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讲义)(学生版+教师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讲义)(学生版+教师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考查形式。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一、品味词句
阅读诗歌,一是要品析诗句之中精炼传神的词语,即“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等。二要注意赏析诗句中的叠音词、色彩词、拟声词,品味这些词语独特的表达效果。
二、赏析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特征有:清新雅致、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雄浑壮阔、形象生动、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约细腻等。
赏析语言作用常用术语有: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腻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等等。
炼字 设问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分析某字的妙处。 3.这个字能换成另一个字吗?为什么?
审题 题干中有明确的“XXX”字(词)字样。
模式 1.析本义。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 2.描情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说效果 (1)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角度。分析该字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角度,分析该字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从“抒情”角度。分析该字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从“艺术”角度。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
炼句 设问 1.请简要赏析“××××××”。 2.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3.本诗第×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审题 题干中有“简要分析”“赏析”字样。
模式 1.弄清句意。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2.多角度赏析。 (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美;句子对仗——整齐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美。 (2)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 (3)结构特点 ①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中间句作用:承前启后。 ③尾句作用:总结全诗歌,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风格 设问 1.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词)的语言风格是……,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3.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词)句作简要赏析。
审题 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特点”字样。
模式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丽、直率、婉约、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等。 2.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以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3.析效果。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考点1鉴赏诗歌炼字
考点2 鉴赏诗歌诗眼
【考点精讲】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意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诗而言是某一个字。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它们一般是:①全诗的主旨所在;②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③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类型 示 例 分 析
思想的 凝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深”是诗眼,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结构的 总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诗人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精妙的 闪光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考点3 赏析精彩语句
【考点精讲】
高考对佳句赏析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三类句子上:
(1)名句。或鉴赏其内容的精彩之处,或赏析其形式的完美之处。
(2)主旨句。主旨句一般就是诗歌的关键句。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
(3)表达精彩句。多是从炼字或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无论是哪类句子,赏析炼句,都包括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
1.特殊诗句的表达特点与效果
常考类型 特色解读 典例
内容 情感句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廉颇自比,表达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语言 特点句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表达 技巧句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行文 结构句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2.古代诗歌语言的分类(内容角度)
类别 举例阐释
意象语言(词语) 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情感语言(词语) “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象征语言(诗句)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 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3.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和内容、形象相联系。
(1)为形象服务:写出了人物(或景象、或物象)的特点,使他(或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怎样(有一定特点)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在具体的表述中,一定要结合诗(或词、或曲)的具体内容。
考点4 鉴赏语言风格
【考点精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炼字与炼句
年份 卷别 篇名 设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0 天津卷 《纪村事》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炼字艺术
2017 全国 Ⅰ卷 《礼部贡院 阅进士就试》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炼句艺术
命题特点
①炼字题一般考查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特征鲜明的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叠词等。 ②炼句题重在考查句中的“意”和句中的“技”,也就是从情感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考查。
  一、炼字类型
词性 效果 示例 分析
名词 ①名词代表意象,传达独特情感;②多个名词叠加,营造特定氛围,强化主旨情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以“江湖”“夜雨”“灯”抒发离别之情:“江湖”能使人想到流转和漂泊,“夜雨”“灯”能引起怀人之情,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
动词 ①化静为动,以动写静;②描摹情态,突出特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溅”和“惊”,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词性 效果 示例 分析
形容词 ①绘形绘色,摹状描态,传声传貌;②直观再现事物情态,间接传达情感倾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直”和“圆”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数量词 ①如实描绘,精练传神,诗意隽永,回味无穷;②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万里”“百年”的数字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悲怆的感情。
词性 效果 示例 分析
叠音词 ①增强韵律感;②有强调突出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犹如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让听者悄然萌生一种莫名的愁绪,久久不散。
虚词 ①贯通文脉,开合呼应,连贯顺畅;②婉转委曲,跌宕起伏,化呆滞为流动,表达复杂丰富的内涵。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欲”虽为虚词,但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和恬淡的心情;“竟”字极尽调侃奚落之能事,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的睥睨蔑视和绝不妥协之情。
二、诗眼类型
类型 示例 分析
思想的 凝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了起来。
结构的 总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类型 示例 分析
精妙的 闪光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三、炼句类型
关键语句的类型和作用
特殊句式 倒装句 错位突出 多情应笑我。
互文句 开合反复 烟笼寒水月笼沙。
对仗句 朗朗上口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省略句 浮想联翩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特殊位置 开头部分 入题、奠定基调、统领全诗
中间部分 承转过渡、渲染烘托
结尾部分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特殊技巧 结合所用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
特定情感 揭示情感主旨,表明观点、态度
活动一  炼字(含诗眼)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的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联系词的内容,分析上阕中叠词的妙处。
考查角度1 炼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了此诗。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读懂诗歌】
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我一点也不觉得蜀道难行,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炼字”的四个思考角度
1.修辞角度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吹笛人之心。
