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阅读(考教衔接讲义)(含答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诗歌比较阅读(考教衔接讲义)(含答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教衔接 诗歌比较阅读专题讲义
目 录
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
教: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 2
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4
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5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6
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对比阅读作为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其考法特点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旨在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以下列举了几种对比阅读中的高频考法:
1. 艺术技巧对比:通常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并对比不同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例如,在比较周敦颐的《任所寄乡关故旧》与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时,就考察了两位诗人如何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段表达他们的为官之道。周敦颐通过生活细节反映个人品行,而包拯则通过鲜明的比喻和对比来强化自己的为官理念。
2. 主题思想对比:在对比阅读中,学生需要提炼出每首诗的核心思想,并进行横向比较。比如,周敦颐的诗强调清廉自守和淡泊名利,而包拯的诗则强调为官应清廉正直,除暴安良。此外,在对比陈与义的两首题咏墨梅图的诗时,也考察了学生能否理解并归纳出诗人在表达对墨梅画艺术特点的认识上的异同。
3. 意象对比:在某些试题中,学生需识别并对比不同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中的梅花意象,陈与义通过“清姝”“桃李仆奴”等词语塑造了墨梅的独特形象,进而传达出对梅花清高品格的赞赏。
4. 情感态度对比: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及变化,并对比不同作品间的情感差异。比如,在《军中乐》中,诗人通过对比将军的享乐与士兵的艰苦,表达了对将领腐败的批判与对士兵苦难的同情。
综上所述,对比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敏感度和理论素养,能够在理解单篇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跨文本的综合分析,从而深化对诗歌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认识。
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文价值,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启示与积极意义可从以下角度尝试理解:
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等,为现代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我定位,增强身份认同感。
道德建设与社会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这些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诚信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日益凸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重新审视古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显得尤为迫切。继承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借鉴古代教育理念,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创新驱动与科技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元素,如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便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华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有助于塑造中国和平、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通过深入挖掘、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华,我们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还能为解决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智慧与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诗歌群文联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间的共性和差异,加深学生对诗歌文化的理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群文联读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以下是关于诗歌群文联读积极意义与学习方法的一些探讨。
积极意义
1. 拓展视野:群文联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元化的诗歌作品,通过比较不同朝代、地域甚至不同国家的诗歌,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广阔的文学视野,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差异和社会变迁。
2. 深化理解:通过对比不同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每首诗的独特之处,增强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3. 培养综合能力:群文联读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一首诗,还要学会将几首诗联系起来思考,这种跨文本的分析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
1. 主题串联:选择具有相似主题或情感基调的作品进行联读,比如将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放在一起,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不同手法表达送别之情。
2. 技法对照:关注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对比不同诗歌中这些技法的应用效果,以此来观察诗人如何巧妙运用语言传递情感。
3. 情境联想: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尝试还原诗人写作时的情境,体会其心境变化,从而更加贴近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反思总结:鼓励学生在联读后进行反思总结,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作品,以此加深对诗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诗歌群文联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它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无限魅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上述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们将能更好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体验到探索文学世界的乐趣。
