妻,37岁丧母,41岁失胞妹;中年罹患恶性疟疾、脚疾等多种疾病。
赏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感作者情志之超脱
1.析意象
(1)以特定意象寄托清高、自由的精神。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
写山选其高,绘竹言其长,给人以高洁脱俗之感。写水言其清,色调淡雅清朗。再加上明净的天空,一片没有边际的清寂旷朗景象。会稽山水清幽脱俗,是作者清雅高洁的内心的外化。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孤松:
① 松,傲然于天地之间而不改其性,经风雨历霜雪而
不变其节;孤,尽显渊明不合流俗,独与自然精神往来的状态。孤松,不随时俗,不易其性,傲岸坚贞,渊明人格之化身也。前面的“松菊"是同种内涵。
②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舟:自由的象征。舟在江上飘荡好比作者归田后自在率
性的隐逸生活。后世就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
(2)以广阔或充满生机的景物畅达胸怀。
①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朗"此处为“明亮”,"宇宙”与“天地"“道”等概念近似,“品类”为“自然万物”。以明媚、广阔的意象涤荡胸中隐藏的种种烦闷、忧愁、焦虑;从万物生机之蓬勃中感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获得精神与心灵的慰藉。
②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叠字表达自然万物的鲜活滋润,处处洋溢着生命的丰沛,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感叹生命的短暂,所以更要超越世俗的名利与荣辱,享受人生的乐趣。
2.品动词
比照归纳,领会东晋文士的生命哲理
探究王羲之、陶渊明行为上是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的,完成表格。
东晋士人满怀深情地面对自然,在自然中发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慰藉;他们也满怀深情地面对生命,高唱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虽不能经世致用,世道使他们痛苦忧虑、感伤彷徨,然而道、佛思想和对自然的深情使他们超脱,其生死感念和诗酒风流千载之后仍令我们深深感动。
探寻晋人山水田园诗文的文化意义
兰亭诗文标志着东晋文士已经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陶渊明则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后逐渐发展并在唐朝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可选择一首山水田园诗说说诗人体悟到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理。
柳宗元被贬永州,“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白居易被贬,“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苏轼被发配,更是把陶诗逐一和了一遍。他们创造了一个生活范式,一处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让人在山水田园的审美中找到现实困顿的出口。
学习任务清单
《兰亭集序》
基础夯实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 )毕(  ) 至,少( )长( )咸(  )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 左右,引(  ) 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虽(  ) 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 )目骋( )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悟( )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  ) 舍万殊(  ) ,静躁(  ) 不同,当其欣(  ) 于所遇,暂得(  ) 于己,快然( )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 既倦,情随事迁(  ) ,感慨系(  ) 之矣。向(  )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  ) 不能不以之兴(  ) 怀,况修短随化(  )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 文嗟悼( ) ,不能喻( ) 之于怀。③固知一( )死生为虚诞,齐( )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 ) 世殊事异,所以( ) 兴怀,其致( )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 指出并翻译以下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翻译句子
①死生亦大矣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二、能力提升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迁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②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③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④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答司马谏议书》)
⑤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左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②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核舟记》)
③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⑤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
⑥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 旁门左道
(3)右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
③ 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4)坐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②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③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春秋》)
④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⑤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望荆山》)
⑥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2.文化常识
(1)《兰亭集序》
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书序有自己作的,叫“________”;也有请他人写的,叫“________”。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即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__________,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永和九年
“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________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不限一个。
(3)岁在癸丑
“癸丑”为干支纪年符号之一,顺序为第五十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个符号叫天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4)我国古代四种主要的纪年法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指鲁庄公十年。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________________。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等。
③________________。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④皇帝年号与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的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修禊事也