2.活用角度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且一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着一“肥”字,写出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青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再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声韵角度
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叠字最具声韵效果。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黄庭坚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咏雪奉呈广平公》)描绘雪景,可以说是古今绝唱。
4.语境角度
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其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现力。因此,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郑谷把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
解答炼字题“三步骤”
第一步,析本义。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第二步,描情景。分析其中可能涉及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第三步,说效果。(1)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2)从“造境”角度,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3)从“写人”角度,分析该字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4)从“抒情”角度,分析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从“艺术”角度,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
  【说明】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之中,并结合全诗(词)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劳停驿【注】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读懂诗歌】
小船转过山势弯曲之处,一片开阔的平川便出现在眼前。抬头看见船帆好似落于树巅,山峰上圆月当空。几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贫瘠的山田,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在这弯曲的险滩、狭窄的水道前,我这个漂泊之人正在发愁明早要如何渡过这险阻小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写景极富特色,前两联一句一景,富于变化,远、近、高、低,布置非常巧妙。
B.从时间节点来看,第一联为白昼,第二联为暮夜,表明小舟昼夜兼行,奔波劳顿。
C.三、四联,“一刀田”即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鸟道”即小道,言山高而险。
D.作者被贬途中山高路险、孤静寂寥,既写出对行程的忧虑,也表达了被贬的苦闷。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读懂诗歌】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虽写月,却不细描其光影,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朦胧而和谐。
B.“更深”二字,交代时间,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
C.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现了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锐洞察力。
D.诗歌望明月而生情思,咏春景而感怀,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4.“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的“透”字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其妙处。
考查角度2 赏析诗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读懂诗歌】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确定诗眼“五角度”
内容上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词性上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赏析诗眼“三步骤”
第一步,五个角度觅诗眼 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五个角度。
第二步,分析诗句找体现 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诗眼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结合诗句析作用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 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读懂诗歌】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下句抒写了秋日的感受。
B.“杜陵秋”三个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担忧和对故都的思念。
C.年老多病,令诗人搔首不安;身世安危未卜,让诗人只能倚楼兴叹。
D.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
2.本诗以“愁”字为诗眼,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楼①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 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时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读懂诗歌】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吐蕃寇盗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4.“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
活动二 炼句
  炼句,顾名思义,就是锤炼句子。经过诗人反复锤炼的句子,一般是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关键性句子。它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高考对于炼句的考查常有:理解诗句的含意;分析诗句传达的感情;赏析诗句的技巧;解说诗句的作用等。
《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出现了三次,请分析诗人这样做的目的。
(2017·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读懂诗歌】
贡院里摆放着紫案,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广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分等授官叙爵,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多病心神已耗尽,超群的英才全靠诸位来识别辨明。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一、理解炼句必备知识
炼句 形态 诗句多为倒装、省略、叠加、铺展等外部形态
炼句 内涵 着眼于 修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凸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之痛
着眼于 声韵 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作用
炼句 位置 起承 转合 起 开门见山,当头棒喝
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承 “承”指承接。有总承,有分承;有明接,有暗接
“承”的作用是顺势而为、承接“起”句、蓄势铺垫、伏笔照应
炼句 位置 起承 转合 转 “转”多指律诗颈联,绝句第三句以及词曲的“过片” ①表现诗歌结构上的跌宕,给人以“陡然一惊”之感
②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合 “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 ①章法浑圆,呼应句首
②卒章显志,感发意志
  二、掌握赏析炼句艺术的关键环节
1.准确、全面地判断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
要做到准确,首先要理解每种表达技巧的个性用途;其次要将读懂诗句和把握诗句的内容实质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如果所给句子是描写句,自然离不开描写技巧;如果是抒情句,自然离不开抒情技巧。要做到全面,就要学会多角度分析,既要考虑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也要考虑结构技巧,还要特别注意古诗结尾技巧。
从表达方式看结尾技巧,主要有描写、抒情、议论三种作结方式,重点是描写作结。描写作结主要有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三种;其中古人用得最多的是以景作结,它既要求最后一句写景,还要保证倒数第二句一定不能写景,否则就是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从修辞手法看结尾技巧,主要有比喻作结、以典作结、双关作结、对比作结、疑问作结。疑问作结又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很常见;二是无疑却问(反问);三是明知故问(设问)。
2.全面、具体地分析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个方面:写景、造情、达情。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同时联系全文。
全面分析既要从内容角度考虑,更要从情感角度考虑。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角度:
①内容、主旨角度。看它在塑造形象上是否具体、鲜明、生动,是否有利于主旨的表达。
②思想感情角度。看它对思想表达是否突出、深化、升华,对情感表达是否含蓄、强烈、丰富。
③技巧自身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④位置角度。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如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具体分析就是把“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三、掌握赏析炼句艺术的步骤
第一步,理解意蕴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第二步,多角度赏析
(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的美;句子对仗——整齐的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的美。
(2)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
(3)结构(构思)特点。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注】(节选)
苏 轼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尊。
【注】 本诗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所作。
【读懂诗歌】
在这松风亭下,在荒杂的荆棘丛里,两株寒梅俏然开放,花蕊洁白如玉似冰;朝辉映耀它的艳容,显得分外明丽晶莹。莫不是海南娇娜神女驾着仙云,深夜降临在寂静阶庭?听,正是这位白衣仙子,在月下轻轻敲门。我酣梦已觉酒也醒,起身徘徊梅树边;花姿在目,妙意存心,然而唯有长叹,终无一言。花儿说,先生还是自饮美酒吧,不要再为我连连叹息;幸好在你清清的酒杯里还有探看你的天边落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诗人不仅状其光色,还写出梅花的品格。
B.诗人独把“清尊”,酒醒梦觉,对此名花,尽享短暂的欢愉,忽有妙意萌动,却终于无言。
C.末二句以梅的口吻劝慰诗人,幸有月与酒为伴,可以忘怀一切,表现诗人满足惬意。
D.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深沉。诗人借梅自抒怀抱,人、梅双关,浑化无迹。
