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第二课把握思维要义【活动一】提示:有逻辑问题。甲:“别人"是除乙之外的其他人。乙:“别人”是除甲和乙之外的其他人。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都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2)公式:“A是A”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A是思想,既可以指代概念,也可以指代判断这里的“好茶”是指质量好的茶你这里有好茶吗?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这里的“好茶”是指没变质的茶卖茶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一天,乙指责甲:“你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怎么行?”甲狡辩曰:“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呢?”甲所犯的逻辑错误在于( )A.自相矛盾 B.两不可 C.偷换概念 D.转移论题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2)公式:“A是A”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或“偷换论题”(“转移论题”)。偷换论题:用另外一个与原论题无关的论题来代替原论题。(思维主体为达到目的故意)偷换概念:将内涵或者外延不同的概念视为相同,互相混淆。(思维主体无意)人必须有志向,有理想, 有了志向必须奋斗才行。没有奋斗,理想就成了空想”古今中外成功者必备的武器——奋斗。 这篇文章究竟要写“人贵有志还是人贵奋斗” 笔锋一转,就转移论题了。1.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上述对话中服务员的回答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③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④并没有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解析:同一律的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题中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顾客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这句话是否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4)条件性: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刚成立时萧条荒凉、民生艰难的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中国。1.上述说法( )A.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B.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D.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2.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A.同一律要求对同一对象的判断一定是同一的B.同一律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C.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可以发生变化D.同一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3.有人说,“历史剧作为文艺作品,应该允许有艺术虚构”。我不赞成这个说法,我们怎能把历史剧看成“主要是艺术虚构”呢?上述议论违反了形式逻辑的什么要求?请说明理由。依据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允许有”和“主要是”含义不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 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该告示牌上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2)公式:“A不是非A”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答案:罪犯是钱。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2)公式:“A不是非A”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下列论断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提示: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表示很累很煎熬,就不可能“不知不觉”。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静”与“幽”是人的内心感受,“噪”与“鸣”外部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2)公式:“A不是非A”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③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可以避免。辩证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4)逻辑矛盾 与 辩证矛盾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下列违反了矛盾律的有(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③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 ④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2)公式:“A不是非A”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4)逻辑矛盾 与 辩证矛盾(5)注意: ①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②相互否定的思想并非都是矛盾关系,有的是反对关系,则可同假。“所有的鸟都会飞”“所有的鸟都不会飞”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提示:不符合。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2)公式:“A或者非A”。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例如:排队不好,不排队也不好。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2)公式:“A或者非A”。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答案:罪犯是赵。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根据题意说真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真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假的,按照赵的口供,赵是罪犯。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2)公式:“A或者非A”。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碰碎了窗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碰碎的?”甲:“不是我。”乙:“不是我。”丙:“是甲碰碎的。”假设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窗玻璃是谁碰碎的?乙依据排中律可以推断:甲和丙的话是矛盾关系的论断,他们不可能都不成立,甲和丙两人其中必有一真。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所以,乙的话一定是假的。由此推出:窗玻璃是乙碰碎的。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2)公式:“A或者非A”。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3)要求:“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即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违背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5.应用时注意:排中律的作用只在于提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以供人们选择,但它并没有指明两个判断中哪一个是真的。判断的真要靠实践确定。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答:我去,也不去。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乙违反了排中律还是矛盾律吗?12情景一中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情景二中乙的回答,同时肯定了“去”与“不去”,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否定了“不去”否定了“去”事例评析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好的。两天后,甲再次确认名单。甲说: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因为身体不适,我去不了了。甲说:你赞成下周去香山看红叶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乙违反了排中律吗?34情景三中乙的回答是在不同时间作出的,不属于同一思维过程的理解,即使前后观点不一致,也并没有违反“排中律”和“矛盾律”。情景四中乙的观点 “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关系,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中立),因此乙并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事例评析【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都无分别,是非真假相混,落入如此境地的人便绝不能说出使人明白的道理。”他实质上是强调了A.要避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要遵守矛盾律C.要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D.要遵守排中律的要求D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该观点是否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违反了哪条?犯了什么错误?提示: 该观点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题中把“应该有”和“不应该有”都否定了,违反了排中律。提示:这个人的话并不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1)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而这个人的话是对两个判断同时否定。(2)也不违反排中律,因为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否定,而“人都是自私的”和“人都不是自私的”是反对关系的思想。(3)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因为这里没有混淆概念和转移论题。有人说“‘人都是自私的’不对,‘人都不是自私的’也不对”。请问他的话是否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为什么?课堂小结: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必须前后一致不可自相矛盾不能骑墙居中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A是A确定性(自身同一)A不是非A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A或者非A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