修禊,古代________,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归去来兮辞 并序》
基础夯实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序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 )所资,未见其术。亲故(  )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有怀( ),求之靡途。②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  )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  )自然,非矫厉(   )所得。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  ),当敛裳(  )宵逝。寻(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 )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  )惆怅而独悲?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   )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乃瞻(  )衡( )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三径就(  )荒,松菊犹存。携幼( )入室,有酒盈樽。引(  )壶觞以自酌,眄(  )庭柯以怡( )颜。倚南窗以寄傲( ),审(  )容膝( )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 )扶老(  )以流憩( ),时矫( )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 )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 )亲戚(  )之情话(   ),乐( )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  )宇内复几时?曷(  )不委心( )任去留?胡为乎遑遑(  )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 ⑤怀( )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②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⑤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3. 指出并翻译以下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翻译句子
①遂见用于小邑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⑤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能力提升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涉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②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九章》)
③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④ 吾谓吴王将遂涉吾地(《国语》)
(2)是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②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④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⑤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⑥ 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3)劝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归去来兮辞》)
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③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4)善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③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⑧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⑨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
(5)辞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③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④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⑦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⑨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11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
18个文言虚词积累、识记
(1)者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并序》)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 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⑦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⑧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文化常识
(1)“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________。汉代以后,人们常把“辞”和“赋”统称为________。
(2)家叔以余贫苦
家叔:对人称自己的叔父。
“家”字一般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人。如称父亲为“________”“__________”,称母亲为“__________”“__________”,称兄长为“家兄”,称姐姐为“家姐”。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人一般用“舍”字。如称弟弟为“舍弟”,称妹妹为“舍妹”。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________。
(4)公田,指由__________控制的田地,与“私田”相对。
三、理解性默写
①《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补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安慰自己迷途知返,肯定现在、否定过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傲然自得之情和甘于淡泊之志。
④《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自然界中的白云和飞鸟来比喻自己回到田园后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
⑥《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跟乡里故人和农民交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归去来兮辞》中,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其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风骨与生命意识的交响——写比较鉴赏
一、兰亭之幽雅、田园之清淡的环境对比
《兰亭集序》描写兰亭的环境主要集中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建于山林之间,“崇”形容山高,“峻”形容山陡而形胜,“茂”字言竹林之密,“修”字言竹子之长,“清”字言泉水之澄澈,“激”字言环境之幽静。这四句不仅描绘了兰亭周围山林繁盛的实景,而且渲染了一份幽静和雅致的意境。
而《归去来兮辞》描写田园环境的核心语句主要集中在:“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两相比较,兰亭环境乃静态而赏,陶诗的田园可动态而观,田园环境是由一个个生活场景组合而成,有焦急瞻望渴盼已久的屋舍,有欢心等候的僮仆和稚子,有亲人陪伴,有暖心的家宴,平淡真实。
综上分析,陶诗中的田园,在日常生活化的场景中见其“淡”,在意象化的景物刻画中见其“清”。“清淡”二字可概括陶诗中田园的特点。
二、兰亭风雅之人、田园清旷之士的人物对比
《兰亭集序》中涉及兰亭之“人”的关键语句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参与兰亭雅集的人大都是世家大族,位高权重,雍容雅致,博学多才,在兰亭集会不只是赏玩山水,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饶,更是趋向将日常生活雅化,在集会期间,诗酒唱和、高谈雅论、任情率性、书画骋才,正如宋楼钥在《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中所言:“永和岁癸丑,群贤会兰亭。流觞各赋诗,风流见丹青。右军莫禊序,文采粲日星。”兰亭之人,为我们呈现了风雅之美。