2.诗中三、四句为人称道,清代纪昀评此二句:“天人姿泽,非此笔不称此花。”请简要分析。
二、(2023· 北京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 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读懂诗歌】
  我在锦官城西的家当不值一提,乌皮几在身边还是想回家。过去离开是忧虑叛军入城乱杀,现在回来担心邻居是否安在。置身天地之间更加缅怀古代政治修明的时局,回首过往深感未遇明主,早已厌倦仕途,心甘情愿终隐此生。众人都在称赞主帅严武擅长“云鸟阵”,作为游子的我不妨穿上那种用芙蓉花瓣做的衣服做个隐士。
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把握风格,分析技巧
年份 卷别 篇名 设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1 全国 乙卷 《鹊桥仙· 赠鹭鸶》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语言风格 高考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或风格的考查,主要是指鉴赏诗人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如平淡自然、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委婉含蓄、明快浅显、朴实无华等。
2019 全国 Ⅲ卷 《插田歌 (节选)》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语言风格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风格类型 具体解说
豪迈雄奇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沉郁顿挫 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悲壮、慷慨、 苍凉 此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或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朴素自然、 朴实直白 语言表达上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涂饰的痕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含蓄委婉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清新明丽 这是一种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特色,主要表现于意境和语言上,一般以新颖轻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情思。这种风格要求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
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飘逸洒脱 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飘逸洒脱之美
 
 二、唐宋主要诗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李商隐 委婉含蓄 王勃 雄放刚健 温庭筠 精巧艳丽 孟浩然 娴静淡远
韦庄 清丽疏淡 王之涣 清朗雄健 晏殊 娴雅婉丽 王昌龄 自然雄浑 梅尧臣 朴素平淡
王维 闲适恬淡 欧阳修 清新舒隽 李白 清新飘逸 秦观 清丽典雅 高适 雄厚浑朴
柳永 伤感缠绵 岑参 雄奇瑰丽 苏轼 豪放旷达 杜甫 沉郁顿挫 王安石 雄健高峻
白居易 通俗明快 黄庭坚 瘦硬新奇 韩愈 古朴奇险 周邦彦 富丽精工 刘禹锡 清新豪丽
李清照 凄婉清丽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陆游 慷慨悲凉 李贺 奇丽诡诞 辛弃疾 沉郁豪放
杜牧 俊爽明快 姜夔 峭拔雅丽 张若虚 清丽自然
课堂活动 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语言风格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平蔡州三首(其二)【注】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 元和十二年(817),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是安史之乱导致的地方割据情况加剧后的一次重大胜利。
清人翁方纲说,刘禹锡此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卷二),请就此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赏析语言风格“四注意”
整体 感知 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应只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调动 积淀 不同的诗(词)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因生活变迁、审美变化导致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平时要注意了解积累诗(词)人的语言风格,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赏析语言风格时要注意迁移运用。
联系 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多角度 入手 (1)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 (2)要关注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 (3)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可以先回忆常见的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比对,得出结论。 (4)要关注题干的提示。题干如果已经暗示了某种语言风格,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即可。
赏析语言风格“三步骤”
第一步, 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丽、直率、婉约、明快、自然、质朴、清幽、雄奇、悲慨、凝练、浓郁。
第二步, 列例证 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第三步, 析效果 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说明】 有些题目的题干明确了语言风格特色,就可以省略“第一步”;有些题目只要求阐释语言风格时,也可以省略“第三步”。
一、(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读懂诗歌】
溪边的白鹭,到我这儿来,我告诉你:“小溪里的鱼儿少得可以数得过来。主人怜爱你,你也应该怜爱鱼儿,要懂得外物和己身应该愉快地相处。
远处的水滨白沙成堆,青泥淤积在别的小洲,那里有很多虾鳅跳跃舞动。听凭你飞去吃饱了再回来,再来欣赏你头上被风吹着的一缕羽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捕食。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②荒途。
亭堠③何摧兀④,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⑤起,白日隐西隅⑥。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 ①丁零:古国名。②缅:遥远,渺茫。③亭堠(hòu):岗亭和瞭望敌情的土堡。④摧兀:毁坏。⑤幕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⑥西隅:指西天边。
【读懂诗歌】
苍苍茫茫的丁零族要塞,从古至今道路荒僻遥远。岗楼哨所多么颓败孤立,将士们暴尸荒野没有完整躯干。漫天黄沙起于大漠之南,灿烂的太阳隐没在西边。汉王朝曾派遣了三十万士卒,来到此地与匈奴族战斗。只见他们纷纷战死沙场,有谁来怜悯边疆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四句,笔调悲凉,借对边塞特有的荒凉萧条、兵营破败、横尸遍野的典型景物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B.五、六句诗人以“幕南”与“西隅”相对,“黄沙”与“白日”相合,一“起”一“隐”则更给人动感,勾画了古战场辽阔而荒寂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古战场萧索而雄浑的气氛。
C.最后四句实写三十万汉军征战匈奴一事,从而引出下文:广大士卒战死疆场,抛下孤儿寡母无人可怜。
D.诗歌借古讽今,揭露了武则天统治集团好大喜功,不惜人民生命,不断对边塞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罪恶,并以充满同情的笔触,申诉了人民的灾难。
4.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春 远①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②。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76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首联所用叠词与“飘飘何所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3题。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3.请简要分析“一点飞鸿影下”一句的精妙之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
4.有人评“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互诉衷曲之语”。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5题。
西湖杂诗①(其一)
黄任②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注】①共十四首,前五首写杭州西湖景物兼咏南宋史事,寄慨颇深,亦饶风韵。②黄任: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康熙四十一年举人,曾任广东四会知县,罢官归,船中所载唯砚石,归里后生活清苦。工诗,以轻清流丽为时人所称,七绝尤负盛名。
5.有人说诗中的“博”字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
赠阙下裴舍人①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②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
献赋③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④。
【注】①裴舍人:生平不详。舍人的职责是草拟诏书,任职者须有文学资望。②阳和:指二月仲春。③献赋:西汉时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后为许多文人所效仿。此处指参加科举考试。④华簪:指达官贵人的冠饰。
6.有人评价这首诗语言虽含蓄,表意却透彻。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024 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2.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2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书喜
【南宋】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2022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城东闲游
(唐)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深沉哀怨 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 D.高古淡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考查形式。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一、品味词句
阅读诗歌,一是要品析诗句之中精炼传神的词语,即“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等。二要注意赏析诗句中的叠音词、色彩词、拟声词,品味这些词语独特的表达效果。
二、赏析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特征有:清新雅致、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雄浑壮阔、形象生动、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约细腻等。
赏析语言作用常用术语有: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腻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等等。
炼字 设问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分析某字的妙处。 3.这个字能换成另一个字吗?为什么?