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鉴赏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品味,更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面对高考真题或模拟联考试题,如何从问题解决入手,并结合如叶嘉莹、霍松林、俞平伯等老辈学者的学术方法,回归传统文学欣赏方法在现实情况下的可操作性,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首先,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考生应该明确试题的核心要求,即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等。例如,《任所寄乡关故旧》与《书端州郡斋壁》这两首诗都涉及为官之道,但周敦颐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淡泊名利,而包拯的诗则强调清廉正直、除暴安良的政治理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尽管两位诗人都主张为官清廉,但在具体表现上各有侧重。
其次,“知人论世”研究方法,考生应当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及其对诗歌的影响。例如,周敦颐生活在宋朝,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宽松,允许文人有一定的个性发展空间,因此周敦颐在其诗中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而包拯则生活在更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时代,因此其诗歌更多地反映了他坚守原则、维护正义的决心。通过这样的背景分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再次,“以意逆志”解读方式,考生要学会透过诗歌的文字表面,去探寻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军中乐》中,刘克庄通过对比将军的享乐与士兵的艰难生活,表达了对将军腐败行为的批判以及对士兵苦难的同情。考生需要抓住诗中的对比手法,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最后,注重诗歌意境的研究思路,考生应注意诗歌营造的意境和所传达的情感氛围。例如,在分析《画眉鸟》与《画眉禽》时,两首诗虽然都以画眉鸟为主题,但欧阳修通过对比画眉鸟在自然中与笼中不同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而文同则通过画眉鸟的叫声变化,反映出诗人内心由繁忙公务转向悠然自得的心境转变。考生可以通过体会诗歌意境的变化,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在实际操作中,考生还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诗歌中的关键词汇、意象、情感变化等内容,帮助自己系统地记忆和理解。此外,多读名家评析,积累鉴赏经验,也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上述方法的结合应用,考生不仅能有效地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阅读题目,还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对古典文学的深厚兴趣与鉴赏能力,真正做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24-25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任所寄乡关故旧①
周敦颐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注】①清张伯行《周濂溪集》:“先生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复任永州通判,仲章侄至任归,有诗与之云。”
书端州郡斋壁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诗颔联说自己经常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如果有香甜美酒也不会因厌恶而停杯。
B.周诗颈联说自己虽“事冗”却不知疲惫,传达出诗人为官尽心竭力,问心无愧。
C.包诗比喻通俗贴切,如“秀干”“精钢”“鼠雀”“兔狐”等,生动具有感染力。
D.包诗就为官的道德问题发表看法,体现了宋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2.两首诗都谈到对为官的看法,比较二人为官处世之道的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24-25高三上·广东·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军中乐
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明写营中戒备森严,将军警惕性高,实则暗讽将军的懦弱无能。
B.三、四句将视线转到军帐外,主要展现了将军的刻苦操练与御敌防守。
C.诗中通过对南宋军队现状的描述,揭示了其作战屡屡败退的深层原因。
D.诗人把强烈的爱憎之情融入了形象的表述之中,全诗不着一字评论。
4.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8.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9.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和 ,寄寓鉴戒之意。
1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4·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
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①,谁为铸金鞭。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十
催榜②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③买骏骨,将送楚襄王④。
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逗挡泥土的一种马具。②榜:船桨。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
13.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言骏马脊上有钱形花纹,奔跑起来如踏烟云。
B.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的画面。
C.其十写项羽自刎之后,乌骓马临风哭泣,怀念故主。
D.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
14.下列对四首诗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首诗借“金鞭”“金络脑”“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
B.四首诗多处使用“谁”“何”等,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
C.四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句句对仗,典丽精工,将咏物、咏史熔于一炉。
D.四首诗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
15.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
(2020·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6.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17.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2020·北京·模拟预测)选做拓展,不提供答案与解析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1】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2】。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1】陈维崧: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2】轩举:高昂飞扬。
18.(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D.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颇具苏、辛风采。
19.(13) 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20.(14) 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请从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6分)