《归去来兮辞》刻画田园之人身份和具体活动的关键语句有:“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在田园中融入了意象化的生活描绘。陶渊明,深居陋室,但“傲物”“怡颜”,简素淡泊。农人、亲人、山丘、林泉,一切看似平淡质朴的生活,于陶渊明却可“悦”可“乐”,这又超越了田园之质朴,走向了旷达高远。
三、兰亭之哀雅、田园之清逸的情思对比
《兰亭集序》中涉及兰亭之人情思的文句有:“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的生命观,首先是承认死亡不可逾越,生死不可等同。其次是他将生死哀痛置于历史长河中,古今文人的共鸣,可调和、化解这份哀痛。他的生命观中有承认生死不可超越的哀痛,也有反对虚妄、直面哀痛的勇气;有千古同悲的旷味,也有文章流世的寄托。王羲之没有完全沉溺于哀痛之中,他的“哀情”得到了匡正、雅正,形成了一种“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的哀雅之情。《观无量寿经》中言:“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哀雅,形容声音情感哀伤却雅正,即将哀伤的情感写得温和雅正。
《归去来兮辞》中涉及情思的文本主要集中在:“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先说陶渊明的情感。和《兰亭集序》中的生命哀痛相比,《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依然存在着生命将逝的感慨,面对万物的得时,陶渊明感到了生命将尽,面对生死的考问,一句“感吾生之行休”道出了陶渊明的悲伤。但最终陶渊明是“乐夫天命复奚疑”,用“乐”来总述自己的情感。可见,陶诗中的田园之情先是田园之乐,再是生命之悲,最后是复归田园之乐。
再说田园之思,从《归去来兮辞》的情感发展来看“乐—悲—乐”,回到田园后陶渊明身心愉悦,但生命短暂易逝,让田园之乐走向了悲伤。而陶渊明的思想也体现在他对悲伤的化解中。
陶渊明在田园中透出了一种逸气,逸出尘世,追求一种非功利性的审美。因为有了这份非功利性的逸气,执着于生命永恒便是走向了功利心,所以陶渊明选择的是顺应自然,顺应生死变化,“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听从自然天命的安排,何苦要纠缠于生命的永恒。一种清逸之气在田园之中油然而生,乐天安命,逸出尘外,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
相比较而言,兰亭士族对超越生死的执着阐释,恰恰是包含了一定功利心的执念。与之相比,陶渊明则不求永恒,只求顺心。田园之于陶渊明是灵魂的家园,他超脱世俗,复归田园,复归质朴的本心,不纠缠生命是否永恒,这便是“清逸”之思,这种非功利性的清逸之气也是陶渊明五仕五隐后终归田园的心境。
自然与人生的任真——写读后感
1.请结合历史人物的言论,谈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习近平:珍惜时光,心中有太阳,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2.王羲之、陶渊明在一个不可为的时代,创造了“可为”的价值,而我们呢?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3为什么我们总想回归自然?——读《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有感
| 如何人生 |
垄断了社会顶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的士族们痛苦,因为不断变化的政治格局和高压的统治背景,更因为如影随形的死亡威胁;处于社会中底层的文人和平民更加痛苦,他们无法打破已经固化了的阶级制度,同时还要考虑在乱世之下的生计问题,同样的死亡可能只会翻倍地重压在他们身上。所以摆在人们面前可选择的道路很少,我们一样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既然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如何过这一生?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如若死亡的利剑始终高悬头顶,多数人就会去尽情快乐的度过一生。看起来这样的选择也特别像我们初级印象中的魏晋名士们,他们游山玩水、纵情宴饮,服食五石、行为放荡,宽袍大袖、追求玄学……无论是“善为青白眼”的阮籍,还是“嗜酒佯狂”“裸身见客”的刘伶,竹林七贤似乎就是那个时代的极端缩影。很容易和他们共情,如果生命只剩下不知具体数字的短暂时光,他们愿意这样放荡不羁地度过余生。
|享乐主义 |
可是,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对的吗?纵情享乐之后,难道就没有一丝痛苦了吗?如果这样是对的,又为什么要服食五石散追求长生?又为什么要大量饮酒自我麻痹呢?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占尽了谢灵运所谓的四种至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所以郭沫若评价道“《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道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王羲之在兰亭之上,从当前宴会的简单快乐,已经升华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及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对兰亭之中的这场集会的快乐,使用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叙述顺序,将此时由微小至广袤、由俯视至仰观的全部快乐都叙述尽了。可就是恰恰在这个快乐的顶点,人的情绪会瞬间跌落,进入一种对虚无、空寂的恐惧中。王羲之先是将人的性格分成了两类,一类人,在自己的世界中充分汲取力量,一类人,在与人的交往中感受世界的美好;但无论是哪类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会沉浸其中,得到无尽的快乐。紧接着沉浸于快乐之中时,似乎时间就变成了相对的,快乐时时间快速度过,甚至会忘记衰老和死亡的到来;而当厌倦到来时,时间将过得极其缓慢,死亡的威胁就愈发地凸显,人就会沉浸于痛苦中,产生诸多感慨。
这就是王羲之对享乐主义的回答,快乐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如果过分沉浸其中、不停追求不肯放手,那么在快乐与快乐之间就会产生更大的虚无感。快乐程度越深,时间过得越快,感觉快乐的阈值越高,得到快乐越难,虚无感越强烈,痛苦越难以承受。就如同一个上瘾的循环一样,如若不去面对生命的虚无和死亡的必然,就会在这个循环中失去自己,走向覆灭。
| 去做具体的事 |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抗生命的虚无和死亡的必然呢?王羲之和陶渊明在两篇文章中给出了殊途同归的道路:去做具体的事。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不仅仅点破了享乐主义的陷阱,更是直面抨击了那个时代追求长生而产生的众多宗教、学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多么清醒的发声!而死亡可以带走生命,却带不走文学,带不走文明。和苏轼《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样。王羲之意识到了文学跨越了时代,穿越了空间,感动着每一个阅读它的读者。一种感情,不论时空,终将有知己与之共鸣。所以他“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也许王羲之在兰亭宴饮的最后,仍然是悲伤的,但是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书法的意义和文学的意义,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足矣。
《归去来兮辞》的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陶渊明,他没有去固述“五斗米折腰”事件对他产生了多少打击,也没有去重申多么厌弃官场。他详细的叙述了自己为官的经历,战争(四方之事)、离家过远(去家百里)、本心(质性自然)、为妹奔丧(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都是他准备回归家中,投身自然的原因。文本中从归途到家园到生活,构建了一个中国人心中最完美的隐居理想。“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和王羲之一样,在最陶然自得的顶点,突然哀叹生命即将终结。陶渊明意识到人生在天地万物的无尽之中,只能是短暂而渺小的,“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种死亡的恐惧一样使他终日惶恐不安,去追求些什么才能对抗这种恐惧呢?他同样觉得富贵不是他的愿望,登临仙界更是不能期许的。他的选择是珍惜不多的时间,去爱他钟爱的自然,在山水中畅游并表达记录。“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只有在欣赏感受和记录表达中,陶渊明才能够接受死亡的必然,学会乐安天命。
(2024年作文主题训练“有为”有“不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表现为一种顺其自然的个性追求。
请结合材料,以“有为与无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