审题 题干中有明确的“XXX”字(词)字样。
模式 1.析本义。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 2.描情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说效果 (1)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角度。分析该字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角度,分析该字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从“抒情”角度。分析该字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从“艺术”角度。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
炼句 设问 1.请简要赏析“××××××”。 2.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3.本诗第×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审题 题干中有“简要分析”“赏析”字样。
模式 1.弄清句意。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2.多角度赏析。 (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美;句子对仗——整齐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美。 (2)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 (3)结构特点 ①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中间句作用:承前启后。 ③尾句作用:总结全诗歌,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风格 设问 1.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词)的语言风格是……,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3.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词)句作简要赏析。
审题 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特点”字样。
模式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丽、直率、婉约、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等。 2.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以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3.析效果。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考点1鉴赏诗歌炼字
考点2 鉴赏诗歌诗眼
【考点精讲】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意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诗而言是某一个字。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它们一般是:①全诗的主旨所在;②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③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类型 示 例 分 析
思想的 凝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深”是诗眼,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结构的 总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诗人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精妙的 闪光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考点3 赏析精彩语句
【考点精讲】
高考对佳句赏析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三类句子上:
(1)名句。或鉴赏其内容的精彩之处,或赏析其形式的完美之处。
(2)主旨句。主旨句一般就是诗歌的关键句。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
(3)表达精彩句。多是从炼字或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无论是哪类句子,赏析炼句,都包括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
1.特殊诗句的表达特点与效果
常考类型 特色解读 典例
内容 情感句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廉颇自比,表达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语言 特点句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表达 技巧句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行文 结构句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2.古代诗歌语言的分类(内容角度)
类别 举例阐释
意象语言(词语) 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情感语言(词语) “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象征语言(诗句)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 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3.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和内容、形象相联系。
(1)为形象服务:写出了人物(或景象、或物象)的特点,使他(或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怎样(有一定特点)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在具体的表述中,一定要结合诗(或词、或曲)的具体内容。
考点4 鉴赏语言风格
【考点精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炼字与炼句
年份 卷别 篇名 设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0 天津卷 《纪村事》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炼字艺术
2017 全国 Ⅰ卷 《礼部贡院 阅进士就试》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炼句艺术
命题特点
①炼字题一般考查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特征鲜明的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叠词等。 ②炼句题重在考查句中的“意”和句中的“技”,也就是从情感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考查。
  一、炼字类型
词性 效果 示例 分析
名词 ①名词代表意象,传达独特情感;②多个名词叠加,营造特定氛围,强化主旨情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以“江湖”“夜雨”“灯”抒发离别之情:“江湖”能使人想到流转和漂泊,“夜雨”“灯”能引起怀人之情,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
动词 ①化静为动,以动写静;②描摹情态,突出特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溅”和“惊”,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词性 效果 示例 分析
形容词 ①绘形绘色,摹状描态,传声传貌;②直观再现事物情态,间接传达情感倾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直”和“圆”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数量词 ①如实描绘,精练传神,诗意隽永,回味无穷;②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万里”“百年”的数字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悲怆的感情。
词性 效果 示例 分析
叠音词 ①增强韵律感;②有强调突出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犹如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让听者悄然萌生一种莫名的愁绪,久久不散。
虚词 ①贯通文脉,开合呼应,连贯顺畅;②婉转委曲,跌宕起伏,化呆滞为流动,表达复杂丰富的内涵。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欲”虽为虚词,但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和恬淡的心情;“竟”字极尽调侃奚落之能事,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的睥睨蔑视和绝不妥协之情。
二、诗眼类型
类型 示例 分析
思想的 凝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了起来。
结构的 总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类型 示例 分析
精妙的 闪光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三、炼句类型
关键语句的类型和作用
特殊句式 倒装句 错位突出 多情应笑我。
互文句 开合反复 烟笼寒水月笼沙。
对仗句 朗朗上口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省略句 浮想联翩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特殊位置 开头部分 入题、奠定基调、统领全诗
中间部分 承转过渡、渲染烘托
结尾部分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特殊技巧 结合所用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
特定情感 揭示情感主旨,表明观点、态度
活动一  炼字(含诗眼)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的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联系词的内容,分析上阕中叠词的妙处。
参考答案:“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解析:分析叠词的妙处,首先观察叠词的词性特点,然后解释词语的含义,再分析其作用。
考查角度1 炼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了此诗。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读懂诗歌】
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我一点也不觉得蜀道难行,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斗”意为“争斗对峙”,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两岸崖石耸峙交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意为“聚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第二联描写了五盘岭的景色,其中“斗”“攒”二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意为“争斗对峙”,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相互交错、遥望对峙,“斗”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意为“聚集”,写山峰相连好像紧紧地聚在一起,写出了群峰密集、重叠的特点。
“炼字”的四个思考角度
1.修辞角度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吹笛人之心。