(24-25高三上·四川成都·开学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①,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②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③。玉皇开碧落,银界④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蛾儿、雪柳、黄金缕:均为妇女的饰物。②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获罪,被罢官。1115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这首词即作于此时。③觚棱: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亦借指宫阙。④银界:银河。
2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写到了元夕的热闹景象,区别在于辛词中的元夕盛况是眼前实景,毛词中的元夕盛况是想象。
B.辛词开篇先写灯光、焰火之美,随后又写游人之盛、歌舞之乐,从多方面渲染出元夕佳节的热闹氛围。
C.毛词中“蓬莱”“玉皇”均为神话形象,作者以此写元夕场面,使元夕在想象中染上辉煌瑰丽的色彩。
D.毛词中“憔悴”“冷香凝”“窗破”等词暗示作者此时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凉感。
22.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4.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2019·江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25.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6.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2019·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2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8.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29.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教衔接 诗歌比较阅读专题讲义
目 录
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
教: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 2
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4
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5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6
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对比阅读作为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其考法特点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旨在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以下列举了几种对比阅读中的高频考法:
1. 艺术技巧对比:通常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并对比不同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例如,在比较周敦颐的《任所寄乡关故旧》与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时,就考察了两位诗人如何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段表达他们的为官之道。周敦颐通过生活细节反映个人品行,而包拯则通过鲜明的比喻和对比来强化自己的为官理念。
2. 主题思想对比:在对比阅读中,学生需要提炼出每首诗的核心思想,并进行横向比较。比如,周敦颐的诗强调清廉自守和淡泊名利,而包拯的诗则强调为官应清廉正直,除暴安良。此外,在对比陈与义的两首题咏墨梅图的诗时,也考察了学生能否理解并归纳出诗人在表达对墨梅画艺术特点的认识上的异同。
3. 意象对比:在某些试题中,学生需识别并对比不同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中的梅花意象,陈与义通过“清姝”“桃李仆奴”等词语塑造了墨梅的独特形象,进而传达出对梅花清高品格的赞赏。
4. 情感态度对比: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及变化,并对比不同作品间的情感差异。比如,在《军中乐》中,诗人通过对比将军的享乐与士兵的艰苦,表达了对将领腐败的批判与对士兵苦难的同情。
综上所述,对比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敏感度和理论素养,能够在理解单篇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跨文本的综合分析,从而深化对诗歌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认识。
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文价值,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启示与积极意义可从以下角度尝试理解:
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等,为现代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我定位,增强身份认同感。
道德建设与社会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这些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诚信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日益凸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重新审视古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显得尤为迫切。继承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借鉴古代教育理念,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创新驱动与科技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元素,如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便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华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有助于塑造中国和平、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通过深入挖掘、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华,我们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还能为解决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智慧与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诗歌群文联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间的共性和差异,加深学生对诗歌文化的理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群文联读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以下是关于诗歌群文联读积极意义与学习方法的一些探讨。
积极意义
1. 拓展视野:群文联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元化的诗歌作品,通过比较不同朝代、地域甚至不同国家的诗歌,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广阔的文学视野,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差异和社会变迁。
2. 深化理解:通过对比不同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每首诗的独特之处,增强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3. 培养综合能力:群文联读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一首诗,还要学会将几首诗联系起来思考,这种跨文本的分析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
1. 主题串联:选择具有相似主题或情感基调的作品进行联读,比如将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放在一起,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不同手法表达送别之情。
2. 技法对照:关注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对比不同诗歌中这些技法的应用效果,以此来观察诗人如何巧妙运用语言传递情感。
