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件(共19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件(共19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全书逻辑框架的大思路
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逻辑思维规则
辩证思维方法
思维
意识
理性认识
广义
狭义
逻辑学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广义
狭义
方法
运用
狭义逻辑学
本册主线
《逻辑与思维》
本册主线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单元:总论
二三单元:分论
第四单元:运用
第一单元知识体系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不同用法
逻辑学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逻辑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的思维观念
思考:1.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
【探究与分享一:P3页】
《庄子.秋水》载: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①欣然自喜的原因:河伯认为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②望洋兴叹的原因:他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他原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③这种态度的变化原因:是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认识到之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
井底之蛙、夏天的虫等由于它们认识的局限,而不能知道感知范围之外的事物。
→启示:人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亲身经历获得的感性认识,受个体生命时间、精力和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亲身经历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性,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一、思维的含义
思考:论力气,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论奔跑,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马;论攀爬,人比不上猿猴和壁虎,那么为什么人可以成为万物之灵呢?
【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思维呢?
思维,就像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在思维。
通过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看似生灵中弱者的人却成了万物之灵!
(1)说明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
(2)说明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1、人类与思维
(1)A的思维和推理过程是:如果他头上戴的是一顶红色的帽子,那么,B必定说其头上戴的是黑色的帽子;而B未说其头上戴的是黑色的帽子;所以,他头上戴的不是红色的帽子,而是黑色的帽子。
【探究与分享二:P3页】
思考:(1)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
(2)在相同条件下,A为什么表现比B好?
(2)这是一个典型的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的否定后件式,A之所以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就在于他正确地构造和运用了逻辑学推理。
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土耳其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与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决定录用A。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3)“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即从理性认识角度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一、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例题1:关于思维的形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 B.有些较高级的动物尽管没有人脑,但也有思维
C.人之外的动物可以形成思维,但不能离开认识对象
D.形成思维离不开人脑这一生理基础,但可以离开认识对象
A
【知识拓展】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特别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即思维有正误之分。
1、2020年9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这里的“底线思维”( )
①是狭义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②属于广义思维,与意识同义
③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④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2、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从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这表明( )
①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③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 ④思维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1)类型: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狭义思维/理性认识。
(2)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思维的方式
一、思维的含义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指导现实工作。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战略思维
历史思维
辩证思维
创新思维
底线思维
试一试
二、思维的特征
看图说话:你想说什么?
①画了黑白两条鱼
②一个圆里面有黑白两条鱼
③一个八卦图
④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辩证统一
⑤阴阳代表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现象
…………
可见,不同人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及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
思维的特征
思维具有个体差异性
思维也有共同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1、不同人的思维的属性: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特征
不同人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及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即思维具有差异性。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二、思维的特征
思考:人们依据科学知识能理解光速、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就能推知人类进化的规律,这反映出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2、思维的共同特征:
①原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②含义: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③作用:思维的间接性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④局限性:可能因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者片面,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
(1)思维具有间接性(强调思维的来源: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由此及彼)
关键词:根据…;判断…推测...;预测...
(2)思维具有概括性(强调思维的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在认识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中,思维具有舍弃认识对象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其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由多到一)
1、不同人的思维的属性: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特征
二、思维的特征
2、思维的共同特征:
阅读P4页中间探究与分享思考:以上材料体现了思维具有什么特点
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
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
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关键词:整体上看...;总结...;共性在于…;提炼…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关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必须借助于抽象。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第二,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知识拓展】
①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②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③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3)思维具有能动性(强调思维的形成特性:能动地认识世界)
1、不同人的思维的属性: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特征
二、思维的特征
2、思维的共同特征: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思考:1.是人创造“神”,还是“神”创造“人”?
2.上面的例子体现了思维具有什么特质?
关键词: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
知己知彼、杯弓蛇影、举一反三
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②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3、实践与思维的关系
二、思维的特征
判断:以下材料体现思维的哪一特征。
1.小王早上起来看到院子的地面和房顶都是湿的,判断昨天晚上下过雨。
2.列宁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3.人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地震等。
4.人们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鸡蛋、面粉、饮料、衣服等,都称它们“商品”。
5.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形成“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的认识。
6.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概括性
概括性
间接性
间接性
间接性
能动性
7.古代没有照相机,当捉拿一个犯人时,只能请画师画出犯人的画像。画师会依据目击者回忆的犯人的体貌特征加以揣摩,画出犯人的画像。因此,很容易出现犯人的画像与其真实样貌差别甚大的情况。这体现出( )
①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②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的特征
③人的思维活动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④人的思维活动能够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1.人们根据化石能够判断出远古人的生活习性;地震来临之前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鸡鸭等动物会不断鸣叫,于是人们总结出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时,可能会发生地震。由此可见,思维的重要特征是( )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③抽象性 ④创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典型例题】
2.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科学思维角度看,这是因为 (  )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间接能动的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是无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眼中之竹”是对事物的直观反映,是表面的、肤浅的,“胸中之竹”是在对事物经过艺术加工的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抓住了事物的基本特征,是深刻的,因此,②④正确;画竹看竹是以美学知识去欣赏、感知它,获取美的感觉,这种美的感觉就是“画意”,也就是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属于形象思维,故①不准确;③错误,任何认识都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反映,都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课堂小结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思维的含义
人类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意义
思维的
特征
思维具有差异性
思维具有共同性
思维具有能动性
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具有间接性
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材料一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上述材料体现了思维的什么特征?
答案: (1)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征。它是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通过飞雪和红梅,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征。
(2)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它是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通过红梅的“俏”和“报”把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3)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认识。毛泽东的这首词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典型例题】
材料二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曹操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他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上述材料体现了思维的什么特征?
提示:材料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它是指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曹操通过让士兵们以为前方有梅子吃的方法来激励士兵继续前进,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典型例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