2.活用角度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且一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着一“肥”字,写出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青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再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声韵角度
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叠字最具声韵效果。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黄庭坚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咏雪奉呈广平公》)描绘雪景,可以说是古今绝唱。
4.语境角度
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其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现力。因此,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郑谷把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
解答炼字题“三步骤”
第一步,析本义。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第二步,描情景。分析其中可能涉及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第三步,说效果。(1)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2)从“造境”角度,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3)从“写人”角度,分析该字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4)从“抒情”角度,分析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从“艺术”角度,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
  【说明】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之中,并结合全诗(词)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劳停驿【注】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读懂诗歌】
小船转过山势弯曲之处,一片开阔的平川便出现在眼前。抬头看见船帆好似落于树巅,山峰上圆月当空。几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贫瘠的山田,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在这弯曲的险滩、狭窄的水道前,我这个漂泊之人正在发愁明早要如何渡过这险阻小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写景极富特色,前两联一句一景,富于变化,远、近、高、低,布置非常巧妙。
B.从时间节点来看,第一联为白昼,第二联为暮夜,表明小舟昼夜兼行,奔波劳顿。
C.三、四联,“一刀田”即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鸟道”即小道,言山高而险。
D.作者被贬途中山高路险、孤静寂寥,既写出对行程的忧虑,也表达了被贬的苦闷。
解析:B B项,“昼夜兼行”错,从标题、“帆落”“明发”等可知,作者是夜宿驿站的。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先明确“荒”“瘦”的意思,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中村落和田野的荒凉、贫瘠之感。然后体会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利用好关键词“孤”“愁”,加上注释中的“被贬”,就能很好地把握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读懂诗歌】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虽写月,却不细描其光影,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朦胧而和谐。
B.“更深”二字,交代时间,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
C.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现了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锐洞察力。
D.诗歌望明月而生情思,咏春景而感怀,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解析:B B项,“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说法错误。“更深”的意思是夜深,这两个字交代了时间,也为之后的景色描绘确定了基调。“月色半人家”是“更深”的具体化,“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将前两句结合起来看,才能“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仅“更深”二字是不能营造出这种氛围和意境的。
4.“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的“透”字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透”意为穿过,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穿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用“透”字,表现了春夜的静谧,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表现出盎然的春意和诗人体察自然界的细微。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第一步,解释“透”字的含义:“透”的意思是渗透、穿透、穿过。第二步,展开联想,把“透”字放回原句,描述诗句中描绘的景象:冬眠的小虫因为天气回暖而刚刚苏醒,小虫的鸣叫第一次穿过了绿色的纱窗,传到了屋子里面。第三步,点出“透”字烘托出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首先,“透”字写出了诗人是隔窗而听到虫声,听得真切而清晰,这是因为夜晚静谧,所以虫声才能穿透窗纱传进屋内;其次,用“透”字,有迸发、用力的意味,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写出了小虫苏醒后充满生命力的形象,表现出盎然的春意和诗人体察自然界的细微。
考查角度2 赏析诗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读懂诗歌】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①诗眼是“惊”。(点明诗眼)②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分析诗句找体现)③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结合诗句析作用)
解析:第一步:点明诗眼。
从内容上看,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并因为“惊”,意欲立功边疆。从结构上看,一个“惊”字,串起全篇,所以“惊”字为诗眼。
第二步:分析诗句找体现。
前六句都是写初到边地感到心惊,后两句写因为“惊”而雄心勃发,通过这些诗句分析“惊”字的具体体现。
第三步:结合诗句析作用。
在结构上,“惊”为线索;在情感上,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
确定诗眼“五角度”
内容上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词性上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赏析诗眼“三步骤”
第一步,五个角度觅诗眼 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五个角度。
第二步,分析诗句找体现 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诗眼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结合诗句析作用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 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读懂诗歌】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下句抒写了秋日的感受。
B.“杜陵秋”三个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担忧和对故都的思念。
C.年老多病,令诗人搔首不安;身世安危未卜,让诗人只能倚楼兴叹。
D.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
解析:C “年老多病,令诗人搔首不安”错误,应是“山河兴废难料”令诗人搔首不安。
2.本诗以“愁”字为诗眼,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愁。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前途未卜,愁肠百结。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愁”字对诗歌逐句进行分析。如首联“幅巾藜杖”写人已老,“卷地西风”写景已衰,奠定了诗歌“愁”的基调;颔联写景,“烽火”“秋雁”均使人愁,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身世安危,前途未卜;尾联忆“横槊赋诗”,梦“古梁州”,愁情益发深沉。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楼①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 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时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读懂诗歌】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吐蕃寇盗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解析:C C项,“君主昏庸”错,原句意思是说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
4.“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空怀济世之心。当世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解析:题干已明确本诗的“诗眼”为“伤”字,这是一个情感用词,暗示应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把握“诗眼”的作用,分析“伤”体现在哪些方面。“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愁苦之感。颔联、颈联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表达的是国家多难之伤。尾联暗写君主无道,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抒发了壮志难酬之伤。当世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故首联的“伤”字奠定了全诗悲怆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整合上述分析,精练作答即可。
活动二 炼句
  炼句,顾名思义,就是锤炼句子。经过诗人反复锤炼的句子,一般是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关键性句子。它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高考对于炼句的考查常有:理解诗句的含意;分析诗句传达的感情;赏析诗句的技巧;解说诗句的作用等。
《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出现了三次,请分析诗人这样做的目的。
参考答案: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解析:要从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这句话出现的位置等角度去分析。