3. 情境联想: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尝试还原诗人写作时的情境,体会其心境变化,从而更加贴近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反思总结:鼓励学生在联读后进行反思总结,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作品,以此加深对诗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诗歌群文联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它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无限魅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上述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们将能更好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体验到探索文学世界的乐趣。
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鉴赏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品味,更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面对高考真题或模拟联考试题,如何从问题解决入手,并结合如叶嘉莹、霍松林、俞平伯等老辈学者的学术方法,回归传统文学欣赏方法在现实情况下的可操作性,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首先,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考生应该明确试题的核心要求,即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等。例如,《任所寄乡关故旧》与《书端州郡斋壁》这两首诗都涉及为官之道,但周敦颐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淡泊名利,而包拯的诗则强调清廉正直、除暴安良的政治理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尽管两位诗人都主张为官清廉,但在具体表现上各有侧重。
其次,“知人论世”研究方法,考生应当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及其对诗歌的影响。例如,周敦颐生活在宋朝,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宽松,允许文人有一定的个性发展空间,因此周敦颐在其诗中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而包拯则生活在更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时代,因此其诗歌更多地反映了他坚守原则、维护正义的决心。通过这样的背景分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再次,“以意逆志”解读方式,考生要学会透过诗歌的文字表面,去探寻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军中乐》中,刘克庄通过对比将军的享乐与士兵的艰难生活,表达了对将军腐败行为的批判以及对士兵苦难的同情。考生需要抓住诗中的对比手法,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最后,注重诗歌意境的研究思路,考生应注意诗歌营造的意境和所传达的情感氛围。例如,在分析《画眉鸟》与《画眉禽》时,两首诗虽然都以画眉鸟为主题,但欧阳修通过对比画眉鸟在自然中与笼中不同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而文同则通过画眉鸟的叫声变化,反映出诗人内心由繁忙公务转向悠然自得的心境转变。考生可以通过体会诗歌意境的变化,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在实际操作中,考生还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诗歌中的关键词汇、意象、情感变化等内容,帮助自己系统地记忆和理解。此外,多读名家评析,积累鉴赏经验,也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上述方法的结合应用,考生不仅能有效地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阅读题目,还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对古典文学的深厚兴趣与鉴赏能力,真正做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24-25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任所寄乡关故旧①
周敦颐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注】①清张伯行《周濂溪集》:“先生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复任永州通判,仲章侄至任归,有诗与之云。”
书端州郡斋壁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诗颔联说自己经常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如果有香甜美酒也不会因厌恶而停杯。
B.周诗颈联说自己虽“事冗”却不知疲惫,传达出诗人为官尽心竭力,问心无愧。
C.包诗比喻通俗贴切,如“秀干”“精钢”“鼠雀”“兔狐”等,生动具有感染力。
D.包诗就为官的道德问题发表看法,体现了宋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2.两首诗都谈到对为官的看法,比较二人为官处世之道的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A 2.同:两首诗都强调为官要清廉无私,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异:周诗:①不求奢华、崇尚节俭。香甜的美酒,不愿多喝,只会停下手中的酒杯;口中常吃的、心里喜欢的,还是粗茶淡饭。一个“厌”字,一个“常”字,都足以表现他的生活态度。②处世谦逊,不慕名利。尾联“只一般”看出他为人处世的谦逊与淡泊的心境。
包诗:①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绝不被外力折服;②要除暴安良,铲除这些贪官污吏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
【解析】
周敦颐的诗表达了他在官场中的清廉自守和淡泊名利的态度,强调内心的安宁和对故乡的思念。包拯的诗则强调为官应清廉正直,以史为鉴,不辜负后人期望。两首诗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高尚情操和为官之道。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但如果有香甜美酒也不会因厌恶而停杯”错,颔联上句意思是,香甜的美酒,不愿多喝,只会停下手中的酒杯。“厌”字写出诗人不喜奢华、崇尚节俭。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同:周诗颈联“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强调自己在工作上,不知疲倦,清廉为官,安然入睡,梦魂也受不到惊吓,其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周诗主人公是一位生性高傲、为官多年却不改清廉初心的宦者兼学者的形象。包诗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颈联写除暴安良。两首诗都强调为官要清廉无私,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异:周诗:①不求奢华、崇尚节俭。颔联强调在生活中,不喜推杯换盏,不贪美味佳肴,只觉家常淡菜清香扑鼻,惬意无比。香甜的美酒,不愿多喝,只会停下手中的酒杯;口中常吃的、心里喜欢的,还是粗茶淡饭。一个“厌”字,一个“常”字,都足以表现他的生活态度。②处世谦逊,不慕名利。尾联强调故乡的朋亲好友如要了解我的境况,我自豪地告诉您们,我依然是和家乡道州普通百姓一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爱民之心,平和快乐地工作、生活。“只一般”看出他为人处世的谦逊与淡泊的心境。
包诗:①颔联是说好木料最终会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绝不被外力折服;②要除暴安良。颈联运用互文比喻手法,把贪官污吏、害民之徒比喻成“鼠雀”“兔狐”,为官者要除暴安良,铲除“鼠雀”“兔狐”这些贪官污吏之流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
(24-25高三上·广东·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军中乐
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明写营中戒备森严,将军警惕性高,实则暗讽将军的懦弱无能。