(2017·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读懂诗歌】
贡院里摆放着紫案,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广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分等授官叙爵,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多病心神已耗尽,超群的英才全靠诸位来识别辨明。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比喻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衬托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第一步:理解意蕴。
试题下发后,举子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第二步:多角度赏析。
本题主要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首先,点出修辞手法,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次,具体分析,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一、理解炼句必备知识
炼句 形态 诗句多为倒装、省略、叠加、铺展等外部形态
炼句 内涵 着眼于 修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凸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之痛
着眼于 声韵 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作用
炼句 位置 起承 转合 起 开门见山,当头棒喝
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承 “承”指承接。有总承,有分承;有明接,有暗接
“承”的作用是顺势而为、承接“起”句、蓄势铺垫、伏笔照应
炼句 位置 起承 转合 转 “转”多指律诗颈联,绝句第三句以及词曲的“过片” ①表现诗歌结构上的跌宕,给人以“陡然一惊”之感
②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合 “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 ①章法浑圆,呼应句首
②卒章显志,感发意志
  二、掌握赏析炼句艺术的关键环节
1.准确、全面地判断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
要做到准确,首先要理解每种表达技巧的个性用途;其次要将读懂诗句和把握诗句的内容实质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如果所给句子是描写句,自然离不开描写技巧;如果是抒情句,自然离不开抒情技巧。要做到全面,就要学会多角度分析,既要考虑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也要考虑结构技巧,还要特别注意古诗结尾技巧。
从表达方式看结尾技巧,主要有描写、抒情、议论三种作结方式,重点是描写作结。描写作结主要有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三种;其中古人用得最多的是以景作结,它既要求最后一句写景,还要保证倒数第二句一定不能写景,否则就是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从修辞手法看结尾技巧,主要有比喻作结、以典作结、双关作结、对比作结、疑问作结。疑问作结又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很常见;二是无疑却问(反问);三是明知故问(设问)。
2.全面、具体地分析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个方面:写景、造情、达情。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同时联系全文。
全面分析既要从内容角度考虑,更要从情感角度考虑。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角度:
①内容、主旨角度。看它在塑造形象上是否具体、鲜明、生动,是否有利于主旨的表达。
②思想感情角度。看它对思想表达是否突出、深化、升华,对情感表达是否含蓄、强烈、丰富。
③技巧自身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④位置角度。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如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具体分析就是把“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三、掌握赏析炼句艺术的步骤
第一步,理解意蕴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第二步,多角度赏析
(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的美;句子对仗——整齐的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的美。
(2)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
(3)结构(构思)特点。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注】(节选)
苏 轼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尊。
【注】 本诗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所作。
【读懂诗歌】
在这松风亭下,在荒杂的荆棘丛里,两株寒梅俏然开放,花蕊洁白如玉似冰;朝辉映耀它的艳容,显得分外明丽晶莹。莫不是海南娇娜神女驾着仙云,深夜降临在寂静阶庭?听,正是这位白衣仙子,在月下轻轻敲门。我酣梦已觉酒也醒,起身徘徊梅树边;花姿在目,妙意存心,然而唯有长叹,终无一言。花儿说,先生还是自饮美酒吧,不要再为我连连叹息;幸好在你清清的酒杯里还有探看你的天边落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诗人不仅状其光色,还写出梅花的品格。
B.诗人独把“清尊”,酒醒梦觉,对此名花,尽享短暂的欢愉,忽有妙意萌动,却终于无言。
C.末二句以梅的口吻劝慰诗人,幸有月与酒为伴,可以忘怀一切,表现诗人满足惬意。
D.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深沉。诗人借梅自抒怀抱,人、梅双关,浑化无迹。
解析:C C项,“表现诗人满足惬意”错误。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
2.诗中三、四句为人称道,清代纪昀评此二句:“天人姿泽,非此笔不称此花。”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通过想象创造出梦幻般的境界;②以缟衣仙女喻梅花,活画出梅花高洁的风采神韵;③诗人视梅花为知己,借梅花慰藉寂寞心灵。
解析:三、四句写诗人想象盛开的梅花仿佛是婀娜的海南仙子,驾着仙云,穿着白衣,于深夜降临在寂静的阶前,在月下轻叩着诗人的门扉,创造出梦幻般的境界。把盛开的梅花比作婀娜的海南仙子,分别写出梅花的颜色洁白和飘飘如仙的韵致,活画出梅花高洁的风采神韵。诗人写梅花不是原地开放,而是驾云而来,并且月下叩门,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视梅花为知己,赋予梅花无限情韵,借梅花慰藉寂寞心灵。
二、(2023· 北京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 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读懂诗歌】
  我在锦官城西的家当不值一提,乌皮几在身边还是想回家。过去离开是忧虑叛军入城乱杀,现在回来担心邻居是否安在。置身天地之间更加缅怀古代政治修明的时局,回首过往深感未遇明主,早已厌倦仕途,心甘情愿终隐此生。众人都在称赞主帅严武擅长“云鸟阵”,作为游子的我不妨穿上那种用芙蓉花瓣做的衣服做个隐士。
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解析:D “今来”句的意思是现在回去担心成都经过战乱已物是人非。“恐”字写出了诗人的担忧,而不是“看到”。
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参考答案:①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命运的担忧;②不求仕途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句内涵的分析评价能力。分析诗句内涵,需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抓住核心词语分析。“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的意思是诗人回想起自己半生坎坷、仕途不顺,因此更加怀念古时的太平日子,寄身于天地之间,未遇明主,早已厌倦仕途,甘愿熄灭用世之心而隐居。“更怀古”“甘息机”用语含蓄蕴藉,是理解诗句内涵的核心点。“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日子,暗含了对当下战乱的厌恶。杜甫认为战乱不仅让百姓流离失所、失去生命,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破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用世之心,据此可以看出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但这不一定是杜甫的真实心态,可以视作不求仕途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把握风格,分析技巧
年份 卷别 篇名 设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1 全国 乙卷 《鹊桥仙· 赠鹭鸶》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语言风格 高考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或风格的考查,主要是指鉴赏诗人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如平淡自然、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委婉含蓄、明快浅显、朴实无华等。
2019 全国 Ⅲ卷 《插田歌 (节选)》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语言风格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风格类型 具体解说
豪迈雄奇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沉郁顿挫 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悲壮、慷慨、 苍凉 此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或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朴素自然、 朴实直白 语言表达上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涂饰的痕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含蓄委婉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清新明丽 这是一种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特色,主要表现于意境和语言上,一般以新颖轻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情思。这种风格要求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
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飘逸洒脱 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飘逸洒脱之美
 
 二、唐宋主要诗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诗人 语言风格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李商隐 委婉含蓄 王勃 雄放刚健 温庭筠 精巧艳丽 孟浩然 娴静淡远
韦庄 清丽疏淡 王之涣 清朗雄健 晏殊 娴雅婉丽 王昌龄 自然雄浑 梅尧臣 朴素平淡
王维 闲适恬淡 欧阳修 清新舒隽 李白 清新飘逸 秦观 清丽典雅 高适 雄厚浑朴
柳永 伤感缠绵 岑参 雄奇瑰丽 苏轼 豪放旷达 杜甫 沉郁顿挫 王安石 雄健高峻
白居易 通俗明快 黄庭坚 瘦硬新奇 韩愈 古朴奇险 周邦彦 富丽精工 刘禹锡 清新豪丽
李清照 凄婉清丽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陆游 慷慨悲凉 李贺 奇丽诡诞 辛弃疾 沉郁豪放
杜牧 俊爽明快 姜夔 峭拔雅丽 张若虚 清丽自然
课堂活动 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语言风格特点。
参考答案:语言清新隽永。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
解析:该联用语简洁,风格明快,含蓄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平蔡州三首(其二)【注】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 元和十二年(817),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是安史之乱导致的地方割据情况加剧后的一次重大胜利。
清人翁方纲说,刘禹锡此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卷二),请就此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①本诗语言如《竹枝》歌谣一般,明白浅近,通俗易懂。“喔喔鸣”“路旁老人”等词,以及后三句老人所说的话,都有口语性质,表现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渴望。②本诗又如同杜甫的诗歌一样,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反映社会现实。诗人侧面表现奇袭过程,又直接描写百姓对平定叛乱的拥护,并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千古,歌颂了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
解析:由翁方纲对刘禹锡这首诗的评价,可见这首诗的地位和成就。首先,“以《竹枝》歌谣之调”是从语言的角度进行评价的。“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的民歌演变过来的,语言大多直白浅显,方言兼及巴、楚,通俗易懂。本诗当中,描写早晨鸡的鸣叫之声“喔喔鸣”、“路旁老人”,以及老人所说的三句话,都具有口语的性质,老人的话表现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渴望。“造老杜诗史之地位”写出了该诗记录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反映现实的特点。所以本诗又如同杜甫的诗歌一样,可以与杜甫诗史的地位相当。
赏析语言风格“四注意”
整体 感知 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应只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调动 积淀 不同的诗(词)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因生活变迁、审美变化导致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平时要注意了解积累诗(词)人的语言风格,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赏析语言风格时要注意迁移运用。
联系 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多角度 入手 (1)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 (2)要关注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 (3)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可以先回忆常见的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比对,得出结论。 (4)要关注题干的提示。题干如果已经暗示了某种语言风格,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即可。
赏析语言风格“三步骤”
第一步, 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丽、直率、婉约、明快、自然、质朴、清幽、雄奇、悲慨、凝练、浓郁。
第二步, 列例证 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第三步, 析效果 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说明】 有些题目的题干明确了语言风格特色,就可以省略“第一步”;有些题目只要求阐释语言风格时,也可以省略“第三步”。
一、(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读懂诗歌】
溪边的白鹭,到我这儿来,我告诉你:“小溪里的鱼儿少得可以数得过来。主人怜爱你,你也应该怜爱鱼儿,要懂得外物和己身应该愉快地相处。
远处的水滨白沙成堆,青泥淤积在别的小洲,那里有很多虾鳅跳跃舞动。听凭你飞去吃饱了再回来,再来欣赏你头上被风吹着的一缕羽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捕食。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解析:D “听觉”错误。“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作者并未从听觉上书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通俗易懂,浅近直白。本词使用对话口吻,语义明白晓畅,亲切自然。②诙谐风趣,活泼生动。诗人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把它当作人来写,很是亲切。对白鹭的劝说,又营造出一种诙谐风趣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这种题型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②荒途。
亭堠③何摧兀④,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⑤起,白日隐西隅⑥。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 ①丁零:古国名。②缅:遥远,渺茫。③亭堠(hòu):岗亭和瞭望敌情的土堡。④摧兀:毁坏。⑤幕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⑥西隅:指西天边。
【读懂诗歌】
苍苍茫茫的丁零族要塞,从古至今道路荒僻遥远。岗楼哨所多么颓败孤立,将士们暴尸荒野没有完整躯干。漫天黄沙起于大漠之南,灿烂的太阳隐没在西边。汉王朝曾派遣了三十万士卒,来到此地与匈奴族战斗。只见他们纷纷战死沙场,有谁来怜悯边疆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四句,笔调悲凉,借对边塞特有的荒凉萧条、兵营破败、横尸遍野的典型景物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B.五、六句诗人以“幕南”与“西隅”相对,“黄沙”与“白日”相合,一“起”一“隐”则更给人动感,勾画了古战场辽阔而荒寂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古战场萧索而雄浑的气氛。
C.最后四句实写三十万汉军征战匈奴一事,从而引出下文:广大士卒战死疆场,抛下孤儿寡母无人可怜。
D.诗歌借古讽今,揭露了武则天统治集团好大喜功,不惜人民生命,不断对边塞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罪恶,并以充满同情的笔触,申诉了人民的灾难。
解析:C C项,“最后四句实写三十万汉军征战匈奴一事”错误。虚中有实,明写汉兵三十二万征战匈奴,暗写唐朝派曹仁师等二十八将攻打契丹、全军覆没之事。
4.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①本诗语言质朴,沉郁悲壮。②诗人用“苍苍”“荒途”等词语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用“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描写战场情境,语言质朴有力。③“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描写阴沉凄凉的景象,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发人深省,语言沉郁,蕴含悲壮之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陈子昂参与边境平叛而有此诗,他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激发了忧时报国之心。诗句多采用赋的手法,如“暴骨无全躯”“谁怜塞上孤”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慷慨沉郁之情,语言质朴,强劲有力,并且沉郁悲壮。“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写苍苍茫茫的丁零族要塞,从古至今道路荒僻遥远。其中“苍苍”“荒途”等词语则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都是描写战争的情景,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言却质朴有力。五、六两句描写了一幅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渲染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充满了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用质朴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语言浓郁,发人深省,蕴含悲壮之气。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春 远①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②。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76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首联所用叠词与“飘飘何所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中的叠词有“肃肃”“菲菲”。“肃肃”的意思是萎缩、衰败,诗中指花落的声音;(1分)“菲菲”的意思是花草芳香的样子,诗中指花落的样子。(1分)这两个叠词音律协调,描写了黄昏花絮飘落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因敌寇未清不能归乡的愁思,(2分)这与“飘飘何所似”所表现出的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漂泊他乡、内心孤寂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此类题要分别把握所炼之字的含义以及题干中要求比较的句子的含意。首先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叠词”可知,需要赏析的是“肃肃”“菲菲”这两个词与“飘飘何所似”的相似之处。“肃肃”“菲菲”形容的是晚春之景,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可知,作者想回故乡却因战乱而不能回,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黄昏落花之景就是作者内心惆怅烦闷的写照。“飘飘何所似”出自杜甫的《旅夜书怀》,全诗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的旅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作答时需点出二者在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绕”字更恰当。“绕”即“环绕,围绕”,(1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具有动态美。(1分)