B.三、四句将视线转到军帐外,主要展现了将军的刻苦操练与御敌防守。
C.诗中通过对南宋军队现状的描述,揭示了其作战屡屡败退的深层原因。
D.诗人把强烈的爱憎之情融入了形象的表述之中,全诗不着一字评论。
4.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3.B 4.①将军一人在帐中惧敌畏死与士卒万人防守隘口形成对比,将军在军帐内行酒作乐与士卒在阵地前冲锋流血形成对比,将军挥霍无度地买酒征歌与士卒身负重伤后无钱买药形成对比。②在对比之中,诗人对将军的愤恨、对士卒的同情、对边防的担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展现了将军的刻苦操练……”错误,“将军贵重不据鞍”意思是将军性命贵重不骑马,意在讽刺将军玩忽职守、纵情享乐的丑恶嘴脸。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强烈的感情。
首四句写将军懦弱怕死。“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入夜,军营周围布置了手持刁斗打更巡逻的士卒,将军住的中军大帐有万人守卫,这二句明写营中戒备森严,将军警惕性很高,暗讽将军的懦弱无能。“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进一步写他的懦弱怕死。“贵重”一词,语带讥讽。接着,便用“自言虏畏不敢犯”表现将军狡诈虚伪,自欺欺人。他把自己置于严密保护之下,反倒夸口说敌人怕他,不敢来侵犯。“射糜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三句便露出其耽于享乐的真相。饮酒听歌要到夜静更深,为了寻欢作乐赏赐歌儿舞女,不惜挥霍“彩缣百段”。
前八句写将军的日常生活,不着一字评论,而其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豪奢无度的情景表露无遗。这位守边将军的军旅生活可谓其乐陶陶,然而战斗在前沿的士兵又是如何?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他们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可是连救急救危的医药费也无钱支付。“谁知”二句感情强烈,是对不顾士兵死活的宋军高级将领的控诉,是对南宋苟安享乐的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
这里,一面是将军的惧敌畏死,一面是士卒的防边血战;将军在军帐内行酒作乐,士卒在阵地前冲锋流血;一边是挥霍无度地买酒征歌,一边是身负重伤后无钱买药。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官兵之间的矛盾,使全诗的感情基调显得十分沉郁。
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5.A 6.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8.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7.A 8.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9.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和 ,寄寓鉴戒之意。
1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
9.勤政楼 千秋节 10.情感不同:
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
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
再看写法:
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
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11.D 12.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诗歌使用“对比的方式”描写泉声,答题时要围绕“对比”进行作答。
“骤闻”句写一下子听到泉声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门前流过;“久听”句写长时间听泉时的感受,以为房屋如同小船般处在水声围绕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声。一“骤”一“久”,一“乍听”一“久听”,在时间的对比中突出了泉声的美妙动听。
泉声有时是“壮伟”的“怒声”,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壮阔雄伟之感;有时是“清圆”的“细点”,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光滑润泽的流淌之声,给人以清亮圆润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声震耳畔的激流声,一面是引人倾听的涓滴声,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对泉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和多变。
(2024·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
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①,谁为铸金鞭。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十
催榜②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③买骏骨,将送楚襄王④。
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逗挡泥土的一种马具。②榜:船桨。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
13.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言骏马脊上有钱形花纹,奔跑起来如踏烟云。
B.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的画面。
C.其十写项羽自刎之后,乌骓马临风哭泣,怀念故主。
D.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
14.下列对四首诗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首诗借“金鞭”“金络脑”“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
B.四首诗多处使用“谁”“何”等,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
C.四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句句对仗,典丽精工,将咏物、咏史熔于一炉。
D.四首诗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
15.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
【答案】
13.D 14.B 15.示例:
①“美”,《其一》前两句表面上赞美了马的外形及奔驰时的雄姿,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感慨。
②“讥”,《其十三》中,写侠客重金购马,却赠给不好马的楚襄王。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
③“悲”,《其一》中的“无人”与“谁为”,《其十》中乌骓马失主后的临风哭泣,都露出诗人对骏马的怜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叹”。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D.“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错误。由注释④可知,楚襄王并没有“好马之癖”,“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的意思是“花费重金买了骏马的尸骨,却要送给并不爱马的楚襄王”,寄寓的是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识的感慨。由此可知,《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所送非人,其人生价值自然无法实现。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错误。“宝玦谁家子”的意思是“身佩玉玦的是谁家的好儿郎”,其中“宝玦”指人所佩戴的珍贵玉佩,并非“马具”,且衬托的是“侠客”的形象。而非“马的形象”。
C.“句句对仗”错误。如“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等句就不对仗。
D.“排比”错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等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四首诗中均未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美”“讥”“悲”是诗人所表达出的三种情感:
“美”是赞美的意思,《其一》,描绘了一匹神采奕奕的良马形象;《其五》,描写壮阔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沙场的画面。诗人赞美马的外形以及奔驰时的雄姿,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感慨。
“讥”是“自嘲”,也是对朝廷的讽刺。《其一》中写良马“无人织锦韂”,更没人为之“铸金鞭”;《其十三》同样感慨佩戴宝玦的侠客声名远扬,而他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却将送给楚襄王这个不识好马的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
“悲”是“悲愤”“悲叹”的意思。《其一》中的“无人”与“谁为”是无人赏识的悲叹;《其十》中痛失主人、临风哭泣的乌骓马都是诗人的写照,诗人为骏马而悲,实则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
(2020·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6.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17.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
16.感伤 达观 17.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
16.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17.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020·北京·模拟预测)选做拓展,不提供答案与解析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1】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2】。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1】陈维崧: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2】轩举:高昂飞扬。
18.(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D.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颇具苏、辛风采。
19.(13) 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20.(14) 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请从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6分)
(24-25高三上·四川成都·开学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①,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②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③。玉皇开碧落,银界④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蛾儿、雪柳、黄金缕:均为妇女的饰物。②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获罪,被罢官。1115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这首词即作于此时。③觚棱: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亦借指宫阙。④银界:银河。
2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写到了元夕的热闹景象,区别在于辛词中的元夕盛况是眼前实景,毛词中的元夕盛况是想象。
B.辛词开篇先写灯光、焰火之美,随后又写游人之盛、歌舞之乐,从多方面渲染出元夕佳节的热闹氛围。
C.毛词中“蓬莱”“玉皇”均为神话形象,作者以此写元夕场面,使元夕在想象中染上辉煌瑰丽的色彩。
D.毛词中“憔悴”“冷香凝”“窗破”等词暗示作者此时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凉感。
22.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21.D 22.辛词以元夕的灯火辉煌、欢笑热闹,与“那人”的孤高寂寞、不同流俗形成对比,表达不肯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高洁追求(或追求理想的执着艰辛):毛词以想象中元夕的繁华热闹,与自己现实中的羁旅憔悴形成对比,表达仕途不顺、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夕节的繁华景象,灯火辉煌、游人如织,最后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对理想的追寻和顿悟。毛滂的《临江仙·都城元夕》则通过对长安元夕的想象,反衬出自身的孤寂与落魄,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首词都通过对比手法,辛词在热闹中见孤独,毛词在想象中见现实,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层次。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凉感”错,“冷香”指清冷的花香或熏香,并不暗示作者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本词并无壮志难酬之感,而是羁旅他乡的凄凉憔悴,对闺中人(妻子)的深切思念,仕途失意的孤寂愁苦。
故选D。
2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辛词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这个女子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词人以元夕的灯火辉煌、欢笑热闹,与“那人”的孤高寂寞、不同流俗形成对比,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毛词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雕轮宝马如云”,这一句写元宵的繁盛景象。“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这三句描绘皇宫中欢度元宵的盛况。“玉皇开碧落”,指的是皇帝大宴群臣。“银界失黄昏”,指街道上灯火齐放,将夜晚照得如同白昼,银河都似乎失去了它的光华。上片对汴京元宵盛况的描写大有深意,用汴梁欢度佳节的热闹气氛衬托自己处境的凄凉。“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词人由对元宵的描写转向自身,笔调突转,词情一落千丈。“小屏风畔冷香凝”,穷困潦倒的词人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他想到她此时定对着屏风落泪,泪水凝住了她脸上的脂粉。“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最后两句转到现实中来,进一步表达他对妻子的思念。词人借酒消愁,他企图大醉后能做一场“春梦”与妻子相会。当他躺在床上准备梦中寻人之时,月光从破窗中照了进来,好像是寻他来了。“月寻人”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啊!将他对亲人的思念写极,并暗衬出其处境孤寂。上下片形成对比,上片虚写,下片实写,用上片的热闹突出现实的凄凉孤寂。
(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4.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23.C 24.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2019·江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25.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6.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25.“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6.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25.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2019·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2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8.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29.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
27.C 28.A 29.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
故选A。
29.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