(示例二)“晓”字更恰当,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1分)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1分)能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1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这种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哪个字进行赏析都可以,但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若认为“绕”字更恰当,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释含义,若运用了修辞手法要说明。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第三步,说明效果。“绕”即“环绕、围绕”,该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具有动态美。认为“晓”字更恰当,作答也可分以上三步。答案不必拘泥于此,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3题。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3.请简要分析“一点飞鸿影下”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情感基调转移。此句连接诗歌前后两部分,使诗歌情感基调自然转移,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转为明朗绚丽之景,情感基调由凄凉转为明丽。(3分)②画龙点睛。“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其速度之快,此句使整个画面顿时活了起来,有了灵气,有了神采。(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从构思上来看,此句位于诗歌的中间,联结前后两部分,将上句中肃杀萧疏之景转为绚丽多彩之景,情感基调也相应发生变化。从意境的创设上来看,该句画龙点睛:“一点”是远景描写,反衬出意境的开阔深远,同时也写出了秋日的孤寂萧瑟;“飞鸿影下”是动态描写,使画面灵动、鲜活。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
4.有人评“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互诉衷曲之语”。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所写景物上看,韩愈诗句写的是秦岭横阻、大雪塞路的贬途图景。贾岛诗句写的是韩愈赴任途中以及到任后所见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②从情感上看,韩愈诗句体现自己凄苦的心境。而贾岛诗句表现的是对友人处境的担忧:“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景物烘托中透露诗人深沉的关怀之情。(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这类题,先要通读诗歌,把握其思想内容;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来找到诗歌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本题主要是两位诗人具体诗句的比较,题干说“互诉衷曲”,即互相诉说衷肠、心事的意思。这里要抓住诗句的相同之处,即都是景物描写,要确定各自写的是怎样的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写出诗人因力谏皇帝遭贬途中的感受。“云横”一句是前瞻:云雾茫茫,岭南一带哪有我的家?“雪拥”一句是回顾:立马蓝关,大雪弥天,连马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从情感上看,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诗人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表露出英雄失路之悲。“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上句写山,下句写水。在诗人的眼中,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而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环境潮湿,老树为之含秋。“峰悬驿路”暗示了这封信来之不易,体现了朋友之间情感的真诚。这里,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深沉的关怀之情。根据以上内容,从所写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5题。
西湖杂诗①(其一)
黄任②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注】①共十四首,前五首写杭州西湖景物兼咏南宋史事,寄慨颇深,亦饶风韵。②黄任: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康熙四十一年举人,曾任广东四会知县,罢官归,船中所载唯砚石,归里后生活清苦。工诗,以轻清流丽为时人所称,七绝尤负盛名。
5.有人说诗中的“博”字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案:博,博取,换得。(1分)用“万里中原土”换得“钱塘十顷湖”,如此悬殊的不平等交换,(1分)作者用一“博”字有力地抨击了南宋王朝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的可悲与可耻。(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眼。鉴赏诗眼需要从全诗出发,整体把握。诗歌前两句描写了西湖美景。游人进入西湖,就如同进入一幅天然的图画中,只见楼台雕梁画栋如锦绣交错,漫漫长堤仿佛铺上了绿毯。作者着力刻画西湖之美,意在揭示这西湖美景是以“宋家万里中原土”换来的,一个“博”字,重如千钧,包含着千千万万个爱国志士血与泪的惨痛经历,有力地抨击了南宋王朝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可悲和可耻。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
赠阙下裴舍人①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②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
献赋③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④。
【注】①裴舍人:生平不详。舍人的职责是草拟诏书,任职者须有文学资望。②阳和:指二月仲春。③献赋:西汉时司马相如向汉武帝献赋而被进用,后为许多文人所效仿。此处指参加科举考试。④华簪:指达官贵人的冠饰。
6.有人评价这首诗语言虽含蓄,表意却透彻。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诗人开头描绘了宫苑春景图,意在表明裴舍人侍从皇帝起居,能看到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能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熟知龙池的柳色变化。(2分)这些景物描写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都是在恭维裴舍人,却又不露痕迹,所以说语言含蓄。(2分)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说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希望为朝廷效力,自己不断参加科举考试,如今头发变白都没考中。这样就把请求引荐的意思说得很清楚了。(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这首诗的特点在于诗人想表达自己希望被引荐,但不好意思明讲,只得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开头写景的目的,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请求引荐的题旨;最后借用典故,把自己请求引荐的意思表达出来。虽然言语含蓄,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又保持了自己的身份,没有低声下气地乞求。
(2024 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尾联则直接点明“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由此,“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
(2024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2.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2.“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炼字艺术效果的能力。
用字精当以追求表现力的最大化,是历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视的问题,诗歌中尤其如此。本题要求赏析“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需要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宁静。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 1.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
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的意思。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
然后,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
接着,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2022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书喜
【南宋】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答案】2.B
(2)“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
(3)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
【详解】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根据诗歌首联“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当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显然不可能是“阴阴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诗歌颔联中,作者是通过想象虚写了夏日的景象。
在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浓密而显幽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栊机杼鸣”则描写了路人能听见的农妇劳作、织机繁忙的情景,“机杼鸣”也是动态描写的体现,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此外,诗句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字来加以修饰,“阴阴”尽显阡陌因草木浓密而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组叠字,既强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了展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从而也为颈联秋收丰厚做下铺垫。
(2022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城东闲游
(唐)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深沉哀怨 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 D.高古淡远
【答案】3.B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A.结合题目中的“闲游”,以及第四句中的“闲人”分析,风格并非深沉哀怨,排除。
B.由“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可见青葱竹林幽深小径,盘旋弯曲,属于曲径通幽处,景致特点为“清雅”,由“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可见诗人表面写“闲”,暗含怀才不遇的冷落、孤寂和无奈,表意委婉含蓄以乐写哀。
C.由首联“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和颔联“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尾联“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等句子分析不能体现“瑰奇明丽”,应该是“清雅委婉”。
D.“高古淡远”指的是高雅古朴,意境冲淡高远,结合颈联“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分析属于清雅委婉。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